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1

最近看了一本書——《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從行爲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描述人類的非理性行爲,乍一看似乎是跟經濟學相關的,實際上卻是和我們的日常行爲和生活關係緊密,我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告訴我怎麼做生意的書,而是把書中所講映射到生活中,讓自己明白了一些看似平常卻出人意料的道理。

傳統經濟學認爲,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爲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作者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爲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對日常生活中的事非常細心,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了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學,其實更多地讓我感同身受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

第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爲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直到親戚、朋友有一天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過的日子正是我們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關鍵所在。作者的這些話同樣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爲什麼我總是感覺到痛苦無比,因爲當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我想大多數人與我都經常有着這樣的感受,我們經常寬慰自己說,想開點,各人有各人的命,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會擁有那一切。但其實,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湯姆無意間中發現了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在第二章,書中以這段看似有點難理解的話來開始解釋供求關係的失衡,解釋了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爲了稀世珍寶。對於生意我真的一竅不通,然而我卻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爲商家把那一串普通的黑珍珠映襯在一串串寶石項鍊中間,環繞在最當紅明星名媛的粉頸上,因此它從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被類似的奢侈品或高檔的事物迷惑過,其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清點一下生活中的點滴,曾經迷惑喜歡的不行的事物,現在依舊喜歡嗎,它真正被需要真正物有所值嗎?就像第三章節中提到的免費的代價反而讓我們花費更多,因爲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相關的,但是我們卻爲此消費了更多無關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總有某種非理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思想裏,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保持清醒的頭腦,自我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最近看了這本書,我總在做白日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很好地把握這種非理性行爲做個成功的人。

書中的第八章——多種選擇的困境:爲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着?我就經常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猶豫不決,反而比沒有選擇留地時更加煩擾。書中講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敵人的故事和一些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困境,我們怎麼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不去追逐毫無價值的多餘選擇呢?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果斷地關上該關上的門。我們總是不斷在提醒自己,我們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須對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嘗試,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種東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種也不行。然而,我們卻把自己搞得勞累不堪、心力交瘁。

這本書還有很多寫的很好的東西,對很多非理性行爲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且聽起來不無道理,在每次看完一個觀點或是一個小故事之後,總能引起我的共鳴或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點滴並審視自己的一切。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有點改變,更清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輕易被誘惑,果斷地做出選擇和合理的決策。但我深知惡習難改,那些非理性的衝動也難以自我控制,不過它讓我更瞭解了自己,更瞭解了大多數人,我想這便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的收穫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2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衝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係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並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範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並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爲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麼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爲某個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願意以錨作爲標準,何爲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裏散發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於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緻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裏擺放着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麪包、意大利式餅乾、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餘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衆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爲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爲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裏。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惠的情況下,我們爲什麼願意用高價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裏,認爲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儘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範的成本

一個人願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願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或許我們認爲形形色色的人羣所做出的任何行爲都是理性的,但是基於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爲是爲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爲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爲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3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爲學》讀完了。《怪誕行爲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爲,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爲。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爲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爲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爲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着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爲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爲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着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纔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着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爲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裏,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着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爲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纔會更快樂,感情纔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裏,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爲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爲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裏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爲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繫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着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爲是完美的,我們認爲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爲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裏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纔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爲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爲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4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裏或附近的什麼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並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爲什麼,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爲什麼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爲學》後,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完全成爲市場規範下的產物時,社會規範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係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裏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係在市場規範下,那麼員工每週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範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託”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範下,僱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範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製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僱員建立社會規範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範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範的“化身”,它的終身僱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爲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爲什麼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爲什麼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爲什麼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爲什麼我們白乾活高興,幹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爲什麼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爲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爲,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爲“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並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衝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爲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於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後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影響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複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爲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爲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後,你會對人類的行爲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5

最近發現,閱讀的樂趣在與增長知識與見聞,提高理論水平。而好的讀書筆記,不應該是讀書筆記。這樣只能成爲偷懶者的捷徑,不僅對於作者的筆耕不輟是一種褻瀆,對於走捷徑者也是一種誤導。因此,只發感慨,啓發閱讀的興趣即可。

如果說好的書,會帶給你靈感的啓發,生活的新知,則《怪誕行爲學》是一本好書。該書從認知行爲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們的選擇。當我們堅信是自主做出的選擇時,也許恰恰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文中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多的是對心理學實驗結果的解讀,翔實而有趣。可憐了書中成爲小白鼠的麻省學生和印度村民。正是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羣,成爲我們觀察人類行爲,觀察自我行爲的剪影。

舉一個例子,讓讀者更瞭解書中的樂趣。

比如:一個威猛的大漢,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因爲販毒和盜竊,被關進監獄。小男孩立志奮鬥多年,終於成爲優秀的警察。多年以後,他偶遇失聯多年的父親,沒想到威猛的壯漢,竟然緊張得像個小男孩。面對父親的言語挑釁,依然無力反擊。何以至此?

因爲我們有自我“羊羣效應”,這種自我羊羣效應,會使得我們重複自己之前的行爲方式,最後形成行爲模式。就如同一句箴言:行爲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然,我們的個人風格,正在我們一次次的重複自我的過程中得到確認和彰顯。

壯漢由於年幼的時候,恐懼暴力而情緒多變的父親,往往在與其交往中謹小慎微,儘量揣摩對方的心意,並且不過早透露自己的意圖,因此顯得像一個膽怯的孩童。或者,我們說這個成功的警察還沒有走出童年時期父親的陰影。就像,被鎖鏈拴住的小象,年長以後可以輕易衝破的藩籬,由於年幼時的失敗經歷,而斷絕了嘗試的念頭,成爲被鎖鏈綁縛住的大象。

而面對其他兇犯時,儘管對方更加狡猾和狠毒,但由於沒有彼此相處多年的一貫印象,因而可以無視對方的邪惡和恐怖,輕易表達正義和勇氣。

該書中,稱之爲“錨”,錨是一個沉重的基點,不僅可以固定狂浪中的巨輪,更可以將我們的意識,停留在最初的成見之中。無論多麼荒謬的觀點,只要形成了“錨”就很難被自我認知而改正。因此生活中才有那麼多聰明人,犯了愚蠢而固執的錯誤。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了情緒和決定之間的聯繫,以及決定的重複性。借用前面的例子,孩子讓父親交學費,失敗的父親,咆哮着砸碎酒瓶。小男孩由於受到驚嚇,啜泣着躲起來,不出一聲。第二次,小男孩拿着鄰居太太送給他的蛋糕高興地吃着,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父親,仍掉手中的電視遙控器,大罵孩子不知羞恥。小男孩在驚恐中,留着眼淚,跑出家門。第三次,小男孩拿着滿分的成績單,看到沙發中的父親,心中莫名的恐懼;而父親一看到兒子,就是一肚子無名火。

這好似《羅密歐與朱麗葉》雙方家族都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仇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相互仇視中無法自拔。我們的決定只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情緒和對前次行爲的重複。

所以,嬌生慣養的孩子,習慣了重複對父母頤指氣使,到他們年長後,父母儘管已經暮年,仍然對父母吆五喝六,成爲了典型的不孝子。經常吵架的夫妻,也會適應並重復這樣的行爲模式,成爲吵鬧一輩子的兩個人。所以,有人會反省,爲何我對其他人都和藹可親,唯獨對自己的親密愛人,平白無故地看不順眼,不吵不休?所以,決定需要檢視,需要摒除情緒的干擾和自我重複的惰性。不一定我們要活得多麼理性,只要我們能知道順情、隨喜、隨性、反省即可。最近看到大學同學在西藏拍得圖片,看到虔誠的藏民。心裏卻想,我們的時代缺失了信仰,沒有道德可言,人人自危。但,如果我們只有信仰,放棄了色彩斑斕,情感起伏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將多麼無趣?不知,我年後,我會懷着怎樣的信仰,或者何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