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氾勝之書》讀後感範文

《氾勝之書》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昨天晚上(其實是4月11號的零晨)一口氣讀完《氾勝之書》,那可只是囫圇吞棗。這天晚上是先總讀再是從後面慢慢讀起的。

《氾勝之書》讀後感範文

這書共有十八個部分,其實是可以分爲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就是講依時令的耕作技術,如耕田、收種、溲種法、區田法;第二大部分就是關於具體農作物的種植,如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第三大部分可以說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附錄或者說是後記了的,即“雜項”。“雜項”的內容是這樣的—— “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農士惰勤,其功力相什倍。 吳王濞開茱萸溝,通運至海陵倉,北有茱萸村,以村立名。故史記雲:“祁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其實這裏講的無非是“重農”,也就是強調農業的重要地位。

強調之餘,我們可以結合前面的具體農作物的種植來看就知道,在當時也就是西漢末年,農業的發展是比較樂觀的,其中主要的農作物就有十三種之多,而且這只是大類。中國人向來以生活爲本,而不是求發展爲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農本”思想。這在漢代就很明顯了,這也被統治者因利勢導而穩固自己的統治。對於人們來說,也是在勞動實踐中漸漸地總結經驗,這個是自發行動的結果,這種自發的行爲往往不是下層人所能有的,而是受到了統治者的意識和影響後才形成文字,而逐步推廣了的。漢代是這樣,在漢以來直至隋代,都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隨着士風日漸下入民間,小傳統的東西也就慢慢地和國家統治意識相融合,纔有了民間的文化繁榮,並得到政府的包容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