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衆哲學讀後感

大衆哲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大衆哲學讀後感

大衆哲學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衆哲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大衆哲學讀後感1

看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後購買了艾思奇的《大衆哲學》,書中的內容正如作者所說有些陳舊,有些觀點也是不完備的,也是有缺點的,但是我們讀書要看主要思想,取其精華。記錄幾點主要觀點,待未來消化吸收,因爲讀起來很費勁,這本書讀了三天了。陽光明媚,一杯茶,一本書,生活如此美好。

一、哲學思想就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觀

二、哲學是世界觀,同時也是思想方法。研究哲學就是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思想方法。

三、正確的哲學思想,是要能夠正確的反映整個世界發展的總規律。

四、各種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觀,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每個人的來時路不同)

五、唯物論把主觀精神放在第二位,認爲人的心意如果違揹物質規律,就沒有絲毫作用。但是,並不是說人的心意的作用完全要被否認了。人的思想如果能夠與事物的規律一致,如果能認識這規律,適當的利用這規律,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利用這些規律知識,去改變世界上的事物,就能創造許多新的事物—P70(和現在大家經常提到的風口是不是有些關聯)

六、凡事必須仔細調查,認真研究,才能認識事物規律,正確地解決問題(下一些苦功夫調查研究)

七、反映論:這種反映,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認識事物的全部,每一次認識,都有一定的限制,都只能認識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個部分的面貌。這樣一步步達到掌握全部的認識。(人的認識可能發生錯誤,避免錯誤,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觀點和階級立場)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由感覺器官所得到的認識。(經驗主義)

理性認識:瞭解、理解來認識。(教條主義)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密切的聯繫,不能分開,不能偏廢。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立,不注意事物中間的聯繫,這種看法在哲學上叫做形而上學的方法。

感性認識的積累,是理性認識的橋樑。不能說許多感性認識積累起來就成爲理性認識,需要思考分析比較,找出規律(概括作用)

在實際行動中,才能不斷獲得新的感性認識和正確的理性認識,哲學上叫做“實踐”。(是不是目前所說的試錯成本)

九、真理隨着客觀事情的變化而不斷的展開新的方面,要有所發展和補充的,所以它有相對性。我們不能一下子認識全部的絕對真理,而只能在認識的發展中一步步去接近。

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不斷的往復循環,我們的`認識就不斷地前進、發展,就愈更高度地接近絕對真理。

十一、要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的方法,就是和事物的發展規律一致的方法(如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會變化的,這是事物的規律,如果你用變動的方法、變動的眼光來看事物,就是合乎規律的,就會是正確的)P147

十二、無風不起浪—凡事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發生的—事物互相依賴、互相制約、這種關係叫做有機的聯繫。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質和規律,就有不同的意義。一切決定於條件、地點和時間。P158

十三、事物自身運動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發生發展和沒落的過程。—依靠向上生長的事物,而不要依靠腐朽沒落的事物。就要根據向上生長的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發展的可能因素來採取正確的行動辦法以促進其發展(包含爭取有利的客觀條件和克服不利的客觀條件)。有條件向上生長的事物,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它的生長力量仍是無敵的。P168

十四、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量變和質變,是一切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

十五、對立統一的規律—要求我們在研究事物時,要看到它的各個對立方面。即正面和反面、過去和將來、生長的方面和沒落的方面。要研究矛盾和解決矛盾,必須注意什麼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

十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否定之否定並不是原封原樣恢復原來的事物,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走向更高階的階段。

十七、現象和本質—事物的本質,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認識到的。只從表面想象認識事物,就常常會受到迷惑(孫悟空七十二變)。

十八、形式和內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內容,也有一定的形式(獅子和螞蟻)。認識事物,不可但從形式上着眼,而要從內容上着眼。因爲形式往往會造成假象,模糊了內容。內容的優越地位或決定作用。內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發展情況及周圍條件來決定的。

十九、規律和因果—事物的發展都按照一定秩序,這叫做規律性或合法則性—內因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發生作用。事物發展最後的決定作用在內因。

二十、偶然、必然與自由—認識必然,就不至於爲偶然事件所迷惑。認識必然,就有了“自由”,就能夠在行動上有自覺性,避免盲目亂撞。

二十一、目的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生物構造的目的性,是生物進化規律的產物。人類有選擇自己目的的能力,但是這種選擇,仍有一定的規律和原因。人的目的能否實現,要看着目的是否合乎社會發展規律。一種可能性能否實現,決定於各種條件,而人的主觀努力就是一個重要條件。

堅持把本書看完了,本書的內容和形式對現在的人來說可能有些跟不上時代變化,裏面的哲學思想可以參考學習。正如書中所說,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是思想精髓,後續有機會再深入學習吧

大衆哲學讀後感2

以前的我總以爲哲學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而研究哲學更是被我認爲是戴着厚厚的眼鏡的老學鳩才能做的事。小學的時候就經常聽老師說過“人生觀”、“世界觀”等一些哲學裏的術語。可是當時我們就像聽天書一樣,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對於什麼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是無從知曉。到了中學我們正式開始觸到政治課,然而,面對教材哪些專業而晦澀難懂得詞語時,我感到的是無比的糾結和煩惱,一句話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讓我對哲學產生恐懼的心理,並由衷的牴觸。

前一段時間有人向我推薦了艾思奇的《大衆哲學》,不得不承認,剛一聽到要讀有關哲學的書,那些痛苦而恐懼的學習哲學的經歷頓時於腦海重現。可是看了《大衆哲學》我才真正的瞭解到其實哲學並沒有我們相像中的那麼深奧,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正如這本書所說“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麼神祕的,不過因爲多數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塗起來,以爲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不能不說是由過去談哲學的人所造成的。” 他說哲學之所以顯得高深,是因爲哲學家們故意這樣表現,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也許很多哲學家都是爲了表現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使一般人很難以理解,這樣自然就會感覺哲學很深奧了。

艾思奇作爲一位革命戰士,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中國現代史上、中國哲學史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上,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等方面,其歷史地位,應該說已得到了公認。作爲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艾思奇,他的歷史地位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大衆哲學》時期就已經奠定。以後的年代,作爲戰士與學者,艾思奇仍然在繼續的奮鬥中,這是歷史,這一段歷史已經寫進了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中,也寫進了現代和當代哲學史之中了。

我認爲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最通俗的筆法,運用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學知識。這樣,哲學的觀點就更容易滲透人們的思想和心靈,使大衆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從而讓人們真切的體會到哲學就在我們身邊。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在關於唯心主義的議論中,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導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這就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這句話的錯誤和荒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對唯心主義的泛泛解釋,我們對唯心主義其實並沒有一個透徹的瞭解,也就無法感受到它的錯誤所在。以前曾聽說過唯心主義最終導向了宗教,可我卻不以爲然。然而,這個例子生動而形象,我頓時醒悟,原來,唯心真的可以引領人們走向宗教。

那麼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呢?在我看來,哲學不僅是爲了看清世界,更是爲了改變世界,在改變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種認爲哲學已發展到極致的理念可以說是可笑而幼稚的,因爲哲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發展的科學。可是中國有個可怕的傾向,就是把什麼都形式化,如政治課。每個學生純粹的是爲了考試而學習政治,其創新從何談起?尤其是哲學。我從前非常討厭政治課,因爲教條式的背誦是我最討厭的事,填鴨式是教學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後來在生活中我對哲學有了深深的體會,有了對哲學的思考,從而有了困惑,從而有了學習哲學的慾望。我始終認爲學習就是學會思考,我希望中國多一些思考者,實幹家,少一些形式主義者。

這本書收到許多讀者的好評,我認爲其原因第一是緊扣民衆最關心的現實政治問題來引發哲學思考。20世紀30、40年代,中國人最關心的政治問題是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問題。在談到哲學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時,艾思奇在談了“悲觀主義、宿命論、唯物主義、享樂主義”的世界觀之後,進一步以抗戰的“速勝論”、“亡國論”和“持久戰”三種不同的“抗戰觀”來延伸分析“世界觀”問題。這本書適應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即適應了青年們在外有強敵侵略、內有激烈鬥爭的條件下,迫切要求科學思想的指導的需要。而當時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擔當起這一任務。第二是因爲他所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是歷史觀的前提,世界觀和歷史觀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進步、引向革命是順理成章的。第三是因爲這本書的風格對廣大青年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深入他們的心靈深處,並引導他們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而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爲人治學十分相似。他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書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學中的生動活潑的材料並加以深入淺出的分析論證,而不是板着面孔,專門從事抽象的思辨與演繹;語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奧晦澀。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來解釋哲學原理,例如用“照相機”作比喻來說明“反映論”;用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區別來解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原理”,很形象、很直觀。

讀罷這本書之後我不僅對哲學是什麼有了更深的瞭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有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深入的認識,這不僅能增強我個人的修養,提高我的邏輯性,思辨性,整體性,也堅定了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此書通俗易懂,每個高深的哲學知識都是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來的,用人們熟知的中國歷史事例來剖析哲學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學的根本,啓發羣衆自身的感悟來學習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