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5篇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5篇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荒野的呼喚》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作品,小說主人公是一隻肌肉發達的狗,名叫巴克。它的媽媽是一隻牧羊犬,它的爸爸是一隻聖伯納德犬。

巴克出生在一個法官家裏,那個家裏有很多狗,比如不下二十隻的胡梗、日本哈巴狗、墨西哥無毛犬,還有巴克,雖然擁擠,但卻很開心。好景不長,巴克被幾經轉手,賣到了遙遠的北國。它被一輛運輸車送走,後來又被一輛卡車運到輪渡上,最終他被裝進了一節包裹快運車裏。這節包裹快運車在火車後面拖着,整整兩天兩夜,巴克也就持續兩天兩夜沒吃沒喝,最後它被賣給了拉雪橇的狗隊。巴克在不宜生存的北國,通過努力,變成了出色的雪橇犬。

看完故事,我深深地被巴克的特質所吸引。

第一個特質是“隱忍”。巴克如果做的不好,主人就會用鞭子打它,它默不作聲,努力調整步伐,用力地快速拉着雪橇,盡力做到讓主人滿意。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巴克學會了如何在雪地中睡覺——在雪地裏挖一個坑,躺在坑裏。絲毛犬經常挑釁巴克,但它忍住憤怒,逮準機會,消滅了“敵人”。

第二個特質是“堅強”。巴克的生活很艱苦,吃不飽,甚至還吃沒有營養的凍馬皮來充飢,每天都要忍着飢餓走很長很長的路。又一次,爲了趕時間,它和夥伴們一天在雪地裏走了四十英里路,腿都軟了,但它一直咬牙堅持,最後得到了主人一磅半的大馬哈魚乾作爲獎勵。

第三個特質是“勇敢”。主人死後,雪橇隊解散了。爲了生存,巴克想盡辦法獵到了一頭雄鹿,飽餐了一頓。後來,巴克遇到了一羣狼,由於巴克吃的好,比狼高出一個頭,所有的狼都打不過他,甘拜下風,於是巴克變成狼王。從此以後,人們就再也沒有巴克的消息了。

合上書本,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巴克雖然是隻狗,但它有着“隱忍”、“堅強”和“勇敢”的精神,在荒野中生存下來。我想對巴克高呼一聲:“你真了不起,我爲你驕傲!”我們要向巴克學習,在激烈地學習競爭中,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我想再說一遍,向巴克學習!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夠再普通的故事。在譯文版的封面上,寫着的“孤獨的都市少年,徘徊於兩位少女之間”或者“一首感傷的青春戀曲”這樣惡俗又畫蛇添足的文字,沒有看過的人大概也能夠猜到。少年渡邊徹。十七歲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還有後來遇見的綠子。後來直子自殺。餘下的,便是渡邊和綠子。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是陰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這樣的密集的自殺,卻沒有讓人覺得一絲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帶來對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時也讓生命斷裂開一個出口,督促着倖存着的人們去探尋。然而對人生自始至終沒有把握的感覺,對諸多人事的無能爲力,以及深深的孤獨,卻是一直深深存在於渡邊和我們各自的內心。 慢慢的我卻也漸漸能夠明白其間一些溫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那個叫綠子的女孩子。這個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間的諸多規律和困苦,卻始終像個孩子一樣任性。她有俏皮的短髮,穿着短裙走在渡邊身邊,會往下拉一拉裙襬。有時候想象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甜美的。這樣的女孩子始終是叫人喜歡的。 在書中的諸多出場的人物中。唯有綠子的人生是堅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論是冷漠的永澤,高貴天真的初美,掙扎破碎的直子,還是落魄飄離的鈴子,甚至是那個被當作笑料來講述的敢死隊,都只會讓我想起來被撕裂的布匹。他們的生命是殘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過怎麼樣的語言將那些感覺述說出來。就如文章最開初,渡邊最開始回想起直子時,所講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處,我們小心翼翼地行走,但總免不了有一個不小心,掉落其中,從此暗無天日,獨自掙扎。 然而綠子有她一份沒心沒肺,一份假裝盲目的天真。這個女孩子,是真正經歷過生活瑣碎的艱難的,從小得不到許多的疼愛,學校生活也並不如意,末了還要面對雙親逐個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內心卻有着不可多得的篤定,對生本身有一股不顧一切的熱切感情。想法單純到只想要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兩個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窩裏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記得是在哪一處的段落裏,渡邊說,只有見到綠子,才終於覺得自己回到了現實世界裏面。綠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處關聯。否則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沒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終卻只能選擇死亡。 而我是直到後來成長了一點,才漸漸學會欣賞像直子這樣的女孩。乾淨溫婉,黑色直髮垂散直下,有美好溫潤的身體和臉龐,看起來是弱不禁風的模樣,叫人憐惜。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更加輕的,沒有綠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緩堅定。

她傾注在自己的世界裏,年少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便自殺的戀人和親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處的那口井裏面,渾身破損,即便用盡許多力氣,拼湊在一起,卻終究是費力和徒勞。

很多敘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着於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爲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羣,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說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太多着墨,卻叫人內心跟隨着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後生活的瑣碎時間裏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裏面,同鈴子在倉庫裏面吃葡萄,聽她說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裏,時常翻出小說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 可能自己還太年輕,還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東西,但是還是無法掩飾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西遊記》這本書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了唐僧與他的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一起去西天拜佛求經的故事。在途中,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他們四人的性格不一,但都值得我們學習或借鑑。 孫悟空身懷絕技、武功蓋世。

自稱“爲妖魔而生”,敢與天齊平的“齊天大聖”是主人公之一。他助人爲樂,善解人意,是師傅的得力助手。時時刻刻不忘師傅當年讓他重獲新生的事,對師傅忠心耿耿。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孫悟空”。比如在車上讓座的人和爲別人着想的“郭明義團隊”。他們都可以說是當代的孫悟空。 唐僧心慈面軟,一心向佛,一天老是“悟空,悟空”地叫着。

用一個金箍讓悟空改掉了一切壞習慣,是西遊記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豬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帥,統領八萬水軍,水性更是沒得說。受悟空大鬧天宮的牽連被貶凡間,結果錯投了豬胎。經常說:“唉,散夥吧,各走各的路。”雖然有些怨言,但還是任勞任怨地爲師傅保駕護航。 沙和尚原本是天上的捲簾大將,和八戒一樣受悟空牽連被貶凡間。他的口頭禪是:“大師兄,師傅或二師兄被妖怪捉走了!”他一心向佛,十分聽師傅的話,真是“唯師父之唯聽”。 真可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呀!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師徒四人的聰明、機智、勇敢。我也十分佩服吳承恩的想象力,我十分喜歡這本書。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週末,我靜靜地坐在書桌旁認認真真地拜讀林清玄的《鞋匠的兒子》一書。

這本書寫了美國的一位總統林肯。林肯第一次上臺被嘲笑,但他沒有退縮,而是用自豪的語氣,承認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讚美自己的父親是一位技術高超的鞋匠。林肯用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讚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這位自信、真誠的林肯總統,讓我十分敬佩。他沒有因爲自己的爸爸是鞋匠而看不起他,或是因此低估自己,而是爲爸爸是個鞋匠感到驕傲、自豪。林肯以一顆誠實、寬容的心,扭轉了尷尬的局面。同時,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位小女孩,早上起牀,一看家裏沒人就主動幫奶奶拖地,奶奶回來後張口就問她:“怎麼不燒飯啊?”小女孩趕緊放下手中的活,放好米,燒了20分鐘,當盛完飯端給奶奶時,奶奶準備踩在剛剛拖過的地上。小女孩說:“奶奶,我剛拖好地,你踩上去會有腳印的。”奶奶氣憤地到處宣傳,說小女孩和她頂嘴。當所有人指責她時,她卻淡淡一笑,說:“我不傷心,我還要感謝她。”

這個小女孩和林肯一樣感激那些傷害過她的人。這些故事說明他們很寬容、大度並且自信。看來人的自信心,是在一次次考驗中磨練出來的。如果你選擇放棄,將失去選擇的機會,因爲機會只有一次。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一、“語文的特殊性在於學的是習慣。”

張中行認爲,語文可講的理不多,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的活動爲主,教師的教導爲輔,就是要讓學生自己走,教師在前後左右關照即可。

書中所說的“習慣”,本義是指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而結合實際教學來看,強調“習慣”就是啓示教師必須通過用心培養學生的一些學習習慣,來幫助學生主動地去體驗與實踐,在親身感受與操作中掌握語言的規律。張中行認爲有的老師雖然很有責任心與積極性,但實際上是以教師爲主,學生爲從,無論課上課下,學生都是隨着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團團轉。這種做法學生很累,卻收穫不多。而一個懂得教學規律的老師,就會懂得在教學中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爲學生引路,就會懂得適當地因材施教,就會懂得既要嚴格要求,也要呵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聯繫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張中行在幾十年前所發現的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必須明白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僅就是枯燥的解釋生詞,研究語法結構、篇章結構、寫法特點等等,而應該着力於讓學生先動起來。這種“動”不是盲動,而是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逐漸養成的一種習慣。

比如,要通過精心安排早讀課的內容,從督促學生大聲讀書開始,養成學生認真朗讀的習慣;要通過廣泛的介紹與恰當的引導,養成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習慣;要通過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在課堂上寫精彩語段,在課後寫隨筆雜感,來養成學生勤於練筆的.習慣;要通過設置課堂5分鐘演講,引導學生閱讀報刊上時事評論的方法,來養成學生關心時事,敢於表達的習慣。當學生習慣了遇事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他們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在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不是處處指手畫腳,而是和學生一起設置一套規範,併成爲堅定的執行者與維護者。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依靠學生自己去讀去寫的方法,可能會產生很多錯誤的理解。張中行對這個問題有個實在又深刻的見解,他認爲,如果“多”和“確”不能兩全,那就寧可抓緊“多”,把“確”放鬆一些。的確,只有先有了“多”,纔能有豐富厚實的基礎,才能讓學生保有自由和興趣。有了堅實的大地,就有了生長一切的可能,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二、“語文教學中單是?明白了?用處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費思索?就能夠恰當地表達出來。”

張中行所說的“明白了”其實應包含至少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學生對於字詞句等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知識的準確把握,第二個層次應指對於文章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態度有一種準確的理解。這種目標在我們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仍是特別重視的內容。但是教學中往往只停留在這個層次,很難真正觸動學生,很難讓學生有屬於自己的“情意”。

張中行在這個問題上,建議語文老師可以從課內和課外這兩個方面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意。課內方面,張中行有幾個核心觀點:1、凡是靠學生自力能夠明白、能夠做的,教師應少插手。2、教師要通過親身示範來引路,讓學生學着自己邁步。3、要鼓勵學生勇於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對教師所講的持懷疑態度。課外方面,張中行認爲要着重培養學生讀寫的興趣,要兼顧因材施教的原則,要同學生多接觸多交談,爲學生多創造讀寫的機會。而在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中,張中行特別看重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有興趣自己去課外看大量的書。

的確,“情意”不是通過教師的單純講授就能獲得的,“恰當的表達”的能力更應當依靠學生課內課外的大量實踐來培養。在這個問題上,如何能通過教師的努力,將課內的傳授與課外的指引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試着做一做。

首先,應特別注重爲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不是隨便讀,不是無效地“囫圇吞棗”,還要講究閱讀的方法。對學生而言,“坐而論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要帶領學生實踐,給他們舉例子,做示範。 比如我們可以以艱深的名著的某些章節爲例,在大家讀完後,有意識地提兩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閱讀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讓他們學會把握文學作品閱讀的方法。比如讀詩歌在於品味精粹韻語的深層意蘊,讀小說在於感悟人物形象的審美內涵。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因爲是課外閱讀,所以不能搞得太細,不能當做課內文章來仔細推敲,不能倒了學生的胃口。在實際指導中應把握一個“粗中有細”的原則。 其次,應注重教學中的內外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單純依靠死摳課本的方式,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一種奢望。但任學生隨興趣讀書,對語文素養的提高,也不是一種高效的做法。如果將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堂激趣,課外引導,開展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課外閱讀活動,定向指導,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個問題上應注意兩點: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二是注意課外閱讀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只有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能打動學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們不是要“拔”學生,去理解超出他們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讓他們理解生活,真正學會感受生活,這樣才能表達生活的真實。 再次,應注重讀寫結合,鞏固課外閱讀的效果。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屬於學生自己的情感,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寫作起着正面作用。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把自己喜歡的名言,格言等摘抄下來,把自己在閱讀中深切的感悟寫成讀書心得體會

通過課內與課外的結合,讓學生的從課本走到像

星空一樣廣闊的生活中去,就能調動起其自身的情感,並且讓其學會用最恰當的方法表達“情意”。

通讀《作文雜談》這本書以後,發覺書中既介紹了很多非常細緻實用的小方法,也闡釋了作爲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理想與追求。細者實者如“習慣”,高者虛者如“情意”,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實踐,都能成爲語文教學中的豐碩果實。在實踐中,語文教師就是應該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既懂得如何把知識化大爲小,化虛爲實,也懂得如何引領學生從瑣碎的現實走向理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