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1000字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導語:美學,往往會給人一種略帶神祕的色彩,我一直以來都以爲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談美》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1000字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1】

縱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大致分爲了三個板塊,其一是談對美的欣賞,其二是講美的創造,最後引申到了人生的藝術化,朱光潛先生本人也認爲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論。這本書看完後,對人生與藝術,自己與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書中開篇就解釋了談美的原因,“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纔可以做入世的事業”,要做到“免俗”。而探討現如今美的意義,或者是美學的意義,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現代美學的美育,美學可以把人的存在納入形式表達的方法,審美的本質就在於讓人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真正獲得對人生的的深層把握。以我所學,美育能夠成爲可能的基礎,是因爲藝術主要就是負擔人的感性認知以及美感意識的水平的職責。而審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才能擺脫生命的慵常性,復甦被現實麻痹的感知,重新領悟到生命的真諦。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被技術統治的時代,藝術成爲了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在這種大潮裏,唯有通過美育獲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對美的欣賞上,首先是態度問題,對一顆古鬆不同的身份會有不同的感悟,而無論何種感悟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這也體現出藝術與人生之間存在着緊密地聯繫。“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引出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仔細觀察生活,確是如此,生活中極平常的東西都帶有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看到公寓旁邊與樓齊高的參天大樹,我們可能習以爲常,而當我用審美的觀點去看待它,它又是那麼的特別。站在樹底下觀之,只覺望不到樹尖,樹幹上都是風霜的痕跡,凹凸不平,卻帶有一種古樸美;有次站在樓頂觀之,別有一番景象,居高臨下,它是那麼的孤立,獨樹一幟,顯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覺對此敬佩。當時正值我背書背的很煩悶,忽覺樹都能如此不畏環境的艱難,何況人呢。我想這就是審美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體驗。

藝術與實際人生也是有距離的,而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他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本來現實的結局完滿的,而改寫成文學作品後,去掉了完美,給了他一個不完美的結局,這就在於這樣使得悲劇更深入人心,能夠起到更大的藝術效果。我們感悟藝術作品的時候,也要記得這個適當的距離,書中的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時的聲調不像平常,這都體現距離。而這個是適當的距離,距離太遠變成無法理解,而太近則不像是藝術。所以朱光潛先生說“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要以主觀的參與者退變爲客觀的觀賞者。

朱光潛先生也談到了幾點對許多人對美感的誤解。美學不是享樂主義,而這個享樂指的是快感,我們欣賞一件作品時候的快感,愉悅之感,並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沒有普遍性。”“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這個也解釋了我心中的的疑問,對於一件事物的喜歡,並不能說明這個事物是美的,正如“實驗美學”的人做的實驗,問受驗者喜歡哪些顏色、條紋,而藝術上部分之和並不等於全體,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不能以大多數認爲而斷定它是美的。另一個誤解是聯想帶來的就是美,“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盡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也不會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聯想只是持有實際人的態度,在它的藝術本身以外去求它的價值,這顯然是不對的。最後,考證和批評也不是對美的欣賞。當你看到一件文學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寫作緣由,社會背景等,這可能會在無意之中磨滅了美。“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裏面,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或許對待作品,我們應該不摻加雜質,以本真之心去看待,這樣也能更好地閱讀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諦。

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談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遊戲說。“藝術的雛形就是遊戲。遊戲之中就含有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把藝術變得更加具體化。遊戲和藝術一樣是把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爲一個具體的情境。也是一種“想當然耳”的勾當,遊戲也帶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這可能是受到席勒認爲人有一種遊戲衝動,這是以美爲對象的藝術創造衝動。但是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同時,也使藝術成爲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工具,承擔了太多的“說教”功能和“神聖”色彩,弱化了遊戲的實踐性、對話性和非功利性等。總之,我認爲在美的創作上,朱光潛先生提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十分正確。以前看過一段話說,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拿讀書的錢出去旅行,古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接着就有人回覆說,你不讀書,即使行了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說的不無道理,心中沒有知識的儲備,更不會說對美有任何感悟。現在的我們,應該打好基礎,多充實自己,不管是知識上,還是能力上。正如書中所說,靈感是突如其來,出於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來的。“不過靈感的培養正不必限於讀書。人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觀察生活,也就是對美的欣賞上說的有一雙審美的眼睛。要留心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最後朱光潛先生說道人生的藝術化。以上見解可觀之藝術與人生的關係緊密,朱光潛先生也認爲“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爲了實際人生和整個人生。實際人生只是整個人生中的一部分,藝術與人生都有一種完整性,都是以“情趣”爲本體的生命精神的顯現。朱光潛先生說,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這裏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頭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機械的、乾枯的生活,而是顯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藝術和生活的創造之中都含有欣賞,朱光潛先生說:“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而我們對於生活也要懷有一定的嚴肅性,正如前文所說,在持出世精神與做入世事業之間、在超脫人生與淑世主義之間的圓融。或者說,嚴肅與豁達尖山的藝術與人生態度,還喻示着道德精神與審美主義的同一性。我覺得這種豁達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過度的在乎我們自己的得失,斤斤計較,殊不知這是在喪失生活的樂趣。

而朱光潛先生說的阿爾卑斯山谷公路邊的標牌:“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裏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馳而過的汽車上,“慢慢走”有的人認爲是以時間換空間,把實用的人暫時變成審美的人,把路旁的風景變成審美的對象。“欣賞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滿的審美經驗,體驗到真正的“美”。現實世界名繮利鎖,人生很難自由超脫,而我們可以懷着美感的純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們名利得失和利害關係,做一個純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我們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從心中開始做一個本真的人,找到我們自己人生與藝術的聯繫。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2】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嚐到了美的味道。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爲而爲”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祕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纔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它會對你有所啓示的。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3】

作爲一個美學家,作爲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爲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裏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着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爲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爲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爲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