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

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以下是小編帶來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

  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 範文1

昨天寫完<有感之一>,越想越覺得,我們其實不僅僅是阿Q,其實也是那個趙太爺。我們明明和阿Q一樣喜歡高攀,卻不允許他來高攀自己。我們覺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爲內心深處覺得他“不配”,覺得他等於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我們之所以可以吃“天鵝肉”,是因爲我們自己覺得我們不是“癩蛤蟆”。其實,我們是不是“癩蛤蟆”,那也要看從誰的角度看。

阿Q在這個世界上,顯然在誰的眼裏都是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人在乎他的“行狀”(“行狀”是一個日語詞,魯迅先生喜歡借用一些日語裏的漢字詞彙來表達某種微妙的意思。在這裏,阿Q的“行狀”即阿Q的來龍去脈和現在的狀態)。人們“只拿他玩笑”,忙不過來了,就僱他幹活,閒時便想都沒人想起他來。說得直一點,就是活着還是死了,都沒人在乎。別看阿Q在別人眼裏無關緊要,但他自己還挺自尊。跟人發生口角時,還會以“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麼東西!”來試圖占人家的上風。而且只要聽到有人說他能幹,也不管是真心還是譏笑,他都很喜歡。因爲自尊心得到了一點滿足。

思想家們常說,人都是孤獨的。的確,如果不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有一個永恆的計劃,我們每個人也都如阿Q,在這個世界上真的都無關緊要。沒有你,地球照樣轉。我們雖然不至於像阿Q連個真心關心自己的家人都沒有,但即使是愛我們的家人,也不完全知道我們的“行狀”,更不要說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從本質上說,脫離了上帝,我們的存在,就有如阿Q,顯得既孤獨,又空虛無奈。除了勞累能夠偶爾換來一句“你真能做”的肯定之詞,讓我們的自尊心稍稍得到些滿足以外,就再無別的了。要說有別的,就是還要在這個活着的過程中,經常與人發生各種矛盾衝突,還要因爲自己身上的某個缺點忍受他人的各種譏諷嘲笑與欺凌,讓自尊心大受損傷。

阿Q正是如此。阿Q最致命的缺點,其實不是他腦袋上那個癩瘡疤,而是他的自尊。因爲自尊心越強的人,越容易感到被冒犯,因此也越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正是這個自尊,給阿Q帶來了不少麻煩。因爲這個自尊,他絕對不允許別人提他腦袋上的癩瘡疤。凡能聯想到他的癩瘡疤的字眼,都不讓人說。只要有人犯了忌諱,也不問是有心無心,他“便全疤通紅地發起怒來”。自尊心越強的人,就越容易發怒。只不過我們覺得,像阿Q這麼沒本事的人,就不配有自尊心。因此看到這裏,我們就又會在心底裏暗暗覺得阿Q可笑,忍不住想說:阿Q你這賤骨頭,你就認命得了。你還有什麼資格發怒啊?

阿Q發怒時,他還會估量對方,“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這“柿子揀軟的捏”的毛病,也是人共有的。我們雖出於教養和麪子,不罵人,也不打人,但仔細察驗,心底裏對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藐視,不能說完全沒有。

儘管是揀了軟的捏的,可不知道爲什麼,阿Q最後發現吃虧的總是自己,就改爲“怒目而視”。從跟人打,到變爲“怒目而視”,其實從表面看,就是變得更加文明瞭。然而,怒目而視,還是引來一場打。所以現在,自尊的我們,比阿Q學得更加聰明瞭一點。我們表面上顯得更加文明瞭。因爲我們知道自己打不過別人,罵又覺得丟人,也知道當面怒目而視,亦有可能引來災禍,所以在感覺到我們的某個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癩瘡疤”被冒犯時,如果冒犯我的是比我權高位重的人,我就假裝謙虛認錯;一看冒犯我的是不如我的人,就會表現出嗔怒“你這人怎麼說話的呢?”然而,更多時候,爲了表現得我們很有教養,很寬容大度,我們會不動聲色,但我們會在心裏“怒目而視”。我猜,如果我們的意念能夠殺人,估計這世界上已經不剩幾個人了。

“在心裏怒目而視”還不解氣的話,就只能也像阿Q一樣,繼續通過單方面地貶損對方來自我安慰了。雖不屑得像阿Q說“兒子打老子”這類幼稚可笑的話,但“這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像話”之類的,是常說的。也會說“他絕對是嫉妒我”“他那種人絕對是自己不幸福才欺壓我的”“其實我比他幸福多了”,誰能說自己沒有用這類話安慰過自己呢?實在氣不過,甚至還會有點像詛咒似地說“他那個性格脾氣,肯定容易生病,肯定容易早死”。如此看來,我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阿Q顯得更加文明,更加有教養,也更加有知識,然而我們的內心,卻難說不是因爲更加自尊而變得更加邪惡了。只是就如聖經所說,“人心詭詐,壞到極處,無人識透”罷了。

  魯迅吶喊阿Q正傳讀後感 範文2

一個留學生和我討論起《阿Q正傳》來,問我對這個作品怎麼看,迫使我又重讀了一遍這部還是中學時候讀過的魯迅名著來。記得以前讀的時候,覺得阿Q這個生活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物非常可憐,同時又非常可笑。老師說,魯迅先生對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們便也跟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總而言之,就是認定魯迅先生寫的是那些中國社會最底層的沒本事又沒有骨氣的人。從來沒想到過,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本質上說,都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

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知道,阿Q雖然沒什麼太大本事,但其實也是一個很好面子,不甘於被人藐視的人。《序》裏,這個姓甚名誰都不被人記得的阿Q,在聽到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時,竟然“手舞足蹈的說,這於他也很光彩,因爲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類似這樣的借他人來擡高自己的事情,我們誰沒做過呢?我們誰沒有對他人吹噓過“某某某是我的什麼人”“某某某就是我同學”,“某某某就是我校友”,“我認識某某某”甚至“我見過某某某”之類的話呢?

魯迅先生接着寫道,“其時幾個旁聽的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即便今日,這樣的社會價值觀也依然沒有改變。只要你跟某某大人名人能人沾上點邊,大家就會對你另眼相看,儘管你還是原來的你。如果不是知道一般人都會因我們與某某某的關係而對我們“肅然的有些起敬”,誰會去這樣吹噓呢?無論社會地位高低,無論財富的多少,也不僅個人喜歡如此,大學也好,餐廳也好,公司也好,地方政府部門也好,顯眼的櫥窗裏,牆壁上,常常貼滿了大人物來訪時的醒目合影,究其心理,無非都是想靠着這樣的關係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就看廣告一定要找毫不相關的名人來做,就知道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了。

既然整個社會都如此,阿Q也想借着與趙太爺的兒子攀上點關係而讓自己被人瞧得起一點,想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其實也沒有資格笑話他。何況,或許阿Q還真的是也姓趙。可悲的是,阿Q碰上了個一點都不厚道的趙太爺。吹完牛的第二天,阿Q就被趙太爺叫過去打了個嘴巴子,說“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裏配姓趙!”所以吹噓跟某人的關係時,一得想想自己是否配,二還得想想那個人是否足夠厚道。厚道的人看你混得這麼慘,或許會可憐你提拔你或者關照你一下。不厚道的人,是會恥於跟你扯上任何關係的。

阿Q可憐就可憐在沒有看透趙太爺。但難道我們就看透了我們所攀上的那個人嗎?很多時候,我們在吹噓跟某某的關係時,只不過是那個某某不知道罷了。如果有人傳到對方耳裏,那對方會是怎樣的反應,也真是難說。如果那個某某是個有點涵養的人,可能會顯得若有所思地說,“他啊?我對他還真是沒什麼印象”。這話如果再傳回到你的耳朵裏,但願你不要太尷尬。

爲了避免尷尬,其實最好就是不要試圖與任何大人物攀上什麼關係。但看整個社會風氣,有關係不攀,又好像吃虧,就好像本來可以利用的優質資源被浪費了似的。所以,與名人合影之類的事情,終不能絕;類似“我和他是本家”“我還比秀才長三輩”的話,也終會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