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湘西似乎總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那麼你有讀過湘西散記嗎?讀了之後有什麼感悟呢?一起來看看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1

在圖書館閒逛着,目光無意間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記》,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好吧,就從這本開始吧。翻開書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立即涌了過來,細膩的筆觸,精簡的圖畫,吸引着我繼續前進。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卻淪爲技女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純樸的風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個機會去湘西,親自去體驗這樣如天堂般的地方。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2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小學,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爲技女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爲技女,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我恍然大悟,哦,原來父母做的,那些在我們看來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他的意義存在啊。

感情會褪色,會變質,而只有記憶不會變,多年以後,對他變感情不是你的錯,而不認識他就是你的錯。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3

我想一個在桂林長大的人大約看《湘行散記》的`話是很合適的,因爲隱約可以找到自己家鄉的影子。雖然時代不同,背景有異,但是那樣的風土人情是很相似的,還聊可慰藉思鄉之情。

一般在行路的過程中總是乏味而枯燥的,但是沈從文卻在這樣的旅途中發現了景色的美,人性的美,並進行了對人心、對歷史的反思,那些字句就像先生這個人般,如水,浸潤了在重負之下總是浮躁的我的靈魂,像是撫愛稚子般用一種靜水流深的深沉,讓我的心也慢慢地靜了下來。想讓這樣一本書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爲我私心以爲在浮世喧囂之中也許大家需要這樣一本書直扣自己的靈魂深處,而得到片刻的安寧。

“覺得故鄉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並富於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蘊藏又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與將來。”

那些水路上,“四面是山,對面的高山逼近河邊,壁立拔峯,河水山峽中流去”,“山頭上長着小小竹子,長年翠色 ”,在一個行路歸鄉人的眼裏映射出了安謐祥和的美。在寧靜的水鄉,行路的方式不是乘車,而是行船。與水更近距離的接觸,這本身就別有一番詩意。在船上隨水飄飄蕩蕩,一下一下的搖盪,心旌搖曳,助旅人編織美妙的幻夢。大約行人看着自己的家鄉總是會有不同的心情的。畢竟這是家鄉啊,熟悉而親切的家鄉,是那個說起來會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的存在,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地方。所以總是會有“月是故鄉明”的情結吧?在描述完一段龍舟競渡的光景後,他刻畫這一帶的景色:“遇晴明天氣,白日西落,天上薄雲由銀紅轉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漁船,燒溼柴煮飯,炊煙受溼,平貼水面,如平攤一塊白席。綠頭水鳧三隻五隻,排陣略水飛去,消失在微茫煙波裏,一切光景,靜美而略帶憂鬱。”這些光景,隨意切割一段,點染在畫布上,就可成就一幅絕好的山水畫卷。就如同情人眼裏出西施一樣,家鄉遊子總是不吝讚美之詞,滿懷着深情與感動。

因爲山川的阻隔,因爲水的柔和,山的巍峨,這裏的人們也與外界相隔。他們具有與之不同的個性與風俗,他們質樸、單純的可愛,從未算計人心,在各自的所在爲己身的幸福而努力。他們的幸福也小小的,也不會摻雜着名或者利,只是爲着各自真正的人生,在這一點上不知比着外面的人可愛聰明瞭幾倍。水手們有努力幹活想回去與自己的相好過年,那些吊腳樓的女人們也只心裏牽掛着各自的水手盼望着他們平安且心裏想着自己,跟自己過年。多麼小的願望啊!因爲着金錢 與肉體的交易,總是以爲她們不曾付與真心。可是這裏確實不同的,她們活在皮肉生涯中,卻也有着心尖尖上的人,爲着他們將別的人距於心房之外。因爲不是他,所以不行。沈從文對着這些吊腳樓的技女和水手的纏綿愛情總是懷着深深的悲憫,他們雖然有着愛情,卻也是不能長久在一起的。只那過年的幾天,他們可以像平常夫妻一樣,“雄雞宰殺後,把它向門角落拋去,只聽到翅膀撲地的聲音......又是叮嚀與眼淚,在一分長長的日子裏有所期待,留在船上另一個放聲的辱罵催促着”,總是分開,廝守,又分開。但是我總以爲有那幾天能夠如夫妻一樣生活幾天,關起門來,只過着自己的小日子也是很好的,也該欣喜珍惜。

從文先生在這些散文裏所表現的感情深沉真摯。從這些風物人情裏顫抖着雙手去感觸人性、歷史的脈絡,那些文筆雖然很美,卻多少帶着些哀傷,傾注着對土地,對人民的熱愛。

看着《湘西散記》,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間,彷彿又感受到從文先生的悲歡喜怒,撒野抒情。那種美,那種哀傷,也只有他能夠如此飽滿的表達。而這,又豈是凡俗能及!

且行且歌,湘西邊地的歌者!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4

初讀《湘行散記》,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湘西風情。似乎真是一本“散記”。然而細細地回想,忽然感受到一股蒼涼。

有多少人知道湘西?你可知道湘西?對世界來說,湘西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角落罷了。世界可以拋棄湘西,歷史可以拋棄湘西……湘西太不起眼了,然而世界似乎已經開始了拋棄。歷史依然前行,說不清何時會有休止符。

其實《湘行散記》真實地反映了湘西的狀況。從“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到“歷史是一條長河”,也許這本書本身就是以小見大。湘西的人有湘西的生活,當那個湘西的婦人打聽湘西的“牛保”時,她的內心是悲苦的,但聽到“牛保”落水時,她會怎麼樣?回不去的人,書寫回不去的過往,只留下湘西的人們黯然神傷。

於是,湘西的人懂了,懂得他們生活的地方是美麗的地方,但美麗又能奈何現實怎樣。看那些水手,拿着低日薪賣命,氣力。看那幫女人,流落風塵淪爲妓……殘酷的現實陶冶純粹的人性,湘西人看似粗野,但卻保留了骨子裏最真最真的東西。《湘行散記》裏有許多是低層人民,但獨獨在他們身上,純粹最爲明顯。他們的性子最直,最爽朗;但在心底,又是寸骨柔情。

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痛苦;但也只有他們最懂,最懂得什麼叫做溫情。當牛保手裏提着核桃,笑着對“我”說,“我會回來過年的”之時,他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溫馨嗎?但當那婦人聽聞牛保落水生死不明時,她能感受到的還不過是悲涼嗎?當多元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我們只能輕嘆:這纔是有血有肉的湘西!

當這麼多人平凡地生,又平凡地離開,現實用冷暖摻半告訴我們,其實《湘行散記》裏的人物,都是我們自己。我們掙扎於世間,世間因我們而組成,沒有任何關係比這更巧妙自然。輕合上書,一陣聲音傳自心底:現實就是淒涼與溫馨,要堅強。

  沈從文湘行散記讀後感5

讀一本書,一般都是由作者開始。沈從文原名不叫這名字,早年因想看看世界而投身隊伍,後來因隊伍解散,開始從文,才自己改名爲沈從文,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爲了20世紀最優秀的中國作家之一。

其實,《湘行散記》與其說是回鄉探母的旅行體驗,不如說是一次心的旅行。是沈從文對基層人物生活的關切以及對他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湘行散記》表面上似乎只有寫湘西的美麗之處,但確乎是體現出一種悲傷,一種淒涼。如《藤回生堂的今昔》,從多年的練武準備考試到因被人傳謠而白廢多年,從開藥店謀生到今天的寸草不生,時代,在變化着。《老伴》中作者在沉默感到苦味,知道自己不配用錢去打擾他們應有的哀樂。

從《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等文章中,我們知道了水手一天的工資才一毛,這已是很好的了,但他們不會與我們一樣抱怨生活,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他們只合盡職盡責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仍然會冒着生命危險去做好,寒冬臘月,不論如何惡劣的天氣,他們也會脫光衣服,挺身而出,什麼也不想就跳下河去,他們也有溫柔的一面,自己的兄弟遇難,英勇地下河去救,並讓自己光着身子,將衣服給兄弟穿,其實,越底層的人就越有情義,並且情義更真實,更深厚。還有那些婦人,她們難道是自願去技女嗎?不不,不是的,她們也是被生活所迫,由於湘西的水手巨多,並以此爲生,這比我們苦得多,但她有叫苦連天嗎?沒有,但我們同學會因一些繁瑣小事而哀嚎,如果這樣是對的,那她們早去死了。

在生活中,也會有許多底層人在奮鬥着,但也有人因心靈的脆弱而承擔不起生活的壓力,而去自殺,但他們死了就真的安樂了嗎?不對,他們的後代會因此而承受着更大的壓力。放眼望去,我們可能非常不起眼,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要眼光開闊,與作者一樣去體驗生活。

沈從文用他那一顆誠心,一支筆和那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一個純美的世界,他讓我體會到自然的唯美和人物的純粹。

我們雖然平凡,但我們要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