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路遙《人生》讀後感

路遙《人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導語:路遙在他的小說《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正是這句飽含哲理的話促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以下關於《人生》的讀後感 ,希望你會喜歡。

路遙《人生》讀後感

  【篇一】《人生》的讀後感

  (一)

高加林也困在慾望城郭中。

據說,原來那裏是田,有陽光、空氣和乾淨的水。撒下種子,風調雨順,就有了稻穀瓜果,就有了祖輩的世世代代。現在,田裏不種莊稼了,種的是鋼筋水泥。他們說,這是文明的進程。除了這一畝三分地,我們還應擁有更多。對,叫城市化進程。於是越來越多的高加林,儘快地忘記了田地,忘記了血脈緣起的地方,爭先恐後地做起了衣冠楚楚的城裏人。

後來,城市變得肥胖而臃腫。它笨重的喘息在塔吊高舉的工地上,不知疲倦亦不知廉恥。田埂變成了寫字樓的格子間。收成好壞的取決物,由自然氣候變成了人情氣候。人們關心的不再是一株禾苗的來龍去脈,而是一支股票的跌宕起伏。

高加林也不例外。像電影《幸福》中的永誅,一個原本純良質樸的男子,在厭膩了素簡寡淡的人生與愛情之後,離開土地,離開自己,義無反顧地逃向了滾滾紅塵。

他逃向了滾滾紅塵,便逃向了一條虛榮碾壓的不歸路。當他開始成爲新世界中萬衆矚目的焦點,當他接受了家世顯赫時尚熱情的城市小姐的追求,他的真實人生戛然而止。所以待到繁華浮火熄滅,他才後知後覺何謂幸福。然而,這世上沒有什麼會因爲悔悟而獲得憐憫。當他覺醒回頭,那片寬憫仁厚的故土,已然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那個爲他炊米洗衣的良善姑娘,也已淚絕嫁作別人婦。

路遙說,高加林的故事並沒有結束。然而,卻也彷彿讓人看到了他人生荒蕪的盡頭。

  (二)

德國文藝理論家s在他的著作《走向接受美學》中談到,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個時代的每一個讀者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絃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爲一種單獨的存在。

路遙的《人生》,於二十年後再與讀者照面,依然有着衝擊人心的重量,靠的正是這種不被時間洗去的人性共情。歷史只管斗轉星移,世界在你之後繼續冷得乾淨。這裏的每個人,都是面目迥異的高加林,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跌撞、迷失,再走向幻影幢幢的不歸路。

幸福是什麼。若你是一國君主,你選擇在廣袤自由世界裏,大寫一片青磚碧瓦,還是在逼仄擁擠的都城中,卑賤地壘砌廣廈高樓。

人生道路從沒有紅綠燈。下一個路口,你可知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

世界這列車跑得的確太快。脫離掉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標準之軌,價值全部模糊了起來。有人被速度驟然拋落下來後沉痛失落,有人依然在顛簸的車廂中居險自危。這樣的速度着實讓人心悸神亂。於是,人人開始疑懼與揭發這失控般飈馳的列車,也便開始走向對布爾喬亞異化人性之道的批判之路。

然而,畢竟是錦衣玉食的現代都市之子。日夜沉陷於大都會歌舞昇平的漩渦中,即便厭倦其畸形與荒謬,又如何做到徹底的棄絕與抵抗。於是,高加林繼續陰魂不散。我們依然沉醉在中西文化的盤根錯節之中,樂此不疲地渴慕和比較優一等的生活。對曾經嬉笑怒罵過的扭曲人生,我們一邊拆解、一邊重建,一邊詆譭、一邊實踐。就像一場人仰馬翻的酒局結束,多少人渴望隱遁山林皈依自然,靠一片月光、茶樹和麥田過活,從此不問世間風雨。然翌日醒來,他還是會隻身赴沙場,繼續對着自己的靈肉車裂者,畢恭畢敬地奉煙敬酒。

  (三)

早已焚燬了靈魂得以迴歸的家園。於故土而言,我們都是流離失所的羈旅人。即便逃離煌煌都市,我們依然無所依附。

所以在背叛母親的針縫角補,背叛父親的諄厚家訓,背叛陋妻的粗茶淡飯,背叛了故鄉的青磚碧瓦後,我們並不覺得萎靡病弱的生命形式、冷酷自私的人性墮落是一種異端存在。我們又都以爲自己有堅不可摧的意志,可以在紛亂世事間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淡泊。這樣的自欺與欺人,變成了以意淫抵消行動的不滅循環。

事實上,在這座慾望城郭中,我們與高加林們始終處在詭譎的分離和重疊的狀態中。我們各自佔有對方的位置,又不斷迷失,永遠找不對自己的位置。於是,在尋找的道路上便完成了各自的放逐。肉體與靈魂永遠錯位,因爲它們中間總是插着一個凌空高蹈的`幻影。這幻影的名字叫做慾望,它泯滅了真我與自我的距離。

極端的美是摧毀性的。慾望便是這樣,它永遠在投入的同時抽離,讓我們自甘在其強大的存在中,一遍遍消解自我。我們如此驚羨它,因爲它剛好殘酷到我們尚能承受的邊緣。而在毀滅我們的時候,它不屑一顧得這樣不動聲色。讓我們於無意識中,墜入那個不知名的向度,還不忘轉過身去讚美它。

多麼荒唐。人類的終極追求是幸福,可人的本性就是不滿足。據說,幸福是人們的慾望被滿足後的愉悅感覺。所以被慾望所控制的人生,註定不幸福。

禁慾或不幸,這是作者給我們留下的永恆課題。青磚碧瓦或高樓廣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選擇的人生道路。小說的最後一章,路遙寫了這樣一段話: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因爲這種盲目的追求,一旦摔了跤,反過來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毀掉人的一生。

高加林的人生無疑是悲劇性的。可是掩卷時,我們則應該歡呼。

慶幸吧,自己的人生還來得及選擇。我們終究不是被註定了的人物。

  【篇二】《人生》的讀後感

我時常問自己,讀這麼多書到底有什麼用,我又註定無法成爲作家,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那麼,我讀這些書幹什麼。直到多年之後再次拜讀路遙的《人生》我才終於意識到,讀書能給人帶來知識,而這些知識正是一個人氣質和追求最根本的來源——卻不一定會是最快樂的體驗。

我在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形象是如此飽滿深刻地代表了像我一樣的一類人。在乎自己那根本不值一提的面子,渴望一份體面又彰顯身份的工作,以爲自己的理想足夠遠大而對長輩的勸誡不以爲意。很多讀者也會抱怨高加林叔父的鐵面無私和不近人情,可是這不正是你們所擁護愛戴的清正廉潔的公務員嗎?

每個人都把戀愛談得很浪漫,卻將婚姻處理得很平淡。沒有太多的精神追求,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爲這就是生活,這樣,就足夠了。回到家,有人爲你開門、倒茶,慰藉你精神一整天的勞累……如果這樣你都不知足,你又憑什麼去追求你要的精神生活。

知識又不能當愛情,智商和情商從來都不是互補的關係。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的生活,去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

母親說,正是因爲你小時候書看多了,才把你變成了今天這樣的憤世嫉俗,否則你本可以更加無憂無慮。每當她用無限悔恨的語氣說這些時,我總是默不作聲。是知識成就了今天這樣的我,也是知識讓我失去了很多。是知識讓我考慮事情不再只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讓我過多地關注它可以帶給我的好處和利益,讓我不再那麼簡單而單純。

是的,知識改變命運,但它成就的不總是最好的你。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巧珍愛上了高加林,也是高加林對於精神生活的野心讓命運和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爲路遙的人生感到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讓我扼腕痛惜。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儘管他的書名起得頗有些大的漫無邊際,但是作品裏平時的語言和深刻的情節總能讓讀者在合上書卷後,波濤洶涌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作品似乎離不開那片黃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爲生計奔波的最質樸的鄉民,尤其是放到哪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總是少不了些許獨特的人生體悟。那時的他還未到不惑,還很年輕氣盛,還應該有很多的人生路要走,還應該寫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可是他卻還是匆匆離開了這個平凡的世界。

從那以後,每當我的人生遇到坎坷,我總是會想起這兩部作品,想想這裏面兩個主人公的命運,回想路遙透露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總能感受到他寄予在青年身上的未來的希望。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