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路遙《人生》讀後感3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人生》是路遙的一本優秀中篇小說,問世不久即轟動全國,反響熱烈。由著名導演吳天明拍攝爲同名電影后,更是家喻戶曉,成爲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以下是小編帶來路遙《人生》讀後感3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路遙《人生》讀後感3篇

  路遙《人生》讀後感一

午飯前,搶着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故事情節屬於那個年代,也符合那個年代,但故事中的糾葛和波瀾卻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生中充滿抉擇,但可能影響一生的也就那麼幾個。像柳青說的那樣:“在岔道口上,走錯了一步可能影響一個時期,甚至一個人生。”

巧珍很好,符合中國曆來的道德觀念。“土氣”中卻隱藏着思想上的開明與先進,像一粒金子,吸引着我。在讀到“二叔”的部分,我就已經料想到故事的大概結局。接着看無非是想看看路遙是怎麼寫的。即使這樣,還是在讀到“大馬河橋頭的分手”那段時心裏起了躁動,涌出了一絲難過。情節的發展也符合這位農村走出來的作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路遙的語言,就好像村中智者德順老人的大智慧一樣樸實。誰都懂的大道理,但有過經歷的人和沒有經歷的人感受起來就是不一樣。

理想是好,但終歸要落在現實上。可以憧憬,但不可強求。生活要歸於它的本質—活着。繼而追求幸福。就是因爲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不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爲。有些行爲有目的性,有些則無。目的性過強或者過弱都會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偏離原本的既定路線,使得行爲變得難以被他人理解,有時甚至難以被自己理解。最後即使獲得了計劃內的幸福,也會感覺不值得或者得不償失。

要不你就狠下心,要不你就儘早放棄。否則理想和幸福就會在你的猶猶豫豫中變得雞肋,甚至轉爲折磨。因爲追求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慢慢地發現自己當初的抱負,雄心,優勢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流失,直至最後回到原點,真正的自己,也是最初的自己。

人生中存在着好多循環和因果輪迴,有時也讓我相信人生本省就是一個大圈。兒時以不尿牀爲榮,老時以可控制屎尿爲樂。出生時,你在產房裏哭,周圍人在笑;過滅時,你在病牀上笑,周圍人在哭。除去人生中開始和結束那兩塊,即使是在你可以恣意翱翔,如日中天之時,也會在一些循環往復中掙扎不出——拼命追求自己想要卻無法得到的東西,卻不顧那些“東西”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適合你的。

生活本應該淡如雲,靜如水。所得之幸福也應如是之清爽。可以回味,可以傷悲,只是不應後悔。當生命中的意外走進人生之時,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道一聲:“你好,來了啊!”

  路遙《人生》讀後感二

簡單的故事,明朗的線索,所謂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剝掉它華麗的外殼,呈現於人前的只有一個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碼我是這樣認爲,就是我唯一的收穫,不得不承認高加林能幹,正直,熱血,但這絲毫都無法掩飾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顫慄者的事實。他懦弱,並不是指他行爲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對抉擇的猶豫,軟弱。

正是由於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浮誇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於埋葬了他的愛情與事業,最終成爲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說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爲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乾自己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腥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儘可以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後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爲巧珍而流,爲年邁的父母而流,爲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爲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爲自己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於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爲: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遙《人生》讀後感三

人生如果選擇錯誤,發展就會出現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該演繹的東西。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青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小學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爲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

內心由彷徨轉爲寧靜。這一切因爲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加林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爲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簡單但寓意深刻。

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很難理解農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如果沒有那份真摯燃燒的愛也無法理解他們。在路遙的文字世界裏沒有極度的壞人,就在於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惡意的猜測,而是用愛和溫暖回報那個給予他生命體驗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們都做了一個夢,都是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夢,也都是黃粱一夢。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們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亂終棄,而是這其中的矛盾與掙扎。

高加林的奮鬥經歷在中國當代社會具有典型意義。高加林作爲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企圖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高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個人奮鬥與社會境遇的不協調、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小說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根源。高加林雖具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和才能,但卻被毫無理由地擠出民辦教師隊伍;即使他再有才華,幹得再出色,因爲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就必須被趕出縣城。高加林的悲劇,體現他選擇了一種與現存的人生觀相矛盾的奮鬥生活,更展示的是社會現實的不公正。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加林沒有和巧珍分手那麼他也許會在小城裏長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能和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生活一輩子嗎?如果加林選擇的不是亞萍而是另外的一個城市女孩,那麼他又會是哪樣地生活呢?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愛是什麼?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會給你這次選擇一個什麼答案?誰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做到不後悔。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我極力推薦《人生》,並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學到該學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