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通用5篇)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通用5篇)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1

國慶放假期間,我無聊的沒什麼事情幹,於是,我打算讀一本好書。在初中,學了許多有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於是,便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裏面有一篇散文是我們學過的,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乏味的讀書生活,在上個學期,老師已經帶着我們深深地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一些段落我還可以背出來,對於這篇課文來說,我已經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別敘述了不一樣卻都同樣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寫下來,但是還是決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觸的那一篇

阿長是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散文記述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當時善良、樸實的特點,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嘮叨着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當她知道魯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經》的圖畫後,過了十幾天或者一個月,她就把魯迅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買來送給了他,我還記得她當時的那句淳樸的話語: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愛的保姆啊。我體會得出魯迅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魯迅先生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從長媽媽身上,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筆相當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小時的生活,讓我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2

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因此從來沒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每每在看書的是時候心裏總會涌現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譬如悔恨過去,而又迷茫於未來。或許正是因爲這些原因使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流離於書本之外的世界。

初看《朝花夕拾》的時候我仍舊沒有改掉將思想置於書本之外的空間,眼神久久地注視着斑駁的桌子之上。我的手習慣性地翻頁,許久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還沒有跟上翻動書頁的`手指。

於是又翻回來,翻到第一句話——“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我的心忽然地沉靜下來。原來魯迅先生也跟我一樣呵,而轉念一想,我卻沒有資格跟他一樣,他是那樣地忙碌,我不示是個愚笨學生罷了。就這樣,我讀起來,會晤早已消逝多時的老朋友——書。沉醉於氤氳在心中的書香。

魯迅的文筆中多是帶着濃重的批判味道,簡潔而不失風采,沉重又不乏樂觀,總是讓我讀出一種奇異的趣味。那種灰諧的表現力是我所見過的散文中絕無僅有的。我無比清晰地感受到卑俗與醜惡、初真與純淨在生活中起着如此激烈的矛盾,文中的對比和借喻令人深思。我讀得最爲淋漓盡致的大概算是《狗.貓.鼠》這一篇,“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麼嚴”,見解之獨到,若望穿歲月,會發覺舊中國離我們很遠很遠,但設身處地又有強烈的同感,這就是所謂經典的魅力。它正義的人以光明的寄託,給俗氣的人以超凡的思想,我又屬於哪種——可以說,我曾接近於前者,但遠離書籍的一段虛無時光中,我都已經聽見我墜落的腳步,竟已和後者無異。

同樣令我感受深刻的,是那平和的回憶之韻。《朝花夕拾》那是在過去拾取光明、希望。他始終在對比之中思考與領悟,這纔是真正的回憶。而我在回憶中常犯錯誤,甚至令我將欲身陷沼澤,愈發迷失——我過於迫切地想重返過去的榮譽,然而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只會讓人在空想中枯瘦;於是我又計算着未來。終於我發現手頭的一切纔是最重要的,根本不必糾結,不必患得患失。

書中最大快人心的,於我來說乃是對“正人君子”的譏諷。如《父親的病》一章中,庸醫之虛僞、故弄玄虛,仍一副怡然自得之態。“正人君子”受盡傳統觀念的束縛,尊妄自大,毫無獨立人格,迂腐至極,卻又毫不知情。例如今晚我在教室寫作業,立即便有人笑我傻。理由是這項作業八成不用交,顯得自己聰明、深明大義、受人擁戴。我從不覺得這樣寫作業沒有意義,像他們那樣應付的形式,我覺得作業不如不做。更壞的是他們不但亂寫、抄襲答案,還傳染這種風氣,蠱惑人心。我只是覺得很是好笑,忽然覺得在生活中,用魯迅這種獨到的眼光隨處評評判判,倒也是一件快意事。

合上書,紊亂的心收斂了,平和了,清新了。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3

《朝花夕拾》小引其中一句話: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童年,是一段充斥色調和歡喜的追念,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是一段酸酸甜甜的人生過程,同時也是最純真美好的!和魯迅老師一樣,咱們都有着很多回憶!

回想那一件件不起眼的事兒來,事雖然小,但那些回憶是那樣覺得感動,因爲有了這些回憶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追斷求,這樣才能成長起來,童年總叫人回想。回想那五彩繽紛的夢,回想起那丫丫學語的時候,回想起剛學走路的時候,第一次踏上舞臺的時候,第一次叫出父母時,第一次……那一刻刻,那一個個鏡頭,霎時間浮現在你的眼前。

藍天下的成長,夜空中的夢想又如在沙灘上堆積起一座座小小的城堡,堆積起在藍色海邊的夢;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在榕樹下玩耍,又喜歡在那靜靜地坐着,聽着老人講那古老的故事,那時的夢是綠色的;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在老家門前坐着,在落葉的秋天裏欣賞那一片片穿着金色的葉子在漫天飛舞,那時的夢是金黃色的。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做夢,在夢裏走着找不到出口迷宮,一次一次地被鎖在迷宮裏,心裏那麼迷茫,在現實生活中,激起我鬥志時,那時那夢是火一般的顏色……

回憶讓世界一切萬物變得安靜,讓人變得放鬆,讓人感到溫暖,讓你回想起遙遠而不遙遠的夢,讓你回想起在雨中,那雨兒是跳動的旋律。當你摔倒時,一種力量在看着你,讓你回想起在藍天下放飛紙飛機,放飛你一個個讓你期待的夢!

時鐘只有前進,不可能倒退。童年只有回味和回憶……

童年只有回憶,夢只有創造,將來只有拼搏……

童年以是過去的事了,只有回憶起那點點滴滴的事,只有積累更多的經驗,這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寬。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童年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它是你一生的開始,擁有着它那你就擁有一生,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它。

夢常常都會變化着,夢是人一生中追求的目標,只有奮鬥和拼搏,那纔會夢想成真,那纔會成爲現實。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4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小引讀後感5

我讀了《朝花夕拾》的“小引”後,瞭解了魯迅創作時的心情和書名的含義,魯迅總是以帶着仇恨,激動,痛苦和一種複雜的心情下寫下了這篇小說。

我帶沉重的心情進入了下一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包括《狗·貓·鼠》中都描述了魯迅小時候令他難忘的事。

《狗·貓·鼠》中作者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諷刺了那些欺負弱小,一旦抓住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折磨別人的人。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卻成功了”魯迅用這樣的話來表達自己對阿長的尊敬和感激,因爲阿長把他渴求的《山海經》買來,並送給了他。

在《父親的病》中魯迅流露出對父親強烈的愛,雖然有時父親對他很嚴厲但他從來沒有責怪過父親。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細緻描寫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藤野先生:外表不修邊幅,生活簡樸,卻治學嚴謹,待人真誠,且能正直熱情地拋棄民族偏見去關心一個來自落後國家的窮學生。

兒時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長媽媽,在異國他鄉給予自己真誠關懷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結局令人扼腕的範愛農,還有曾經帶給自己無限樂趣的“百草園”……

文章深刻表達了自己對兒時的懷念,文章曲折的表達了他對現實不滿的情緒。

在我的後院,

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

一株是棗樹,

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