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28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2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28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

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直認爲讀該類書便是需要人生指導的人。終究,事實並非如此,生活在喧囂匆忙世界中的我們,需要這樣一股使心靈歸於靜謐的清流。總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機會遇見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爲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爲什麼我不快樂?爲什麼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惶論擁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託?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我們永遠都難以知道自己真正該怎麼活、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於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總在嘗試着改變些什麼,可是生活會毫不保留地告誡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就唯有適應。

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於“真我、喜悅、和平”罷了……最欣賞本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心透射出來的結果。

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

平靜,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保持的心情。這本書教會我學習內在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被很多東西所影響,從而心情或好或壞。雖說情緒的轉變是我們內在真實的心情寫照,但是細想下,心情的好和壞都是表示我們對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們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僅僅看到了成與否這兩個簡單的結果。殊不知,我們已經忽略了這件他們的本質,那些我們忽略的纔是真實的體現。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沉下心來,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然後才決定要以何種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祕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我們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實現,但是卻太多、太雜,不經意間,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經歷過,我迷失過,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或者說,我都想要,都想做,結果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漸漸地我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做什麼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長。現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再將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這或許就是一種提升。

一本好書,需要反覆品讀。她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感激這本書,也感謝公司在生日之時將她贈與了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3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爲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爲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着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爲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爲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爲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爲駐紮在身體裏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爲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爲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爲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鉢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爲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裏,淪落爲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裏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爲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爲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爲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4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初識此書,源於師傅的推薦,看到書名——《遇見未知的自己》,頓覺新穎,好奇心的驅使讓我對此書頗具好感,蠢蠢欲動地想閱讀它。

拿到這本書,大致瀏覽一番,驚訝於如此深奧晦澀的書籍竟以小說爲體裁,裏面生動的描寫、精彩的情節一下子吸引了我,未做好任何吸收大哲學思想的心理準備,已看到了幾十頁。猶記得扉頁上的那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想想平日裏的我們,會因爲別人的一個眼神而憂心忡忡,會因爲別人的一句話而怒髮衝冠,會因爲別人的一句話而心神不寧。其實,別人的所做所爲並無它意,只是自己的意識在作祟、在搗鬼,是自己扭曲原意而活讓自己受罪。

書中以一個叫若菱的女子和一位身居山林的老人爲主角,講述了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而他們的主題則圍繞着“發現真我”,書中的真我即“愛、和平、喜悅”。本書以小說情節的層層推進帶動了尋找真我的整個過程的推進,把人的思想誘導進入我們未曾深入的世界,令人深感奇妙與興奮。

在意識層面上,我們並不能察覺到“真我”的存在,原因是那個“真我”已被外面的東西團團包圍起來,這些東西由內而外分別是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要發現“真我”,必須去除這些東西。

首先是破除身體的障礙,重新與身體聯結。與身體重新聯結的方式便是運動,而且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氣功、瑜伽等可以讓我們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像羽毛球、乒乓球等競爭性的運動並不符合。呼吸也是和身體溝通的有效途徑。呼吸可以採取腹式呼吸法,呼吸越慢越長則活得越久。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利於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營養均衡、少吃多餐、細嚼慢嚥是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具體表現。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之上,習慣於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也是與身體聯結的方法。

其次是情緒的障礙。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困擾,悲傷、憤怒、焦慮、恐懼,而當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時,我們往往壓抑和打壓下去。而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尤令我記憶頗深。每每當自己傷心難受之時,總是想盡千方百計逃脫它,用各種娛樂活動取代或是填埋內心的傷痛,殊不知這絲毫不起作用。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臣服,臣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帶着愛的知覺之光去消融它們。

再次是破除思想的障礙。我們總是完全信服於自己的思想,絲毫不去質疑和檢測它們的正確性。平時我們所看到的事情以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正是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在操控着,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觀念有選擇地把事情攬入自己的視覺範圍之內,並以自己的思想爲之定性。書中有個印象深刻的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這就印證了開篇的那句話: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下定決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幹擾,然後站在外部全方位地覺察和檢測自己思想的正確性。

最後是認同的解離。覺知是身份認同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徹底瞭解到自己認同的那些東西,其實並不是也不屬於自己的,就可以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

讀完此書,道理雖懂,卻未能夠發現真我,還被帶進了更深的思想洞穴之中,黑暗一片,進退兩難,只怪自己修行不夠。所以唯一能做的,便是學習、經歷、成長。或許有一天,我能退去層層外在的包裹,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等待着。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5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啓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爲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6

最近兩年常常收聽雷鳴的節目,我相信意識決定行爲,現在我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節目中多次推薦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身心靈小說,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認真的拜讀過了,現在我想推薦給我的朋友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爲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於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爲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着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席捲一空,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雲起雲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爲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並沒能治癒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於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爲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隻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裏,蔚藍的天空下,看着我,輕輕的微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7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深有啓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爲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爲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爲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爲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爲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纔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8

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現代修心的書,感觸良多,雖然明白很多道理,但能幫助自己找到自己還不是那麼容易,或者自己是逃避現實,不願意直接面對,或者不敢直面真相,因爲害怕改變,但無論如何,這是一本很好的關於身心靈脩行的書。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書裏面有一段話很有用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籍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爲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會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說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那怎麼帶進光來呢?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最後,還是那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rdqu;所有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的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9

前世500次的回眸才獲得今生的1次遇見,誰遇見誰都是一種緣分,何況是自己呢?其實你瞭解自己嗎?其實你有真正的遇見過自己嗎?其實你沒有。你還擁有你的未知。

總有些喜歡難以言喻?對於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喜歡。看着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莫名的沉靜。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

讀了之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裏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財富、健康,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平和。

愛,喜悅,和平是全書的主題。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爲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通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裏,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着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應該怎樣調試自己的心情?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討厭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

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纔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糾結。

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

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我們往往看清了他人,卻看不清楚自己。其實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其實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心境。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或者一直認爲是自己的事情,結果發現都不是。所以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0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啓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我,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我的看法,自我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我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但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主角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先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方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我以爲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我。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思考,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理解,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理解!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我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我,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光,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完美,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我!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我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思考,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理解,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1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穫,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裏面講什麼,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裏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着“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着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鬆自己,享受着寧靜,享受屬於自己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2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爲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裏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着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裏,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裏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裏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裏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爲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3

我想推薦的這本書,是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完這本書,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身心靈脩行課,醍醐灌頂;又好像是練完一次高難度的瑜伽,酣暢淋漓。這本書其實是作者自身經歷的一種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蛻變過程,在這過程中領悟與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點,實際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實現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最終找回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書中分享了幾個有趣的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吸引力法則。一個人充滿快樂、充滿正能量,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共鳴,被吸引過來。同樣,一個人如果總是帶着悲觀、帶着憤世嫉俗的負能量,那麼經常有倒黴的事情發生他身上也就不足爲奇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召喚好的事情呢?首先總結一下我們內心追求的是什麼,或者說這世界上大多數人追求的是什麼?無非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健康、美麗、金錢、權力等等,但是這些快樂是建立在外在基礎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體健康,生病了就不快樂了;男人追求事業有成,一事無成就不快樂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離婚就不快樂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都追求到了嗎,爲什麼真正快樂的人那麼少?書中有句話: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我們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比如前面說的那些人。

那麼我們到底追求什麼呢?書中用3個詞概括出來:愛、喜悅、和平(擁有愛、喜悅、和平的“真我”)。這裏的愛不是狹隘的愛情,而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這裏的喜悅不同於快樂,喜悅是從內心油然而生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不依附於任何事物,不會因爲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樣去追求“愛、喜悅、和平”呢,以“真我”爲圓心,往外不停的畫同心圓,一層一層往外,分別代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知等等。

同心圓的第一層代表身體,不同於我們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過去或者未來,但身體和呼吸永遠是在當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發出的信息。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你與身體建立聯結。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瑜伽等等,不喜歡運動的朋友,可以嘗試最簡單的靜坐冥想,採用腹式呼吸法,來聯結自己的身體和呼吸。

通過與身體聯結開始,慢慢的,你就會感知自己的身體,感知自己的內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會漸漸明朗起來,你吸引的、你召喚的都會慢慢跟着你來了,或者說相同頻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當然了,我們需要更多更長遠的修煉,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與身體聯結的淺層,不能單單依靠跑步、冥想,應向深層次發展。同心圓往外,下一層就是情緒,情緒就像能量一樣,每天圍繞我們、牽引着我們。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比如新聞裏經常看到的,類似去麪館吃麪發現漲價了,就把老闆給砍了;在醫院和人發生口角,結果年輕小夫妻一死一傷;新手媽媽因爲被老公責罵把孩子扔下5樓,然後自己也跳下去等等。這些人,就是沒有真正成爲情緒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呢,在另一本書中看到過,人的情緒與認知有着很大的關聯,認知層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緒,所以單純地學習掌控情緒不如說努力提高認知,有多種方法,讀書,健身,冥想等等。這本書中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類:“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車,這是上天的事,你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堵車着急也沒用,不如聽聽音樂,或者呼吸呼吸。對於“他人的事”,無需改變也盡少去幹涉。已經發生的事實,要全面接受,因爲事實最大,沒法改變。但是如果你的情緒真的受影響,真的是“自己的事”帶來的煩惱,那麼臣服於他,接納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來,不要試圖去驅趕心裏的陰影,只要把光帶進來照亮它就好了。

情緒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對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當然,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靈”的修行合一不會一帆風順,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阻礙、困難、荊棘,不是僅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決的,人的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爲看了一本書,或是參加一次讀書分享會就破除了一個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覺得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遇見自己,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遇見更好地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4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部關於身心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簡簡單單的寫作風格揭示了人們煩惱和痛苦的深層原因,以其簡簡單單的文字詮釋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書中解釋了我們人類對生活的追求,也是五個字可以表達的,那就是愛、喜悅、和平。

爲什麼付出努力後我們還追求不到我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爲什麼我們要遠離真實的自我?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演戲嗎?扮演各種各樣的主角,但是在場景中,我們心甘自願扮演的有多少呢?這是我們看不到真實自我的原因之一嗎?我想是的。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內心的反映,就像一面反映你內心的鏡子。當外界的任何東西接觸到你時,記得看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哪一面被再次觸摸,看看自己的哪些陰影沒有被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外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事物上。首先在內心層面達成和解,然後專注於外部能夠改變什麼。

因爲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都來自不知道自己是誰,盲目地執着於不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依賴於外在的事物,一旦讓你快樂的環境或事物不復存在,你的快樂就會消失。另一方面,快樂來自內心。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這個世界無法將其奪走。

因此,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積極的想法,那麼好人好事就會與他產生共鳴,被他吸引。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有悲觀和憤世嫉俗的傾向,壞事就會發生在他身上。這可能是書中提到的意氣相投,物以類聚。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5

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很感動,這本書使用小說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生命成長的藍圖,很棒,給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可以縮短茫茫摸索的階段。

這本書主要介紹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衝擊,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也隨之展開。女主角最後能夠在智者的指點之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我看完這書,給我深刻印象的.一點是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也要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情願地學習“臣服”的功課。

如何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我就有非常多的感悟。我覺得要真正做起來都很難的。因爲人的一生,遇到的不快樂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在學習上,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有很多很多的煩心事,累得自己夠嗆的。那樣難道我們就要活在不快樂之中嗎?我以前都常常活得不開心,我討厭自己爲什麼要長大,自己的身份越來越複雜,是老師,是媽媽,是別人的女兒,是別人的媳婦,是別人的。很多角色,很多責任,壓得自己很累,很不開心,我覺得有時真的很想回到兒時,那就好了,可是隨着年年的過去,自己的思想漫漫成熟起來,我對自己說,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不要難爲自己,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要讓自己快樂起來,我終於基本能做到了。

無論發生什麼事,要學會去接受,這一點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6

我在暑假裏閱讀了老師摧薦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說實在的,只讀了一遍,對書的內容也沒能真正地理解透徹,只知道讀完後,心靈變得寧靜了。

書中提到,這天底下就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說得多好啊!我且不說老人講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己來說吧,暑假偶爾去打打麻將,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種結果了:去打麻將是我的事,能否贏錢輸錢是老天的事,別人是否從我這贏到錢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將當成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因此感悟:心態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己工作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保持積極心態,心裏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這樣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使工作順利,心情舒暢。

我們享受生活,要建立積極的心態,多從正面看問題,樂觀地對待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這對一個人的爲人處事至關重要。心態是後天修煉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讓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鋪滿陽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7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爲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裏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裏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裏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爲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裏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

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爲了生活,爲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爲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爲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着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於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着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8

當你閱讀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會發現我們身上的一些祕密,經過觀察和思考,你會意識到大多數人都不是能夠掌控自己的,因爲他們被外在的一些東西所左右,例如身體和情緒。如何學會掌控自己,是這本書的主題,爲此可以學會心靈的修行。

作者寫道:什麼樣的人最有魅力?我愈來愈覺得,答案就是,內心有力量的人。什麼叫做“有內在力量”?就是遇到困難,碰上痛苦時,能夠坦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這段話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身邊的大多數人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立刻會變得憂心和沮喪,這不利於自己理性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閱讀過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會學習會掌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理性和智慧,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19

前一段時間,北京老姐發短信給我,介紹我一本好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那時我正爲自己的事情心煩氣躁,哪有讀書的心情,但,老姐說讀讀看吧,很適合你。

說真的,我還真不清楚有什麼書特別適合我呢,帶着這個疑問,在JOYO上訂購了,卻未料這次送書時間慢得出奇,幾乎隔了十幾天纔到手中,可能是好事多磨吧,呵呵。

前幾日收到書後,也只是扔在牀邊,未上心,直到昨夜得空才認認真真開始讀,卻未料怎麼也扔不下來,一口氣讀完到半夜,心中多年來擰成的一個結似乎就"啪"得一下打開了:當初爲什麼這樣做,爲什麼不那樣做,爲什麼一會兒焦慮不安,又爲什麼一會兒無比高興,以前總以爲如此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是自己性格使然,可在昨天夜裏,當讀完這本書最後一頁時,我第一次似乎模模糊糊找到了答案。霎那間,心中突然有了春蠶破繭而出的喜悅。

一本書能讓人愛不釋手,肯定是因爲與讀者產生了共鳴,誠然,我在閱讀過程中,從女主人公若菱經歷的一系列遭遇中,的的確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憤怒,相似的手足無措,還有相似的疑問,幸運的是,這一次終於能讓自己站到旁觀者的立場,冷靜而又理智看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我們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選擇性看待這個世界,所以當自身遇到問題的時候,太容易把責任推向他人或命運,把自己扮演成受害人的角色,似乎只有如此,自己的心理就能找到平衡點,因爲我的命差,纔會如此倒黴!!因爲你,所以我才那麼不幸福!!因爲他,所以。

於是,矛盾和痛苦就此一次次上演,長久不衰。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在張德芬的書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自我潛意識操縱後的結果,與他人沒有絲毫關係。

因爲這個連我們都無法知曉和控制的潛意識,引領着我們去做了一個個決定,一次次選擇,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憤怒,快樂或悲傷,然而,讓人驚奇的事情是,控制這個無比強大的潛意識的能量,卻是我們自己,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正自己。

爲此,讓我們真正受苦根源,就是因爲我們完全不清楚自己是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追尋那些內心根本不需求的外在事物,是造成我們生活諸多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喜歡老人在最後對女主人公所說那段話: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真心感謝老姐,讓我得此機會遇到如此美好的一本書,它讓我的心中第一次充滿了寬容和欣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0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希望自己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希望能理解自己能夠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爲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裏,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爲什麼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通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己,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裏的內容最感悟的幾點:

  一、我們不能當自己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己不是一體的嗎?怎麼才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瞭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次都因爲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爲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爲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脫這種癮症!

  二、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爲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爲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爲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終於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爲他人着想,就是爲自己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善待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

善待自己,不僅是讓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爲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爲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悅!我們的幸福,快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己這裏不好,哪裏不好,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可以分清楚對錯,可以看的到自己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己,發自內心的愛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纔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己。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己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爲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1

《遇見未知的自己》不是不想寫,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寫。首先要感謝推薦給我這本書的朋友。她不僅推薦了一本書,而且還爲我指引了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使我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兩種顏色,我也不再感到莫明的彷徨與無助。就像黑夜裏那盞燈,指引了我前方的路。通過這半年多我慢慢消化,使我有了很大的改變。工作上有了變動,放棄了十多年的工作去投入到新的環境,而且對於環境也適應的非常好,這也是我之前沒有想到過的。這本書不僅給了我個人的一些啓迪,而且對家庭,孩子,還有人際關係上也有很大的幫助。使我變得更加漂亮。那種美是由內而外散發的。

以前的我非常的強勢,非要讓別人聽從我的意見,如果別人不聽從,我會非常的不爽,特別的惱怒。現在我沒有這種控制慾了,就如同書中說的,人世間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我只要管好我的事就行了。至於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是我無法掌握的。就算是管了,別人也不樂意聽,弄的彼此心情都不好,何必呢。其實有很大的成份是自己沒事找事,自找苦頭吃。換個角度想,如果別人也總管我的話,我的‘小我’受到限制,受到威脅,我也會反抗的。何況是別人。當我理解了的時候,我也就對此放下了。

我看到了我的負面情緒。就像書上說的,當你看到他的時候,就切斷了對它的認同,但當那股情緒能量上來的時候,我有知覺,這股力在我身上亂竄。我去面對他了,但是無法去接受他。或者說無法掌控他。有時也是會發火的。如果不發火也是刻意的壓抑他。(後來,知道這樣不好見《重遇未知的自己》)還是做不到內心的喜悅。總能被身邊的事物所左右。我想這就是上天給我的功課吧。我要好好完成他。

在新的生活中,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抱怨,我知道這些負面的情緒非常的不好。我不去認同他。我大多是在傾聽,有時也會在心裏批判。他們的抱怨左右不了我的事物本身的看法。如若換做以前,我也就會隨之逐流,讓那些負面的評判矇蔽了我的眼睛。現在我能客觀的看待事物的本身。

攀比,也許是我從小都沒有這種強烈的慾望的事。所以,我更不會有這種樣的想法。如若換做以前,肯定有些心理不平衡。可是,現在的我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爲我的心態擺的非常的正。也許我是對事情本事從潛意識裏就臣服了。更或者說,我根本沒有對這方面的慾望。對這種身外物沒有刻意的強求。所以,更不會去攀比和抱怨。

再有就是關於付出的問題,有人總讓我別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在我看來,如果是我真心想做的,真心想要付出的東西,是不需要回報的。哪怕別人不領你這個‘情’。或者爲此批評你,我也無所謂。我要的不是別人的‘情’的結果,而是我的真心,。如果以那個爲前提的話,大多也就是做做表面的工作而已,不是真心實意的,別人也不會接收到你真誠的一面。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不幹。爲了討好別人而幹,太累。其實這本書從一開始吸引我的就是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已。”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這句話一開始,我並不太懂裏面的意思,當我讀完三遍的時候,我的體會一次次在加深,外面的事物就像是一面鏡子,觀照了我們的內心,所以外在一切的事物都是由我們內心所折射出來的。你用好的心態去觀照它,它也會回饋給你好的感應。如果你因爲種種原因刻意的去拉遠與別人的距離,(比如因爲自卑,與別人劃分等級)離真我也就會更遠。整天活在自己製造的思想陰影當中,非常的痛苦。

我這人從小就特別牴觸領導級別的人,像小的時候的老師啊,現在的某某經理,某某大官啊。總感覺在人家面前擡不起頭來。尤其是有那種所謂的官架子的人,氣場太大,過於壓抑。總感覺我的‘小我’受到很強大的衝擊。而且與之溝通的時候也不是很順暢。讀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所謂的這些都是些無謂的身份的認同。他們和我是一樣的人,在某些地方他們也許會是非常了不起的什麼角色,一旦走出他的領域,卸下他所謂的那些光環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會因爲他是某某領導而多長一隻眼睛。就像前段時間,我們公司去了位非常‘重量’級的大人物。各各同事,包括我們的領導,都非常激動。不知所措,有的還言無論次。大人物一一和同事們握手,我是最後一個,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激動。相反,我非常的淡定,這種淡定連我自己都有些詫異。並且非常大方的報了自己的姓名。這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起初,我也是不太能理解,後來因爲孩子生了一次病我反而鈍悟了。我太刻意的去關注他,總擔心他的病情,我的這種焦急的負面情緒投射到他的身上了。所以他總也不好。後來,當我放下後,他反而就好了。不過以至於現在他還有陰影,吃多了就會問我,會不會吐。

“爲我們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爲。你之所以擔心,是因爲你無法承擔一絲絲可能會失去親人的危險,於是把壓力投射到了他們的身上”在這之前,我總是對這個不放心,對那個不放心的,事事都想親力親爲。孩子一出門,我總嘮叨幾句才放心。現在會說:“祝你玩的開心。”他會非常高興的答應“好”。

當我看到別人身上有很好的特質的時候,我會對別人說我羨慕但我不嫉妒。更不會恨。

之前,我是看的電子版的這本書。後來感覺這種電子版的是種看得到而摸不到的東西。於是,我就把裏面非常好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後來,感覺沒有這本書還是不過癮,於是買了一本能握在手裏的書。閒餘拿來慢慢的品味。後來,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其他的朋友,想與他們一起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財富。這本書拉開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把我帶到了靈脩的道路上。套用書上一句話,我正在通往靈脩的路上。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2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爲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爲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3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給我一個最大的感觸是直視自己的陰暗面吧,接受臣服於那些已然發生的是事實。

其中最喜歡的一句是,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爲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回憶起過往自己的一些經歷經過,會發現我也有老人說的,胜肽,我執意尋找,所以能量場吸引來的,自然而然就是我想要把自己營造成受害者的樣子,其實人這一生,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內在的一個投射。

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們產生胜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學會敢於直面,學會讓情緒的能量場來去自如。這樣活的才自在。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所以要自信的經常暗示自己,才能更好的得到自己想要的。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停留過去和未來,而是要關注當下。杜絕胡思亂想的一個好的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呼吸,學會冥想,再遇到已然發生的事情,不要被情緒帶着走,先去接受。

我們一生會有很多身份,很多途徑去尋找認同感。但是那些都不是真我,事物其實都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認知也是。所以先學會認可自己,才能一步步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4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爲自己的意識,帶入了更多的覺知,就像我們的眼睛,雖然可以有很廣的視野,但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狹窄的範圍。平時做事的時候,你的身體除了在動作之外,也在呼吸,在適應和感知着周圍負責的範疇,我們心思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其他比較明顯的事物上。

一直聽着老師講,用身體感受,面對每一次的狀況,用身體感受你的感受,一直在心理默唸,但是真心沒有體會到,用了兩天時間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中一次次的身體觸碰,胃部,心口、喉嚨每一處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真的需要放下頭腦媽媽,更多的用身體感受,身體就是我們最真實的迴應!

心理學真的很神奇,可以一次次觸碰我們的內心,直擊要害。我們一次次面對真實的自己,一次次從黑暗輾轉迎接光明,這種內心的喜悅是油然而生的,每一次的觸碰我們都刻骨銘心,每一次的成長我們煥然一新,這種內在成長受益匪淺!

報名了孫培麗老師的團體課程,爲期1年,每週五9點開始,特別期待,願這次我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層層放下傀儡,找到最理想的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在心理課程的陪伴下,我一次次遇見真實的自己,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

與身體對話,得到最真實的迴應,身體的種種反應是最直接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生活腳步太快,快的我們早已忘記尋找內在的自我,太多的在意外在的自我,因此我們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太多的在意他人,我們終究失去了自我!心理學一次次幫我們迴歸,迴歸最真實的旅途!

遇見未知的自己: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身心重生,幸福滿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5

一本有關都市身,心,靈的小說,一場身,心,靈的修行課。很棒的一本心理學小說。前段時間買了一本有關心理學的書,名子叫做《象與騎象人》,此書也許沒那麼深奧,但是資歷尚底,才疏學淺的我卻很難看懂。包括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也不能肯定我完全的吸收了。但是裏面有很多觀點及如何找到真我的方法真的很讓我受益非淺。我想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更加能能夠深刻的體會到書中的真諦。此書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也給了我很多的啓發,讓我可以更好的整理好心態與方法來迎接未來的寶寶。

本書採用小說的形式,隨着自然的事態發展很自然的引致到心理學的層面,讓人看了沒有一點枯燥的感覺。反而在和主人公一起成長,一起感受心靈的衝擊的過程中慢慢的體會內在與外在的聯繫。教會我們怎麼和身體聯結,怎麼臣服於事實,怎樣去判斷自己的思想正確與否,怎樣去對待自己和別人的身份。幫助我們走出自己製造的陰霾。告訴我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這是一本耐人深思的書。讓我一種再想閱讀的衝動。我想在我慢慢的回味後,我還會重新再拜讀一下的。我相信讀後的我一定會溫故而知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6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那個未知的自己其實就是被小我封閉的真我本身,我們從出生時的思想空白,到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授以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想,聰明、勇敢、自信、成熟、善良、溫柔等等這些,都是教導我們我成爲的模樣,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面性,我們遵從這些正面的思想的同時,會把它們反面的思想進行壓抑和排斥,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一個不聰明的人或者膽小的人,我們會感到厭惡,這是一種身份上的不認同,同時也是一種自身的投影,我們害怕自己也是這種身份的人。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會受到自身思想的影響,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會質疑自己腦袋裏的聲音,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我是誰?”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問得住絕大多數人,你在社會上所取得的一切,老天都可以隨時拿走,而它拿不走的纔是你真正擁有的,所以你不是某某崗位的員工、不是某某公司的管理、不是哪一個才華出衆的畫家、作家,真正的你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負責情緒,我們只有正視它、接納它的存在,才能放下對它的需要,書中講到的那部電影《我們懂個X》中提到的胜肽,當我們受到某種負面情緒的影響時,大腦便會產生這種物質並擴散到全身的細胞中,久而久之會成爲一種“癮”,當身體過久缺少這種胜肽時,大腦潛意識中會讓我們做或思考能產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從而製造出這種胜肽。但我們並不能去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只有帶着愛的覺知之光,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樣,去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心靈會更進一步的得到昇華與成長。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老天的事,我們無力也無法去挽回和阻擋,選擇泰然面對,纔不會受到小我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他人的事我們無法直接去改變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也許就能夠影響到他人向好的改變發生。

我們對自身的身體是有很多不瞭解的,我們一直在扮演着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模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也許也只有當我們真正解除掉自己既定的人生模式,全心全意去觀想自己的內心,爲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的時候,那個未知的自己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吧。

聯結身體,臣服情緒,檢視思想,覺察身份,突破真我的封閉,發現更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7

我們身處於一個慾望與壓力並存的社會中,常常使自己成爲情緒的奴隸,我們往往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糟糕經歷而又被情緒所左右的時刻。《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用樸實卻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了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一位哲學老人的對話,通過這些對話與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認識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收穫之一: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

鑑於文中的提醒,首先要學會接受現實,學會“臣服”。

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如何接受現實?

對已經發生的事臣服,因爲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的。

我們應該學會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因爲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數人並不是我們自己生命的主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向內看,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應該“承認它的存在,接受它,放棄對它的需要”。從內在找原因,應行之有效地分析解決,這種實踐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減少情緒的發生與維持的時間,學着去做一個內心有力量有張力的人。

收穫之二: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

原文中,我非常認同的一段話“我們雖然講'突破身體的障礙',身體卻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纔要傾聽身體的信息,跟身體聯結。而爲了把這條道路修直、修正,我們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爲什麼要控制情緒?因爲情緒會使我們的身體受苦。愛護自己的身體,破解身體障礙的方式,就是去聯結自己的身體,運動和健身,使身體通過動作與意識聯結在一起,放鬆身體,將注意力放在此刻發生的事情上,可以讓你更容易活在當下。

就像張德芬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界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我內在的投射,一個人只有真正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纔有可能更好地去愛別人,以及愛這個世界。把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在逆境時喚醒那個沉睡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踏上愛和喜悅的心靈旅程。

如果你存在“爲什麼我不快樂?”“爲什麼我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問題,不妨看看這本書,它將和你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如何操控身心,同時還可以爲你提供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讓你解脫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

我們終究想要追求的是“愛、喜悅、和平與真我”。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插圖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閱讀時給人以寧靜與深思的享受,在這裏分享兩張插圖給大家欣賞。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28

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誰?和真正的自己連接。什麼纔是真正的自己。太注意別人的眼光,貼近自己的內心。

回到你的內心世界,發掘內在能量。我比較喜歡這本書,文中講述了一個女白領生活的起伏,以及遇到智慧老人,由對話來解答生活的難題。還有很多大佬爲這本書推薦。李娜:“《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是充滿智慧。”

吳淡如:“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說,也是現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靈指南。”劉亦菲認爲,這本書呈現一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最真實的本我,富有創造性。

楊冪:這是一本對自己有用的書,因爲它不單純講述心理療程,更告訴讀者如何尋找真正的本我。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書中講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的結果。”這講述瞭如何情緒控制,擺脫生活中負面情緒的支配。

  喜樂和快樂

快樂: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

快樂和喜樂。我正在去深入思考這個話題。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

我有慾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慾望。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怎麼心想事成?

先要解除自己的人生模式,學會自已的功課,然後全心全意地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事已成’之後那種愉悅感受的振動能量,”若菱這時頑皮地一笑,“然後賴皮地在未實現之前就先去感恩,嗯,還有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爲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

醍醐灌頂啊,女主真的從來也沒想過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伴侶、什麼樣的婚姻!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好好想想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讓我想到之前談過的,美好的一天的重要性了。我是否願意花點時間去思考無意義的事。

  我很喜歡她的觀點:對於困境的觀點

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

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張德芬說,心想事成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我一直覺得,我們的人生是我們相信而來的。你相信你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就會變成什麼樣子,真心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

對於如何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張德芬說:“先要爲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

讀完這本書,很震撼人心。就像張德芬在書的開頭寫到的一樣,不要一口氣看完,邊看邊實踐出來。實踐之後,效果甚好。我相信她說的:“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爲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於它。然後因爲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當下的每個選擇中,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正因爲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爲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生。”

我們可以選擇臣服過去,並滿心歡喜地期待着未來,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找到自己真正是誰,和自己連接,跟隨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