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家》讀後感(精選24篇)

《家》讀後感(精選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巴金,作爲現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爲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家》讀後感(精選24篇)

  《家》讀後感 篇1

起初,我帶着好奇的心理去翻開《家》這本書,讀着讀着,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這本書。小說描述成都高家公館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覺慧、覺民、覺新。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權威。三個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個性。

故事發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館裏,高覺新是這個大家庭裏的長孫,就是因爲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在中學畢業那天放棄了自己所愛的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姐和父親指定的姑娘結了婚。覺新的二弟覺民和三弟覺慧就不同了,他們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着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覺新也跟他倆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舊還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擁護者。老大覺新在西蜀實業公司事務所上班,那是他父親生前爲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覺慧和覺民跟往常一樣,買了幾本新書,來到覺新的辦公室裏,這時張太太和琴小姐來了。琴是高家親戚裏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着理想、有着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不尋常的消息,錢家大姨媽回省城來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後變得有點憔悴。這個梅表姐就是大哥覺新所摯愛的錢家表妹,而這時覺新正陪着張太太買衣料,他並沒有聽到這個消息。覺慧和覺民離開了覺新的事務所,覺民去了琴的家裏,而覺慧在路上遇見同學張惠如,並從他口中瞭解到當兵的打了學生。覺慧義憤填膺地和一些學生們參加了向總督示遊行的隊伍。祖父高老太爺很快知道了他遊行的事,便讓覺新把他囚禁在家裏。舊曆新年快來了,高公館這個紳士家庭也忙着準備過新年。

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覺慧買了一本小說《前夜》讀給他的兩個哥哥聽,書裏的內容激起了覺慧的熱情,也喚起了覺新痛苦的回憶,他向兩兄弟述說了自己身爲長孫承擔的重任,自己爲了家族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覺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他又爲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慶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慶賀着吃年夜飯,高老太爺看見自己的子孫滿堂,想着再過一兩代,他們高家不知道會變成一個怎樣繁盛的大家庭,心裏非常地高興。舊曆年的最後一天,覺新告訴覺慧他遇見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頭。覺慧責備覺新當初爲什麼不反抗,落到這地步,是罪有應得。覺新苦笑着說現實的環境不允許他這樣做,覺慧突然感覺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離得愈來愈遠了。鳴鳳是高公館裏的丫頭,她既聰慧又漂亮,她很喜歡覺慧。而覺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無聊的家裏時,纔會不爲思念鳴鳳而苦惱。丫頭們傳聞,馮樂山要討姨太太,準備在大房同三房的丫頭中挑一個去。鳴鳳向覺慧發誓她絕對不會跟別人。元宵節的夜晚,他們幾個年輕人接到了消息,督軍下令討伐張軍長,前線已經開火。仗終於打起來了,高公館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絕望之中,此時琴也正在高家,她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這裏。她從前還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而這時她發現自己還是一個脆弱的女子,沒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別人來宰割。恐怖的時期終於過去了,和平的統治又恢復了。高公館又熱鬧起來。覺民弟兄的幾個同學創刊了《黎明週報》,刊載新文化運動的消息,介紹新的思想,批評和攻擊不合理的舊制度和舊思想。覺慧熱心地參加《週報》的工作,經常在《週報》上發表文章。至於覺民,他白天忙着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裏教書,對於《週報》並不像覺慧那樣熱心。琴因爲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長辮剪了,她也想這麼做,但遭到母親的反對,並要把她嫁出去。琴心裏愛的是覺民,她傷心地哭了起來。就在琴傷心痛苦的晚上,鳴鳳也同樣傷心至極。原來高老太爺要她做馮老頭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後。這是高老太爺的命令,誰也違背不了,誰也反抗不了。她沒有辦法,覺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時的覺慧正忙着寫他的文章,無暇顧及鳴鳳,待她要說時,覺民的到來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鳴鳳徹底地絕望了,她記得她曾說過寧死也不會去,她帶着對覺慧深深的愛和對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進了湖裏。鳴鳳的死很快被這大公館裏的人忘記,而覺慧卻不能忘,因爲他的自私,他沒有把他心愛的人留住。他這時才發現平常老是訓斥大哥和覺民沒有膽量,其實他自己跟他們一樣,也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他對生活已厭倦了,他有了遠離這個家庭的想法。在高老太爺66歲誕辰的慶祝的日子裏,馮樂山向高老太爺提親,覺民愛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爲了反抗祖父他在覺慧的鼓勵和幫助下逃離了公館,覺新在這時聽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覺慧的五爸在外頭討了女做姨太,還打着老太爺的招牌借了許多債,老太爺爲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後的結局是可以想得到的。

“四世同堂”的好夢徹底破滅了。臨死前他把覺民召了回來,答應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便離開了人世。覺慧的嫂嫂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但公館的太太們卻要她遷到城外生產。因爲他們迷信什麼“血光之災”懦弱的覺新沒有說一句反抗的話,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瑞珏幾天後就生產了,她痛苦地爲覺新生下了一個兒子,自己卻死了。覺新沒有能見她最後一面。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當我把《家》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或許我懂得了許多的哲理,也使我深有感觸。在人的一生中,也許會爲一些小事悶悶不樂,但從長遠看來,這些事往往都微不足道,一笑而過總比悶悶不樂要好的多。

  《家》讀後感 篇2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爲他定下親事,覺民爲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爲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爲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爲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爲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家》讀後感 篇3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爲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爲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爲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家》讀後感 篇4

讀完巴金《家》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爲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裏,有個寡婦因爲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裏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爲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瞭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爲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爲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裏越遠越好。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裏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僞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爲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說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敘和諷刺。

  《家》讀後感 篇5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家》讀後感 篇6

巴金,作爲現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爲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

小說《家》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年輕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小說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在愛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覺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覺醒,體察到封建家庭的虛僞、黑暗和腐朽。他們追求先進的思想,關注時事,積極參加反封建活動,他們渴望自由的愛情,討厭封建的家庭婚姻,討厭連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縛,討厭將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禮教中,就像覺慧與丫頭鳴鳳,明知道身份地位懸殊,卻還是不顧世俗的眼光相互愛着,甚至當馮樂山要娶鳴鳳做姨太太時,她寧願投河自盡也要扞衛自己的愛情。而覺民與琴都是典型的先進青年,在他們見證了覺新、覺慧慘痛的愛情經歷後決定奮力一搏,到最後終於贏得了他們的自由。而大哥覺新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現在的話說,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然而作爲長子長孫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的約束,他養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不敢大膽反抗,義無反顧,以至於不能與自己喜歡的梅芬結婚,更是將溫柔賢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帶。

  《家》讀後感 篇7

小說中還刻畫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禮教安排的婚姻,最終鬱鬱寡歡,絕望而死的梅芬;頑固封建,完全淪爲封建禮教奴隸的高老太爺;溫柔賢淑,通情達理,因高老太爺的死而搬到野外待產,最後因難產而喪命的瑞珏……這些都是在批評無情的封建禮教所帶給社會的黑暗。在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看不見光明,看不見希望,人們每天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帶領人們走出這個可怕的牢籠,就像主人公覺慧一樣爲了掙脫這個牢籠,到最後捨棄從小長大的家,遠赴他鄉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於探索,敢愛敢恨的熱情和毅力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家》之後,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對現實生活的體會之透徹,更能將這種現實生活展現在他的小說中,那麼的清晰,真不愧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家》也不愧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家》讀後感 篇8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於是趁寒假閒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爲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後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閱讀《家》時,卻總能夠耐着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閱讀都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幾個爲了心中的理想爲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於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鬥與追求…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着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嘆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溼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羣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餘,也爲覺新的軟弱無能而嘆息,爲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然而作爲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爲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鬥着!

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裏徹夜忙碌着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脫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爲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籲人們爲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爲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於鬥爭、敢於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繫國家!

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說。《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於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家》讀後感 篇9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家》,它作爲《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被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書中描寫的高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個舊式的家庭內部充滿着虛僞和罪惡,各種矛盾潛滋暗長,逐步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好的東西遭到無情地毀滅,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梅芬、瑞珏、鳴鳳等青年女子的命運,最終都免不了悲劇的結局,而這一切都歸咎於那個時代的封建思想。

在那個封建社會裏的太多的犧牲品,他們因無力反抗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鳴鳳才十六歲,本與覺慧相愛,但卻被高老太爺送給別人做姨太太,明明相愛卻要被拆散,可憐的鳴鳳死死哀求卻沒有幫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殺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卻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說不吉利讓覺新將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地方,覺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流淚,可憐的瑞珏在那麼偏僻的農村地方因爲難產而死,梅因封建勢力的壓迫不能與覺新在一起最後也帶着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受壓迫而死。這些都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犧牲品。我們透過人物的悲慘命運可以看到製造它的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謬。

覺新也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犧牲品,作爲長孫在他父親死後,他必須挑起承擔這個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長輩都反對新思想、維護封建秩序、封建禮教,但是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卻是誓死抵抗反對封建思想,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傳統的熱血青年。他們不服從哥哥的管教不願意接受封建思想,覺新其實也是一個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爲家中長孫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禮教。覺新是懦弱的,但無力反抗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於一身。

覺民和覺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們幼稚而大膽,他們反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光明、自由、幸福熱烈的追求。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和創辦《黎明週報》抨擊封建的一切東西,嘲笑哥哥的懦弱,與封建的高老太爺進行“對抗”。直到高老太爺被“擊敗”。他們勝利了,老太爺也去世了。尤其是覺慧,他對封建勢力深惡痛絕,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封建勢力,最後他義無反顧的離開這個封建大家庭,隻身一人來到上海。

然而,高老太爺則是封建統治者,高老太爺也可以說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他反對新思想,專橫的實行着對封建制度他把覺新逼的走投無路,他反對一切新思想,包辦子孫的婚姻,剝奪他們的自由、幸福。覺民和覺慧反對封建勢力,與他進行“對抗”,他便認爲他的威嚴、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是這一幕幕悲劇的操辦者,這一切的悲劇都是他的“傑作”他太頑固,殘暴的統治着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逐漸走向滅亡。

巴金的《家》,我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是墮落腐朽的,是罪惡的。那個時代需要的是覺慧這種反對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個時候的人都不像覺新那樣懦弱,而像覺慧那樣勇敢的話,也許也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犧牲者,也許早就推翻了封建統治,使人們得到自由、幸福。

  《家》讀後感 篇10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爲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纔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纔是自己行爲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着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爲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爲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爲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着不安與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還記得覺新與覺慧的對話“你對爺爺說了些什麼話?你爲什麼不先告訴我,就跑去對他說?你真笨!”覺新抱怨覺慧道。

“笨?我正要叫爺爺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們是‘人’,我們並不是任人割宰的豬羊。”

覺新明白這些話是對他發的,他聽起來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說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縱然誠懇地向覺慧解釋,覺慧也不會相信他。

覺新是真誠的愛着兄妹們,但是,他所固有的,受舊思想,舊文化所毒害的覺新難免會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覺慧有所衝突。就在這一刻,他們的矛盾爆發了。由內心中的矛盾演變爲了激烈的爭吵,不是覺新不忍讓弟弟,也不是覺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舊潮流的對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邊要門當戶對,一邊卻講婚姻自由;一邊人生而平等,一邊卻父母爲上;一邊是中國的5000年封建遺風,另一邊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潮。真可謂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僅有家裏的感情社會糾葛。《家》,不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還有着社會政體之間,東西文化的發展與對撞。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層次的討論。

讀罷《家》,內心感慨頗多。思緒沉重,難以提筆,由以此文,抒發自己最真誠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家》讀後感 篇11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爲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爲着自己痛哭,爲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家》讀後感 篇12

這個故事的開篇有一場大雪。呼嘯的風,狂怒的雪打擊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顯得毫無意趣,正如原文所說:似這風雪會長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在這風雪裏一起往家走,他們聽着淒厲的風聲卻不似旁人一樣悵然麻木,因爲這倆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積極的,他們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初讀這一段,你很難不被兩兄弟這種樂觀上進的情緒所感染,他們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風雪的筆觸下是那樣的鮮明動人。可當我讀完這本《家》,回顧此處卻不禁胸悶,覺民和覺慧的“敵人”遠比他們想象的可怕強大,這個開頭比起諷刺更充滿了巴金先生的感嘆。

巴金先生在序言裏寫:生活不是一場悲劇,它是一場搏鬥。他要展開給讀者看的是過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圖畫。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構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動盪了。

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讓我影響深刻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高家的長房長孫高覺新。覺新的人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個階段的覺新是很幸福的,他還沒有捲入殘酷的命運,在那個時候,覺新是很出衆的。“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豆環境中漸漸地成長……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花香很感興趣,大手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繼續研究,他還小到德國去留學。”可見覺新在少年階段是同他的弟弟們(覺民和覺慧)一樣積極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正文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他是爲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運卻同覺新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進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階段:因爲長輩們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荒謬的是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鬮來決定的,這可怕的做法可謂摧毀了覺新的一生。出國留學的夢想化爲泡影,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擔起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必須得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最開始的他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爲他的行爲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

覺新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使這個青年更加疲憊,覺新無疑是茫然的,無助的,最後這個原本憧憬美好未來的青年畏縮了,原本溫暖如冬夜裏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隻巨大的手把他從光明的地方拽走,無數的眼睛在他的頭頂上監視他,彷彿他不留神就會把他撕碎。可是這一切無法逃避,作爲高家的大少爺,他要撐起這個家。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按她們希望的那樣活着,“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的歡心,只是爲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他無助地在這個大家族裏周旋,覺新採取的是“無抵抗主義”,這絕不是他的初衷,但卻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

覺新在面對事情時過多的選擇了忍耐,他屈服於舊傳統。爲此他的修學夢碎,他心愛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愛的妻子慘死郊外,甚至連最後一面都不能見。他忍耐的舊傳統給他的打擊更使他畏懼屈服,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覺新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任憑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會蠶食。覺新的悲劇是有黑暗的舊傳統社會的鋪墊,但在我看來,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是巴金先生給我們的一個例子,是一個順從於“生活就是一場悲劇。”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鬥的,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覺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覺新的弟弟覺慧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爲高家的小輩在學堂裏汲取着新的思想,與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於同生活搏鬥的,他追求個人反抗,人權平等和人道主義,他不屈服與封建家長制,敢對當家的大哥覺新怒吼,“你們的思想是新的,行爲卻是舊的。”幼年時期,他雖然過着少爺生活,卻樂於與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對這些窮苦的人懷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時期,他和二哥覺民從《新青年》等先進的雜誌中接受了科學與民主。他參加學生運動,反對軍閥專制,他抨擊舊家庭,舊倫理道德,甚至與婢女鳴鳳的相愛。覺慧身體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鎖,但他也不能倖免於悲劇,他被純潔的鳴鳳吸引,由衷的稱讚鳴鳳,“你真純潔,只有你纔像這輪皎潔的明月啊。”他喜歡這個可憐卑微的女孩,讚美鳴鳳沒有因爲婢女的身份而丟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鳴鳳對於自己信賴和深愛的三少爺覺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們的感情在那樣等級分明的社會中不得不隱藏起來。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鳴鳳要被嫁給馮老太爺,忙碌的覺慧卻沒有察覺鳴鳳的改變,他在窗邊吻了鳴鳳,她流着淚叫了句“三少爺”,花園裏平靜的水面響起兩三聲哀叫,從此便是天人永別。

有人因爲這段情節詬病於覺慧,對此,我是不認同的。覺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進,也有五四青年的歷史侷限和弱點。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綱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進的,但他個人的力量始終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頭等大事,他爲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鳴鳳,間接導致鳴鳳自盡,對他而言其實是在同命運搏鬥時留下的傷口。換而言之,這樣的傷痛是必然的,是那個時代的青年們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覺慧和覺新一樣懦弱,在鳴鳳自盡的打擊下覺慧就該如他大哥一樣屈服。可他沒有,鳴鳳的死教他更深的領悟了封建舊傳統的威力,也堅定了他同生活搏鬥的決心。鳴鳳的死,讓覺慧這個人物更加立體,讀者能看見的是這個新青年身上的獻身熱忱和小知產階級的弱點。我認爲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裏所說的愛與恨,歡樂與痛苦的動盪。覺慧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讓他的搏鬥染上了一種那個時代纔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點鮮明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統治者高太老爺,他是這個家裏陰霾,代表着家長制和封建深淵;有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從小裹腳的淑珍,她的小腳成爲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爲哥哥姐姐嘲笑的資料,是這個家裏,年幼的封建社會犧牲品;還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讀大學,是不同於逆來順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構成了這個家。

這個家,是矛盾着的,是新舊交錯的,是愛恨與共的。它遠不像開篇裏那場風雪中作者筆觸所描寫的那樣溫暖,引人嚮往,而是充斥着鬥爭和愛恨,有着新思想和舊傳統的相互廝殺。但正是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推動着社會改變,從一個又一個家開始直到影響整個社會。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個社會,痛斥封建綱常對人的毒害,展現這個不順應時代潮流的封建社會如何分崩離析。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說,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誠然,我們至今仍能看到許多封建遺留思想,但好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需要繼承的是覺慧這一代新青年的積極,樂觀和勇敢的品質。要像他們一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始終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情,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勇敢的超前邁進,不膽怯,不懦弱,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陽光普照大地時,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文明,總有迂腐的危機,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會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守護和溫暖自己的家。

  《家》讀後感 篇1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讀後感 篇14

從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兩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館,到最後那一艘緩緩駛向與遠方的行船,《家》已經讀完,一幅幅經典的畫面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講述了一個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輝煌走向衰落的故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及夢想成真時高家卻淪落到了墮落的邊緣。

覺新與梅被分離,梅抑鬱而終,而覺新的妻子瑞鈺卻因爲避“血光之災”難產而死。鳴鳳因爲將要被嫁給馮樂山,忍痛與心愛的覺慧告別,投湖自盡。因爲老太爺的逼迫,與琴相戀的覺明離家出走……封建的禮教,摧毀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幸福。高老太爺的兩個兒子克安和克定不務正業,坐吃山空,欠債無數,把老太爺氣得病倒。高老太爺病死之後,他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而爭吵……終於,覺慧醒悟了,離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鬧劇,讓人徹底認清了摧殘生命的封建禮教。高家的人接連成爲封建的犧牲品,甚至連高老太爺也沒有幸免,高家墮落了。

我最不能忘記鳴鳳的死,只是讀着這一段,心中不免充滿了悲哀,同情與憤慨。最後投湖前的那一聲“三少爺,覺慧”彷彿穿透紙張,清晰地傳到讀者的耳邊。這是鳴鳳第一次直呼覺慧的名字,但也成爲了最後一次。這是下等人第一次與上等人平等的告別,可惜這告別的背後是無盡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覺慧和鳴鳳生錯了時代。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註定是悲劇。

這就是舊社會!這就是封建家長制!這只不過是衆多悲劇之中的冰山一角,誰能想象得了,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此悲劇重複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終於,年輕人們紛紛覺悟,開始了與舊社會不懈的鬥爭。

聯繫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我們的身後有長輩們的支持。可是現在的我,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獨立和拼搏,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闖勁呢?反正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經讀完,讓我來評價,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讚歌。

  《家》讀後感 篇15

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便也凋零了,因爲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羅曼羅蘭

我奔跑着,喘息聲越來越明顯,而理想卻忽近忽遠,就在唾手可得時,它便再次離我遠去,我逐漸疲倦了,不願追尋,慢慢停住了腳步,而當琴出現在我的面前,並輕輕地拉住我的手,我便隨她繼續奔跑。

在青春之路上,她向我娓娓敘說着她的故事,她雖然是一個封建禮教下成長的富家小姐,但她從未屈服過,她盡力想要進入男學堂剪短頭髮,她不願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懈地追求着自由與平等。

然而,當她向我講到梅和瑞鈺的悲慘遭遇時,她的眼角不禁滑過激憤的淚水,反抗的怒火從她的目光中熊熊燃起,她攥緊了我的手,堅定地告訴我,她不會選擇千百年來中國女子所走的血路,她要逆流而上,拯救自己!

剎那間,我的體內被注入了激情與活力,如同即將爆發的小宇宙加快了奔跑的速度。

琴見我滿懷熱情地追逐理想,頓時停住了腳步,輕輕拍打我的肩膀,以她慣有的自信勇敢,在我耳邊低語:“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時代,但悲劇卻一直在上演,從未停歇,然而這也不是無力改變的,一定要堅持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爲悲劇大部分發生在沒有自我追求的無抵抗主義身上,就像大哥覺新,而現在通過我的不懈追求,我已經得到了幸福,而你,要努力哦!”

我一邊跑着,一邊想着琴對我說的那一席話。封建禮教如同吃人的野獸肆意吞噬者人們的思想,只留有那悲慘的肉體使人悲哀,儘管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顧慮,但在這激烈的競爭中,沒有對於理想的堅持,結果依然會是像琴說的'那樣——不斷的悲劇。

仔細回味着我的理想——成爲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我明白我需要有良好的繪畫功底,我的奔跑就是在畫板上用不同型號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滿意的畫卷,可是從前,我常常因爲,對與色彩較弱的感知度毀掉一張張畫紙,浪費無數的顏料,放棄這個念頭在我的腦海中一次又一次的浮現,但"琴"聲不止,琴帶給我的勇敢與信念,是我不願也不會停止我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在青春之路上,琴點燃了我內心微弱的火光,卻是我充滿了光和熱,充滿了向上的勇氣。

重拾畫筆,冷靜地坐在畫板前,調色板裏的顏料組成了我七彩的夢,左手輕輕扶着畫板,右手的筆在白紙上謹慎地打着初稿,那是琴給我的勇氣與熱情。

理想依舊,青春之花仍然綻放。

  《家》讀後感 篇16

家,一個溫暖,愛,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的家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巴金在其創作中塑造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點,也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這個家才稍有生氣。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痛心。

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之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與覺民逃離了這個監獄;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爲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選擇這樣的方式反抗;瑞珏,一個善良的女人,任人擺佈,因肚子裏的孩子受到衆人的排擠,被趕到城外,而她的丈夫覺新太軟弱,導致她在生下兒子之後離開人世,真是讓人痛心惋惜。這些女性正處花樣年華,卻被封建禮制如此摧殘,做了不必要的犧牲品。

這個家族裏的男性也同樣性格迥異。作爲大哥的覺新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前途與美滿的家庭,但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他只好屈服,對長輩們點頭哈腰,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失去了心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最終有了一絲覺悟,幫助二弟成功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有着進步思想,但並不堅定,他是處在進步與守舊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自信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着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他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美好的生命。

他們是值得敬佩的,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們如此反抗,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如此幸福。但同時,高老太爺的封建思想,整個封建社會的腐朽,迷信奪取了多少年輕人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如此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年華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那麼就讓它們作爲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家》讀後感 篇17

《家》是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這部小說以高家長房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愛情爲線索,展開了高公館內以高老大爺爲代表的封建專制統治勢力對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舊兩種思想鬥爭的描寫。

《家》描寫的是“五四”之後,成都地區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個月時間裏,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聽喚醒的一代青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覺新;屈服於封建專制制度沒有反抗意識。覺民;與琴結婚,敢於反抗封建專制制度。梅,喜歡覺新,但屈服封建專制制度,最後因傷心而病故。鳴鳳,內心渴望愛情卻又不敢表達出來,很無奈。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爲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讀了這部小說後,使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向覺慧學習,學習他那種堅持不懈,頑強不屈,勇於嚮往、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

  《家》讀後感 篇18

時值歲末,家中經一翻努力後除舊佈新,光彩渙然,閒暇中不時想到,也許不論新也好,舊也好,能讓人稱心如意便可。恰拜讀巴金先生的《家》,頗有感觸,恰如醍醐灌頂,恍若春光中步於花林,清香飄逸,沁人心脾。《家》實在是一本少見的好書,乃巴老年輕時所作,時讀時新,令人服膺。

故事發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新舊交替,矛盾衍生。高家是城中的大戶,四世同堂。外在看來確乎十分光鮮,令人豔羨。其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天使的面孔下掩藏着惡魔的嘴臉,高貴的門第下是克安克定此等紈絝子弟嫖賭飲吹坐吃山空的行爲,盪漾着漣漪的湖水下祭奠着鳴鳳慘遭壓迫的命運,芬芳的梅林中藏匿着覺新與梅間中道崩殂的愛情……這是一個家族家道中落的悲劇,這是一個衆生相顯現的鬧劇,這是一個矛盾迸發的時代的寫照,讀來不禁令人心悸,唏噓不已。

此番其實已然是第二次拜讀《家》了,前番讀畢滿懷對各角色的遭遇的哀慼,而此番拜讀又有別於前番的新感受,故在此閒論覺慧、覺新。

覺新是家中的長子嫡孫,在校成績優異,志在出國深造,前途可謂一片光明。無奈家中產業等他來接管,他也只能放棄理想,而他與梅的愛情更是慘死在未成中。覺新是舊時代的產物,是“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代表人物,然而,我更願把他當成一位悲劇人物,一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來看待。在父親讓他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和放棄與梅的愛情時,他都無言以對,只是唯唯諾諾。而家中的長輩試圖剝奪他和弟弟們的幸福之時,他也絕不抵抗,甚至助紂爲虐。而他卻把原因美化,說是爲了卻父親的遺願和爲弟妹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其實這只是他的懦弱,他的不抵抗導致自己的不幸。當我還沉溺在書中時,我確乎是這樣想的,然而反觀現實,尤其是我乃家中長子,更知事實中不如意事時常發生,而長子的確要負起更多的責任。總而言之,覺新是以正確的態度做出錯誤的事情,確實可悲。

而本書的主人公覺慧的遭遇不同,他是家中幼子,大部分事都有覺新爲其承擔,恰逢五四運動興起,新知識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在這種情況下的熱血青年,心中溢滿了對舊制度的控訴,對新制度的憧憬。然而,他卻不知道凡事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他太過偏激,太過狂妄,他希望新制度可以在一瞬間便將舊制度取而代之。因此,他批判這個舊制度,他憎惡家中的被舊制度荼毒的人。其實,舊制度濫觴於遠古,剛開始也對統治者的統治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每種事物總有兩面性,在發展了數千年後舊制度終於弊大於利,才人人得以誅之。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因爲人類絕無可能創造出絕對完美的東西,所以舊制度有其弊病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僅有控訴也不夠,必須詬病於任何事物,使任何事物都趨於完美,不可畏蒽而退縮,不能魯莽以妄進。也許,這就是巴老以覺慧出走上海來作結局的緣由罷。

的確,這世界上尚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詬病的,而我們之前也必有許許多多爲詬病而犧牲的前輩,然而,我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就算要踏着他們的骸骨前進,也在所不惜。

  《家》讀後感 篇19

讀完《家》後,腦裏浮現的是一個彩色的世界,但這些色彩並不美好

“家”中的爺爺是黑色的象徵,他始終被埋藏在心中的陳舊制度控制着。他一直被眼前人們奉承的眼前所矇蔽,卻不知道的身邊人所表現出的尊敬只爲了他的財產。他認爲自己是這個家的中心,這個家中不能少了他,因此家中的人都聽他的。他用這種言聽計從去出賣自己孫子孫女的幸福,爲了自己的面子讓他們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直到紙包不住火,他兩個兒子在他眼前一個樣背後一個樣的做法被揭穿,孫子爲了自己的幸福不在受他的擺佈而離家出走時,他才從這個黑暗的家中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但這是已經太晚了。

覺民和覺慧是家中最有思想的兩個青年,他們有黃色的閃亮與朝氣。儘管生活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不屈服、不怕別人的嘲笑與譏諷,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們畢竟是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他們能接受到當時社會比較先進的思想,並且試着去感化他人。儘管受到了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最後他們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家中長子覺新的性格可以用綠色表示,他總想當個好人,誰都不得罪。爸爸死後,在爺爺面前,他希望當個乖孫子,什麼事情都聽爺爺的,但他也不想破壞弟弟們的幸福。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保護這個家,但是總是被人們誤解。覺慧總麻他是懦夫,認爲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他年輕時,他連自己的婚姻都沒有辦法自己做主。就算有喜歡的人,他也不敢跟長輩說,最後害到兩個人都受傷。在結婚後,看到妻子懷着孕還被破搬到外面住,他雖然很愛自己的妻子,卻不敢頂撞長輩,違反那些無形的規矩。最後他害的兩個女人都在痛苦中死去,他還是默默忍受,把一切的不滿都嚥下。

鳴鳳這個覺慧喜歡的女孩,她的一切都是粉色的。她對愛情有嚮往,她知道自己這個僕人不管怎樣都不可能跟少爺覺彗在一起,但她依然信任他,希望他有一天可一把她帶走這個地方。不過僕人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當她知道自己要去給別人家的七十多歲的老爺當小老婆時,她跟少爺的許諾都不存在了,最後這個粉紅色的女孩被那股黑暗的氣息逼着自殺了。

琴這個堅強的女孩,她也受過教育,有這比別的女孩先進的思想。還有書中那些和她一樣的女孩像紅色一樣激烈堅強,她不像鳴鳳一樣不敢追求幸福,她雖然差點也失去自己喜歡的男生覺民,卻還是努力守護自己的愛情。或許琴的生活環境跟鳴鳳不同,但真正導致兩個人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不是家庭和出生,而是意志和信念。

那些四姨、五姨,就是仗着這些舊規矩生活的人。她們把在背後議論別人當成樂趣,把老爺當成自己的靠山。但他們沒有錯,她們只是無知,是被舊制度逼出來的可憐人,她們的心腸並不壞只是他們不希望成爲這種制度的犧牲者,就乾脆做一個順從者。她們的顏色是“白”,沒有主見沒有思想的顏色。

在這個彩色的家中,每個人承擔的不同的角色。不過它卻讓我懂得了,命運的結果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想得到一個什麼顏色的人生選擇權也在自己。什麼制度都無法掌控一個人,只有信念、目標和理想才能指揮自己。

  《家》讀後感 篇20

通過閱讀《家》這本小說,我的到了許多感悟。我覺得這本小說非常的不錯,我瞭解了封建時期的家庭狀況,明白了許多事理,所以我比較喜歡這本書。

家,在每個人看來都是十分溫馨的,每個人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對“家”的定義也有一定的差別。家,是冬日裏暖心的陽光,給我們心靈帶來溫暖;家,是遠去的人們良好的避風港灣,給勞累的人們帶來安慰;家,是浩大無垠的海上的燈塔,給歸來的人們指引方向!但巴金的“家”給我帶來了別樣的感受!

巴金的“家”鮮明的展現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特色,生刻形象的描寫了當時封建主義社會下,大官僚治本家的形象。高老太爺對我而言最爲可恨,因爲受封建主義文化的影響,他就是一個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在家庭中,對兒子粗暴打罵,並且還囚禁了覺慧。我對此感受頗深。覺慧是一個真正的敢於同封建專制勢力做鬥爭的勇漢。他的勇敢果斷令人佩服,他藐視長輩的權威,打破封建等級觀念,爲了反抗封建勢力,他毅然離家出走,衝出大家庭,大聲呼喊。這是一位真正的愛國爲國人士。覺新與覺慧雖然同樣對封建主義不滿,但是他的無抵抗主義向封建勢力妥協,令人十分可惜,當時社會上卻有許多像覺新一般懦弱的青年,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發展。至於鳴鳳,覺明等人的反抗和不辛遭遇,正完美的詮釋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矛盾和黑暗!

在我閱讀《家》之前,我本以爲這部作品將會把我帶入家溫暖的懷抱,讓我體會到家的溫暖和快樂。但是,眼見爲實,巴金的《家》體現展現出了封建爪牙下的黑暗,家庭內部的矛盾重重,舊文化,舊道德和封建迷信深深的鑲入人民的心中,人們被迫害得十分悲慘!

放眼今日,家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家如此的舒適,如此的溫馨,時代在進步,文化在進步,“家”的含義和內涵也在進步,越來越豐富。

《家》也許並不是巴金最好最優秀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個作品,也是我感受比較深刻的,比較喜愛的作品!

  《家》讀後感 篇21

“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生活好似一個巨大的工廠,我彷彿看見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娃娃,被傳送帶送進封建的機器中。這機器束縛他們的手腳,蠶食他們的思想,最終生產出一具具冰冷麻木的行屍走肉,步履蹣跚地爬向自己的墳墓。

但這一切改變了。五四運動像一股奔騰的激流,衝擊着囚禁萬千百姓的黑暗囚籠,衝擊着這吃人的社會,衝擊着封建毒瘤深埋的根基。舊制度如同腐朽的木乃伊突然接觸清新的空氣與明媚的陽光,必然分崩離析。《家》正是在這樣的激流中誕生的小說。小說以成都首富高家爲背景,描寫了高家三代人的生活,進而反映出中國社會新思想與舊思想的鬥爭。

《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大致按照輩分分爲三類:高老太爺一代,“克“字輩一代,“覺””、“淑”字輩一代。高老太爺和陳姨太是典型的封建家長的代表,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意志與命令不容違背。這些人年輕時受長輩的指使,封建禮儀尊卑已深入他們的思想,所以當他們成爲長輩後便認爲指使年輕人是理所當然。“克”字輩是家裏的頂樑柱,他們接受過資本主義思想,懂得如何持家,但也受封建長幼尊卑思想影響,貪圖享樂,欺下瞞上。這類人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妥協的產物,他們維持着這半封建社會的運行(這樣看來,覺新更像這一代人)。最年輕的是覺民、覺慧這一代人,“家裏沒有人關心我的前途,關心我的命運”,但他們用一顆反抗的、自主的心去爭取到自己的理想與愛情。他們在家庭中是最底層,在思想上卻是最高層。當鳴鳳含淚投湖時,當覺民嚴詞拒絕馮家的婚事時,當覺慧毅然東向上海時,年輕人的自主與反抗精神無不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人爲高老太爺“捉鬼”時,覺慧斷然阻止巫師進入自己的房間。“他站在門口,好像把守住一道關口似的。”覺慧當然不相信這種迷信的辦法,還怒斥長輩們的無能與胡鬧,罵得克明和覺新自知理虧,啞口無言。覺慧用清醒的頭腦,揭穿了長輩們爲贏得“孝順”的名聲而鬧出的醜劇,同時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作爲比較,懦弱的覺新只能把拳頭砸在那扇隔開他和瑞珏的門板上。

《家》的故事主要是從覺慧的視角出發的,而我也常常與覺慧感同身受。他看到這個用封建禮教維繫起來的家庭是怎樣的虛僞,看到曖昧的人際關係如何在危險面前灰飛煙滅。他無法理解人們思考的方式,無法理解長輩的所作所爲有何意義。而我也常常聯想到我的生活。封建制度的確早已被消滅,但許多落後的思想和成見仍然殘存在現代人腦中。依靠人際關係攀附拉攏之風依然盛行,當官便威風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與人間的感情用“份子錢”來衡量,這些成見不但影響了社會風氣,而且不利於我們年輕人形成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念。所以,年輕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必須明白自己真正追求什麼,必須找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而不是被社會的成見牽着鼻子走。這樣,才能讓我們短暫的一生變得充實。

《家》已經出版80餘年了,儘管社會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書中一個個熱血青年對自由民主的孜孜追求,將永遠是我們年輕人的寶貴財富。

  《家》讀後感 篇22

第一次接觸《家》這本書是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翻看第一頁時便感覺這是一個令人悲憤的結局,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要繼續讀下去。帶着非黑即白的幼稚痛恨覺新的懦弱,可憐梅和鳴鳳的悲慘,羨慕覺民的穩重和覺慧的勇氣。若干年後重拾這本書,除了感嘆當時封建社會的可悲,也讓我看到他們反抗命運卻被命運束縛的無奈。記得有這麼一句話:“風雪會長久管制這個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他們期盼着春天的到來,可春天來了也如同灰暗的冬天,沒有任何的色彩。我想在《家》這個故事裏,無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覺新,還是想要掙脫命運束縛的覺民、覺慧,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

“雪已經停住了,風也漸漸地減輕了它的威勢。牆頭和屋頂上都積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裏閃閃地發亮。幾家燈燭輝煌的店鋪夾雜在黑漆大門的公館中間,點綴了這條寂寞的街道,在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佈了一點溫暖與光明。”不論是對兄弟三人還是路邊的行人,這樣的景象會讓人覺得房屋好像都有着生命的跡象,他們的“高家”似乎還是存在那麼一絲溫暖的。對於兄弟三人而言,儘管從小接受的是家庭迂腐的教育,但善良的本性讓他們還是心懷一份溫暖,一絲希望。對路人而言,在那黑暗寒冷的夜晚,至少還有這麼一處給了他們一點點光明,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步伐。

在那個封建禮教肆意橫行的年代,人們面對命運的安排,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接受,有人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要衝出家的牢籠,更多的人是哀嘆命運的不公而又默默不爭。試想,若是他們生在一個全新的家庭,他們的戀情也不會那麼悲哀;若是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故事也不會那麼令人悲憫;若是沒有家這個牢籠,他們也不會藏着兩面性的臉龐。如今看來,有些憐悲大哥覺新。在舊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一出生的覺新就被命運的枷鎖套牢,覺民和覺慧也承載着這世間的無奈與苦楚。有時會想,經常陷入兩難境地的大哥,犧牲了自己原本嚮往自由的心。而他的弟弟們也是因爲有了他的庇護,纔可以毫無顧慮的追求想做之事。更重要的是覺民和覺慧都接受了新時期新思想的薰陶,有着比覺新更多的勇敢,更想衝出家的牢籠。大哥覺新最後決定讓覺慧遠離這個家,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亦或許這本身也是大哥想要的幸福和自由。我想三兄弟的人生也在詮釋着家最本真的意義,彼此成就,彼此犧牲,這可能就是家所帶來的溫暖。

如今再讀這本書,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盛世與衰敗,還有覺新懦弱背後的善良和自我付出,覺民覺慧爭取自由的無畏和勇敢。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家是心中最溫暖的港灣。在他們看來,家也是最溫暖的地方,正如書中結尾寫到:“覺慧懷念了他的家曾經給他的溫暖”。他們三人趨光行走,在陽光與陰影中徘徊;他們嘲弄命運卻又雙雙起舞,凝視世間風塵起落;他們用自己流淌的骨血,灌溉着無望的愛情與人情。

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家庭也逐漸被人遺忘。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悲哀的,但覺慧嚮往的自由和光明卻鼓舞着每一個想要奮進的青年!之於當代青年而言,如果我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只願後來的我們在拼搏的道路上記得回來這寧靜的港灣——家。

  《家》讀後感 篇23

有些事,我們總說我們能理解這種感受,真的是這樣嗎?即使能,又能理解多少呢。其實,我想說,只有親身經歷過,我們也許纔可以理解那種感受。

在讀《家》之後,由於所寫的年代不是這個年代。雖然,讀到傷心處是和書中人物一樣傷心,讀到開心時和書中人一起開心。但是感覺確實淡了很多。

在生活中,我想我們也是這樣的。在聽故事時,我們擁有相同的經歷時,如果講故事的人是講悲傷的故事,我們更容易被感染,感覺自己又一遍的經歷那些傷心的事。但是如果你講的是開心的故事,自己有類似的經歷時,那種甜蜜又會再次擁上心頭。

在《家》這本書中,讓我感觸較深的應該就是其中一位少爺和他家的丫頭的戀情吧。其他的雖然可能更令人悲傷,但是讀着卻並未有多大的感觸。反倒是這並不是讓人很關注的戀情。

所以,在讀這本書後,我更加的覺得換位思考的重要的。本來,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瞭解別人的感受的。更別說感同身受了。更多我們是覺得,出現這樣的事,應該是怎麼樣的感受,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要求別人。但如果換位思考,雖不能準確的知道別人的情感設身處地的爲別人思考,至少能比之前少很多。

我想這樣更能避免很多的誤會,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傾向來判斷一些事情。在我自己家中,感覺母親就很很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也要求別人那麼做,比如她覺得自己這樣做很好,就希望我們也這麼做。又比如讓我們吃一些我們覺得不好吃但是她覺得好吃的東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她很多時候用的都是自己的一套標準。所以有時真的無法理解她的思維。和她交流真的會有些吃力。

但是換位思考。她總是爲我們好的。每一個的想法都是爲了我們,心中就覺得順暢了很多。

  《家》讀後感 篇24

《家》,巴金《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33年出版設爲良友圖書公司,主要講述了物中主人公周如水的朋友吳仁民的經歷,描寫了舊社會時期各種不同的思想動態。

這是一部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而作的書,因此難免會有些濃厚的時代氣息,封建、愚昧、腐朽,那些舊社會的東西依舊無法磨滅,這些東西無形的正在行兇作爲就社會的殘留,像一把鋒利的刀刺殺這每一個人,而書中的高家,就是典型的代表。

高家是一個有錢的人家,還算有些氣派,住的地方叫公館,老爺是前清的舉人,有個一官半職的,家裏還有些許俾女,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顯赫的家裏,卻有着代表性的悲慘命運。

當我讀完這篇長篇小說之後有了深深的感受,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可以在這種生活環境下成長,也慶幸有這麼好的父母。

我也經常把自己的作文和巴金的文章做對比,巴金的文章常以家庭爲題,把人物都寫得很生動形象,更可以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他也會經常寫一些景物,每次都把事物描寫的淋淋盡致,我也會經常閱讀他的文章。

我的作文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用的四字詞語很少,並且還驢頭不對馬尾,這些作文可能只有開頭好罷了,簡直就是流水賬,而且我也很少讀課外書,有時候讀課外書時也是三心二意的,每次寫隨筆的時候都會想好半天。當我讀完巴金先生寫的這篇文章之後,我一定會象巴金先生學習的,我也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報答父母,謝謝他們給我一個這麼良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