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死場》讀後感範文精選

《生死場》讀後感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導語:蕭紅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的小說家,而《生死場》更是以宏大的氣勢講述了東北農民貧苦無依的生活。小編整理了這部小說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死場》讀後感範文精選

  《生死場》讀後感(一)

生死場這個名字好土啊!生和死每個人都有權利說,每個人也都在經歷。爲什麼書名要叫生死場呢!漸漸的喜歡上了這句話:在鄉下,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忙着生,忙着死。

我會看這本書,純粹是和這本書有緣吧。過年回家,怕路上無聊,就用手機下了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電影就叫做黃金時代。湯唯主演的。我本不喜歡看這類電影,只是太無聊了。這部電影開頭看了好幾遍,每次都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又重新開始。有一次,終於把他看完了,感覺挺好,也喜歡上了蕭紅。喜歡這個名字,也喜歡這個人,更喜歡她灑脫不羈的性格。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想安靜的寫寫東西。也聽說了他的著作,生死場和呼蘭河轉。於是就想着過完年要去圖書館找來看看。

我來圖書館想着找呼蘭河傳看,生死場的名字我不喜歡,生死場給我的感覺是評論生死的,我就像,我的生死我自己做主,何必聽你評論。書不難找,很快就找到了這本書。一本書收入了兩部蕭紅的經典,生死場、呼蘭河傳。就這樣我開始看生死場,看看在鄉下,人和動物是怎樣的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場大概的粗讀了一遍,感覺開頭有點難讀,枯燥。慢慢的融入了其中。小說講的是一個鄉下的故事。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小時候在田地裏或許是快樂的,小時候每天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快樂的玩耍。就像文中的平兒和羅圈腿一樣。直到文章看完,感覺自己一直是處於一種麻木的狀態。感覺在鄉下,人是那麼的賤。平兒穿了他爹的大鞋出來玩,被王婆赤腳趕了回去。那是在寒冬,平兒凍傷了腳。還有小金枝被摔死。還有那個記不起名字的在牀上等死,身上長蟲的婦人。不經有想起那句話,在鄉下,人和動物一樣,忙着生,忙着死。

文章的最後講到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戰爭。村民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反抗。可能是從小到大在電視上聽到了太多的抗日口號了,文章上的描述對我也沒有半點同情之心。感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日本人來了就應該死人,強姦什麼的,日本人來了不幹這些事就都白來了。可是,讀完了。看了魯迅寫的後記,才猛地看到了,趙三的那句: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死也不當亡國奴。要讓中國的國旗插在墳墓上。震撼到,一個混日子的等死的人也會從心底發出這樣的呼聲。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每個人深入骨髓中的中國魂吧。

人和動物一樣,忙着生,忙着死。我現在是忙着生,還是忙着死!

  《生死場》讀後感(二)

小說《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它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生活。魯迅和胡風分別爲《生死場》的第一版寫了序言和後記。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我們才能夠真切地看見了被搶去的土地上的被討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胡風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着"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現實的沉重的心裏反應。在黃土地裏,貧苦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着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着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着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裏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着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着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生死場》用了散文化的結構章法,書中寫了季節的更換,年代的輪迴,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爲情節發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而,那裏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通過時間轉換的節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場》讀後感(三)

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以殘害同類,踐踏同類,爲樂。在蕭紅的《生死場》中,我深刻體會到人性的缺點,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的掙扎和靈魂的呻吟。

我很喜歡讀蕭紅的作品,因爲她用自己獨特的筆法寫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生死場》裏,蕭紅採用散文式的結構,共有“麥地,菜場”等十七個片段,。以“十年”爲界,前面表現的'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後面的則表現中華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間的矛盾。中國農民從來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忍辱負重,逆來順受。

小說很真實地表現了他們在苦難面前的“對於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小紅用一個女子的細膩,熱鎮和堅強望着世間,她的憂鬱深情的目光總是落在最扣人心絃的角落,讓人警醒。

讀完蕭紅的《生死場》,我很難過,似乎總覺得有一隻小蟲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內心,好想哭一場,爲這些生生死死的農民們。想到我們生活着的這片土地,沒有飢餓,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更不會有戰爭,我們是如此的幸福,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珍惜嗎?或許,那個年代的動盪已經離我們好遙遠,很遙遠了,但是,不可否認,我們要從歷史中尋找道路。

我剛開始讀《生死場》時,我不知道爲什麼要叫《生死場》,它的內容是什麼,當我讀完後,我才明白他講述的是農民們的生生死死,以及,他們在生死之間的掙扎。在《生死場》中,有句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間,又是什麼呢?是生存。他們可以爲了生存把親情,愛情拋掉。在“菜場”中有一個片段:“母親以往是這樣的,很愛護女兒,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塊茅地,也要超過一個人的價值。”這是很真實的,莊稼是農民的生命,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鄉村農民的生,如胡風所說“蚊子似的活着,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沒有什麼可高興的,也沒有什麼可悲哀的,因爲那都是時代的特性。而我們所要做的,是在這個和平時代出個性,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蕭紅在《生死場》中,不但寫出了愚夫愚婦的悲歡苦惱,而且還寫出了藍天下的血跡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鐵一樣中的戰鬥意志。在文中,一開始我就挺欣賞趙三的,因爲他敢於參與到“鐮刀會”中與地主對抗,雖然後來因爲一些意外而放棄,但他卻有勇氣起來反抗。在最後,趙三變成了找三爺,他老了,但依然鼓勵年輕人起來反抗,去參加革命。還有二里半,他在最後毅然決定去找革命軍,他們的精神代表着那個年代人們不屈的一致與反抗日軍的鬥志和民族氣節。

那個年代動盪不已,在蕭紅悠緩的調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種生生死死,生的堅強,死的掙扎,正是這種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內在最本質的東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種美永恆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這種生生死死中,滲透着大悲,大喜,大愛,大恨。

人生來這個世界,不是爲了死而來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其實,或者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追逐,在追逐與被追逐的人羣中完成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昇華,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時代,有足夠大的舞臺讓我們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