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

這本書買回來已經很久很久了,而且放在我的牀頭櫃上已經落了厚厚的一層灰塵,隨着豆豆的成長,我才感覺到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力不從心!

她每一天的進步和反抗,以我的原有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我已經不能再單純的陪她玩,現實迫切地需要我去學習,去學習如何來應對她的成長所帶來的困惑,去學習如何在陪她玩的過程中引導她走向健康正確的道路!這不單單是爲她負責,更是爲未來的社會負責。一棟樓蓋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地基沒有打牢固,那麼它將容易倒塌。育人同理,喂她吃飯,她會長大,喂她精神糧食,她會更加豐富,不單單是吃飽飯那麼簡單,所以,我又拾起了這本書,仔細閱讀。

媽媽是朋友,陪着孩子玩耍。媽媽是老師,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本書的作者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從書中的案例及作者女兒親身實際成果,我也贊成作者的觀點。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啊!閱讀中可以體會故事帶來的樂趣,可以增加識字量,可以拓展書本教材以外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提高寫作水平。書中也指出了現實教育中的弊端,一味的追求作文分數,而死搬硬套,僵化學生的思維,寫不出真實的作文是多麼失敗的事情啊!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看到這一觀點,不要再扼殺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寫作熱情!

對於孩子的品格,是影響她一生的因素,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她能淡然的面對人生,包容一切人世現象,不計較,不爭求,做最簡單的自己,爲自己而活,而不是爲了我們的各種希望,寄託,目的而揹負沉重的包袱。在此,作者提到了“實事求是”四個比黃金珍貴的東西,是的!有人能做到實事求是嗎?不要批評孩子,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是一張白紙,怎麼畫?是你譜寫的!

如果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是不是該檢討下自己哪裏沒有做好呢?尊重孩子,把她當做朋友一樣對待,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對待,她也是有自尊心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2

在我做媽媽之前,我的家長就很熱情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當我拿到學生媽媽印好的用A4紙裝訂起來的這本“書”,那種馬上就要做媽媽,要準備好爲一個孩子的一生負責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帶着這種強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認真地拜讀了好幾遍,尤其是女兒出生後這4年的時間裏感覺受益匪淺。作者尹建麗同我一樣,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與我不同的是,她還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實踐細細地揉進自己的筆尖下,讓一段段生動又鮮活的育兒小故事,絹絹細流般潤澤着每個捧起這本書的人。這本書中我最傾心的,不是作者培養了一位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的女兒,而是,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歸功於這位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對她實施的有愛心又充智慧的教育。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例如書中提到的家長和老師無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錯,日積月累,會慢慢形成一個嚴重困擾孩子的大問題,給孩子帶來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這不是我們的愛心不夠,確實是有些做法欠妥。這個觀點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常在孩子學習不認真或犯了錯的時候,會罰他把課業重寫一遍,還習慣將學生的錯誤向家長告狀,其實,當我們用這種做法我們可能在那個瞬間取得了勝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應允,卻在他們內心埋下了厭惡寫字的種子。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一方面又把學習作爲懲罰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當孩子書寫的時候,想到老師懲罰的情景,不反感纔怪呢。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而不是讓學生討厭上學習的同時,還要他去學好它。“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個觀點之一。

我們人爲地把學習過程變成苦,卻只把結果設想成甜,試想要孩子天天吃着苦來暢想着有一天有可能會嚐到甜——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着孩子,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當他吞嚥苦澀而感到厭倦時,如何自發地以那想象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呢?正象作者說的,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講過,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爲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爲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還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議。過分重視考試結果,經常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壞,其實這樣是庸俗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這樣的行爲看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質是在追求作爲家長和老師的滿足感。“分數”和“成績”其實並不完全對等,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於成績。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纔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

寫這篇連載文章時,我是一個8歲男孩以及一個2歲女兒的父親。對於尹建莉老師的名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多年來不但我自己反覆閱讀,而且推薦了身邊的同事、家長購買閱讀。我是尹老師著作的忠實粉絲,我閱讀着、理解者、運用着、創新着、反思着。如今我想把自己體會和廣大讀者分享。

尹老師成功的養育、教育了一個女兒——圓圓。在閱讀尹老師的作品時,經常會感覺到,尹老師收穫的喜悅。尹老師分享的每個細節,在我看起來都那麼的真實和感同身受,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去在自家的孩子身上嘗試一二。我認爲只要原理吃透,就能夠消化吸收。事實證明好用,管用。

但我也注意到了,尹老師的女兒圓圓是尹老師自帶大的。單就這一點,很多家庭就已經不合格了。所以尹老師的教育理念雖然大家愛讀,也認可,但難於消化吸收。好書最後當做看熱鬧。

當前孩子的父母很多是獨生子女,要養四個老人,在大城市經濟壓力下,只能選擇夫妻兩個人都上班,然後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育兒話題電視劇《虎媽貓爸》開始幾集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拿我個人來說,大兒子是奶奶帶的,小女兒目前是姥姥帶。我們夫妻兩個均上班。我想中國的大部分70、80、90後情況和我差不多吧。往往越是大城市的工薪家庭,這種情況越是普遍。(在這裏不談中國那些10%的富裕家庭,他們不涉及到培養孩子的困難問題,教育用錢是可以鋪出來的)再有就是工廠的普通職工,他們往往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或夫妻兩人都去外地打工。那就更是“瀆職”了。但沒有辦法,這就是國情。

所以尹老師的個人條件、家庭環境、圓圓的固有性格等方面來看,並不能代表中國廣大的家庭特點。再比如有的家裏是男孩,主要是爸爸在帶,有的是女孩,卻是爺爺奶奶在帶等等各種情況。

我更喜歡把尹老師的著作看做哲學著作來閱讀,因爲理念是通用的,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啓發。我也希望我能以個人淺顯的理解水平來註解《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以期全國的爸爸媽媽們對這本書有更透徹的理解和運用。爲祖國的花朵,多添一捧好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4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是尹建莉,親子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本書主要記錄的是她如何培養自己女兒方面的,書中指出很多父母在教育過程中陷入了誤區,怎樣走出誤區,本書給出了很多實操性很強的方法。本書簡單通俗易懂,提出了很多簡單又實用的操作方法。下面我來分享下我看了這本書後的一點心得:

  1、家庭教育影響深遠且長久

家長是和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孩子極具模仿的天賦,他們的行爲舉止最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需學會科學的育兒方法,學會欣賞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光有愛是不夠的,若用錯了方式,反而會把事情越辦越糟糕。同時,家長需努力爲孩子創造良好的、和諧的家庭環境。

  2、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媽媽不應過多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即便是普遍性的標準也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3、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媽媽。

其實每個媽媽都是深深的愛着自己的孩子,但若孩子使出破壞的本領,很多時候瞬間會讓媽媽的關愛及耐心消失殆盡,即使脾氣最好的媽媽也有時候會有給孩子一巴掌的衝動,尤其是面對熊孩子不聽勸阻,內心崩潰感到沮喪,似乎聽話乖巧的寶寶只是存在於“別人家”。

我們總喋喋不休的說孩子的各種不當行爲,總認爲教養孩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覺得很頭疼。其實與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很美好的一件事,若覺得自己的孩子難管教,那一定是我們哪裏出錯了。

另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誤,正確對待孩子犯錯,給他犯錯的機會,孩子犯錯其實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部分父母,由於工作原因,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也有些父母雖與孩子住在一起,但每天忙於工作,幾乎沒時間陪伴孩子。對於孩子來講,任何物質生活都比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一起纔是最需要的童年時光。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很多美好的瞬間轉瞬即逝,所以,即使父母再忙也還是多花點時間好好陪伴他們。

  5、無條件的愛

愛需要孩子能感受到,愛要表現出來,需要說出口來,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時刻被愛着的。若感受不到愛,就容易陷入失落,進而產生逆反。不用惱騷及呵斥去迴應孩子,而用無條件的關愛及支持去溫暖孩子。

在我的身邊,有很多的家長爲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往往會想盡各種辦法。他們經常會許諾孩子”如果期末考試分數排名班級前十名””考試成績一百分”……孩子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比如獎勵一部新款手機、外出旅遊……若孩子沒有達到要求,就會取消所有的獎勵。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愛是有條件的。父母不應給這樣過多的要求,不如給更多的鼓勵,讓孩子不再恐懼學習,激發學習的潛力。同時,把它當成刺激孩子學習的唯一手段,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自己是爲了得到獎勵才學習的。

  6、不因孩子年齡小而忽視或者輕視他的自尊心。

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下屬,尊重他的自主選擇,不再持有:“我的想法都是對的,不按我的來就是錯的”“我是爲你好”這樣單邊的思維方式,不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強加給孩子。

  7、信任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主要是源於恐懼和不信任,總是擔心,故總是干預很多。若改爲不干預太多,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加以輔導,不事無具細的橫加干涉,反倒這樣會使得孩子更自信。

  8、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好家長不是天生的,不斷學習持續進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好家長。要做一位好媽媽,不簡單,除了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扮演好多的種角色,做孩子的好朋友,引路人,教練員,要做到這些需要媽媽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科學的育兒理念,與孩子共同成長,給孩子起好榜樣作用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孩子如鏡,會映射出你的影子,做好自己,也就教育好了孩子。

  9、教育過程中如何判斷自己的教育方法否是否正確?

簡單方法:父母看自己是否覺得痛苦,好的方法一定是不痛苦的,只有你做錯了纔會覺得痛苦。

  10、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爲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首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開始着手。

很多家長面對小孩磕碰,爲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爲什麼碰痛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然後安慰孩子說,咱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從此,小孩遇到此類情況,首先就會先去打桌子、沙發等等。這種“復仇行爲”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

若我們轉變爲“給小板凳揉揉痛”思維方式,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學會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5

我最近把這本書讀完了,感受頗深。在一邊讀書的過程中,一邊想起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各種事情,以及現在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覺受益頗多。再次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讓大家的小孩,或者以後的小孩成長的更好。

  一、對高考的認識

現在市場上充斥着各種高考的資料,企圖通過一年到兩年的努力就能考出好的成績。或許這些資料確實很有用,很多家長也給孩子買,但是孩子能學到多少,願不願意學裏面的知識,很多家長是無能爲力的,駕馭不了的。我從書中學習到,學生的高考,不僅需要一些好的戰術(補習班,各種資料,等等),更需要一些好的戰略(學生的學習興趣,慾望,心態,思想境界等)。這些戰略性的教育,是需要時間、經歷、心思的,也需要家長,老師的思想意識到位,同時對學生,小孩的影響也會更大,更深遠。雖然我不知道書中的方法,手段對不對,對小孩有沒有效果,但是我能肯定作者的思想境界還是蠻高的,看問題的角度也很獨特,可以對廣大家長、老師(不單是媽媽)有很大的啓發作用。

  二、對小學教育的認識

現階段,小學教育很多問題。這個論點我沒有調查,但是結合我自己小學時的經歷,以及最近看到的小學語文課本,確實感到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知識的淺薄,太浪費小學生的大把時間,因此對作者對小學教育的一些看法深表贊同。作者在書中對小學教育中的一些常見情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覺還是很尖銳,很有意義的。我自己確實感觸良多,其中的一些觀點本人覺得不僅家長、小學老師需要了解,一些領導,管理者也需要了解。

  三、教育小孩的方式對我影響很大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許多和小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及小孩子的心理、想法等。對於有小孩的父母的,還是很有一些幫助的。裏面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感覺是有效的!

以上只是對我印象最爲深刻的部分,書中提到好多的觀點,好多的思考,我覺得都是很不錯的,但是我不能一一列舉出來,甚是遺憾。最後說一句:此書值得收藏,歷久彌新。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6

爲了提升做母親的素養與能力,更好地尊重與理解孩子,進而陪伴兒子走過一段幸福旅程,近期我集中精力閱讀了有關家庭教育類的優秀書籍。其中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與寫作的尹建莉女史大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令我愛不釋手,作爲一名懂教育的母親,她既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又有豐富的實踐精神,不僅培養愛女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幫助很多有育子問題的朋友排憂解難,成功地踐行了從“一位有心媽媽”到成爲“一名兒童教育專家”的不平凡歷程!

該書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得到著名學者、熱衷教育公益事業的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先生的首肯並引起衆多家長朋友的強烈共鳴。我也是受益者之一,讀之越深越感到做好母親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因爲孩子各自特點、性格不一,且他們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其獨特的心理、生理特點,家長的教養方式、素養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各有不同,所以,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學會在做父母的過程中領悟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互動之藝術。這正是我閱讀該書得到的初步體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所以在衆多家教類書中脫穎而出,完全是因爲作品質量上乘!作者有思想有主見,善於發現家庭教育的細節問題,尊重事實勇於講真話,分析問題有理有據,並用智慧與經驗妥善地解決問題,令人信服。例如很多家長對孩子迷戀電子遊戲深惡痛絕,而生活中作者女兒也是如醉如癡,但作爲好媽媽的尹建莉客觀理性地分析了電遊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根源,不像一般家長那樣簡單粗暴地橫加干涉,而是欲擒故縱,讓孩子充分享受遊戲的樂趣,因此而造成的學業損失讓其在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吃一塹長一智”,並因此得出經典結論:“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誤?”由此看出一位母親非凡的耐心、慧心與用心!

衆所周知,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與修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智慧的母親陪伴孩子在幸福中成長,在有心無痕中收穫成人、成才的點點滴滴!這正是需要我深入體會的科學教育理念。

閱讀篇篇內容充實的文章,深感作者爲了孩子、爲了真理不斷進取,抨擊當下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同時亦提供可參考的方法讓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顯示了一位教育學者的良知與責任。透過鮮活的文字與真實的個案,作者不以自己育兒成功而唬人、蒙人;不講套話,可讀性很強;教育觀科學可信,所有引文均表明出處,不誤導人;一位優雅知性的母親與“教育專家”的內涵有機相融,給關注獨生子一代教育的家長朋友們提供了可靠的範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啓迪最深之處、也是最佩服作者真知灼見的地方是:身爲知識分子出身的尹建莉勇於直面自己所處階層的人性弱點,“高學歷有本事的強勢家長爲什麼培養出沒出息不能自立的低能兒?”一語道破天機,“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懂教育之規律”。是的,多少家長認爲自己花費心思爲什麼孩子不成材呢?原來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很多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分子培養出眼高手低的孩子就是實例。

任何作品都有瑕不掩瑜之處,思考之後,個人愚見如下:“有教無類”是箴言,但教育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孩子的秉性與天賦很大一部分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而後天教育引導作用也是有限的。生活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少家庭環境很差、父母素養低下的孩子靠自我認知、自我錘鍊最終成爲成功的典範。

當下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應該引起家長、老師與社會的`關注,從小養成鍛鍊身體的好習慣可以增加抗壓能力並受益終生。書中作者的孩子因爲跳級而影響了體育成績,身體素質跟不上,那爲什麼不抓緊提升身體體能呢?

上述兩點在書中很難看到作者的詳細陳述,這也是本人要與作者商榷之處。

無論如何,在目前我國家教圖書數量龐大而內容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出版狀況中,《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確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其書品是獨樹一幟的,在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強,不愧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7

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時常在他熟睡的時候,靜靜地欣賞這個小小的生命,感受孩子均勻的呼吸,摸摸他滾圓的的胳臂,胖胖的小手,有時還忍不住在他那可愛的小臉上親一口。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從咿呀學語,從顫顫巍巍地邁開步子,總是在想這個小生命長大會成爲什麼樣呢?

孩子出生以後,我開始自覺地學習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看了幾本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近一段時間,讀了一本書,叫做《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當我翻開樸實的扉頁,我就被書中的前言《當我們手中有塊玉時》深深的吸引,被尹建莉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細讀下去,作者的育兒智慧令身爲教師和母親的我深感慚愧,書中的許多教育觀念,讓我受益匪淺。

  一、課外閱讀很重要。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很多時候老師總是在不自覺地強迫學生學習,學生覺得學習太累太辛苦了。讀完本書的第二章,我突然感到豁然開朗。特別是《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這篇文章令我印象最深刻。作者提出,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例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出平淡;哪怕是寫作業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確實,多讀書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記得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小健,小健初一初二成績一般,但到了初三小健的成績一下子就從500多名到前100名,當時很多同學、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看完尹老師的這篇文章,我突然間明白了,因爲小健特別喜歡讀書,各式各樣的書都讀。小健平時的閱讀造就了他良好的學習能力,一旦他認真學習課本,成績自然就上來了。用尹老師的話說,閱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二、逆反思維培訓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看到書中第四章——“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等截然不同的觀點後,作爲一名教師我爲自己陣舊的觀念感到慚愧。十分贊同尹老師的提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幹一件南轅北轍的事。記得一個成績還不錯的學生曾經跟我說過,“我覺得很不開心,因爲老師和父母總是提出各樣的要求,還總愛拿別人跟我比,一天到晚在耳邊嘮叨要我刻苦學習,有時候我一聽到要刻苦學習我有逃走的衝動。”的確,我們不能總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習成了一件“苦事”,孩子纔想逃避,纔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變得“不懂事”了。

  三、教師必須注重培訓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尹老師提到,沒有實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淺;即使他很努力,也總是後繼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沒有底氣;即使他想要去愛,也不會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與寧靜,也做不成一個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個性和創造力,很難成爲一人出類拔萃的人。看到第三章《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一文中那個因爲父母虛榮,導致最後心理出現問題的女孩,我更感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作爲老師作爲家長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讓自己的虛榮和浮躁影響到孩子,例如不要上虛假公開課,不要大話連連等。很多時候教師和家長的虛榮會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不能腳踏實地工作和生活。

  四、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我一直很苦惱爲什麼總提醒學生上課不要遲到,教室衛生要潔等,但學生總是做不好。看完尹老師的文章後,我才恍然大悟。文中提到教師和家長之所以經常批評教育孩子,就是因爲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假設,即如果自己不說,不經常提醒,孩子就不會改正缺點,就會越來越墮落。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進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會正常生長。反覆的批評就如同貼到牆上的“記過簿”,會把孩子的缺點固化下來,使孩子難以和那個缺點剝離開來。

讀完整本書,我深深感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不應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強,其實是自私的極端表現,嘴上總是說:“這都是爲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話,難道真的是爲孩子好嗎?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爲孩子的將來好好想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纔會想出科學的教育方法。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也許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好老師吧。教育是就是那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8

看了這本書,作爲母親的我感受頗深,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原來我一直認爲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式是錯誤的,給孩子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但我認爲對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學校都是互通的。書中敘述了許多事情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當我們一次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行爲,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錯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對她以後做人、做事都有一個很好的幫助。但是想要改變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必須要改變家長自己的態度,需要我們十足的耐心和正確的指導方式,身教重於言傳,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隨時影響着孩子的行爲,自己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勝過千萬遍道理。

作爲家長,我們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繁瑣的小事,家庭的矛盾、家人的爭吵都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儘量避免,給孩子一個幸福、美滿、和諧的家庭。

讓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人生必不可少的就是憧憬未來,對未來滿懷希望。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她現在雖然還小,但她也有自己的想法。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她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尊重她的興趣和愛好!不要隨便破滅她的願望和否定她,不要總是說你做錯了,事情不是你完成的等等話語。

對孩子我們要以說服教育爲主。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難免會犯錯誤,不要過分地去指責孩子甚至暴力的對孩子,從而讓她感到恐懼。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去交談,讓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有所改變。

父母之愛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細節的處理水平。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9

近期有幸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一本書,知道這本書是難得一見的家教類作品,作者是尹建莉女士,她對於女兒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可以說,這本書可以引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改變很多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有着極強的實用性,能很好的借鑑,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工具書。

這本書作者通過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故事來教育孩子,通俗易懂,越看越願意看,改變了家教類書不好讀,看不進去的印象,我有時有個故事甚至讀了三遍,比僅僅是語言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對作者傳達的新的教育理念而佩服。我也有個女兒。今年已經3週歲了,是小班的一位小朋友。在沒生女兒之前,總是憧憬着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培養出出色的孩子。隨着一聲“哇”的哭聲,孩子呱呱落地,孩子的出生帶給了全家很多的驚喜,我也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小心地教育着。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女兒會犯很多錯誤,我對於她犯同一個錯誤時,我採取的手段是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因爲我怕如果從小不教育大了再教育就很難了。我常常害怕孩子不優秀,所以要求孩子很嚴格,讓她把錯誤降到最低。通過讀16個故事《不做穿西裝的野人》和第15個故事《不管是最好的“管”》中,明白了很多育兒知識:孩子闖禍都是無意的,爲什麼我們不能原諒孩子無心或無奈下所犯的錯誤呢?而且,孩子闖禍她自己心裏就很痛苦,有內疚感。家長的打罵只是讓她沒有自尊,覺得大人更愛的是那損失的錢和物,她感受到大人不體諒她,心裏發出逆反情緒。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她的所作所爲,以她樂意接受的方式對她的成長進行引導。

我的女兒在我看來,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每次我帶她來往幼兒園和家的路上,不要我提醒只要認識的人總是親切的叫,若沒碰到過這個人總會問我:“媽媽,我叫這個人叫什麼”那我就告訴她。

對於這種禮貌禮儀教育,對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幫助的,中國有句俗話“禮多人不怪”嗎!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

在暑假期間,我拜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覺得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一本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最重要的還有無處不在的愛心。

在本書中,作者分了七個章節,從各個方面引導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更好的教育孩子。這些內容不僅對家長教育孩子很有幫助,對我們這些從事幼教的教師同時也有很大幫助,糾正了我們長期形成的錯誤教育觀念和教育誤區。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章節中,作者主要引導了我們“如何提高愛的質量”。引言中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我從本章節內容中主要了解到:在我們成年人眼裏的幼稚的小事,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正好與第六章節中所注重的關注點相吻合。作者舉了很多與自己女兒相處的事例,讓我看到平時忽略掉的細節。在我的成長經歷和所見所聞中,很多父母對於打針一事,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哄孩子,然而每次打針孩子還是怕得要命、嚎啕大哭等;而作者卻教會我們一種新方法:提前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關於“捉弄孩子”,我們可能自己就有過這樣的行爲而不自知,而我們這些行爲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不要利用孩子的幼稚來逗大人開心,而要以孩子的快樂爲前提。

在“給小板凳揉揉疼”中,作者說“善良與豁達是相隨的,遇到問題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在這點上,我們應注意到孩子於成人眼光的不同,他們對人對物都一視同仁,我們對待每一個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都應該充滿善意,這樣纔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在其他部分作者也告訴我們,一些不容忽視的小細節,讓孩子保持一顆童心很重要;我們應正確處理孩子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這件事,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處理好男女生之間的關係。另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不可避免,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在這些缺失的方面得到完善。我們教育孩子應掌握合適的正確方法。

“孩子原本不需要爲學習苦惱,凡是因爲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爲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只要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學習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講述怎樣正確的引導孩子去學習,我們不要把學習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讓孩子自主、快樂的去學習,發現學習的趣味。在另一方面,作者着重於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閱讀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更多新知識,一方面書中所傳達的真善美、正能量,也會對孩子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影響。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學習就是輕鬆而愉快的。

“品格決定命運,童年決定一生”這是作者在第三章節引言部分所說的。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獎懲,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個人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都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在影響着孩子。

在第四章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在本章節提出很多令人吃驚的觀點,如“懲罰你,也不讓你寫作業”“替孩子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這些大膽而不失理性的做法,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瞭解不贊同。但我們要看到作者這些做法背後的實質,我們不是在放縱孩子,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讓孩子自覺的學習,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而不是被繁雜而沉重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要方法用對了,我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伴隨孩子終生。

“家長掌握着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作爲家長,必須具備家長應有的智慧。有智慧的家長,才能帶好孩子,讓孩子覺得幸福。作者在文中說到“做家長的素養和理性就表現在,每當你準備採取什麼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採取的手段思考一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許多理性與思考,教育其實就在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中。你付出一點理性思考和智慧,孩子會用十倍的優秀來回報你。

“兒童無小事”這一點就要求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確的觀念,不誤導孩子。很多我們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如果處理得稍不恰當,就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在小事上父母正確的觀念,很有可能就是幫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會以做大事的氣質回報家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讓父母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和正確的方法,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這本書不但告訴我們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我們怎麼教孩子做人,教我們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