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割席斷交讀後感大綱

割席斷交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割席斷交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割席斷交讀後感

  割席斷交讀後感1

割席斷交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可以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知道是一塊金子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同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擇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

  割席斷交讀後感2

話說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塊金子,管寧視若無睹,而華歆卻撿起來看看然後扔掉。就這個細節,引發了人們一千多年的感嘆。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讚美管寧的高尚,而對華歆卻頗有微辭。

我雖然很尊重古人的觀點,但我不得不發問,爲什麼兩人最終都放棄了金子,而後人評價,管寧爲優,華歆卻是劣呢?既然結果是一樣的,但卻有兩種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華歆喊冤。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華歆雖然放棄金子,可他畢竟撿起來過,而管寧卻視之爲無物。孰優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從華歆身上看到了一種“物有可舍”的品質。他撿到金子,大可據爲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覺得不去佔有不應得的東西,比未曾擁有卻不想得到更加難能可貴嗎?這亦爲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寧的形象,在我看來,典型的'禁慾主義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視若無睹,我就覺得有些好笑,難道“閣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飛來之物?錢本身並沒有善惡之質,只在於使用者心之善惡,又何必拒之於千里之外呢?

再說割席斷義之事。說的是有一天,管寧、華歆在一起讀書,這時外面有個貴族駕馬車路過,管寧繼續讀書,華歆棄書觀之。於是乎,管寧與華歆這個學習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絕了交。

這事在現在看來,確實令人難以理解。也許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寧不慕榮華,華歆卻極其貪戀,孰優孰劣,又可知曉了罷。我只能再次擺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項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載車於道,項羽見之,脫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這事亦爲後人稱道,認爲項羽志向遠大。

同樣是看馬車,爲什麼華歆就是貪慕榮華呢?難道亦要他指着皇帝馬車大吼一聲“吾將取而代之”,藉以顯其勢氣而美名傳世?

而管寧作爲朋友,着實得刻薄。豈不聞“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強求。一旦對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會損害自己的名聲就與其絕交,那麼以這個作爲擇友標準的話,這樣的人,我看倒有一個好去處——嵩山少林寺,那兒的人不戀虛榮。

最後,管寧隱居山林,守着他希冀的隱士的榮譽而死去。華歆從了官路,贏得清正廉名,在亂世中赫赫終了。若是我,絕不慕管寧,毋如學華歆!大丈夫當匹夫之責,豈能在深山茅屋中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