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割席斷交》文言文及翻譯

《割席斷交》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割席斷交,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下面是《割席斷交》文言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割席斷交》文言文及翻譯

割席斷交》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

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

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

③曰:" 子非吾友也!"

  「註釋」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②軒冕:此單指車子。

③寧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寧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割席斷交典故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裏鋤草。兩個人努力幹着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擡起鋤頭,一鋤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着,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着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裏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纔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着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着武器、穿着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着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着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着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着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爲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羣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爲,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着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割席斷交》讀後感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可以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知道是一塊金子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同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擇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