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談美》讀後感800字(通用9篇)

《談美》讀後感800字(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談美》讀後感800字(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美》讀後感800字(通用9篇)

  《談美》讀後感 篇1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嚐到了美的味道。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爲而爲”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祕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纔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它會對你有所啓示的。

  《談美》讀後感 篇2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係的作用,在無所爲而爲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生美。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於生存又高於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誇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於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爲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過這第一三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讀後感 篇3

最近幾天,我爸推薦朱光潛的《談美》給我,我隨意地翻了翻,發現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着懷疑的態度讀了起來,讀完後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瞭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爲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爲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現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啊!小小的《談美》,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着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爲。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裏,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談美》讀後感 篇4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僅於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於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爲而爲”纔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纔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迴流而已”。之後,文章又說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繫與差別;說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說明了藝術與遊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於藝術的意義;說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於藝術的作用。

最後,朱光潛強調,儘管處於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於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僞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僞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遊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爲“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爲,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纔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談美》讀後感 篇5

作爲一個美學家,作爲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爲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裏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着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爲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爲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爲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讀後感 篇6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纔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爲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現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現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於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爲你身處其中,爲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着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已失。佛家經典《心經》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爲目的,把其中經歷的各種過程、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鬆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鬆,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鬆做成精美的傢俱,或者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鬆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繫起來,都把古鬆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繫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鬆獨立於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我認爲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爲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閒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並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彷彿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杆拍遍。

最後,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遊人的一句話作爲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後感 篇7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爲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爲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想中的接近聯想和類似聯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想的關係論述可以說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着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想的含義後,作者寫到"聯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情境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想的性質。我認爲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鬆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你越想擺脫他們,聯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想線索前後相承,雖有關係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於是作者寫到"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爲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想勢力,然後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想於美感中。作者認爲聯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聯想最多隻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並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想所帶來的快感,並不是真正的美感經歷。真正的美感經歷在於"無所爲而爲",摒除內心的一切聯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纔出現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慾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於自己的心。

  《談美》讀後感 篇8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裏,在後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於藝術?無論是斑斕勝於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爲着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爲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爲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緻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嚮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嚮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爲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閒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爲而爲”的心態,才能將臃冗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說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爲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託付於一切美;於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爲而爲”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後感 篇9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於先生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爲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爲而爲”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鬆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着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爲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瞭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爲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