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1

寒假裏,我讀完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通過對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的描寫,給我展現了一代人的成長。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裏度過的歲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嘔的醜事,舅父們爲了家產而吵架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但同時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的故事的薰陶,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寫阿廖沙11歲時因外祖父家破產出外謀生的經歷。他在許多地方做學徒,過着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得到了安慰,他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嚮往着新的生活。

《我的大學》講述了16歲的阿廖沙想進大學讀書,可那時大學卻對窮苦的孩子是關着門的,於是他上了一所名叫“社會大學”的學校,在這裏他受到各種思想的啓迪和教育,思想漸漸成熟起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爾基,因爲他從小就因爲家庭的原因,飽受屈辱和欺凌,但並沒有打消他對讀書、對學習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強烈的社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不放棄追求,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

韓愈說過:“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我應該向這些有成就的人學習,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珍惜家裏人給我創造的優越的學習環境,不把時間浪費在玩耍和看電視上,要通過刻苦學習,奮勇拼搏,努力實現自己成才的目標,不辜負老師、家長對我的希望,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2

陪同母親輸水的時候我帶上了高爾基的三部曲,其實我早就想讀下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了,記得初中的時候學過高爾基的《海燕》,與暴風雨搏鬥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爾基的這三部曲後,感覺很震撼,這不是在描寫一個人也不是在訴說一件事,高爾基把一個社會擺在了讀者的面前。誠然,這是一個黑暗的社會,圍繞着形形色色的病態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裏依舊有執着於光明的人。讀完後,我想他小時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頓殘酷,但所有這一切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在逆境中磨鍊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頑強地生存下去!更難得的是他永遠都有思想,那他成爲傑出的人是沒有意外的。這裏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讀了許許多多的書。讀書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也讓他變得堅強、懂得關愛、更讓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關鍵啊!雖然他想讀大學的夢想最終破滅了,但他卻懂得了社會纔是能使自己進步的大學這個道理。工作學習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認真學習、不恥下問、多讀書、讀好書,逐步積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我的這份神聖的職業!

對於阿謬沙這個人物,我們時刻可以看到他隨時都保持着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識。他生長在病態的社會裏,經歷苦難的底層生活,甚至也絕望的去自殺,更容易反抗這個社會,尋找解脫更多處於苦難中的底層人民的方法,最終自然會走上打破這個帶來悲劇的社會的道路。他的堅強不屈、樂觀奮進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實在精彩!我想僅僅看過一遍是很難從深層次來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見解。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3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個叫《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我爲文中趙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與同情。她的童年時灰暗的,灰暗而又那麼的遙遙無期。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一個貧苦,無知的年代。

他家裏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親,父親,和一個比她小4歲的妹妹。小學那年,他的父親由於麻瘋病,被遣送到了醫院。兒時的玩伴說她是麻瘋病的女兒,故意的疏遠她,更可怕的是,他們就因爲這個欺負,甚至是欺打她們。弱小的心靈倍受踐踏。但是她要堅強,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這個時候軟弱下去。爸爸的病很嚴重,加上母親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裏的貧困,不的不逼她堅強而且成熟起來。是的,成熟。於是她一個小學4年紀的女孩子擔當了家裏的勞務,早上起牀,給家裏做飯,然後撿牛糞,拱豬,等等一些本該是大人擔當的活,然後去學校。晚上回來又要重複着早上的動作,夜裏她就拿着書看,因爲看書已經成了她在家裏的唯一娛樂。

終於在幾個月後聽到了她父親要出院的消息。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爲疼愛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過做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現在已樣。暑假媽媽把去醫院裏照顧爸爸的事情交給了她,她很高興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應該出院的那天早上一個斷絕了他期望的噩耗傳來,由於護士打錯了藥劑,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蓋着白布的父親身上,哭的是那麼的傷痛欲絕,外人的聲音漸漸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創的心靈上又劃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媽媽聞訊趕來,直接暈倒在了醫院門口。後來醫院給了20塊錢的安葬費,帶着爸爸的屍體回到了家裏。從此她的生活越來越黑暗。

媽媽的病是屬於那種很突然的病,一秒鐘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鐘後或許她會暈倒。後來她得知爸爸並不是媽媽的原配。媽媽年輕的時候,外公給媽媽定的娃娃親,嫁給了一個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兩次的毆打母親,母親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後來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媽媽才獲得了重生,後來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幾天後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親。由於父親的死,她們顯得是那麼的無助。那男的要求母親繼續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親死都不從。母親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脅和毆打。又一次他居然揚言要殺掉她們,無奈之下,一家3口決定逃出那男人的視線,在出逃的那段時間,她懂得了親戚的虛僞。她們逃到了一個遠方的姨家裏,姨收留了她們,後來母親走了,帶着妹妹去了一個遙遠的城市——安徽。把她一個人丟在了家鄉。然後叫一個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條件的她得當男人兒子的童養媳而且得供她上學。媽媽的作爲讓幼小的她開始怨恨母親。

從此,她便在這男人家裏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麼的低賤,她是多麼的期盼母親能夠回來帶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後來母親過來看望她,並且哀求安徽男人帶她一起去安徽,後來經過母親的哀求,終於答應下來。同時還得哀求現在照顧她的男人放她走。後來他如願以償的和她們來到了安徽。

但是繼父家裏並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樣,依然是一貧如洗。一間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繼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們一家人,狹小的空間擁擠的猶如一道狹縫。她知道她並沒有擺脫命運。

小學畢業那年,她憑優秀的成績被重點初中錄取,但是繼父卻沒有多餘的錢供她上初中。只好輟學在家。後來12歲的她去砸石料。悲惡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了她18歲,18歲那年母親病重了,惡性膽囊炎,家裏負起了沉重的債務。1100多元,對那時候來說已經是一筆鉅額。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來,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幾經波折,最後在一家服裝廠做功。在她心裏,她再也不想回到那個對於她來說,每天都是噩夢的家。所以讓她深知,她必須要做的比別人出色,過的比別人更好。於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視,和冷嘲熱諷下堅強的工作下去,通過總總的努力,獲得了日本老闆的認可。同時她的文筆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從小的經歷使他更加的不安於現狀,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開了那個她工作了6年的工廠。

一路的艱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後終於完成了一個,小學文憑,當上《知音》編輯的奇蹟。

一個小學文憑的人,尚能做出這番業績,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讓所謂的大學生感到汗顏,她之所以能夠成功,我想這便是驗證了古人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脛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幸福亂其所爲"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隻要你認真的對待,樂觀的對待所有問題,把所有的不幸當成你成功的動力,那麼,成功之路便在腳下。最後她說,“我很慶幸我能夠有這麼苦難的人身,如果沒有這些,我不知道我現在是怎麼樣的”是的,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一所叫做苦難的大學,它究竟能夠培養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難,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4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候,便離開自己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爲了高爾基的一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爲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後來,事情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裏,作者經歷了許許多多:經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意義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這個家裏便有了三個孩子,這位媽媽很可憐,高爾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媽媽“給一塊小麪包心裏也覺得如岩石般沉重,後來,高爾基決定找個工作,讓這位媽媽減輕些負擔。

《我的大學》是部自傳體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顯。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寫出了他成長的片段。這本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時已有55歲,年過半百。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無論什麼情況,多麼艱難,也要想辦法克服。並且要懂事,學會隨時隨地爲他人着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5

再次拿起高爾基的《我的大學》是在我自己的大學生活已經完成了她的二分之一,正在她路程的四分之三的地方急駛的時候。上一次感受高爾基的“大學”是在我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兩年的大學生活讓我成長了許多:少了一些稚氣,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莽撞,多了一些穩重;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堅定。當沾沾自喜的我再一次拿起這本沉甸甸的書,重新感受書中的沉重和阿廖沙在自己大學生活中的經歷,才知道自己的大學生活是如此單薄,這份單薄除了來自於與阿廖沙的“大學”經歷的天壤之別,更來自於因缺少書籍的滋養而喪失的厚重。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中最後完成的一部,作品敘述了少年的阿廖沙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爲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一起生活,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作品寫出了他在大學時的生活和成長。他在成長過程中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他們在阿廖沙的生命的長河裏或是揚起了一道道的漣漪,或是激起一朵朵的水花。在這條生命的長河裏,書籍伴隨他走過飢餓,走過絕望,甚至走過死亡線,掀起一陣陣氣勢滂薄的波浪,讓他的生命長河持久激盪。

雖然說書是伴隨着阿廖沙一路走來的朋友,但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惜,這一路他們走得並不容易。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和黑色的環境裏,一方面是沙皇的文化高壓政策,使書成爲是一種禁品,政府像鎮壓革命一樣,實施全面的壓制政策,所以對於阿廖沙這樣的窮人來說基本上是無書可讀的,接觸到優秀的書籍無疑就像是淘金一樣的困難;另外,由於生活所迫,阿廖沙不得不常年的爲生計不斷地奔波,白天裏除了吃飯,時間全被自己的老闆剝奪了。但就是在這種無書可讀,無時間讀書的條件下,阿廖沙完成了在我看來基本是完全沒有一絲希望的事——他不僅讀了書,而且讀了很多,這個數目不是坐擁石大“皇家”圖書館,能夠隨時借閱上萬本藏書的我所能實現的。想起阿廖沙的讀書條件和他爲讀書付出的努力,我至今還會唏噓不已。沒書可讀的他,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着他能接觸到的所有帶有文字的東西,哪怕是一張用過的廢紙。當他看到雜貨鋪老闆捷林柯夫那滿密室的藏書時,眼睛裏的渴望與內心的欣喜使一直處於故事之外的我感到震驚,此後的他就成了捷林柯夫的常客,經常會“偷懶”跑去看書或者借回來偷偷地看。沒有時間讀書,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努力汲取借來的書中的一切,就像是飢渴了很久的人初逢甘泉一樣,不知疲憊,更不知休息。晚上看書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光源問題,主人的吝嗇不許他多用一丁點的燈油,爲此阿廖沙開始收集所見到的一切可以做照明的東西,自己製作簡易的油燈或蠟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阿廖沙開始認識自己的國家,瞭解生活在這個國家土地上的人民的悲苦生活,瞭解到還有很多的人與他一樣奔波在生活的邊緣,瞭解到自己並非孤身一人。在苦難的日子裏,書爲他搭建了一個與外界交流的橋樑,同時也使他完成了在苦難日子裏的自我救贖。也許正是由於經歷了這麼多,高爾基纔會說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至理名言。

如今的我們擁有藏書過百萬的圖書館,擁有比阿廖沙不知強上多少倍的閱讀環境,面對着這麼優越的一切,你是否有過像阿廖沙一樣對書的渴望,對書內世界的渴求?你是否想過自己已經有多久沒有在書籍給你營造的時間軸裏徜徉?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想想自己的大學,你是否有過與“高尚的人”談話的經歷;又有多長時間沒有和“高尚的人”進行交流?如果你是大學裏的新主人,當你融入大學生活時,別忘了捧起一本書,結識她,讓她陪着你走過自己在大學的四年,你會收穫不一樣的成長,點亮你不尋常的大學生活;如果你是大學裏的老面孔,當你淡卻了當年的激情,習慣了大學的節奏,麻木了自己感官的時候,別忘了捧起一本書,在書的世界你會重新找到自己當年的激情。當你畢業,你會擁有別人不曾有的東西,更加自信地點亮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