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4篇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4篇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1

讀着自己敬佩的於漪老師的這本《教育的姿態》,感覺每翻一頁就能打開我的思緒,讓我觸動頗深,好似有千言萬語去訴說,然而寫下來又覺得很難把思緒串到一起。那我就簡單的談談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

書中提到“人的高大與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計,不以學歷計,不以名聲計,也不以職位高低或榮譽多少來考量,而是看脊樑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瑩透亮,是否有仁愛之心,是否有捨我其誰的勇氣與毅力。”教育者無疑是高大的一類人,教育者是教育大廈的建設者,默默地耕耘着,奉獻着精力與智慧。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一位教師身上都有不少教育故事,生動、鮮活、動人,有些真是既扣人心絃,又給人以深深的啓迪。教師職業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形象起點是高大的,也是備受關注的。

尤其是如今這個科技發達,信息公開的時代,教師的形象備受世人關注,人無完人,所以教育領域的確也是存在亂象的。教師的社會地位確實是比較難受的,教師曝光在公衆下,爲人師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從事教育的人當然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還是可以做到內心的堅守,應有一顆赤子之心,在爲人爲事上,可以有點思想準備,有所爲,有所不爲,牢牢守住教育的底線,堅守培養兒童、青少年成長與承認的神聖使命,堅守教育者不媚俗、不向權錢卑躬屈膝的尊嚴。

上文說道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教育工作者社會地位的不受重視,然教育這件事本是簡單的事,在現在開來,教育者們卻把簡單的事複雜了。換句話說就是教育目的不單純了,當然這也是社會變遷過程中,各方面因素帶來的變化,所以我並不認爲是教育者們的錯。就像書中提到的“教育領域也會有亂象,令人揪心,有些做法看似新穎,卻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權利,乃至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望。美好想法、創造意識和勇敢精神,令人不得不產生推心的憂思與疼痛。

現如今普遍有幼兒園超前進行學科知識教育,小學一年級提高入學門檻,實施超前教育,也行是出於好心,出於純潔之心,想讓學生“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個人認爲這樣是不對的,打着育英才的大旗,去剝奪小朋友的童年,若干年後,小朋友是成才了,但是他人生中缺失的童年是無法彌補的。我覺得教育不是以育人成才爲最主要目的的,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帶孩子認知世界,享受人生。教育應是讓孩子感到快樂的,就像寫書法,黑和白的佈局應是恰到好處的,教育也是如此,應該恰到好處,一味的壓榨孩子的潛力並不一定是對的,事物發展都是有規律的,欲速則不達,爲了出成績,對孩子要求的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不喜歡、沒興趣、不肯學、哭鬧。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不受成績等外在影響,成一時之事,而卻忘了以生爲本。把教育辦的簡單點,辦學生喜歡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楊校長在內很多教育人都說過小學教師是很苦澀的。學生未來的成長亮點,都是在初中,高中階段。我想了想雖然內心會有點失落,但是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不需要太在意學生的成績,指標,可以單純的教育,可以堅守內心的赤誠,上孩子喜歡的課堂,讓彼此感到教育的幸福和歡樂。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2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60年的教育心得,爲人爲學聖經,教師教育經典。

一直對於漪老師充滿了仰慕:於漪,上海市楊浦區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情操陶冶融爲一體,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被評爲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範,每當看到於漪這個名字,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剛剛讀過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就被她書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漪老師在書裏提到,“教育就是’仁而愛人’”,在這本書的第37頁有這樣的敘述:

什麼是做人?“仁而愛人”,心中是要有別人的。爲什麼“仁”是人字旁有個二,心中沒有別人還怎麼愛人?

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講,教育,一個肩膀挑着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這種客觀規律不是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所以,我一談到教育,心裏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個學生都是寶貴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書中的第60頁,於漪老師還講到:“陶先生講愛滿天下,這不是親子之愛,這是大愛,大愛就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要做一個名師就要做到心中有別人。”

於漪老師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在踐行着自己的諾言。她這樣寫到:我教了一輩子的課,我深知教師每一節課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你只是操練還是以學生髮展爲本,三個維度,既教知識能力,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給他們以薰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不能耽誤他們的青春,這是爲師者的一種責任,爲師者的一種良心。

讀了《教育的姿態》這本書,我爲於漪老師的這種“仁愛之心”而感動,我感覺做人就要有大愛之心,學會愛別人,作爲教師,就要學會愛學生,我們要懷着一顆仁愛之心,千辛萬苦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這是我的收穫之一。

我的收穫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書中講到:校長和書記是這個文化的設計師和引領者,在這裏要有拒絕社會上不良風氣對我們的影響,怎樣才能做到?我沒有別的法寶,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讀到這兒,我不禁爲於漪老師的謙虛而感動,那麼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級教師,還這麼嚴格要求自己,的確堪稱大家學習的楷模。因爲,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往往是拿自己的長處比人的短處,結果是越比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還不以爲然。

總之,讀了《教育的姿態》,感覺自己對從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我要以於漪老師爲榜樣,辛勤耕耘,做一名謙遜的充滿仁愛之心的教師。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3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聆聽着蔡琴的一首《讀你》,手捧着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此情此景,讓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態》一書是於漪老師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爲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讓教育熠熠閃光,讓我對投身教育的腳步更爲執着而堅定。於漪老師期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忙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發展。這不正是我不斷追求和嚮往的境界嗎?帶着興奮,我走進書中,探尋着於漪老師心中的“愛”與“人”的真諦。

教育需要怎樣的“愛”?

爲人師者,我們都明白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

“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爲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爲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纔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取,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纔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下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爲,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僅是職責,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何爲真正的“以人爲本”?

“以人爲本”的育人理念從新課改開始就已經植根入每位教師的心中,但怎樣做纔是真正的.“以人爲本”呢?於漪老師談起“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的應試教育,總是很憂慮。在她眼裏,人是最寶貴的,每個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時間耗費在無窮盡的練習題上,忽略了自由閱讀,失去了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於漪老師的語文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原先看到命題作文就會哭鼻子的學生,在於老師的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用心分子”;有一個學生在聽了她的講課後,不僅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癡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節目劇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學生,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成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如何纔是真正的以學生爲本。

語文的核心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具有中國心的現代禮貌人;教師的重任在於一肩挑着學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力量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內心覺醒……這就是一個從教60年的教師一生中不斷髮展着的教育理念,因爲她的心中時時刻刻裝着學生。

於漪老師,足以稱之爲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創造實踐家。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我想,能讀懂於漪老師,教育的夢想就會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教育的姿態優秀讀後感範文4

11月敘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閱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爲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爲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能、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說於漪老師認爲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爲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