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精華(15篇)

《活着》讀後感精華(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活着》讀後感精華(15篇)

《活着》讀後感1

人,活着就是爭那一口氣!

——題記

歷史,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它記錄了太多的戰役;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是用血換來的。

可是,我們爲什麼還要打仗?野心,促成一戰、二戰的爆發。法西斯們挑起了殘酷的戰爭,無辜的人們只好拿起武器。這就是我們打仗的原因:我們必須保衛國土、保衛民族,還爲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所以,無論敵人多麼強大,我們都會反抗、決不投降!

“寧爲站着死,不爲跪着生!

”吉鴻昌的話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砰砰”撞擊着心門;當邱少雲在火叢中一動不動時,我彷彿成爲他的戰友,看着他爲國家犧牲;當董存瑞炸碉堡時,我彷彿成爲他的戰友,王建他對這片土地與戰友、親人們的深情;劉胡蘭在面對敵人的鍘刀時,我彷彿成爲她的村民,瞧見了她對敵人滿是不屑的眼神……

原來,我們爲什麼要打仗?爲什麼要反抗?因爲,活着就要去爭那一口氣!

你可以“砰”的一聲將我打死,但我不要成爲你的俘虜;你可以成爲我的顧客,我會視你爲上賓,但這不代表你可以滿帶輕蔑地對我說話;我可以成爲你的員工,你可以開除我,但我不允許你侮辱我的人格;我可以成爲你的廚師,爲你盡心盡力地做出美食,但你不可以輕易踐踏我的`勞動成果……

原來,我們真的不需要打仗。因爲正義呼喚的永遠是和平。但這並不是你欺壓我們的理由,因爲正義永不允許邪惡的存在。

歷史,真的是沉重的東西。因爲它承載了太多的血與淚,太多的正義與邪惡;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爲一場戰爭,就是正與邪的交手,光明與黑暗的抗衡。

可是,正如黎明前最黑暗一樣,但太陽總會戰勝黑暗,將陽光灑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所以,人,活着,定要爭出個正與邪,定要爭那一口氣!

《活着》讀後感2

利用了一週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餘華老師的《活着》,餘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爲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絝、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着“活着”,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文章最後,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人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涌過後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爲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着,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

《活着》讀後感3

讀完餘華的這本書之後我感受頗深,即使我們負重前行,艱難不斷,也要活着,因爲活着纔有機會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心酸、平庸,因爲活着纔會有希望。

書中的主人公福富貴一生都經歷了苦難,他曾是一個富家少爺年輕時揮霍無度導致家產敗光,父親也因此去世,後來醒悟,可俗話說世上沒有後悔藥,再後悔那也只是曾經,而曾經卻已不是現在了。

最後歷經各種心酸事他與一頭牛度完一生,他將牛取名爲“富貴”。富貴的一生如此悽慘,困難,可他依然選擇活着而沒有選擇死亡,就像書中所說“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不能去死”。

只有活着才能體驗生命,活着不僅僅是要你幸福的活着。

我們也曾問過人爲什麼要活着?活着的最後還不是死亡?餘華也曾說過“人是爲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天越來越黑,星星自然就越來越亮,一晚過後,就到天亮。可那一晚經歷了什麼,別人也無法知道。因爲懂的最後還是自己。

現在我想我們明白了只有活着才能體驗活着所經歷的事。可也有人說死了不是更好嗎?不用經歷痛苦的事。

可我想說你不經歷各種事,不嚐盡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那你來這一趟人世又是爲何?所以我們要爲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4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大中午不睡覺再來看一遍這本書。

想想真可笑,福貴年紀大了才正經起來,年輕的時候最不是人。可在這一家子裏卻是活得最長的。嫖賭輸光家裏的一百多畝地把老子氣死了,好容易悔過了,想好好過日子,被拉壯丁上戰場了,別人打仗死的死,傷的傷,他躲在坑道里一直撐到被俘虜被解放。回家過了幾年安穩日子,媳婦家珍得了軟骨病,兒子有慶給縣長媳婦獻血,死了。女兒鳳霞生孩子,產後大出血死了。女兒死後沒多久,得了軟骨病的'媳婦也跟着死了。再接着,女婿萬二喜被水泥板砸死了,外孫苦根發燒了吃頓豆子,撐死了。

噩耗一個接一個,總沒有時來運轉。苦根也死了十年了,這世上只剩福貴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了,枕頭下放了十塊錢,不怕沒人收屍了,整個村的人都知道他要埋在哪兒了,不怕埋錯了地了,活着這麼苦,爲什麼不去死呢?可能賢惠的家珍,孝順的鳳霞,年輕的有慶,老實的二喜,懂事的苦根,這些人都埋進墳裏了,總得留個人來念想,也可能他們都死光了,再活着也不會再有更難過的了,也可能買的那頭老黃牛還在,兩個老人的怎麼也得相互做個伴,誰都不好死在頭裏吧。

又哭得鼻涕眼淚橫流,不開心。

人就是很奇怪啊,明明知道終點就是死,可無論如何也不想死,明明活着就是受苦,苦難一樁一樁,接踵而至,可還是想掙扎,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過程吧。

《活着》讀後感5

《活着》主要講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女校長血型相同,爲救女校長,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生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文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認爲我們就應該學習老人堅韌的品質,不要被困難所壓倒。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6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着》。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裏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着,因爲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裏面,不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着樂觀的態度活着,這纔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着,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7

“活着,作爲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段話出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活着》。

作者用一種平淡而冷靜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立體豐滿的人物。一開始福貴的出場,我看到的全是福貴的好吃懶做,吃喝嫖賭,不禁讓人怒其不爭。而隨着故事往下推進,善良賢惠卻患有軟骨病的家珍,聰明懂事但聾啞的鳳霞,機靈卻早逝的苦根……命運給了他們多舛的人生,他們在《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讀着讀着內心只有無聲的嘆息和刺痛。留下福貴孑然一身,只有一隻叫福貴的老牛陪伴,也許這種悲劇式的人生,纔是生活殘酷的本質。

故事的背景對於我來說不是同一個時代,但透過福貴,我看到土改,大鍊鋼鐵運動還有自然災害時期的中國。這些生活離我過於遙遠,但也不禁引起我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在如蜜般的環境裏,默默地感恩現在。

整本書我讀得很沉重但卻在結尾處感到了吃驚和另一種重獲新生般的感動。生活對於福貴來說是殘酷卻又無奈的,但他在歷經重重打擊和痛苦之後仍能好好活着,在鄉下田園恬靜地生活着。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他的堅韌,他對生活之苦的坦然接受,讓我感受到要好好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並從苦難中汲取教訓,泰然處之,勇往直前。

《活着》讀後感8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那主人翁福貴,餘華那談炎的文字,平凡的故事沉澱於我記憶中的最深處。

本書主要記敘了福貴一生的故事,年輕時的.福貴是地主家的兒子,仗着自己身居豪門,而迷戀上了賭博,贏得少,輸得多,將家裏的財產都給敗光,就連自己的的棲息之地也拱手讓給別人,讓別人據爲己有,淪爲了一無所有的窮人,讓全家人同他受苦受難,後來爲了給母親看病,獨自跑到縣裏買藥,卻被國民黨抓去做苦力,經過兩年的輾轉反側總算回到家中,但後面的日子越來越苦,先是有慶抽血抽死了,鳳霞大出血身亡了,後來家珍得了軟骨病離去了,最後苦根又吃大豆撐死了,只留下福貴與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福貴的一生十分苦難,坎坎坷坷,但他卻用一生詮釋了"活着"兩個字,活着不是讓我們去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年輕時的福貴,整日不學無術,整日喝嫖賭,當時的他是爲了玩樂而活着;後來,他去市裏爲母親抓藥,卻被國民黨抓去做苦力,在外孤獨地漂泊了兩年,他想念孩子們,更想念家人,那時的他是爲了家庭而活着;後來親人都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自己,只剩下老牛的陪伴,這時他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但我們自始至終都要明白,活着不爲別人,只爲自己。

有的人心態總是非常樂觀,心像陽光,從不爲任何事而苦惱,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有的人卻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永遠戰勝不了自己的內心,說離去就離去,拿生命當兒戲。

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呢?

《活着》讀後感9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着。活着才能感覺生活的幸福真諦,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時,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樂。

活着這部小說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一個悽婉悲慘的時代命運。活着經歷了中國曆的大動盪時期:抗戰、內戰、大躍進。富貴自甘墮落輸掉了祖宅,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帶着兩個孩子獨自離開,他被抓去做了壯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與富貴團聚,鳳霞卻成了啞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覺得最令人痛心的情節是有慶的死和鳳霞收穫幸福初爲母親卻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生命耗盡,生活的苦難告訴了他,只有在險些喪命時,才懂了幸福的真諦,人只有在孤獨絕望的`時刻纔會如此深切的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中國在變,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但是最痛莫不過白髮人送黑髮人,家珍親眼看着女兒死去,卻因爲有經驗的接生員造成無法扭轉事實,這種母愛的痛又怎會輕易理解。

鳳霞生孩子出現反動的接生員,營造了一個幽默搞笑的氣氛,教授吃了七個饅頭撐暈過去,這種方式表現的時代的迂腐,不然種種悲劇是不會發生的,這種情節令人感到悲哀憤怒,讓人的生命再次被詮釋得脆弱。

《活着》,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筆直的。活着才能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體會到挫折和不幸所帶給我們的種種,纔會更加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更是一種歷練。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0

學了第八單元的課文,我根據老師的推薦,看了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也看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

書中以聆聽者的角度描述一個人平凡而困難的一生,主要介紹的是一箇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人生。福貴的一生是令人唏噓的,他從一個吃喝嫖賭的少爺逐漸淪落,爲餬口而下地,成爲農民。在跨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饑荒、xxx……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他摯愛的親人卻一個一個地逝去:xxx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被豆子活活噎死。

當親人一個個離去的`時候,福貴的心裏就像被刀割一般,可他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依然樂觀地面對人生,到了年老的時候,還牽着一頭老牛陪着他。

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爲了別人、幸福、金錢而活嗎?如果這樣的話,沒達到目的,人就會想結束自己的一生。有些人,碰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退縮解決不了問題,就想放棄這個世界。可是,放棄世界就能解決問題嗎?人生不是遊戲,不能關機重啓。我們應該試着克服困難,即使還有一點點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也要活下去,萬家燈火,總有一盞是爲你而留的。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作者想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帶給我們的重量,承受面前的平庸與困難。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但是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困難,我們依然要友好地笑着面對這個世界。

《活着》讀後感11

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態活着,但是每個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樣,但其實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只要擁有活着的意念,就能單純的做到活着,有生命。

福貴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什麼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是被扭曲的,可單單就是這樣一個被毀三觀的人,卻幸運的被扭曲到了一種人生的理想狀態。我猜,他也曾崩潰過,也曾麻木過,但是“活着”的意念,這種人的本性從根本上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大悲之後,眼中也就只容得下幸福和快樂了。活着,就是爲了追求爲了抗爭。

逝者已矣,風煙俱淨。《活着》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人的一生看上去很漫長,可也許在不經意多年以後看來,也不過如此。會有很多陰差陽錯的巧合。比如在打仗時福貴一定沒有想過,多年以後,他和春生的相見竟是因爲他淒涼落魄的晚景?他的一生有幾十年的漫漫歲月,可我們花一個下午便能讀個大概。

實際上並不長。我們看見了他的一生,除了年輕時風光的一段日子,就剩下苦難了。不過他不這麼認爲,他覺得在自己經歷的歲月裏,有苦難,更有幸福。他相信無論是自己的妻子兒女,還是女婿外孫,都是最好的。因爲他曾切實經歷過那些人和事,所以他才能在時光的磨礪中樂觀堅強地面對世界。

幾十年的時間對於歷史無足輕重,可是對於他自己,卻意味深長久遠。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惟有堅強的意志戰無不勝。

《活着》讀後感12

它叫活着,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爲母親生病,在福貴爲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爲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纔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說本身就不是爲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說,福貴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說,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着,那是因爲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他也要爲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爲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說到《活着》,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着”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爲吃豆子而撐死,以爲這些會成爲壓倒他們的最後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託,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活着》讀後感13

特別喜歡《活着》中的一句話,“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所以,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福貴眼睜睜的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一個桀驁不馴,嗜賭成性的富二代,彷彿從他輸掉家中那一百畝地起,悲劇就開始了。經歷四次時代變遷,對於福貴來說,活着就是一場場磨難,滿目瘡痍,失無所失。好好活着成了他活着的意義。

回憶起兒子有慶他說:“他望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兒子赤腳跑回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是啊,曾經最熟悉的路,成了最無聲的悲涼。

時間教會了福貴很多,而他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青春。現在不知悔改,將來後悔莫及!

小說最溫情的地方,就在於那頭叫“福貴”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貴買下來,這頭老牛像極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這是福貴第一次可以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着。他曾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田坎邊,發發呆,看看那時的自己,以及彷彿沒有失去的親人。

文末他欣慰的.說:“親人們先我而去,讓我最後能了無牽掛的死去。”,這時的福貴彷彿比任何時候都堅強、淡然。

於無聲中聽驚雷,於無色中看繁花。經歷確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看盡人世百態,嚐遍世間冷暖,好好活着,勇敢的活下去,做一個太陽一樣的人,溫暖而又充滿希望!

《活着》讀後感14

話題太過沉重,所以不談生死,談人心。因爲你年紀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樣子,你就會被原諒,因爲你的父親敗家,所以你也敗家,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覆覆的折騰下,人們對你失望,而現實冷酷又殘忍。夫人病死了,女兒女婿死了,兒子死了,孫子吃豆子撐死了,可您依舊對世界認真,您用僅剩的養老錢買下了一頭將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爲命。您給老牛取您的名字,實在讓人動容。

您的一生不過那麼長,幾百字,便了結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個個親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腦海如電影般一掠而過。

說真的,看這本書就像學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無味,唯一讓我哭出來的是兒子有慶獻血而死卻無人問津的.片段,唯一讓我驚喜的是餘華質樸的文字,唯一讓我心懷感恩的是故事結尾買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貴的成長,時間的變化令少年心懷仁慈與惺惺相惜。你或許要問爲什麼要用“您”這樣一個敬語,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愚昧無知,敗盡家財,但是買下老牛後的一切讓人動容,想拍手稱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個吊兒郎當的少年,在經歷生死後一步步變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餘華筆下塑造的一個個福貴家人都樸實勤懇,兢兢業業,可卻在那個年代,一個個親人離開人世,這令人何其唏噓,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誰都無從知道。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對待真實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雖死不亡。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15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着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爲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裏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貴一樣伴隨着死亡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