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5篇[薦]

目送讀後感15篇[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15篇[薦]

目送讀後感1

龍應臺是我最愛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愛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裏,龍應臺是她兒子的母親,也是她爸爸的`女兒。

她送兒子去上學,兒子望了她一眼,然後“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她送兒子出國交流,兒子過了機場的海關窗口“倏忽不見”了,一次頭也沒有回。兒子長大了,常常戴着耳機聽歌,“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孩子長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越來越不是屬於父母的孩子了。

這樣的落寞,還有另一面。父親送她去大學,不肯因爲自己的小貨車讓她丟臉,遠遠地就離開了。父親失去意識待在醫院裏,她要趕去工作,不捨地看着父親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責任和任務。父母卻漸漸老去,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目送讀後感2

四月秀葽,南方沉浸在春天的溫情裏。一杯清茶,一本好書。綠色布紋封面《目送》扉頁簡單的寫着一句話: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一個時光的見證人,她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她寫的《目送》猶如一本生死筆記,筆觸間飽含深情,深邃,憂傷,美麗。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龍應臺的《目送》,早在兩年前的夏天我就讀過了,而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觸動。大概因爲比兩年前多了對生離死別的思考和感悟。

目送讀後感3

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離去;目送患有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目送時間;目送兄弟的重逢攜手,貫穿整個章節,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於水親情的感概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

當面對着患有老年癡呆症的母親,一次次對女兒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認識你”時,而做女兒的又一次次重複着對母親說“我是你的'女兒,雨兒,雨兒啊”時,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嘮的話語,並不時地用慈母的目光看着我:哎,你頭上白髮又多了,臉上的皺紋也有了,每當此時,我總是對母親說,媽,兒子年紀再大,再老,也永遠是您的兒

子,而此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幸福的笑容。

目送讀後感4

人要學會獨處,要學會與自我對話,瞭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與世界爲友,才能在知道這個世界上人性醜陋的一面後,仍然心懷美好與感恩。感恩我們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謝它讓你成長,始終有愛的能

力,始終相信被愛的可能。蔡康永說,累的時候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經到了多年之後,那個時候塵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當下,你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而已,你終會走到,那個鮮花盛開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目送讀後感5

第一次讀龍應臺的作品是《孩子你慢慢來》,文中瀰漫着一個慈愛母親散發出來的濃濃愛意,它溫暖着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我震撼於作者文筆的精緻,放佛一曲小提琴從耳邊流過。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裏行間洋溢着的謙和、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爲追不上。不必追,因爲留不住。不必追,因爲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後感6

讀完《目送——爲誰》,知道了父母給了我們愛,但更多時候,卻是孩子教給了我們如何去愛!我們作爲子女的時後,是被動的接受。當一個人只是去接受,是無法明白愛的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纔會主動地去愛,這樣的一來一回中,漸漸的明白父母的愛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不包括愛他們自己。想想我們的父母,再想想自己?有多久都沒有好好的愛過自己了?

愛自己的人,就像一個被裝滿水的杯子。水滿則溢,當你是一個被愛的人,心中有滿滿的愛才會去更好地愛別人。因爲心中有愛所以懂得,什麼纔是愛。如若不然就只會是打着愛的旗號,去要求、去索取、自己卻全然不知。

做一個愛自己的父母,孩子纔會明白愛是什麼?

目送讀後感7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她們難以捨得讓孩子一個人走,可是她們知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所以,她們只能目送着你一個人的身影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道路的轉彎處,再也看不見……就是這樣簡單的目送,它包含了父母多少的掛念、似海的恩情和無私的愛,還有多少離別的'無奈和難捨。

人生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目送中離別,又在一次次的在聚首中續寫着新的目送……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中年,可是依舊在母親的目送中一次次啓程。

母親的目光,是我們風雨兼程中最摯愛的陪伴,是我們前進路上引航的燈塔,爲我們指引方向,伴我一路前行……

目送讀後感8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後感9

把第三章讀完,在這一章裏看到了一個詞“父親”。恰好今天又是父親節,那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父親吧!父子父女關係的不同,大家對父愛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父親給予的很多都在記憶的深處。高大的背影,發脾氣前慍怒的眼神,豁達的'性格和細膩的表情。都說父愛像山,可我覺得更像山上蜿蜒的路。在山一樣厚重的外表下,掩藏了多少細膩的付出。也許你並不會發現他都爲你做了些什麼?卻在某一天離開他時,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到底少了多少呢?現在終於明白其實是少了整片天空!

如果有那麼一天,當你覺得父親的眼神不再那麼嚴厲,背影也不再那麼偉岸時。我想說,你是多麼的幸運!因爲在他開始變“小”的時候,你還可以看見,你們還在一起。你還有機會疼他就像小時候他疼你一樣。你還有機會陪他就像他小時候陪你一樣。我想說,真的很感恩,我很幸運!

那一首時間都去哪了!唱出了多少人對“家”的回憶!

人生匆匆,忽然而已!

目送讀後感10

你的孩子並不歸於你,他們是生命連續的代表, 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爲你而生,你能夠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由於他們有自個的心。

你能夠給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是他心靈的居處,由於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日的家, 你能夠極力去愛他們,卻不能需求他們愛你。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知道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即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不見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靜靜通知你:不用追。"

目送讀後感11

看龍應臺的書,什麼滋味?像是吃了怪味豆。

我總是想,莫要讓人擔心吧,特別是老人家。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我絲毫瞞不過她那雙水一樣的`眼睛,莫要那樣子看我,本來就沒有的委屈,你練就了我的銅頭鐵臂不就是讓我當個混世魔王無所畏懼嗎?

如今我獨自修行了,好像萬物離我很遠又很近,那觸手可及的光亮讓人慾罷不能,行走在路上哪能什麼都是一馬平川?哎,你不是也在修行嗎?抓緊修煉啊!切莫多愁善感起來,我是真實的,不是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連續劇。

目送讀後感12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先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爲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好處,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主角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然後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然後不明白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明白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然後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

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爲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13

最近,我正在看龍應臺寫的《目送》,雖然還沒有看完,但我還是深受啓發。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正如書中所說的,“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究竟是什麼?

人必有生與死。這世間爲何如此狠心?看着親人死去,流下痛苦的眼淚,誰能體會他那悲傷的心情!既然結局都是這樣,人爲何又要生呢?我們人是被進化成的,爲何人就不能繼續進化下去呢?進化成長生不老的人,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了。這世間有太多的疑問。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但終究還是解不開。

既然這一切是無法改變的,那就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吧!

目送讀後感14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小夥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爲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爲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羣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麼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幹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爲學習應該成爲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遊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15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其中讓我猶爲影響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當看到這一段的時,不由想起小時候讀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雙淚盈眶。

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時光吧,不要總以爲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回頭看看,無情地歲月已不停地在他們身上刻畫年邁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