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通用24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通用2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通用24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

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看了她的故事,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離奇,邊緣,十七歲前她從未上學

在美國的山區,有這樣一個家庭:孩子們在家中出生,沒有出生證明。一對父母、七個孩子,生病、受傷從不就醫。但令這個家最與衆不同的是這個事實:孩子們不去上學。

這就是塔拉的家庭。父親經營一座垃圾廢料場,母親是草藥師兼助產士。從小她就在父親的廢料場幫忙幹活,或是跟隨母親製作酊劑和精油。他們與世隔絕,相信世界末日終將到來,每天都在囤積物資,做生存準備。

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這是我們多數人遵循的成長軌跡。但塔拉的成長經歷頗爲離奇,童年只有廢銅爛鐵、桃子罐頭。沒有讀書聲,更沒有大學的影子。她一度篤信自己的未來就是早早結婚生子,繼承母親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經不由她選擇,一切僅因父親的奇怪信念:學校是洗腦,送子女上學便是將他們交給惡魔。父親偏執狂熱,母親順從隱忍,這個家庭漸漸偏離主流太遠,災難如影隨形。一家人傷痕累累,瘀青、擦傷、車禍、墜落、腦震盪、腿着火、頭開花,但他們僅靠母親收效甚微的草藥治療,將體會苦難視爲一種賜福。令人難以想象,這一切戲劇性事件就在我們的現代社會真實地上演。

覺醒,逃離,教育打開新世界

隨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輩主張的不容置疑的聲音開始在她心中動搖。父親不顧她的安危,一次次將她推向咆哮着的幾乎要將人腦袋咬下來的軋鋼剪刀;一個哥哥屢屢出現暴力傾向,把她的頭按進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親無視她所受的委屈而選擇沉默。家的形象變了。家庭所謂的忠誠信條,成了圍困她的牢籠。

她的另一個哥哥通過自學離家上了大學,爲她播下一顆好奇的種子:廢料場沉悶而危險,家之外是否有一個可以救贖她的不同的世界?當她拆下散熱器上的銅,將第五百塊鋼扔進分類箱時,屬於她自己的聲音漸漸甦醒:離開家,去上學。

那時她只有十六歲,在替父親工作的間歇偷偷自學,準備大學入學考試。幾個月的努力之後,她收穫了一個奇蹟:大學入學通知書。十七歲,她才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大學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論文爲何物,不明白教科書是用來讀的,錯認歐洲是一個國家,甚至不認識“大屠殺”這個詞,以爲猶太人被殺害不過五六個人的規模:

“我不認識這個單詞,”我說,“請問它是什麼意思?”教授抿緊了嘴脣。“謝謝你提了那樣一個問題。”說完,他接着講課。這節課剩下的時間我幾乎一動不敢動。我盯着鞋子,想知道發生了什麼,爲什麼每當我擡起頭,總會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個怪胎。我當然是個怪胎,我清楚這一點,但我不明白他們是怎麼知道的。

她生活中處處感覺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沒有朋友,與室友相處艱難。她不明白同居一個屋檐下需要承擔家務、如廁後要洗手這樣簡單的道理,因爲她就是被那樣教育長大的:潔淨是虛僞,污垢纔是誠實。儘管她身在大學,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擺脫父母教誨的所謂真理、開始全新生活的勇氣。

她被自己從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兩個人:一個被家庭緊緊捆綁,不捨離去;另一個想要展翅高飛,追逐自我。擺脫無知是一條艱辛的路,塔拉憑藉毅力和信念,從不及格生成爲全優生。她獲得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繼而在那裏攻讀碩士,又成爲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愈見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代價是被視爲家庭的背叛者,與父母決裂。分離之痛讓她一度發瘋,整夜夢魘尖叫,光着腳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夢遊狂奔。

獲得,失去,努力找尋回家的路

儘管塔拉的經歷具有獨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問題卻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麼?一個女孩該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願與家庭責任之間要怎樣平衡?

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種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她曾活在父親確鑿的規訓之下,是主動尋求教育讓她發現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斕。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這個故事會讓你改變對“教育”的傳統看法,重新感激接受教育的每一次嘗試。但這絕不是“風雨劍橋路”,也不是一個女孩的成功修煉手冊。

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書中也只是輕描淡寫。她說自己不想成爲勵志美國夢的化身。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難以修復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父親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一塊難以釐清是非對錯的所在,有時它給你溫暖,有時它令你刺痛。儘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捨。塔拉在奧普拉的節目上說: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獲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這個教育打開的新世界,卻也還在努力尋找一條回家的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塔拉真實的人生故事被寫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Educated)中,這也是她的處女作。

2019年,這本書創下出版界奇蹟,上市第一週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85周仍然持續高居榜單前列。全球37種語言譯本,讀者口口相傳,甚至中文版尚未出版,英文原版就已在豆瓣擁有9.0的高分。

塔拉生於1986年,不是距離我們遙遠的人物,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她只有一個頭銜:劍橋大學博士。因出版此書,2019年她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她將自己的成長和求學經歷匯成這一部獨一無二的回憶錄。

爲何一個無名女孩的回憶錄,可以博得如此之多的關注,成爲年度之書?

因爲那些荒誕的軼事,那些閃耀的標籤,從來不能真正打動我們。觸動我們的恰恰是平凡卻又複雜的真實。我們一直在尋找作者這樣非凡的勇氣,不妥協、不放棄愛,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執着堅定地做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被作者的經歷震驚,17歲之前沒有上過學,通過自考上了大學,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0年哈弗大學訪學,2014年劍橋博士學位。沒翻來這本書之前,我以爲我可以從這本書裏讀到的是一個女孩如何自我努力獲得教育,以爲是如何自學,而讀過這本書以後,感受的是無法言語表達的疼痛。中途多次都返回目錄,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可讀到最後是一次靈魂的救贖。

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不會相信西方和我厭棄的文化中竟然有類似甚至更惡劣的情況。因爲沒有宗教文化信仰(非宗教信仰偏見),我甚至不能理解塔拉的家庭爲何着魔般相信上帝,以至於面臨嚴重燒傷或者生命垂危,依然不肯使用抗生素,不去醫院。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裏面,塔拉的突破自我,不僅是一種追求,而且自殺般的重生!我佩服她追求的勇氣!本書開始,四個字叫"獻給泰勒",讀完以後,回望四字是一種溫暖!

我想說,什麼是教育?教育不只是獲得什麼學位,有什麼成績,教育是打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如塔拉說,教育是思維的拓展,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書中有幾個片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外婆叫塔拉去廁所後要用粉色的香皂洗手,當塔拉不明白爲何要這樣的時候,外婆說,我沒有這樣教過你母親!一個是泰勒鼓勵塔拉去讀書,去自學,去看世界!一個是母親開始和塔拉說,以爲能走出去的是塔拉不是泰勒,和後來塔拉看過世界後,母親說要和父親站在一起,母親的鮮明對比!果真家庭教育帶給孩子的遠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環境會慢慢腐蝕一個人的思想,遠離傷害,堅定自我,突破式尋找,這種抵抗帶來的分裂式痛苦,在我上大學時候價值觀重塑時,有過類似的痛!我很慶幸自己選擇的正確,更佩服塔拉超越凡人的抵抗能力,心疼塔拉的孤獨與對家庭關愛的渴望!

感觸頗多,難以表達。安利這本書,推薦給那些自我抗爭和尋找的人,這本書對讓我們重新認知什麼是教育!

很多事情我們稱呼很多,比如轉變,蛻變,“虛僞”“背叛”,但我稱之爲:教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3

原生家庭的羈絆到底有多大?以前我總是對自己是留守兒童耿耿於懷,父母從未讓我感覺到關愛,即便是後來同他們在一起,也是被不停的嘲諷,“你真笨,腦子有問題,是個傻子”這是小時候大人們給我貼的標籤,儘管現在我明白自己不是他們說的那樣,但每次與他們對峙時,他們說那隻不過是個玩笑,是我自己太認真想得太多,我還是會心灰意冷,難以自制。

我讀了很多有關修復童年創傷的書,從最初將所責任歸咎到他人,到與自己內在小孩對話,告訴他我會給他無條件的愛,我不用再苦苦彌補童年的情感空洞,我將自己從受害者模式中掙脫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着自己,接納那些讓我心痛的瞬間,我會告訴自己允許痛苦的存在,並帶着痛苦好好地生活,但是還是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刻,這一生我也無法彌補他們給我帶來的傷害,但我可以選擇更加愛自己。

親密關係很好的揭示了缺愛、被否定的童年給我帶來的問題,在感情裏我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不管伴侶做得再多,我都懷疑他是否愛我,並且我不相信他會真的愛我,我是一個掌控欲很強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親密關係裏我都不停的尋求確定性,試圖讓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當某一天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我簡直無法相信,同時我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我從未以如此平等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周遭的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多麼可怕!

《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多麼振奮人心有醍醐灌頂的標題,原生家庭對塔拉的羈絆比我們大多數人要大得多,父親的極端和偏執,哥哥對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覽羣書,快要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塔拉也無法做到完全釋懷,在父親反對教育,反對政府的一切,生病不準去醫院的環境下,7個孩子中能有3個獲得博士學位,堪稱奇蹟。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容易,閱讀還不一半時,已經不下10次想要放棄,這讓我痛苦了整整一個星期,今天終於完成閱讀,說不上高興還是難過。塔拉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講,決定自己未來的不是命運,而是我們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4

Educated是一個簡潔有力的詞,誰都可以讀懂。但如果將它直譯過來,是否還能保留這種力量?

它的被動語態,既傳遞一種結果,又表達一種狀態。

“受過教育”和“教養”是這個詞的兩個層面,選擇任何一個都無法完整地表達原意。

“受教”更像一個抱拳的動作,生硬而有年代感。

似乎中文裏,再也找不到同樣恰當有力的表達。

在中文版之前,英文原版的《Educated》有一定知名度,已有很多譯名:《教育改變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等等。這些譯名直白、約定俗成,將故事引向一個方向——成功。

但若讀過此書,你會知道,這不是一部勵志成功學,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環是她書中極力輕描淡寫的部分,她說,自己不想成爲勵志美國夢的化身,因爲那毫無意義。

有關書名的困惑,編輯部通過版權代理與作者本人反覆溝通商討,大半年的時間裏,雙方都糾結在中文版的譯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語境很難找到與原書名相匹配的名字,甚至爲中文版提供了另一個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只可惜這個書名,同樣屬於中譯過來會喪失味道的語句。我們沒有采用,但由此書名更加了解了,作者的用意與我們閱讀此書的感受一樣:她想強調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與失之間兩難的境地。

爲了想出作者滿意的書名,我們甚至翻閱她的Twitter尋找靈感。內容大多是一些她的讀書心得,但其中有一條跳脫出來:

紐約時報書評發問,如果把一本書納入高中課程,作家們會推薦哪本書?塔拉的回答是:

《聖經》擁有文學作品所有的一切。

就像突然打開一扇窗,新的思路涌進來。我們聯繫書中的內容,也找到了種種跡象:作者從小沒有上學,僅憑藉閱讀《聖經》和《摩門經》學會了閱讀和寫作,書中十幾次提到《聖經》,有多個小標題典出其中。

那時我們早已確定採用英文原版封面:一支鉛筆勾勒出大山的輪廓,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頭,眺望遠方的崇山峻嶺,一羣飛鳥向着遠方的山林飛去。

一句話浮現了,似乎用在這裏正合適: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聖經·詩篇》,這句話本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

作者不正是逃離了故鄉的山峯,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了嗎?這種情境與封面不謀而合,也更加貼近作者提供的另一個書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4月,臺版面世,名爲《在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塔拉覺得這不是她想要的最佳譯名。這也過濾掉了“教育改變人生”等同樣勵志向的譯名,以及其他添加“佐料”的譯名。所以一開始,塔拉沒有同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詞。

我們尊重作者的選擇,決定採用直譯。又查詢了多個版本的譯名,發現一些版本其實也犧牲了被動語態,只單純保留了“教育”這個核心詞(如西語版:Una educación)。有些版本則發散開去,如葡萄牙語版《大山女孩》,瑞典語版《我所學到的一切》,德語版《釋放:教育如何向我打開世界》,俄語版《學生:背叛,爲了找到自我》。這些改變原詞的譯法,確實少了一種東西,也可能是各國語言譯來譯去的理解偏差,讓詞語喪失了原本的力量。

一時間,《教育》似乎也是可行的。設計師開始嘗試用《教育》這個書名進行排版,可當“教育”這兩個方塊字出現在主圖上,總覺得有點兒不對勁。詞語太短,缺乏英文字體的流動性,就像一種沉悶的說教,重重壓在鉛筆勾勒的大山上。

《Educated》成了文案會的常客,圍繞着“直譯”這個原則,我們想出過《我的教育》《春風化雨》《教育的奇蹟》等等書名,幾乎每週文案會暫定的書名都會在下一週被自己組內推翻,然後新的點子出現,又被否定。無數次討論後,我們終於想出了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直譯——《教育之名》,簡潔,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力量。

與此同時,塔拉正在一個幾乎沒有wifi的小島上度假,處於“失聯”狀態。就在我們內部決定提報《教育之名》這個譯名時,度假歸來的塔拉有了新回覆:她決定使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爲中文版書名。

數月來的反覆推敲在這一刻化作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我們再次聯絡塔拉,請她再考慮一下直譯的書名“教育之名”。但塔拉仍堅持說自己更喜歡“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不知道是什麼促使她的想法有了轉變,也許她重讀了《聖經》,發現了隱祕的聯繫,也許有別的理由,但在那一刻,她決定放棄“Educated”,採用一個全新的名字。

她期待簡體中文版儘快出版。這是她的最終決定。沒有更改的餘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排到封面上,沒有“教育”兩字的生硬,與英文名的輪廓完美契合,與插畫主圖交相呼應。塔拉的故事始於描寫故鄉的山峯,全書的最後一個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個絕妙的巧合。

書中,塔拉的回憶按照時間的順序流暢地展開,只有這樣一段往事插敘其中:塔拉一家曾救助過一隻野生的大角貓頭鷹。這個受傷的野性生靈發現自己被囚禁,險些將自己拍打致死,於是他們只好將它放生。塔拉的父親說: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們在一起更好。它不屬於這裏,也不能教它屬於這裏。

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對這個書名的詮釋,也是作者對自身處境的詮釋。她身在劍橋,與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獨特經歷讓一部分的她永遠屬於那座大山,似乎顯得格格不入,這是她無法剝離的原生家庭痕跡;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縛,她註定是飛鳥,要飛往自己的山去。這山是她爲自己找尋的山峯,不是家人給她定義的山峯。她就是那隻貓頭鷹,有着自由飛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屬於那裏。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正如塔拉所說,“學位和證書”只是“一種體面的虛空”,她想要表達的是Educated帶來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對於引進版的書,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通常情況下傾向於尊重和保留原書名的直譯, 會竭盡全力去尋找一個最佳直譯。極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才考慮換思路採用一個非直譯的書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爲了尊重原書名所要傳遞的意涵和力量。Educated就屬於這類特殊情況。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似乎是一個“不常見”的組合。對於部分讀者來說,初讀有一些拗口,不解其中的典故,可能會有點兒迷茫。或許,這個名字的來龍去脈,正像作者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他們應該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塔拉在最後一刻對於書名的抉擇,或許正代表了她的教育觀點:她接受了一種差異,接受了不確定,滿懷激情地擁抱了一種全新的想法。

希望讀者能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特別的中文版書名。

希望你們喜歡塔拉的故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5

1.原生家庭裏,藏着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評價區中,有人還在上大學,卻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鬱症,多次自殺未遂;有人明明有些體面的工作,卻因原生家庭債臺高築,無時無刻都在崩潰;有人整潔英俊、聰明平穩,卻因原生家庭謹慎自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哪怕你不願意承認,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逃不開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雖然是你的來路,卻不是最終歸途。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麼活。只要你願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統統都能靠自己贏回來。

2.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作者塔拉在接受採訪時曾如此說到:“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面對同樣糟糕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將來。

3.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想起馬東曾跟蔡康永討論“原諒”的話題。馬東說:“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覺得不是這樣,在他看來,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因爲原諒是放過別人,而算了是放過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6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震驚,這麼離奇的故事竟是真實發生的。

想到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驅使下,給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構建了一個“擬態環境”:學校和醫院都是邪惡的地方,絕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爲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拿生命冒險;世界末日終會到來,要不留餘力地囤積糧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傷害,同樣受到傷害的姐姐拒絕作證,父母一味偏袒,顛倒黑白,反而給塔拉冠以“邪惡之物”一名。已經受到高等教育,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塔拉,被家人拋棄後,在自我懷疑、長期恐慌中幾乎崩潰。

幸而她以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了教育。

最終,十年的教育戰勝了十七年的家庭影響,塔拉終於走出了心裏的大山,飛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覺得,每個童年,其實都是父母建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有的鳥兒,至死都未能衝破這片真空。

其實還有些別的亂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美國人也一樣,再怎麼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樣無法割捨。

2、人的生命很頑強,人的自愈能力很強大。顱內出血,燒到露出內臟,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絕境,激發的潛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學高數是可能的,自學考進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7

翻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又再回顧了書中所寫的內容。我的心裏不能平靜。剛開始讀時書中一些句段會有些難懂,讀完後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書名真正的含義。

這是一個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那座巴克峯上。作者的父親自她年時就給她與兄弟姐妹們灌輸他不同於常人的思想:我們不應去上學,生病不能去醫院。那個家庭裏,他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親對此的視而不見下長大。接受教育後,她開始試圖逃離,經過無助與自我懷疑後,她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擺脫了那座山的束縛。

塔拉的童年與衆不同到讓我們無法想像,她所獲得的成就也讓我們所驚訝。我認爲,是她自學考入楊百瀚大學後,她生命中的那個通往現在道路的大門開始一點點向她敞開,那個章節的題目爲“鮮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懷疑地飛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間有過困苦、自我懷疑,也是因爲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拋棄了那個怯懦、崩潰的自我,將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時她的身份已經無關緊要了。

每個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爲那個心目中的自我。將心中的“我屬於誰”變成我屬於我想成爲的我。勇敢地像鳥飛往我的山,而非別人的。

歷史是由誰書寫的呢,我想,是我。飛得離山越來越近的同時,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寫下答案。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8

最開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兩天時間看完,頗有感悟。

塔拉回憶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裏兄弟很多,父親受他固有思想的影響(裏面提到了躁鬱症)不準家裏的孩子去讀書,去學校。後來雖然也沒有辦法讓塔拉去讀書但是好像和兄長們比起來,還是不一樣。泰勒離開家去學校好像也沒有什麼,父親認爲理查德應該去讀書"理查德是天才",唯獨塔拉去參加活動去讀書怨言頗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劍橋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時候,也只會認爲塔拉因爲去上學,思想"變壞了"。哥哥肖恩可能因爲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後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覆覆,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點:在塔拉和她母親說要申請學校去讀書的時候,母親潛意識裏認爲"她早就應該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爲母親是較父親來說開明的,所以後來和母親說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沒想到母親也怕父親,在她與父親之間選擇不相信她而站在父親的一邊。打破了她對於母親很長時間裏在她心中的形象。慶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

一邊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應該待在大山,一邊又認爲自己應該走出去。

好在最後她看清了: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9

日本人喜歡寫一個人一段時間的境遇,心理描寫尤其好。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西方人喜歡寫一個人的一生,一生很難寫,因爲涉及很多,大多數人寫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關家庭從全書看來,給作者更多的是帶去傷害。家庭束縛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殘她的肉體,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掙脫。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個男孩子所說,我幫不了你,能幫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給自己建造的隱形牢籠,想從牢籠裏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看不一樣的風景,你只能如蟬蛹蛻變,如鳳凰涅槃,不經歷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頭的刻骨之痛,體驗一種地獄歸來的重生之感,是不會獲得新生的。

當然有多少人有勇氣走出去呢?對原有生活的習慣,對周圍環境的熟悉,對未知不可知的恐懼,都讓我們不敢向前。牢籠的門沒有鎖,我們卻不敢開。

未來是怎麼樣?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數據分析後的'未來,仍舊不可知,因爲有太多意外,無法預知。人生改變可以在一瞬,毀滅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聽起來好悲傷。然而更悲傷的是,作者說,我們的自由都是從別人手中搶回來的。有什麼比這更悲傷的呢?放在自己手裏還可以改變。放在別人手裏,搶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夠解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0

我避免瞭解任何背景資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緊內心,每一次毫無意識地攥緊十指,是在讀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脅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峯,一次次地形成內心極大的落差以及無數次的被否認。

塔拉在開始接受教育後的很多年裏獲得的那些光環和知識依然無法覆蓋和治癒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們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輝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誕與戲劇。是一次又一次的爭取、無法理解、失敗,見證了她不凡的勇氣,不懈的堅持。這些詞,在她身上有了光環。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

荒誕不代表冷漠和無情,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並且堅持的—愛,“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這份愛在很長時間裏被所謂的“信仰”打敗了,最終它還是出現了,但是要在戰勝自己之後。

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不是我們被要求去學些什麼,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論和定義,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無限循環。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1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這句話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纔讀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對她的家庭的態度,後面一句也是她對家庭的態度。

面對摩門宗教的束縛和父親分裂的精神態度,在這種雙重壓迫的環境之下,她沒有被家庭的氛圍同化,在衆多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難關,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獲得了劍橋和哈佛的雙學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當事人,作爲一名普通的讀者,我無法去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無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讀過她的遭遇之後,你會獲得一種極大的力量,去堅持自己態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許都沒有她那樣痛苦不堪的經歷,但是很多人依然沒有成功。但作者是經歷了磨難之後仍然獲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們要去經歷苦不堪言的磨難,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磨難,我們更應該取得成功。所以這本書極大的鼓舞了我們,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給了我們去追求快樂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給了我們不向生活和命運屈服的決心。

剛出生的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以爲這個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塊地方,慢慢的長大了,才發現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自己不知道東西。在塔拉沒有去上大學之前,她所知道的東西只有她父母告訴過她的。讀書之後,她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斷的學習進步成長,誰不喜歡努力的孩子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2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身體,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緊張,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於靠着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高興,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哥哥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家裏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母親,想要突破屏障是多麼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裏兄妹衆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經歷了數次生死考驗,爲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改變。在她堅強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於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接着因爲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着讀了哈佛,最終博士畢業,實現了奇蹟般的人生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家鄉去追憶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個少女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3

故事的名字實際是《Educated》,字裏行間我竭力讓自己去找到閱讀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遺憾,我並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發揮了作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說中文版書名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如果不追究書裏的故事,單看這樣的書名的話,感受到的是一種規勸自自由選擇的力量,這與教育無關,而是每個人應在內心覺醒的力量。

塔拉居住的山,和我們應該像鳥一樣追尋的山。具有何種象徵意義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不清晰自己所處的位置、環境,在無法判斷自己內心所想,在面對種種亂象,在依賴崩塌、信任倒地、情感淡漠的境遇下,到底是在用什麼來做出選擇?

我清晰記得書中的一段:“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是頭腦中怎麼想。”

討論原生家庭也好,討論暴力,討論宗教,意識形態,思想、經濟差異……從作爲一個人類的角度,頭腦決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種手段,也可能是約束大腦的,也可以是開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這些將你成爲了什麼。

當我們常用假設來設想體會別人的經歷生活的時候,我想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樣。

就像是通過閱讀,我們瞭解了故事;通過閱讀,我們規勸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4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爲什麼這本書評分這麼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後來的經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複雜,這不是一本治癒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的事情,在並不閉塞的地方怎麼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並不限制人身自由經濟自由有着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麼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後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着鬥爭,或輕或重而已。家裏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着我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着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我長嘆一口氣,塔拉離開了巴克峯,但她永遠立在塔拉心裏。我們又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我們的巴克峯,懷念卻不執念,去坦然的講述過去發生的種種,孰對孰錯留給讀者來體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5

這本書名字叫《educated》,但是對於自己如何從17歲前從未踏足學校到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學習歷程上,作者倒沒有着墨太多,塔拉是那種一直熱衷於探索本質的人,不會爲了虛幻的美國夢而欣然自足。正如她在書中所言:“我所有的奮鬥,我多年來的學習,一直爲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我自己的思想。我開始相信,評價多種思想、多種歷史和多種觀點的能力是自我創造力的核心。如果現在讓步,我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次爭論。我會失去對自己思想的掌控權。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價,我現在明白了這一點。父親想從我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我自己。”教育是塔利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徑,也在後來成爲了她對抗家庭的力量源泉,但是客觀說一句,雖然她的家庭病態而且充滿了霸凌和精神控制,但是也教會了她忍耐和自力更生,她那偏執燥鬱的父親,也在身體力行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塔拉自小就從這種偏執中感受到了人類精神的力量,她也獲取了這種力量,走向了和父親完全不同的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6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你的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於靠着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裏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鬱症的,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想要突破屏障是多麼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裏兄妹衆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了數次生死考驗,爲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在她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於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接着因爲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着讀了哈佛,最終博士,實現了奇蹟般的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去追憶往事的,可那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7

我覺得我很贊同作者的最後一句話,是教育,主動接受的或者被動接受的。

有時候覺得暴力往往隱藏在控制和無知之後,過去是一個幽靈,它沒有什麼影響力,又無時無刻不存在。

之前看到一句話說,有的人一生都可以從童年裏汲取力量,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女主後來千萬遍想要回到家裏和父母和解,千萬遍想要與宗教和解,可能就是想要治癒現在這個和小時候完完全全不一樣的自己吧。

關於母親,母親其實本來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只是很可惜,最後她缺了見識,完完全全的信仰自己的丈夫,或者是信仰自己帶來的奇蹟,無論如何,我覺得她是這本書裏放棄最多的人,慢慢的完全放棄了自己,人果然容易被暴力所控制,並且會崇尚暴力。

自由纔是一個人本該追求的東西。

最後,好想請教一下女主,怎麼樣才能大學畢業上劍橋?27歲成爲博士?怎麼樣才能成爲一個論文掛?真的是無敵羨慕了。

最後,我發現,無知和暴力其實不崇尚教育,他只要求你和他們一樣,永遠的呆在身邊不要離開,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情,或者永遠不要出現在他她的面前。我一直不覺得女主的爸爸有愛,他只是喜歡控制。很多時候也不是因爲有愛,只是容易控制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8

好的書籍往往能夠在讀完之後帶給讀者很多思考與感悟,而這本書告訴我人應該終生保持學習,雖然以前常聽到終生學習的重要性,但還是要自己真真實實地領悟之後纔會去踐行。這本書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僅是講的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看到家庭教育、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我在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本人的經歷與自身的成長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所以分享關於這本書中家庭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內容給大家。

作者塔拉是從小對世界的認知都源自父親,父親說醫院是邪惡的,生病不應該看醫生;上學是愚蠢的荒謬的、背叛家族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們家都相信着父親,以至於全家在大雪淤積的晚上回家連出兩次車禍,媽媽得了偏頭痛,作者本人脊椎錯位,所有人都沒有去醫院,等待自然痊癒,然而奇蹟並沒發生;她的哥哥幫父親工作從車上摔下沒及時治療演變成狂躁症;還有好多好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邊。塔拉懷疑過父親行爲的正確性,但她缺乏認知,依然選擇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學,她才發現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她開始質疑,開始接收更多的知識,她發現她的爸爸有雙向情感障礙,也發現過去的自己多麼無知,於是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纔開始學會改變。

塔拉的改變讓我看到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沒有選擇上學,她也不會有後來新的生活。當你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你會明辨是非,會有自己的很多思考和想法,也許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我成爲一名教師的時候,我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願意成爲爲學生傳遞知識的那座橋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9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這是一部關於她的真實寫照故事。

塔拉出生於一個極端扭曲的原生家庭。父親偏執又愚昧,不允許她上學,母親唯唯諾諾,毫無主見。六個哥哥和姐姐,其中有一個暴力傾向,動不動就對她拳打腳踢。加上生長在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塔拉的童年是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的,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

17歲之前,她從未踏進教室半步,每天除了養豬喂牛,就是在垃圾場幫父親分類那些破銅爛鐵,之後“像野人一樣在山上游蕩”。可就是這樣一個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貧苦女孩,後來卻成爲劍橋大學的博士,還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改變她的,正是閱讀。看到哥哥通過讀書逃離大山,奔向大學和更好人生。塔拉受到影響,也開始讀書,她立誓擺脫困苦閉塞的生活。憑藉日復一日泡在書籍裏的積累,她不僅獲得了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來還成爲了美國著名的作家。

靠閱讀振翅飛出大山,走出極端家庭,完成自我救贖後,塔拉萬分感慨地說:“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讀書給我的新世界。”

赫爾岑說過:“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幫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當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讓你擁有治癒生活困苦的勇氣和底氣,推動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0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其父親將醫院、學校視爲政府的陰謀,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從不去醫院的原因,父親的偏執,哥哥肖恩的"可怕",母親的動搖都能深刻體會到塔拉所處的環境。其父親所具有的“信仰”對他們子女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偏執、恐懼、馴化、教導...

這本書越往下看越有讓人看下去的慾望。

凌駕於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親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脫與妥協中的掙扎

挽回與不確定當中的堅定

楊百翰、劍橋、哈佛

我感受着作者感受的一切

書中並未完全呈現出塔拉求學過程中的艱辛與挫折,但我完全能夠想象她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內心的糾結。

難以想象她自我鬥爭的過程,況且是站在家人的"對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讓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種警醒與希望。

我一直堅信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爲重要,即使是老師,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慶幸我擁有一位辛勞又疼愛我的父親,嚴厲又開朗的母親,溫柔又堅定的姐姐來陪伴我成長。

在面臨任何問題與困難的時候,我都深知我背後永遠有他們,她們永遠最愛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而我也應該堅定而勇敢的去尋求自己。摒棄自怨自哀。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無論是開心抑或悲傷、成功抑或失敗,都應向前看。

雖然現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勁呢!

確實很差勁!

但是還沒到深淵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還有迴旋的餘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1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後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現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初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高的學術地位和成就。上帝關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黴素,因爲那裏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爲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到後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

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善良,學習她的勇敢,學習她的質樸,學習她的努力。其實,相較於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境裏。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爲,對於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後,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後,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2

大概是以前看切爾諾貝利還是什麼書的時候有過這麼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人類以前恐懼戰爭,恐懼天災,直到有一天戰勝了它,纔有人敢將它表達出來,文學也好,戲劇或是美術也好,都是人類戰勝自然的記錄。這本書讀到最後,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我不知道作者心裏最終有沒有戰勝他的父親,至少已經勇敢的和16歲的自己說再見了。原生家庭這個詞,是不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小時候我們崇拜爸爸媽媽,長大以後,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後來回家次數越來越少才逐漸意識到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適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只是爸爸媽媽,他們給了我們那麼多優秀的品質,都足夠我們爲他們驕傲。

我們在故事裏質疑塔拉,爲什麼一次次回到大山裏,一次次去尋求家庭的和解,我們會說,一個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的人,怎麼還不能和那個糟透了的家庭劃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戀尚且如此難過,那個從小長大的家,怎麼能輕易割捨。

但是我們究竟能說的清楚,到底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正確的嗎。精神異常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輕易背叛的姐姐,還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講故事的人不同罷了,儘管他們對塔拉的傷害也許是事實,讀者給與塔拉的同情也許是理所應當,那他們呢,誰能知道他們爲什麼成長成了這般模樣,他們是否也經歷了什麼不足爲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裏那些奇蹟生還的人設,有一種還在讀百年孤獨的錯覺,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說的誇張表現而已,到讀到最後又突然覺得,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我們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間百態,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3

這本書放在黑色帆布包裏近一個月,會在上班前下班後看,終於在昨晚兩倍杯加濃美式的作用下結束了。

作者塔拉從17歲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廢料場,到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既現實又夢幻。

我生活在90年代的中國農村,我相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以及世界的各個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如作者塔拉年少經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有她今天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遺憾的是,本以爲能從書中收穫一些擺脫平凡的思維方式又或者是自學成才的方法,我還是太過於功力,做一件事情的目的還是要得到收穫些什麼。

塔拉在整本書中對於她個人在求學路上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及,更多是在記錄和表達新舊觀念和認知的碰撞衝擊以及親情情感上的失與得。意外的是,我未曾有過塔拉的年少經歷但是卻能感受的她字裏行間流露的迷茫,恐懼,糾結,自卑和堅強。

塔拉的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的信仰便是母親的信仰,而父母的信仰便是整個家庭的信仰。一切都理所當然,而塔拉對於父親近乎瘋狂的偏執從最初的相信,順從到恐懼到後來的逃避和反抗改變的心路歷程也伴隨着她的求學之路。

愛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物理距離便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心的距離。

塔拉在飛往她的山卻與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漸行漸遠。可能這是很多人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着的,生活中不斷地面臨選擇,選擇意味着捨棄,不管我們給出什麼理由放棄些什麼,選擇拿起什麼,最終都是忠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也許之後我們會重拾起曾經放棄的東西,沒關係,這也是忠於我們內心的選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4

塔拉生長在那樣一個家庭,偏執的有些變態,不相信政府和教育,整天只信奉自己心中神明的父親,即使做了遠近文明的助

產師,靠調試精油發家致富但依然膽小懦弱,在父親的鎮壓下不敢多言的母親,對女性有強烈暴力傾向,經常把塔拉的頭塞進廁所的三哥肖恩,雖承受過暴力,但在面對父親的質疑時不敢說出實情的姐姐奧黛麗。在這樣一個病態的家庭中,塔拉一直經歷着摔傷,燒傷,車禍等一系列傷痛造就的童年。我想如果沒有白月光一樣

的四哥泰勒,塔拉不可能走出大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泰勒17歲的毅然離家求學爲妹妹鋪平了道路,但植根於內心深處爸爸對醫院學校政府的排斥,依然讓塔拉在入學後幾度懷疑自己而一度不能與大山剝離,幾次被打回原形。

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環境也確實能造就一個人,但一個人也同樣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周遭的環境。塔拉做到了,她的背景註定會造就一個在爸爸手下靠收拾廢品或幫媽媽調製精油的女性,但現在她卻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有着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最近網上一直充斥着各種考研成績,我就一直在想過去的自己是否怪錯了方向。我的家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不知是命運的作弄還是什麼,恰恰從小到大身邊接觸的都是有錢或有權的同學。我一度都在責備怨恨父母沒有能力,不求上進,無法給我和別人一樣的生活和基本的物質基礎,最後弄得兩敗俱傷。可時至今日我才審視自己是否從來沒有爲自己的未來和前途真正的努力過。我一直保持着得過且過懶散度日,對目標沒有長性的狀態,以至於如今工作沒有沒有很好的發展,薪資無法滿足暴漲的需求。如果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