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問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大問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K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問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問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大問題》讀後感 篇1

合上書本,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爲什麼叫“大問題”。這本書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構成的,這些問題是對整個人類、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的大問題。作爲一部簡明哲學導論,這本書討論了一些基本的哲學主題,包括:生活的意義,上帝,實在,真理,自我,自由,道德和好的生活,正義和好的社會,非西方哲學,美。

看這本書之前我有過一些迷茫。我知道大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卻一直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來培養。之前也看過一些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書如《批判性思維工具》《學會提問》等,可是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終於在迷霧中摸索到了一條可行的道路。當我把這本五百多頁的書慢慢啃下來的時候,我發現它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去思考辯論賽的題目,發現自己更能找到論述的漏洞,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誰說的話都覺得有道理。我在找到論題、結論、理由及背後的假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反駁一些邏輯謬誤,思考問題更加全面。我終於明白了,要想提高獨立思考能力,不是去讀方法論的書,而是讀讀哲學或者其他一些相關的經典。

哲學是一門非常奇妙的學科。奇妙之處不僅在於它關注的問題與我們每個人是都是那麼的息息相關,更是在於它對於其研究問題的回答沒有正確答案。這給我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因爲以往我所學到過的從來都是確切的知識,比如1+1=2,地球繞着太陽轉。而哲學,不會告訴你答案,它只是把人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各種普遍性的疑問擺出來,然後衆多的哲學家便會提出自身的觀點並給出論證的過程。後人會對前人的觀點借鑑吸收批判或者提出更多的疑問並想方設法解釋它。

既然沒有答案,那麼從哲學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認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鍛鍊思考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也是我翻開哲學書的初衷。哲學思考的過程是提出問題、論證觀點、提煉出觀念,同時又思考可能的反駁,並且試着發現我們的概念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過程。在思考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哲學是一門探尋本質的學科,它總是在追根溯源不斷地追問爲什麼、爲什麼,任何花言巧語在理性的分析之下無所遁形。因此,讀讀哲學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能讓人抓到本質,思考更有深度。摸清楚事物的底層邏輯,便能觸類旁通,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我對哲學感興趣的原因。

讀《大問題》的時候,其實閱讀體驗不是特別好。我讀完後面就忘了前面,看書的時候有些看不懂的地方讓人覺得很痛苦,費解的地方看得很慢。但是一合上書那種邏輯嚴密思路清晰的精彩論述又讓我忍不住想要重新打開,彷彿一個受虐狂。整本書讀下來囫圇吞棗,而思維卻已經上了一個臺階。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對我影響巨大的書。

《大問題》讀後感 篇2

本書主要介紹了高水平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激發幼兒產生更高水平的思維的。通過閱讀本書,我對教師的高水平提問的定義有了一定的瞭解,本書的第一部分主要圍繞了教室各遊戲區的高水平提問展開,第二部分主要是在一日常規的其他環節中使用問題,第三部分是在其他學習機會出現時使用問題,第四部分提供了一些寶貴的資源。

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我通過學習書中的提問方式,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經驗,嘗試運用了高水平提問爲幼兒創造機會,讓他們思考並表達出更爲複雜的想法。本書以布魯姆分類法作爲理論模型,主要包括六個認知級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以積木區爲例,在日常觀察大班幼兒建構遊戲的過程中,發現在制定遊戲計劃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有目標的設計想要搭建的物體,能夠設計出需要運用到的積木,通過畫表格記錄的方式對每一種材料所需的數量進行統計,在計劃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數字、符號能夠運用起來,並且對記錄數字很感興趣,體現出他們的前書寫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個時候孩子的表現階段已經是創造這一階段了,教師通過更多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更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幫助孩子通過制定建構計劃,完善建構計劃,將幼兒的知識技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天遊戲時,幼兒又準備重新制定遊戲計劃,在教師的提示下,幼兒想到了要繼續完成之前未完成的“遊樂園”的搭建。在今天的搭建中,幼兒又產生了新的想法,搭建了新的內容,教師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幼兒對遊戲計劃進行了修改。通過引導,幼兒能夠在遊戲過程中對自己的計劃進行實施和完善,並且對計劃的完成產生了持續性。

高水平的提問除了在建構區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其他區域以及日常活動中對幼兒的發展也是非常有效的,通過學習書中的提問技巧,我也將繼續在日常生活中,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通過高水平的提問,不斷地促進幼兒諸多方面的發展。

《大問題》讀後感 篇3

如果說課堂是一張琴,那麼教師就是那唯一的彈奏者。節奏掌控得好,曲子才能完美動聽,學生才能在傾聽中獲得知識與成長。這個“節奏”,就是“度”的把握。我們研究課堂存在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原因:度沒掌握好--不是用力過猛,就是火候未到。

如:有的課堂開放過度、有的課堂評價濫用失真、有的課堂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課堂“滿堂問”、有的課堂“表面探究,實爲講解”……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瞭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認真瞭解課堂問題,高效地解決課堂問題。

讀了呂勤、吳榮華主編的《課堂大問題》一書,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收益頗豐。本書作者以很多教師和自己的課堂實例爲例,進行現場偵查,到理性操作,最後解讀拓展,詳細地、多角度地分析任課教師是怎樣從課堂教學教什麼、課堂教學怎麼教、課堂教學誰做主、細節打造高效課堂四個方面,高效駕馭課堂,奏響一曲曲課堂協奏曲的。

在《一“導”激起千層浪》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八個類型的導入案例,它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被稱之爲“事發現場”。 然後作者進行了“現場偵查”,這些導入設計有的牽強附會,有的枯燥無味,有的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後作者進行“理性操作”,針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給出了修正建議,提高了課堂效率。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相互碰撞、接納的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思維的流動是多維的、開放的,課堂上隨時可能發生一些事先沒有預料的“意外事故”。作爲教師,如何處理這些意外,纔不致課堂因這些意外而鬆散、停滯、混亂,反而因意外而精彩。一個“高效”的課堂,一個“精彩”的課堂,更多來自教師“臨場智慧”的精彩。這種未曾預約的精彩處理,需要我們平時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積澱智慧。(心得體會 )在意外事件面前以理智駕馭情感,以機制肯定學生,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進而讓智慧隨時迸發“火花”,讓學生充分享受快樂,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提高課堂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恆的主題,這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就一定能解決好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真正實現有效、高效教學。

《大問題》讀後感 篇4

一本好書,將陪伴你一生。我最喜歡的書是藤婧老師寫的《不敢想的大問題》。

書中講述了主人公歐皮皮的媽媽不幸得了癌症,而且已經到了癌症晚期。歐皮皮的爸爸歐國風不忍心告訴歐皮皮這個殘酷的事實,瞞着他,說媽媽艾雲只是得了闌尾炎,動個小手術就好了。所有的護士醫生,以及知道真相的人都不忍心告訴這個可愛的孩子真相。這一年除夕歐皮皮一家人都在醫院過,歐皮皮的爸爸瞞不住了,跟歐皮皮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相親相愛。他們的兒子很頑皮,小時候還把自己的大便當做番茄醬吃。但有一天,這位媽媽體檢出自己已經得了癌症,而且已經是晚期了。她和爸爸、奶奶都瞞着他們的兒子,有一天實在瞞不住了,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歐皮皮含着眼淚,拉着爸爸的衣領說:“爸爸,你快告訴我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呀!你快告訴我呀!”歐皮皮的爸爸此時也已哽咽了,他覺得自己很沒用,他寧願現在躺在病牀上的那個人是自己。父子倆哭訴完了,默契的對望了一眼,確定好沒有哭過的痕跡後纔回病房。護士姐姐葉子告訴歐皮皮不用那麼傷心,因爲有的病人知道真相後會很理智,病反而慢慢痊癒了。歐皮皮爲了讓媽媽出現奇蹟,告訴了媽媽真相,沒想到媽媽早就知道了,終於不用演戲給對方看了。最後,媽媽敞開心扉,參與了“癌症患者協會”,深入大自然,與病人們一起,用奇蹟治好癌症。

也許,這纔是最真實,也是最美麗的親情。

《大問題》讀後感 篇5

《人生五大問題》是法國著名猶太作家莫羅阿的一部代表作,內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誼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藝術、經濟和政治,這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五大問題。此書不僅精選了莫洛亞先生最精彩的話語,還精選了弗洛姆、維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猶太大師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話語解讀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五大問題。最近我淺讀此書,就使我頗有感悟並與當今社會出現的現象聯繫較爲密切的部分寫下感想。

“‘婚姻是繫着於一種本能的制度。’人類的遊牧生活,在固定的夫婦生活之前,已具有神妙的直覺,迫使人類在爲了願欲②之故而容易發誓的時候發了誓,而且受此誓言的拘束。我們亦知道在文明之初,所謂婚姻並非我們今日的婚姻,那時有母權中心社會,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社會等。但時間的推移,永遠使這些原始的形式,傾向於擔保其持久性的契約,傾向於保護女子之受別的男人欺凌;保幼、養老,終於形成這參差的社會組織,而這組織的第一個細胞即是夫婦。”作者首先論述了婚姻應該是怎樣的,通過舉例說明了人們抵制婚姻與嚮往婚姻的原因,試圖尋找出一種理想化的男女雙方相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男人不會認爲婚姻束縛了他們的自由,女人不會在雙方相處中沒有安全感而做出過激行爲。在人類幾千年文化的變更中,一夫一妻制似乎是最適合的模式。“共同生活的困難常使配偶感到極度的驚異。主要原因是兩性之間在思想上在生活方式上天然是衝突的。在我們這時代,大家太容易漠視這些根本的異點。女子差不多和男子作同樣的研究;她們執行男人的職業,往往成績很好;在許多國家中,她們也有選舉權,這是很公道的。這種男女間的平等,雖然發生極好的效果,可是男人們不應當因之忘記女人對於女性所下的定義,說她是感情的動物,男子則是行動的動物。”由於男女之間與生俱來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因擔任不同角色而形成的思維方式、行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雙方在婚姻家庭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終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在當今社會,夫妻雙方由於婚姻生活的不和諧,導致出軌,找“小三”的現象普遍化。也許是新鮮感使然,也許只是一時的好奇,人們選擇背叛婚姻去尋找一種讓自己覺得快樂的生活方式。“婚姻本身(除了少數幸或不幸的例外)是無所謂好壞的。成敗全在於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答覆你的問句,因爲你在何種精神狀態中預備結婚,只有你自己知道。‘婚姻不是一件定局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如果你對於結婚抱着象買什麼獎券的念頭:‘誰知道?我也許會贏得頭彩,獨得幸運……’那是白費的。實在倒應該取着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時那樣的思想纔對。丈夫與妻子都當對自己說:‘這是一部並非要寫作而是要生活其中的小說。我知道我將接受兩種性格的異點,但我要成功,我也定會成功。’假如在結婚之初沒有這種意志,便不成爲真正的婚姻。”顯然,很多人結婚只看到了能得到的幸福而忽視了或者未能正確認識到自己將會失去多少的幸福,於是結婚之後心理上的落差便會爲之後的出軌行爲提供土壤。因此,結婚之前充分認識自己將要面臨的人生,做深入理智的思考之後再做出是否結婚的決定,才能對自己以及對方負責人,才能譜寫一部較爲美滿的屬於生活的小說。

《大問題》讀後感 篇6

一杯茶,一盞燈,一輪皎潔的明月,把自己放在書的海洋,享受着一份難得的愜意。人生的美好莫過於讀到一本好書,一本給你智慧教你生活的好書。手中這本《幸福的悖論》正是如此。我如獲至寶,心中充滿感激。知道周國平是當年那本妞妞的日記。還清晰的記得那日清晨伊寧紅腫着雙眼告訴我她一夜未眠,因爲妞妞的可愛、可憐,因爲妞妞的好父親。一個感情細膩的男人,字裏行間處處能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年少輕狂的我看多這類細膩的文字,總覺得一個男人要象喬峯一樣頂天立天,成大事者應不拘小節,不屑於這種兒女情長,細水長流的默默溫情。我匆匆翻閱了一下,知道了這本書的作者是周國平。時間如流水流逝,當年不諳世事懵懂無知的單純少女這時已是一位少婦,卻發覺曾經的我是如此的淺溥無知,世間最可貴的正是真情。我無意中被一篇《爲什麼女人不要學哲學》的文章吸引,點擊一下居然跑進周國平的博客。這個似成相識的名字是妞妞的父親嗎?一路看下去,欽佩之心油然而生。我迫不急待地跑去圖書館借到了這本《幸福的悖論》。

這篇文章其實是作者讀莫洛亞《人生五大問題》寫的一篇讀後感。共分爲六節,第一節:前言,什麼是幸福?引出探討的話題。第二、三、四、五節從莫洛亞《人生五大問題》中與幸福的密切相關的的愛情、婚姻、友誼和社會生活進行討論,每節一個話題。第六節是結論。

一、愛情與幸福

“自古以來,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始終被視爲個人幸福之命脈所繫。”可是,就在這個人們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領域裏,卻很少有人敢於宣稱自己是幸福的“,爲什麼?因爲並非人人都不得能得到熱戀的機遇,況且熱戀也未必導致美滿的婚姻。當愛情成爲婚姻時,感情趨於平淡。作者從愛情是否存在唯一入手,從兩方面討論愛情是否存在。我認爲這段文字寫得很精彩。不僅對情感,更對人性進行剖析。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愛情由激情、親密和承諾組成,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一方面的則稱爲類愛情和非愛情。而周先生認爲愛情基於衝動和幻想,也說明愛情來自於激情。他認爲”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於幻想的愛情太脆弱。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

二、婚姻與幸福

我喜歡周國平的文章,更在於思路清晰,極有條理,語言周詳縝密。在你想提出疑義時,他已經替你準備好了答案。

同樣站在兩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即擁護婚姻與不擁護婚姻進行推導得出“愛情基於幻想和衝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

我想可以肯定周先生也是相信愛情的,是擁護以愛情作爲婚姻的基礎,因此認爲“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但“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結果”。周先生強調情感與堅持,而我提到的那篇文章強調婚姻還有責任,但不論如何,幸福婚姻是圍城中的男女一生的課題。

三、社會生活:男人眼中的女性

周先生在兩性關係中特地提到男人需要什麼樣的女性,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男人在看待女性時總是基於男人的需求和立場。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女人的眼中是男人,而男人的眼中是世界。把女人放在陪襯男人位置上,未免大男子主義。而周先生作爲一位哲學家,畢竟很理性,“一般而論,男人重行動,女人重感情,男人長於抽象觀念,女性長於感性的直覺。”在尊重女性的基礎上不贊成兩性功能相等,而贊成發展女子天賦的能力——愛和培育後代。接着周先生引用莫洛亞的話“一個純粹的男子,最需要一個純粹的女子去補充他…因了她,他才能和種族這深切的觀念保持恆久的接觸”。女性在社會、兩性應是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很贊成女性不能盲目以爲兩性功能相等就是兩性平等,而是要善於發掘自己與男人不同的長處,只有取長補短,世界纔會繽紛多彩。記得有句這樣的話:男人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而女人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雖說這句話有些霸氣和女權。但也不無道理。因爲只有承認兩性的差異,發揮女性所長,剛柔相濟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周先生還提到這樣一句話頗有意義:“強的男人可能對千百個只知其強的崇拜者無動於衷,卻會在一個知其弱點的女人面前傾倒”。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心靈相通,洞察人心的女子並能終身爲伴,是人生一大幸福。能成爲這樣有才華更有生活智慧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

四、友誼與幸福

有人說男人與女人之間有沒有友誼,藍顏知己和紅顏知己是否存在?周先生認爲存在,但沒有迴避一個敏感的話題:性是否也會在同時存在?“異性之間的友誼即使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種真正的友誼。”如果把這一論點作爲結論來看待兩性之間的友誼,我想這種友誼不要也罷。因爲人除了性、愛和情感外還有道德觀。發乎於情,止乎於禮。我敬重這樣能對情感和性自律的人

五、結論

本文的結論相當精彩。我們追求幸福,陷入選擇愛與孤獨兩難境地。其實在愛之中有許多煩惱,在孤獨中也有許多悲涼,誠然愛使人陶醉,孤獨也未必不使人陶醉。當最熱烈的愛受到創傷而返諸自身時,人在孤獨中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也可見它是由鬥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鬥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幸福是什麼?幸福是種感覺。每個人對幸福的標準不一,而不幸更是所大學,只有體會到不幸,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並不斷進取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幸福。

全文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評論愛情與婚姻時都借用莫洛亞的觀點提到藝術家。“如果說普通人是因爲運氣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麼,藝術家則是因爲期望過高而對愛情失望的。愛情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導致拜倫式的感傷主義,又進而導致縱慾主義,唐璜有過一千零三個情人,但他仍然沒有找到他的”惟一者“,他註定找不到。”

“莫洛亞本人持贊成婚姻的立場,認爲婚姻是使愛情的結合保持相對穩定的惟一方式。只是他把藝術家算作了例外。”

想必周先生也很贊成這種觀點。對於藝術家的愛情和婚姻我無意揣測,但如果相同的觀點被多數人且不同層次的人提到或論證時,不得不對此有所看法。

《大問題》讀後感 篇7

法國著名作家莫羅阿的《人生五大問題》,探討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愛情、婚姻、家庭、友誼以及政治和經濟”等等。他以小說家的豐富經驗,傳記家深刻的觀察,對人生習見的種種難題討論得深入淺出,分析得鞭辟入裏,既顯示了實際的明智,又不乏理論的智慧和豐美的文采。作爲西方作家,作者對人生病態所開藥方未必都能使我們折服,但是他主張爲人注重情操,強調積極面對人生,值得提供給關心人生問題的讀者思索和咀嚼。

本書探討了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五個問題:婚姻和家庭、友誼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藝術、經濟和政治。

本書最大的特色莫過於作者對於每個問題完整嚴密的論證過程,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深究其緣由,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自然有讓我覺得對於自身珍貴的地方,針對自身的弱點對號入座不然是個錯誤的做法,它確實讓我審視自我,對於處理朋友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此書中,我領略了多個哲學家對於每個問題的看法,哲學必然和研究該哲學的哲學家有關,與每個哲學家的人生經歷、世界觀、人生觀有關。幾大哲學家的爭鋒是一大看點,你也可以用你自己的人生觀置身其中,與其他哲學家辯論。

此書中的大部分觀點,是非常客觀的。它從一個超脫世俗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問題,雖然有人積極,有人消極,但終歸是客觀的。它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世界在我這樣一個年輕人眼中,和在一個哲學家眼中有什麼不同。很多態度,我需要學習,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處理事情的方面,應該積極,遇事不逃避,溝通和交流是人際交往遇到坎坷的一劑良藥。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會選擇逃避,但我在改變,在努力。

深刻的言論,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當你站在一個宏觀的層面觀察我們的生活的時候,很多問題,你也就想得通了,生活中的小煩惱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對人和事也會變得寬容。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當天空中或有圓月殘月的時候,當月光灑向你的牀尾的時刻,你會發現,人在整個宇宙中是多麼多麼的渺小,宇宙的浩淼,甚至不容你去思考自身的煩惱,人不過是浩淼宇宙中一顆星球上的一個普通的生物而已,如果你是超宇宙的,你甚至看不到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的位置,更何況是該小小星球上億萬生物之一的你心中藏着的許多祕密之一。所以,朋友們,若當你們覺得生活無助的時候,想象吧,也許在遙遠到幾十億光年的地方的其他星球上,有一個完全能理解你,洞悉你內心脆弱與堅強的生物。也或許,它愛着你,用心守護着你。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奇妙的旅程中,你會遇到若干的人,經歷若干的事,過程從小到大,從近到遠,時間的方舟載着我們向前行駛,我們在方舟的行駛過程中慢慢蒼老。蒼老,不僅是體現在我們皮膚上的皺紋,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世事的沉澱。

《大問題》讀後感 篇8

週末我讀了朋友推薦的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寫的《人生五大問題》。這本書從婚姻與家庭、友誼與幸福、生命與死亡、道德與藝術、經濟與政治五個方面闡述了夫婦、人性、朋友、父子兄弟、國家之間的矛盾而又密切相連的各種人倫道德社會關係。

莫洛亞這部《人生五大問題》是一部風靡全世界的經典名著,曾改變過許多人的命運。它被讀者推薦爲:欲知一個凡人於亂世於迷惑中能活得更好的道理,請讀此書。

《人生五大問題》不僅精選了莫洛亞先生最精彩的話語,還精選了弗洛姆、維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猶太大師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話語解讀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五大問題。

今天我就他的第一個問題“婚姻和家庭”發表一下自己的感想:

拜倫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過生活,也不能過沒有女人的生活。”

“這句話已適當地提出了夫婦問題。男人不能沒有女人而生活,那麼,什麼制度才使他和女人一起生活得很好呢?是一夫一妻制嗎?”有史以來三千年中,人類對於結婚問題不斷地提出或擁護或反對的論據。

婚姻絕非像羅曼蒂克的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而是建築於一種本能之上的“制度”,且其成功的條件不但要有肉體的吸引力,還要有意志、有耐心、有相互的接受及容忍。由此才能形成美妙的堅固的情感,集愛情、友誼、性感、尊敬等等的融和,唯有這方爲真正的婚姻。

讀完文章,我是既感動又可惱。感動於作者的豐富想象和精深的文化。可惱的是作者的觀點:“既不能和女人一起過生活,也不能過沒有女人的生活?”多麼矛盾的男人。想得到完美的婚姻又不想付出感情和責任?

我的觀點和看法是和作者截然相反的。我認爲,作者是個浪漫兼苛刻的男人。字裏行間都把女人放在從屬的位置(然而社會對此卻毫無指責),但對女人的要求卻太苛刻:“女人要擁有輕盈美妙的身體,晶瑩純潔的皮膚,溫柔綺麗,任何舉止都是魅人的,任何言辭都是可愛的,任何思想都是細膩入微的……溫柔的女人,有羚羊般的眼睛,又解人又羞怯,天真的,賢淑的,肉感的而又貞潔的,聰明到能夠欽佩我,但不致聰明到希望自己受人欽佩的女子……”

總之是要求:女人要聰明但不能比男人聰明、要漂亮、溫柔、善解人意,要知道浪漫,但又不能放縱自己,最主要的是女人不能對男人有要求、有埋怨、有嫉妒,不能束縛男人言行和自由,否則所謂的婚姻或者愛情就沒有幸福可言。看完此問題,我覺得他的言論正爲那些爲逃離責任而苦於找不到藉口的男人提供絕佳的藉口!

通常情況下,見到女性最先表達愛慕的是男性;哄着女人走入婚姻殿堂的也是男人。女人的嫉妒是因爲喜歡和愛而產生的(除非她根本不在乎你),生活中偶爾加點醋也是一個不錯的調味品,何必把女人說的那麼不堪,好像美好的一切經由女人一手而給毀掉了?試問:沒有女人的存在哪來的完美世界?

我想晚歸疲憊或失意的男人最渴望擁有的莫過於一盞溫馨的燈光、一桌可口的飯菜還有一個等候他的女人了。我不否認作者的其他看法和見解是對的。但婚姻雙方不能過於貪婪和自私,否則婚姻會成爲愛情的墳墓!

我相信美好的婚姻就象一首詩,在“男歡女愛”繁衍後代中永恆展示它的魅力!

因爲我喜歡家庭的那種安靜與和諧,所以我崇尚婚姻,崇尚和諧美滿的婚姻。

《大問題》讀後感 篇9

我一直不懂得生活是什麼,只是做着別人叫我做的事,這種情況在小的時候還好,也能很好地應付生活。可是時間流逝,慢慢長大,弊端就出現了,因爲別人不可能一直在你的身邊囑咐你要幹什麼,你不能幹什麼。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生活,可是我真的不懂自己的生活,活着是爲了什麼,死了又有什麼可悲?於是便想要尋求別路,起碼窺探一下成功之人如何過他們的人生。莫羅阿的《人生五大問題》的讀後感這時恰好出現了,這部書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但是裏面所傳達出來的思想卻是很厚重的。在理想失落與彷徨的時候,我總是希望從書中找到一個答案,也往往能夠從其中尋求到許多的借鑑。無論是關於個人的,還是關於社會的,從歷史的發展軌跡或是個人的成長轉型經歷都是可以爲我所用的。

生活的方式準確來說其實我並沒有找到,但我想有時候如果想不到自己活着有什麼意義或許可以想一下爲身邊的人的意義吧,畢竟世上真的從沒有無用之事……

《大問題》讀後感 篇10

《人生五大問題》原來是法國著名猶太作家莫洛亞的一部代表作,內容涉及婚姻和家庭、友誼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藝術、經濟和政治,這足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五大問題。

這本書曾風靡全世界,改變過許多人的命運。本書不僅精選了莫洛亞先生最精彩的話語,還精選了弗洛姆,維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多位猶太大師的精彩格言,以最睿智、最幽默、最深邃的話語解讀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五大問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這五個問題的看法都是比較淺薄的,但是參考了裏面的一些觀點,我發現自己的想法有所改變。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通力合作的結果,因而更難達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話也可解爲:千百種因素都可能導致婚姻的不幸,但沒有一種因素可以單獨造成幸福的婚姻。如果說幸福是一個悖論,那麼,這個悖論的解決正存在於爭取幸福的過程之中。其中有鬥爭,有苦惱,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所以,我認爲莫洛亞這本書的結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鬥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鬥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佔有靈魂的友誼只能有一個,多疑的人永遠不能成爲好朋友,而青年女子的友誼往往是激情。在我看來,真誠的朋友遠勝過黃金,而感情奧妙的男女之間的友誼,會損害人格的完美。幸福是德性自身,“什麼是真正的快樂”這是許多人都糾結過的問題。我覺得快樂和幸福存在於人的頭腦中,幸福是一種成就,是完美的標準,嚮往幸福的人需要品格高尚的摯友;幸福是一種精神狀態,野心與貪心使我們和別人衝突,幻想與不幸都是會存在的。

總的來講,幸福是人類的最終目的。

《大問題》讀後感 篇11

在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很多教師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提問技巧上,在問題的指向性和精確性上下工夫,是爲了“牽引”而“問”,而真正在”爲了不教“而”問“、”爲了不問而“問”上進行研究的教師還很少。黃愛華老師在這本書中舉了很多個鮮明的例子,系統闡述“以學定教”“先教後學”的教學理念。黃愛華老師對“大問題”教學模式給出瞭如下的解釋:由幾個“大問題”組織起來的課堂教學活動呈“板塊式”結構,層層深入,從不同的角度深化課堂內容的學習。

從這本書中,深深體會到了“大問題”教學的心臟便是問題。數學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的富有挑戰性。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便是數學界一顆耀眼的明珠,雖然他沒有給出證明,但是能提出這個問題,便是對數學界不可磨滅的功績。黃愛華在書中還特別強調在教學中關注差異,其核心在於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的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們的基礎不一樣,對待同樣一個知識,學生的理解自然會存在差異性,而在課堂中如果不關注這個差異性,那麼勢必無法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所有學得,不是讓前20%沒有提升就是讓後20%學生毫無收穫。黃愛華老師的建議是“由難到易,分層搭梯”的教學策略----把研究空間最大、對學生而言挑戰最高的任務擺在第一,這滿足了班級中部分學優生的需要,讓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能;對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學生也是一種刺激,挖掘出他們最大的潛能。針對部分有困難的學生,一步一步由難到易設計層次性問題,給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學生搭好手腳架。

這本書還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東西,如很多課中包含着豐富的數學思想,每一個課例都值得自己細細品味。

《大問題》讀後感 篇12

在班級裏,學生總會發生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班主任遇到突發事件,如果能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往往能將壞事變爲好事。卓月琴老師的《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這本書,提出了九個問題,並給出了清晰明瞭的九個觀點:從“動”開始、繼之以“思”、“探”字了得、多念“心”經、發乎於“情”、不約而“同”、聚焦於“真”、以變“爲”策、得“其”所哉。其中的多念“心”經這一章節,細細品讀後,像是爲我解決問題量身定製似的,頗有感觸。

一次,上完課後,回到辦公室剛坐下,正想喝口水休息一下批改作業,就在這時,門口一個男孩子的聲音大喊道:“報告老師!”順着聲音的方向,看到了我班的學生小超。只見他滿臉通紅,怒氣衝衝,一副要衝進來的架勢。我趕緊說到:“怎麼啦?快進來說說。”進入辦公室後,小超立刻委屈地訴說着:“老師,小丁他撿了我的橡皮擦,說是他的,不還給我!”我說:“那你可以再跟他說一說。”“我說了,他就是不還給我。”我說到:“等會你回教室後,再跟他說一遍,他如果不給,想想還有沒其他辦法?”我的本意是想讓他自己先解決這個問題。但小超聽我這麼一說,很鬱悶地大步走出了辦公室,邊走還邊說:“如果他不還給我,我就打他!”我一聽,心理“咯噔”一下:小超不會真的動手吧?平時他學習、禮貌方面都做的不錯,這會兒怎麼說話這麼“衝”了呢?我不放心地快步跟過去,剛到教室門口,只見小超拎起拳頭打向小丁,小丁也不甘示弱地用手腳回擊他。我大聲喝斥住他們,然後快步跑向前把小超和小丁分開。但是兩人還是緊緊攥着拳頭,互相盯着對方,一副隨時又要“開戰”的樣子。這時的我也很生氣,真想把他們狠狠地批評一頓。但是,我腦海裏突然閃過《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處理突發事件的其中一個處理策略——降溫。“降溫是一種‘冷處理’,或稍作‘淡化’,留待以後再從容處理。”“面對頭腦發熱,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同時也爲防止自己心理失衡。”此時此刻,周圍的環境喧鬧不已,確實不適宜批評說教。

我冷靜片刻後,故作生氣地說:“看到你們這個樣子,我覺得現在不是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你們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馬上到辦公室把事情說清楚,但是美術課你們是沒辦法上了;二是你們先上美術課,靜下來想想,像剛纔這樣的方式處理問題行不行?課後,你們再到老師辦公室說一說。”結果如我所料,他們選擇先上最喜歡的美術課。這時上課鈴也響了,我看了一眼小丁手裏緊握着的橡皮擦,問道:“小超,這就是你說的那塊橡皮擦嗎?”小超忙說道:“是啊,是我的。可他就是不還,我只能打他了!”“這是小敏送給我的,不是你的!”小丁也急忙反駁。“好,我知道了。你們先好好上課,下課後再找老師說明情況。”“好吧。”他們兩個異口同聲說道。

課後,小超和小丁一前一後地走進了辦公室,完全沒有之前打架的氣勢,而是一副忐忑不安的樣子。看到他們的“火氣”有所消減,我說道:“你們下課後能主動地來找老師解決問題,這是值得表揚的。對於你們剛剛發生的打架事件,我是生氣的,老師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得到表揚的兩個小傢伙相互對視笑了一下,然後又迅速把頭低下去了。經過雙方的敘述,事情的真相很清楚了。橡皮擦確實是小超的,是爸爸送給他的生日禮物。而小丁是從好朋友小敏那裏得到的橡皮擦,但卻是小敏從地上撿到的,她詢問了沒人認領後,見小丁很喜歡就送給他了。通過教育,雙方互相道歉並握手言和。我利用小超和小丁這個事件在班上進行了主題教育活動《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問題》。同學們都瞭解遇到問題不能靠“武力”,雙方說清楚才能化干戈爲玉帛。

班主任不可避免的需要處理班級的一些突發事件,如果處理的過程中能讓學生自己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不但可以突顯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而且學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成長和進步。

《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這本書,都是來自班級管理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並提出接地氣的應對辦法。我願多讀書中的精彩案例,不斷反思,也堅信,只要我們對待工作留心、用心、精心、悉心,多念“心”經,不斷積累經驗,定會把班主任工作處理的更加成熟、智慧。

《大問題》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讀了《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這本書,受益匪淺,感觸很深,它用最貼切的例子闡釋了班主任的使命,班主任的角色。同時,本書立足於教育實踐、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剖析班主任工作的困惑、班主任所面臨的難題,最後通過具體的事例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這本書中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優秀班主任們經驗的彙總,是送給青年班主任的一把金鑰匙。作爲青年班主任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別性——班主任應該特別有學問、特別有愛心、特別有修養、特別有“心計”、特別愛讀書、特別愛思考、特別愛研究、特別敢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作爲一位教師,要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班主任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應該關愛一切學生,用愛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當成愛的傳遞者,才能點燃學生心中愛的種子,從而讓愛如星星之火般在教育大地上燎原!

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班主任要經常主動與家長聯繫,反映學生在校情況,瞭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制定措施。作爲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瞭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於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可一部分家長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後很多了纔來關心,表現爲被動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

面對這個問題,書中給出了一串串閃爍着智慧的文字,不僅僅教會了我們分析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孩子與家長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爲習慣,瞭解了與不同類型家長溝通的技巧,知道了如何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深深領悟到家校工作不可缺少愛心、誠心、耐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班主任要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才,用合適的方法積極引導後進生、問題生,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愛感化他們。有一天,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最不起眼的學生也能發出耀眼的光芒!

班主任工作事無鉅細,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必須一方面不斷學習,另一方便不斷去總結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進步!

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讀後感3

對於青年班主任的我來說,加強班級常規建設、處置突發事件、教育個別行爲偏差學生,無一不需要恰當的方法,需要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面對那些來自實踐的挑戰,在力不從心與孤立無援之間徘徊,以致產生困惑,感到迷茫。讀了卓月琴老師的著作《青年班主任的九大問題破解》讓我茅塞頓開,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拿什麼獎勵學生》這個案例。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可見激勵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勵能使人處於一種興奮狀態,從而引發積極行爲,出色地實現既定目標。在班級管理中,如何有效運用激勵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自覺的行爲活動,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關於獎勵,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

學校每學年都會給學生髮放一本大拇指存摺,上面可以貼大拇指,只有表現好的學生才能拿到老師獎勵的大拇指。而這大拇指的數量也就直接關係到學期末能兌什麼樣的獎品。剛開始的一兩個星期,能明顯看到學生都鉚足了勁想要拿到大拇指獎勵。但幾個星期過去後,我發現存摺對他們的激勵作用並不明顯。因爲本子都是自己保存,誰也不知別人的大拇指數量有多少,對於學生們來說,存摺上的記錄,只是一串毫無意義的數字。只有在每月小組覈算進行獎勵時,才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出短暫的興奮或是懊惱。

讀了這個案例後,結合我們班學生上課不愛回答問題的情況,首先從課堂入手,改變獎勵方式:我準備一張“爭星榜”海報貼在牆上,再寫上每個人的名字。規定只要上課舉手回答問題,不管答案是否正確,都可以得到一個貼紙,作爲“勇氣獎”貼在爭星榜上,表揚他們上課勇於舉手發言;如果答案很正確,還可以額外獲得一個貼紙作爲“優秀獎”,表揚他們愛動腦筋樂於思考。課後再根據當堂課學生的表現給予大拇指獎勵。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興致缺缺,依然只有固定的那幾個同學回答問題。但是幾節課過去,當看到其他同學的貼紙已經貼了很長一串的時候,其他同學坐不住了,紛紛開始舉手發言。碰到簡單的問題,可能會有三四十個同學同時舉手。我甚至驚喜的發現,上學期從沒回答過問題的同學,現在也有四五個貼紙了。由此可見,合適的獎勵方法,哪怕再簡單,也很有效果。

因此,作爲班主任我們應根據班級具體情況,變通使用獎勵方法,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採取多樣的獎勵形式。而且在獎勵手段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其實際成效,及時調整、更新獎勵方法。也希望學生能通過一系列的獎勵政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生。

《大問題》讀後感 篇14

暑假期間,閱讀了黃愛華老師的著作——《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收穫頗多。

什麼是“大問題”?黃愛華老師在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將課堂中的“大問題”定義爲“直指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爲主的問題”。

在當今小學數學課堂上,很多教師把研究重點放在提問技巧上,在問題的指向性和精確性上下功夫,是爲了“牽引”而問,而在“爲了不教”而問、“爲了不問”而問上下功夫的老師還很少。“大問題教學”倡導的是以問題爲主線,以學生提出問題爲終極目標,改變課堂上一問一答,教師牽着學生走的教學形式,教師提問要問得少、問得精、問得活,問得高。

我對於“大問題”是這麼理解的,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和那些教師精心預設的幫助教師強有力控制課堂的瑣碎的“小問題”來比,它的“大”體現在它總是針對一節課或者一個環節的核心發問。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能馬上就給出問題的答案,需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才能尋到答案,因此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和“小問題”一問一答的解決方式相比,“大問題”的“大”還體現在它培養的不在是個體英雄主義,而是團隊合作能力。“大問題”教學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倡導合作學習。以小組爲單位推進“大問題”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其實,理解“大問題”的“大”可以與“小問題”的“小”進行一個比較:在單位時間裏,“大問題”數量少,“小問題”數量多,使得在“大問題”的課堂裏,學生更多時間沉浸在思考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而在“小問題”的課堂中,學生忙着回答問題,卻少了思考問題的時間。簡而言之,“大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大空間。另一方面,“大問題”對問題的要求高,一個問題直指本質,抓住知識理解的核心與基礎,“大問題”解決了,許多“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小問題”一步一步慢慢逼近核心,可是當學生解決完所有的“小問題”,獲取知識的時候,卻沒有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有的感悟,他們所獲得只是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概括說,“大問題”重過程和理解,而“小問題”重結果和獲取。

當然,這裏的“大”是相對的,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段都有“大問題”。它不是指範圍的大小,不是“空”,而是指一種基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適度的大,是“重要問題”“核心問題”“關鍵問題”意義上的大。教師要在研讀文本、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