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島》有感(通用31篇)

讀《島》有感(通用3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島》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島》有感(通用31篇)

讀《島》有感 篇1

晨光透過白雲向大地灑下第一縷的希望,漸漸地,每一寸能踏及的土壤都鑲嵌上了金光。澄澈的露珠慵懶地睡在翠綠的細葉上,稀釋成眼前的一抹光彩,浸潤了這瀰漫着蟬聲的清晨。沿着一條幽深的小徑,慢慢行走,鼻前是甜美的花香,而盛開在小徑邊的紫羅蘭則是一串屬於清晨紫色的夢。記憶開始變得模糊了,彷彿坐在小紙船上駛進了一個小島,上面屹立着一座玻璃城堡,它在陽光的普照下散發着迷人的光彩。

輕輕踏入,一位伏窗微笑的少女映入了眼簾。她擁有純潔羞澀的美,她叫瑪麗婭,她用那猶如天使纔會有的甜美笑容告訴了我一個悽美的故事。

我所站着的島是克里特島,它是瑪麗婭一家人的故鄉,他們在這座小島上平淡卻又幸福地生活着。然而有一天,瑪麗婭的母親伊蓮妮得了麻風,不得不被送去斯皮納龍格島,與健康的人隔離開,從此,她再也沒見過自己的家人。

我眺望遠方,看見了那座島,它曾經是世人眼中悲情而絕望的死地。那裏的人都被麻風折磨着,看不見希望。

瑪麗婭含笑道.“隨後我也受到了麻風的侵襲,但我並不放棄。”

在斯皮納龍格,雖然她也曾被麻風折磨到近乎崩潰,但她卻一次次握緊雙拳,告訴自己要努力生存下去,嘗試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即使摔倒也要奔向光明。她效仿着自己善良的母親,將自己的房間裝飾得生機勃勃,嘗試製作草藥,給予患者溫暖與關懷,而且島上的居民也努力着將斯皮納龍格建成個家園。

或許因爲瑪麗婭的善良純潔,又或許是她的堅持勇敢,瑪麗婭的病被治癒了,並迎未了美滿的婚姻。

我在玻璃城堡裏,在瑪麗婭身旁,真真切切感受到一股溫暖的觸動,不是金錢名利,而是人性的光輝,崇高的精神。

患者們在島上努力生存,渴望獲得救贖,那麼這座島就是悲涼生活中的希望,悲慘污穢之地的花朵,而澆灌它成長的是那一顆顆嚮往希望與光明的心,那溫暖、鼓舞人心的愛與光輝。

原先充斥着陰暗、遍佈消沉氣息的斯皮納龍格,因爲兩任島主,因爲拉帕基斯和克里提斯醫生,因爲伊蓮妮和瑪麗婭母女,因爲島上所有不願屈服於命運與痛苦而頑強生活的人們,從絕望中重生,從黑暗渡到光明。

斯皮納龍格再也不是絕望的象徵,而是重生與希望,它就像玻璃城堡,雖然與外界隔絕,但也可以感受到陽光的照耀和溫暖人心的溫度,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擁有一顆澄澈、如玻璃般晶瑩剔透的心。

我不經意懂得,過去是不能逃避的,即使它是屈辱的,但也蘊含着人們與命運不懈的抗爭與搏鬥,含着信念與希望。

微風輕拂而過,自己的心彷彿跟空氣一般平靜,但卻充滿了溫暖與愛。

透着玻璃,我看見了窗外氤氳着幸福的陽光。而在陽光下,繁花似錦,鼻前殘留着淡淡的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我看見了被困難和病痛所束縛和包裹着的愛與光輝,也看見了生活的方向。

人生活在世界上會遇見歡樂,同樣也有着挫折。也許你拼盡了全力最終也是悲慘的結局,但是花朵在枯萎前也有過絢麗的盛開。在一點一滴努力堅持的過程中,也有過對希望的憧憬,也曾立下永不放棄的誓言。回首以往的道路,開滿了爲你的付出而開放的花。

當你孤獨一人來到這個世界,敲響了一個生命的大門,這就意味着我們不能選擇依賴,要靠自己去創造生活,創造自己的人生。每一次的受傷,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我們更好地活着的力量,是我們向前的動力。

海邊的風吹起,髮絲凌亂,但心早已平靜而安定。在緊握的手掌中,溢滿了時光的溫存,原來在這座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島嶼上,充滿了希望與重生。

在玻璃城堡中享受陽光的溫暖,讓一切蔓延成生活的信念與光明。因爲在荒涼的地方.總能尋找到燦爛的鮮花。

讀《島》有感 篇2

《島》這本書是在偶然的一次值班中看到的,便從值班室中拿來借閱,當翻開書的第一幅篇章時,裏面所描述的畫面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消散不去。這是一本讓人無法釋手的長篇處女作,用戰爭、悲劇和懸疑訴說了經歷四代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這本書利用倒敘的寫作手法,是現代英國著名的女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成名之作,向我們展現了20世紀中期在麻風肆虐下希臘普通民衆的生存狀況。

開篇寫第四代阿麗克西斯對於母親對她自己和她的過去非常過分地保守着的不解,使得她們之間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屏障,直到有一天,母親索菲亞主動的給與她過去有着密切聯繫的老朋友佛提妮寫信,請求她告訴她的女兒關於她以及與她有任何關係的人的過去。帶着謎題就要被揭開的激動之心,阿麗克西斯來到了這個位於愛琴海的克里特島海岸以北充滿祕密的島嶼——斯皮納龍格島,在遇到了佛提妮後故事便慢慢展開了。

整本書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佩特基斯家族祖孫三代人對抗麻風侵襲的故事。

祖孫三代都經受了麻風的摧殘,四個女人,安娜、伊蓮妮、瑪利亞、索菲亞,其中阿麗克西斯的曾祖母伊蓮妮和姨外祖母瑪利亞親歷了麻風的侵襲,並與其進行了堅決的抗爭,並反映出故事中強烈的人性善惡。斯皮納龍格島是一個讓所有人恐懼的地方,它是麻風人的集中營地,但卻是一個讓麻風人重新開始比島外世界更好生活的地方。裏面兩位爲麻風醫藥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醫生:克里提斯,拉帕吉斯,以及麻風人的求生信念,讓島上的居民戰勝疾病,重新返回正常的生活是文章的高潮。

最後以瞭解了所有故事源尾的阿麗克西斯與母親索菲亞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結尾。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正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裏面的人物善惡分明。讓我覺的最值得惋惜的一個人物是安娜,她美貌驚人,光芒奪目,熱情衝動,無所顧忌,永遠是人羣中的焦點。受到了富人安德烈斯的青睞,本過着令所有人都羨慕的生活,可是她的自私自利,愛慕虛榮,不易滿足並且嫉妒之心矇蔽了她的雙眼,以至於她背叛了她的丈夫與她丈夫的堂弟有苟且之事,最後的下場便是被她自己的丈夫親手殺死。

其實,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她天性不壞,但是母親犯上了麻風讓她無法面對家庭猝然的變故,再加上妹妹和父親的無限容忍,使得她乖張任性的性情不斷滋生,養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性格。她作爲佩特基斯家族唯一個擁有正常生活的人,並不珍惜她擁有的一切,最後毀了她自己,她的家庭,甚至她的女兒索菲亞以後的生活也被蒙上難以擺脫的陰影。

提到安娜就不得不說與她性格完全相反的妹妹瑪利婭,瑪利婭的美貌是一種有初生的維納斯一般純潔羞澀的美,是一種能打動如克里提斯醫生這樣嚴謹正派的正人君子的、聖潔堅毅的美。她有着和她母親伊蓮姨一樣善良美好的品質,她的性格溫柔嫺靜,隱忍而謙讓。

瑪麗婭是阿麗克西斯的姨外婆,是母親的養母,是家族中第二代與病魔作鬥爭的人。瑪麗婭的一生悲苦,童年家庭遭受噩運,母親被驅逐到斯皮納龍格島,姐姐因此性情暴躁乖張,瑪麗婭自小便和父親承擔起家庭的一切;臨近訂婚,卻發現感染上了麻風,來到母親至死也未離開的海島。而人生接連的不幸並未改變瑪麗婭,她仍然堅守着自我純淨的心靈。瑪麗婭對生活充滿着熱忱。家庭雖然貧困,但是瑪麗婭卻把整個家變得生機盎然。

索菲亞是安娜的親生女兒、瑪麗婭的養女。在瑪麗婭的養育下,年輕時代的索菲亞很有抱負,學習努力也很刻苦,希望去雅典——養父尼可拉斯讀書的地方讀書,但是似乎繼承了安娜的任性,並且對養父母充滿着叛逆的情緒。瑪麗婭夫婦非常擔心索菲亞成爲另一個安娜,於是將家族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告訴了索菲亞。

“毀容的疾病、不道德的母親、身爲殺人兇手的父親”,所有這一切都讓索菲亞震驚。索菲亞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也開始逃避。直到女兒阿力克西斯追尋家族歷史,索菲亞才幡然醒悟,逃避並不能抹去過去的記憶,反而會在痛苦中沉淪,只有坦然面對纔是人生正確的選擇。

阿麗克西斯在博物館工作,她父親是考古學教授。從小到大,阿麗克西斯天真地相信她會追隨父親風塵僕僕的足跡,從事考古職業。但是越來越現實的社會,不僅讓阿麗克西斯逐漸失去了對考古的興趣,而且讓她迷失。特別是男友埃德,讓阿麗克西斯對生活不知所措,她必須在男友“埃德”和迴歸自我之間選擇。最後向母親尋求幫助,並打開了母親的禁地,開始了阿麗克西斯尋找真實生命的旅程。

《島》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希望和重生,被人們一直以“不乾淨”稱呼的麻風人在忍受着身體潰爛的疼痛已經精神的摧殘的情況下,在斯皮納龍格島上依舊不放棄任何一絲能夠健康的希望,島上儘管條件惡劣,人們卻在這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一起創造了一個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團結友愛的社會,成爲“民主社會的典範”,令島外人羨慕不已。愛是所有人生困惑的解碼。

因此,小說的結尾,作者讓死亡之島最終獲得重生的希望,被大陸社會所接納;讓索菲亞卸下了沉重包袱,不再因爲是病人、通姦犯、謀殺犯的後代感到恥辱,而是“像看電影中的人物那樣看待她的長輩”。最後看不到恥辱,只看到英雄主義,沒有不忠,只有激情,沒有麻風,只有愛。

讀《島》有感 篇3

多次在銷量排行榜上看到這本書,偶然在咖啡店的書架上發現,隨後利用N個流浪的中午前後歷時近3個月看完。

故事的背景是戰爭,哀婉淒涼的基調,卻又全篇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堅守。以主人公阿麗克西斯的尋根之旅開始展開那一段不堪又溫暖的回憶,從病硬生生拆散美好溫馨的家庭到兩段姻緣讓這個破碎的家庭看到希望,從災難又一次降臨到絕境中再看到希望,再從一切看起來轉好的時候再次蒙難。祖外婆伊蓮妮的美好,祖外公吉奧吉斯的堅韌,外婆安娜的叛逆,姨婆婆瑪麗婭的傳統溫婉,姨祖父克里提斯的專情與擔當,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愛恨糾葛。

母親索菲亞試圖把這一切埋進記憶,不讓外人甚至家人窺探,也把自己變得遙遠而陌生,惱怒恨和遺憾糾結讓母親索菲亞時刻帶着面具,但當雖是外人卻比親人還親的佛堤妮打開整個故事的時候,歷史雖殘酷卻不乏溫情,一切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傷口暴露在空氣裏,最後纔可能治癒,一切都會好起來。

生活有時就是這樣,我們無力改變進程,唯有用心接納。

讀《島》有感 篇4

讀了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一本書——《島》,雖然意味平平,但是在這談虎色變的話題下,也能看到希望,在那個不祥之地,也能尋到燦爛的鮮花,作者從生活被毀又重建,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糾葛中,也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傷。

吉奧吉斯每次不顧大風大浪,去給病人送東西,而且總要見伊蓮娜一面,說明他工作十分盡職盡責,而且對自己的家人十分十分關心和想念,事後不在了,他仍然堅持不懈的努力爲他們運送貨物。“他用毯子將她裹住,讓她不受風吹,雖然她是一個病人,但他還是不怕被傳染,對他負責,照顧好她,不讓她受傷,爲她付出了一切。

安娜是個貪圖虛榮,喜歡對象不專一的人,她嫁給安德烈斯只是爲了他的錢,但心裏喜歡的人是馬諾里。

雖然馬麗婭只比安娜小一歲,但瑪麗婭心地善良,並且遵守自己的承諾,而且十分愛自己的爸爸,拿自己父親得利益放在第一位,什麼都會想父親。

瑪利亞和安娜雖然是親姐妹,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質,兩人都是漂亮美麗的姑娘,但一個樸素簡約,誠實善良。一個是貪圖富貴,愛慕虛榮。把他們兩個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瑪利亞的善良。

通過閱讀《島》的前一半,我懂得了我要有樂觀,堅強,快樂的品質。並且做事要踏實,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完成。

讀《島》有感 篇5

暑假賦閒在家,除了書畫塗鴉,就是讀閒書。《島》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長篇處女作,作爲一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跌宕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昨夜迫不及待地熬夜讀完了大結局。讀完之後我唏噓不已,意猶未盡。

一個身世之謎引發了一個過往的融合了愛恨糾葛的淒涼故事。在希臘的一座叫斯皮納龍格的小島,圍繞麻風展開的家族故事如剝洋蔥一樣地層層展開,充滿悲情和懸疑的故事情節緊緊地揪着我的一顆原本易感的心。

當年,談虎色變的麻風讓一些人的生活被毀又被重建。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所有的麻風患者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一羣人。大量的麻風感染者被強制送到斯皮納龍格島隔離。他們不僅要忍受病體折磨,更要命的是,從此永遠與自己的親人朋友隔離到孤島上,孤獨地等待不期將至的死亡,還要備受對麻風這種所謂“污穢”之病曲解的精神折磨。是消極地等待死亡降臨,還是積極地重建自己的生活,過好當下呢?我所看到的是在那樣一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也開出了燦爛的鮮花。在最悲涼的故事情節裏,我始終能讀到希望。

伊蓮妮和她的二女兒瑪麗蓮,在同一個家庭裏出現的兩個很不幸的麻風患者,在不同的時間被隔離上島。她們都那麼年輕、美麗、善良,又都那麼勇敢堅強地面對了原本她們自己都以爲無法面對的島上隔離生活,令人心生敬意。母親伊蓮妮最終不幸地病死在島上,女兒瑪利亞則最後幸運地治癒離開了孤島,她們對生活的重建和始終的熱愛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在一個家族傳奇的故事裏,我又讀到了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那份揪心和寬慰。《島》裏講述的半個世紀的家族傳奇故事讓我想起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兩者有些類似又有所不同。《島》裏面,同樣的父母養育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漂亮女兒。

讀《島》有感 篇6

在首都圖書館的書架上無意中瞥見了這本幾個月前就在網上看到的《島》,曾經在網上買英文小說的時候就想買這本書的英文版回去試着看看,但它的中文版都不是很多,英文版就更加難以找到,於是便放棄了。之後的一段時間看着別的書,便漸漸忘掉了當初想看這本書的慾望,直到那天在圖書館無意遇見,纔開始了這本《島》的旅程。

《島》是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島》講述了希臘克里特島上以佩特基斯家族爲代表和麻風的疾病抗爭的故事。“1903年至1957年間,希臘克里特島海岸以北的斯皮納龍格島是主要的麻風的疾病隔離區。”對這本書的興趣由此介紹而起,麻風的疾病是一種慢性的傳染病,會導致患者面部浮腫,身上起不同大小的結節和斑塊,皮膚麻木,手指伸不直,口鼻歪斜,足部潰爛,面目猙獰。自古到今,不知會有多少人對於麻風的疾病人會感到一種醜惡、厭惡和不乾淨的感覺,自而對於他們的歧視,厭惡絡繹不絕,相信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對於麻風的疾病人是這樣的一種態度。但我們在這本《島》裏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們的另一面,是作爲麻風的疾病人的他們內心善良互相幫助,渴求正常生活的一面,這些方面足夠讓每一位讀者感動,並因此對麻風的疾病人有不同的見解。

故事的線索由布拉卡的一個家庭展開,丈夫吉奧吉斯作爲一個船伕,擔負起了給斯皮納龍格島運送物資的活計,而他的妻子伊蓮妮不幸染上了麻風的疾病,被送到對面的隔離島上,伊蓮妮和麻風的疾病抗爭多年後不幸去世,過了些年,小女兒瑪麗婭也因麻風的疾病而被送到了斯皮納龍格島上,而她馬上就要開花結果的愛情也因麻風的疾病而毀於一旦,但瑪麗婭沒有放棄她的生活,從斯皮納龍格島上,她漸漸的重新收穫了自己的生活,還有她獨一無二的愛情。

小說從剛一開始便拉開大幕,給我們呈現了一幕幕悲涼、痛苦的場景,他們的生活被麻風的疾病摧毀,像世界的棄兒一樣,被送到隔離島上,等着死亡,那裏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沒有家人陪伴左右,從此和島上的其他麻風的疾病人一起生活,一點點的,和過去種種正常的生活告別。看着書裏的文字,我們彷彿看到了斯皮納龍格島上的人們剛開始絕望而無助的眼神,被疾病的痛苦折磨的神態,年紀不大卻蹣跚的步履,他們中有些人的皮膚在一點一點的潰爛,神經末梢一點一點的失去知覺,身上的斑塊越來越大。可雖然是在這種悲涼的情境下,作者卻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體現出另一幅畫面,這幅畫面中,用人性陰暗的一面,襯托了無數人性中崇高和善良的另一面。

小島上儘管都是被隔離的麻風的疾病人,但是他們堅忍善良,不輕易放棄生的希望,他們和外面世界的人們一樣,選舉出了小島的領導者,領導者帶着大家,創造了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他們創造出了自己的生活,不管來到這裏之前他們是貧是富,社會地位如何,來到這裏之後,大家團結一心對抗病魔,小島上充滿了信任、友愛、團結、善良、高尚、純潔和質樸,斯皮納龍格不是“隔離”“骯髒”“絕望”的代名詞,而是代表着逐漸上升起來的希望和重生,這樣的變化,離不開兩任島主不停的爲島上的人們爭取物資和利益,帶給的是大家生活的`希望,也離不開拉帕基斯和克里提斯醫生的獻身和堅持,他們不斷往返甚至居住在島上,潛心研究對抗病魔的藥物,最終把重生帶給了島上的每一個人,他們把島上的每個麻風的疾病人都帶回了布拉卡,帶回了外面的正常生活中。吉奧吉斯,一個普通的船伕,多年以來無私的來往於布拉卡和斯皮納龍格島,給島上的麻風的疾病人們運送所需物資,補給他們的生活,伊蓮妮,一個執着於給孩子們教育的偉大教師,即使被送到斯皮納龍格,還是不忘記繼續教給島上的人們知識,直到她生命的最後階段。瑪麗婭,吉奧吉斯和伊蓮妮的小女兒,善良溫柔,自立堅強,對於到斯皮納龍格島上生活,她有過痛苦,有過絕望,有失去過熱情的時刻,但卻始終對生活抱有希望,以至於她重獲了回到布拉卡的機會,還獲得了和真正的愛情重新相遇的時刻。作者在這個故事裏面將這座島剛開始就描述成了一個恐怖的地獄,拆散了一個又一個的家庭,但同時,作者也用這座島作爲基礎,譜寫了太多的希望和愛,太多崇高的品格,太多那些擁有崇高品格的人們,是他們的堅持和愛,一步步的將麻風的疾病打倒,一步步的重獲新生。

在崇高善良的對面,有那麼一部分的陰暗,佩特基斯家的大女兒安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貪圖富貴、驕縱跋扈、冷漠淫壞的品性讓她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結局。在二戰期間人們對於麻風的疾病人的普遍嫌棄和歧視,社會對於貧苦人民的放任和無禮,讓這個對陰暗面的批判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麻風的疾病人之間互相的支持和愛。他們就算再痛苦,都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也沒有抱怨過社會對他們的不公,即使這個社會真的對他們有很多不公,他們爲自己爭取了利益和物資條件,他們創造了一切斯皮納龍格島上的生活,使它看起來與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積極的配合治療,甚至在不知當時的藥物是否能夠治好他們的病時,一些人也毅然決然的充當試驗品,去配合藥物的研究,纔有了日後治療麻風的疾病研究的成功,正是通過他們的堅忍,和這無處不在的無限的和無形的愛貫穿於他們之間,纔有了最後的幸福時刻。

讀《島》有感 篇7

在這個浮華的年代,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爲一個書中故事潸然淚下了,這個風靡歐洲的故事哀婉悲傷,令人禁不住淚流滿面……這個“故事”是我最近看的一部小說《島》是希斯洛普的長篇處女作,講述的是一個名爲斯皮納龍格島所發生關於麻風的疾病人的故事,在這個談虎色變的話題下,也能看到希望,在人們口中那個不祥之地,也能尋找到璀璨的星空,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瑪麗婭從生活被毀又重建,愛情被滅又重生的揪心糾葛中,也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悲傷。即使生活如此讓人悲痛,但在整個故事中都充滿了愛,朋友之愛,戀人之愛,親人之愛!

自出生以來,阿麗克西斯發現母親總是刻意保護自己的過去,除了一張老舊的照片,幾乎沒有任何能顯示她的出生的痕跡。而照片上不是母親索菲亞的父母,卻是另外一對老夫婦的身影……

多年來,阿麗克西斯發覺母親總是過分守護着自己的過去,不僅掩埋了自己的根,還把上面的泥土踩的結結實實。這也成了母女倆之間的隔閡,同時,阿麗克西斯也遇到了愛情上的困擾,阿麗克西斯決心打開母親塵封的過去。她來到了母親的出生地——愛琴海的不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納龍格的荒涼小島,這是一處禁地,一處令不拉卡,愛愛琴海,甚至整個歐洲聞風色變,望而卻步的不祥之地,更是母親心中的禁地,禁地打開,揭開歷史,一個融合愛恨糾葛的淒涼故事愴然鋪展,一曲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的曲調衣婉悲傷……阿麗克西斯通紅探尋母親的過去,化解倆人之間的隔閡,迴歸親情。更從瑪麗婭夫婦的愛情,認識到愛情的神聖和可期待,與獨斷專橫的男友分手。我想,未來一定會有美好的愛情在等着這個勇敢善良的女孩。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一些事,遇到一些人後,纔會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己。

從可親的伊蓮妮老師被學生意外傳染上麻風的疾病到善良的瑪麗婭不得不在結婚前夕移居斯皮納龍格,當無法治癒這種病症時,人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遵循《舊約》中對待麻風的疾病人的殘酷指示:讓他們與社會隔離——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論述:疾病是生命的陰暗面,是一重更爲麻煩的公民身份,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雙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而另一種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很樂於享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在人生中總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會被迫承認我們也會成爲疾病王國的公民。這些不幸的人雖被世人隔離,但卻在這座孤島上頑強的證明了他們的力量與意義。

這座被世人隔離,被所有人封閉在心底不願提起的小島,卻散發出了與衆不同的鳥語花香,演繹着世間至純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故事。即使被孤立,被遺忘,甚至被埋葬都無法捆綁住的平安喜樂,在愛琴海的溫暖要看裏氤氳着一代代的活力生機。

讀完《島》這部小說。我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強大的愛,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們不只依賴什麼才能活,我們也能夠更需要去創造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生死不離的愛情與親情,對每個人都不是束縛,而是活着的力量,動力。如果我們沒有這些感情,那麼我們和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分別呢?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對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斷的創造自我,爲每一個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的生活。

現今,這樣的島也許不再存在,但每個人心中依舊有一座孤島——孤島上回放着每個人難以回味的穢然記憶,多年後再次品嚐,才能嗅到真正褪盡鉛華的芬芳。

“雖有斯皮納龍格,但沒有麻風的疾病,只有愛”。

讀《島》有感 篇8

用三天的時間,看完了這部小說。思緒也比較繁雜。

在人們面對生死,疾病,分離時,應該如何生活。最喜歡瑪利亞和醫生的愛情故事,從一瞬間的怦然心動,到相互理解。他們的愛情像兩顆大樹,從根交織在一起,即使分隔兩地,還是心繫對方。

島上人們的生活就像我們人生的縮影。悲歡離合,生死別離。即使面對不幸,疾病的折磨,死亡的等待,我們依然需要鼓起勇氣,用愛去生活。

安娜雖然是一個反面角色,但是她敢愛敢恨,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也閃爍着奪人的光芒。

對於馬裏諾,這個反面角色,似乎就是一種美麗的幻影,似乎每個年輕的女孩都會爲之傾倒,被他的外表所矇蔽。安娜就是其中之一。

喜歡瑪利亞的勤勞善良,純真。對於醫生拉帕基斯來說,瑪利亞就像一陣春風,吹進了他的心中,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芳香。

這個世界總會有一些人,不懷好意。但是我們能做的只是遵循自己的內心,做一個有愛的人。

讀《島》有感 篇9

我似乎向來比較喜歡這一類壓抑沉重,黑暗的故事以及人物,但是絕望中也總要有希望。這可能本身和我多愁善感的性格,敏感的情緒有關吧。

相對來說,《島》的意象顯得真實,更加生活化一些,無論是麻風的疾病還是戰亂,該離別的時候得離別,該生活的時候卻還得生活。越是真實的刻畫,越是有一種強烈角色的帶入感,隨他悲,隨他喜,隨他生,隨他死。或許這就是所謂文學來源於生活。那麼多文學鉅作,長篇小說,缺少了細節與生活,就成了幹劈情操,空談希望了,細枝末節的生活最是表現人性種種最豐富最有力的證據。

麻風的疾病、生死離別、殺人、欺騙、身世,所有這些兩個家族,幾代人的家族羞恥,不敢面對與正視的歷史,最終得以放下釋懷。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都能看見希望。所以有人說越是喜歡讀書與思考的人越是容易崩潰,越是能夠獲得正能量也包括負能量。

人的真善美、醜陋、虛僞、犯罪,越是這些深入人性的東西,越是不需要有什麼國家,文化,宗教信仰爲基礎,便可以直擊讀者內心。所以越是對這些的刻畫越是能成就不朽的鉅著,人與人之間各種情感的連接,對人性最深入的思考,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讀《島》有感 篇10

即使在那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也總能找燦爛的鮮花。

——題記

在這個浮華的年代,我們的世界感到了空虛,感動變得如此奢侈,但總會有這麼一些作品,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島》就是這樣的一本書,禁地大開,一個融合愛恨糾葛的淒涼故事愴然鋪展,一曲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的生死悲歡徐徐打開……

阿麗克西斯發現自己的母親總是對過去避而不談,掩蓋的嚴嚴實實的。徵得母親的同意,她踏上了屬於母親記憶的那片土地,佛提妮向她講述了愛琴海布拉卡旁那座名叫斯皮納龍格的荒涼小島上的故事。

這是一座絕望的島,當命運這是你沒有再眷顧你時,你意味着要遠離家鄉,登上這座永遠沒有返回之路的島,儘管只有一水之隔,但家鄉卻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二戰期間,烽火四起,但這座島卻十分平靜。因爲它早已脫離了世俗,被世人所遺忘。一羣麻風人相伴相攜,用不知還有多少的歲月編制了另一個世界,親情,友情,愛情,支撐起,也照亮了這片荒涼之地。人性的善惡也表現的格外強烈,真愛與勇氣,堅守與付出,讓人不禁淚下。

經歷了疾病與健康,順境與逆境,到死才能分離。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執着呀!當一點點的困難向我們襲來時,我們總選擇逃避;當物質利益召喚我們時,我們總選擇放棄精神的追求;當生死考驗我們時,我們想到的總會是自己。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身邊只剩下了自己,我們的信念早已被世俗踩踏在腳下。一份純粹的感情再也很難找到,而我們也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我們的世界一片荒涼……

讀《島》有感 篇11

在大女兒安娜身上,我看到了諸如懶惰、自私、貪婪、缺乏自控、性格跋扈等人性的弱點,而在二女兒瑪利亞身上我卻彷彿看到了聖母瑪利亞的光輝,她善良、孝順、勤勞、充滿母愛、包容,對愛情質樸純潔。大女兒安娜美麗迷人,心想事成地嫁入豪門,愛情得意,生活富足,絕對是個生活的幸運兒,結果卻因爲自己的貪婪、縱慾和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最後讓自己死於非命。

生得同樣美麗的二女兒瑪利亞卻命運多舛,在即將與自己心愛的未婚夫完婚開始美麗幸福生活時,卻晴天霹靂般痛苦地發現自己得了麻風,被迫被隔離送往孤島。她的不幸真是讓人揪心不已,有一種把美好血淋淋地生生撕裂開給人看的痛楚。好在,好人終有好報。善良、純潔、堅強的瑪利亞在孤島的隔離生活讓她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真愛,最後幸福地收穫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讓我頗感寬慰。

《島》的故事沉重而憂傷,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悲涼和無常,但也讓我們始終看到那希望之光在閃耀。《島》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不管有多少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善待自己和身邊人,把當下過好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報答。

讀《島》有感 篇12

因着機緣巧合我有幸閱讀到了這本書。恰巧這本書也涵蓋了很多宗教的思想。

正如該書開篇沒多久就寫的一樣“孤單不意味着孤獨,即使你身處人羣裏,卻可能非常孤獨。”一句話奠定了全書的基調。如果文章有顏色,它一定是灰色。

在基督中,患有麻風的疾病人被視爲不潔淨的人,是被上帝摒棄的人。而島上的居民就是生活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一條河,兩個島,兩個世界。

整本書都在講述着悲傷、絕望、試煉、希望和再次絕望,每一次劇情的跌宕都牽扯着我的心境。就在我滿以爲經歷過患難之後就會迎來平安,卻不想,又一次的陷入了另一個深淵。但一次次的磨難都沒能打敗內心堅定的人。就像聖經中寫的。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故事中每一個人的愛情都有所相同,又都有所不同。相同的甜蜜,相同的喜樂。卻又有不同的苦難。正所謂歡喜的事情都相同,但悲傷的事,各有各的悲傷。

安娜的愛情起初是甜蜜的,是幸福的,但因着環境的成長,導致了最終的悲劇。這悲劇讓人覺得可憐之餘又是理所應當發生的。

“許多話,他練習過許多次,可是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他只能用無聲的手勢表達他的情意,而對於馬麗婭來說,這雙握着她的手,這輕輕地握着她冰涼手指的手,比任何語言都親密,都更明白地表白了愛。”馬麗婭的愛情是壓抑的,也是偉大的。她從未想過未來,在她的心中有各樣的責任。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

人們都需要未來,即使他們沒把握這會帶來什麼。

故事的最後,那位老父親—吉奧吉斯,終於被上帝接走了。他的一生,先是失去了妻子,又失去了大女兒。一生都在服務於他人。在生命的最後,在二女兒和外孫的陪伴下離開了世界。他一生遭受了那麼多的不幸,卻從未有過抱怨。

他們的家庭中,有麻風的疾病人,有通姦犯還有謀殺犯。但是,他們之中也一樣有英雄的存在,在和病魔和命運鬥爭的勇士。他們從來不抱怨,從來不否認誰,只是默默的承受痛苦。

願我們每人都能有戰勝自己本性的力量。

願我們的愛都能如此的強烈,無論疾病與健康,無論順境與逆境。

讀《島》有感 篇13

這是一部講述女性的小說,阿歷克西斯的母親索菲亞從來不談論自己的曾經,這讓阿歷克西斯一直很好奇,終於在某天,阿歷克西斯忍不住問起母親的過往,索菲亞決定讓阿歷克西斯自己去尋找答案。帶着疑惑和激動,阿歷克西斯去到了母親的故土——克里特島,揭開了索菲亞往事的面紗。

小說中的兩位女主角,安娜和瑪利亞兩姐妹性格迥異,姐姐安娜熱情如火,渴望擺脫自己貧窮的生活,在美麗外表的幫助下嫁入豪門,過上了貴婦的生活。然而安娜並不安分,婚後出軌丈夫表弟,最終被丈夫識破私情,遭遇丈夫槍殺;妹妹瑪利亞性格內斂,沉穩善良,卻和自己母親一樣遭遇不幸,身患麻風的疾病,被送到隔離麻風的疾病的小島——斯皮納龍格上,但是她並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依然充滿熱情,最終幸運眷顧,痊癒離島,還在島嶼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在安娜去世後,索菲亞將安娜的女兒,阿歷克西斯的母親索菲亞撫養長大,在她18歲時告訴了索菲亞事情的真相,索菲亞一時不能接受,離開雅典,一直生活在英國,將克里特島上的一切,封存在記憶裏。

整篇小說以麻風的疾病爲主要線索,講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三種感情,在一次次失望中給予讀着希望,在主角晦暗的生活裏尋找希望的曙光。

小說中描繪了三種愛情:

第一種:安娜與安德烈斯,建立在安娜虛榮心上的愛情。安娜一心想要擺脫過去貧窮的日子,嫁給安德烈斯是個不錯的選擇,他有着安娜想要的財富、地位,即使沒有愛情,然而最終愛娜還是敗在了愛情手上,她在婚後遇上了自己真心愛的那個人,我也不知道安娜對馬諾斯到底是愛情,還是僅僅是爲了存求刺激?但是在安德烈斯質問她時,她沒有狡辯,承認了自己對馬諾斯的感情。怎麼說呢,安娜也是個可悲的人吧,如果她能夠早點遇到馬諾斯,是不是不會有這樣的慘劇發生?可是如果她不嫁給安德烈斯,又怎麼能遇到她的真愛馬諾斯?

第二種:佛提妮與斯蒂法諾斯,平凡的愛情。佛提妮與斯蒂法諾斯之間,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他們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雙方家庭都覺得彼此合適,於是促成了兩人的結合,應該說是克里特島上的樣本家庭了吧,就像安娜與瑪利亞的父母一樣,一輩子相濡以沫,在陪伴中慢慢感受到彼此的愛意。佛提妮的生活應該是幸福的吧,兩個人平平凡凡的愛情纔是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愛情應該有的樣子。就像白開水一樣,在彼此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第三種:瑪利亞與克里斯提,超越一切的愛情。在瑪利亞得知自己患有麻風的疾病,被送上斯皮納龍格島上後,應該不再渴望愛情了吧,已經被上帝下了詛咒的人,怎麼敢奢求愛情呢?可是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精彩,研究麻風的疾病的醫生克里斯提,爲她晦暗無光的生活帶去了新的希望。他們的愛情是超越了疾病、超越了距離,值得銘刻在心的。我想這也是很多人想象中愛情應該有的樣子吧,經歷了起伏纔會珍惜平靜的風光,經歷的磨難才懂得真愛的可貴。

不管是什麼樣的愛情,平淡的還是轟轟烈烈的,都值得我們珍惜,不要將自己的婚姻作爲富裕生活的籌碼,並不是說只要愛情不要麪包,而是兩個人爲了今後的生活共同去努力着。阿何說的一句話我十分認同:不要爲了一些我將來一定會有的東西,放棄自己的愛情。珍惜眼前,爲自己的愛情創造條件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讀《島》有感 篇14

《島》是圍繞着麻風的疾病展開的故事。麻風的疾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患者若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不僅會損毀容顏和軀幹,導致病人極其醜陋可怕,同時會造成永久的殘疾。《聖經》裏的描述,認爲麻風的疾病人是不潔淨的,是從地獄帶來的髒東西。

吉奧吉斯把自己的妻子伊蓮妮,自己的女兒瑪麗婭以及其他患有麻風的疾病的病人送上了斯皮納龍格島。衆多類似佩特基斯家庭因爲麻風的疾病成員的離去而變得動搖而殘缺。《島》只是描寫了衆多不幸故事中幸運的一個。

充滿女性魅力母親伊蓮妮,她不僅是一位稱職的母親,還是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對生活充滿熱忱,對工作盡心盡職,對他人滿是友善。就是這樣一位完美女性卻不幸染上了在當時還是藥無藥可治的麻風的疾病。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她沒有被打倒,而是微笑面對,爲斯皮納龍格島這個死亡之島留下了陽光。

善良美貌的妹妹瑪麗婭,她遺傳了母親伊蓮妮善良美好的品質,性格溫柔而嫺靜,隱忍而謙讓,遇事樂觀向上,從未停止與生活的抗爭,從未停止愛,並最終收穫了幸福。

自私貪婪的姐姐安娜,爲了榮華富貴轉瞬間拋棄了初戀安東尼奧,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大地主兒子安德烈斯的懷抱,她並沒有滿足眼前所得,而是吃着碗裏瞧着鍋裏,出軌安德烈斯的表弟馬諾里,最終導致自己的毀滅,留下了自己的女兒索菲亞,由妹妹瑪麗婭撫養長大。正所謂一脈相承,索菲亞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後選擇了逃避,拋下了年邁的養父母直至他們去世。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索菲亞在明白這個道理後良心受盡了煎熬,因爲自己的一時的薄情寡義鑄成無法補救的痛苦和內疚。

迷茫的阿麗克西斯,索菲亞的女兒,安娜的外孫女兒,在面對有律師般嚴謹生活態度的男友埃德時如何走自己的路,困惑了,彷徨不前。都說家是避風的港灣,當她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尋找解決困惑的答案時,確是“一頭露水”。一個不成熟的母親只學會的隱瞞“不僅掩埋了自己的根,還把上面的泥土踩得嚴嚴實實”,也正因爲阿麗克西斯還是“打算問母親幾個關於她過去的問題”,由此引起了母親索菲亞對往事的思索並認識到自己的懦弱,母女一起成長。

勤勞可敬的父親吉奧吉斯,往返斯皮納龍格和布拉卡之間並知曉島上狀況的擺渡人。中國傳統父親的典型形象,話語不多,甚至有些許木訥,然而,他是家裏的中流砥柱,這是無可非議。家裏正是因爲有他,風再大、雨再大,家纔是家。斯皮納龍格島也正因爲有了吉奧吉斯的勤勤懇懇,恪盡職守,爲斯皮納龍格島和布拉卡村架起了橋樑,爲麻風的疾病人帶了生希望。吉奧吉斯的愛無需語言來表達,因爲他的愛是深沉的,他的沉默是愛的最好詮釋。

《島》其實就是生活中的磨難,它給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由絕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尋找,直到重獲新生。

讀《島》有感 篇15

畢業兩年了,很慶幸自己還喜歡讀書,不定期總要買上幾本暢銷書來讀。到現在爲止,買了至少有二十本書了。買書的初衷是爲了讓自己的心在這浮華的時代靜下來,讓自己不那麼快的隨波逐流,變得浮誇,變得社會。

《島》是我搜了一下噹噹網的暢銷書排名買的,被它的封皮語"在這個浮華的年代,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爲一個書中故事潸然淚下了?"而觸動。第一遍看了一個大概,知道了故事的情節:主人公阿麗克西斯到了結婚的年齡,也有了戀愛的對象,可她不知道他是否就是那個陪她走完餘生的人。她想到了她的母親—索菲婭,在她那個年齡,她的母親索菲婭早已結婚幾年,有兩個孩子了。她想知道她母親當時是怎麼判斷她的父親就是陪她度過餘生的人……可她發現索菲婭總是過分的守護着自己的過去,不僅掩埋了自己的根,還把上面的泥土踩的結結實實。阿麗克西斯決定打開母親塵封的禁地,來到了母親的老家—布拉卡,由最熟悉母親的人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

第一遍就看了一些,然後就直接看了了結局,那會沒有太大的感觸,可當我有了一個接觸的對象,我發現我愛他多於他愛我時,我也像阿麗克西斯一樣困惑,我不確定他就是我的那個對的人,我發了瘋似的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一字一句,慢慢品讀。

伊蓮妮是一個美麗,善良,負責人的老師,她愛她的學生,丈夫和女兒。可因爲得了麻風的疾病,而不得不被隔離到那個被稱爲"活死人之地"的斯皮納龍格島。

她的丈夫吉奧吉斯主業是漁夫,副業是運送物資到斯皮納龍格島,來掙點外快,貼補家用。可當她的妻子染上麻風的疾病被送到那個小島上時,他心裏的痛無人能理解,他從不抱怨,默默地撫養兩個女兒成人,每週去看望妻子,他經歷了妻子的去世、小女兒也得了麻風的疾病、大女兒出軌最後被丈夫槍殺等一系列事情,無人知道這個老人的內心波瀾,無人知道他的內心有多強大,又有多孤單。

安娜,我不想去同情她。在母親被隔離到小島上時,她沒有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盡到女兒的責任,照顧好父親和妹妹,經常給母親寫信;在成家後,沒有盡到妻子的責任,與丈夫的堂弟出軌;有了女兒後,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更多的精力用到勾引丈夫堂弟的身上。你可以說她從小就自私,叛逆,浮誇,性格使然,可這些能成爲她不孝順,無道德,無底線的藉口嗎?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沒有其他。

瑪麗婭,一個善良,有責任心,孝順的好孩子,在母親走後承擔了姐姐的角色,照顧家庭,經常給母親寫信,並將照顧父親成爲她一生的信條,爲了父親,她可以成爲人們眼中的剩女;爲了父親,可以拒絕自己的愛情;爲了姐姐的女兒索菲婭,她可以放棄一切,只爲她得到幸福。所幸,她也得到了幸福。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愛人。

愛是什麼?不是房子,車子,存款,地位,而是我們默默爲彼此付出,在歲月的長河中,彼此成爲那個合適的人。

讀《島》有感 篇16

最近我閱讀了《島》,這是一部維多利亞·希斯洛普所著的書,讀過之後,感悟深刻,啓發良多,被書中闡述的道理所折服!

《島》通過阿里克西斯對母親索菲亞過往的探究,揭開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往昔。索菲亞一方面認爲這些往昔是她不願追憶的恥辱,另一方面她又對善良美麗的姨媽瑪麗婭深表內疚。在阿里克西斯的幫助下,索菲亞不再逃避往昔,而是勇敢的面對,坦然的接受。

讀完這本書,我被瑪麗婭及其母親的善良、寬容和理性所折服,我被瑪麗婭與克里提斯的愛情所震撼,我對安娜的自私和無情表示憤怒,我對馬裏諾的懦弱表示不屑。小說中的人物不只是小說中的人物,同時也能折射出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有些我們無法改變,就如瑪麗婭無法改變母親和自己都得了病,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他們,而不是不停的怨天尤人;此外,要時刻保持理性,保留自己的初心,不讓困境隨意去踐踏和蹂躪。

安娜不幸的婚姻,給我們敲了一聲響鐘。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明白心中真正所需,而不是將愛情和婚姻完全寄託在豐富的物質和權利之上。作爲一名獨立的女性,我們更要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勤勞,去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許,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無奈和無助,但是我們要像瑪麗婭那樣不被現實生活所屈服,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去做自己能力所能達的工作,去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看了很多小說,讀了很多人物,越發覺得現實生活中真的有愛情存在嗎?人與人之間的婚姻,究竟是爲了愛情而結婚,還是爲了婚姻而婚姻?

總之,不避過往,不畏將來,直面當下。行走過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讀《島》有感 篇17

《島》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處女作,是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孤陋寡聞的我是讀了朋友的日誌後才知道的。朋友寫道:”在這座曾荒涼,曾繁華的廢棄小島上,有一種美,叫給予。有一種情,叫溫暖。有一種愛,叫做相依。有一種痛,叫堅強。有一種信念,叫做希望。有一種生命,叫怒放。我很卑微,我要熱愛生活,我要怒放生命,我要把每一秒往死裏珍惜。就像歌裏唱的:‘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飛翔在遼闊天空,就象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

讀了朋友的日誌,便借來了她的兩本書《島》和《荊棘鳥》。

島叫斯皮納龍格島,25歲的阿麗克西斯總覺得母親索菲亞隱瞞着家族的歷史,在徵得母親的同意之下,她借與男朋友埃德(我讀了幾頁就知道他們要分手的,因爲埃德英俊聰明不費力就學習突出,什麼事都一帆風順。這樣的男人自私。)出遊的機會帶着母親寫給佛提妮的信去探訪斯皮納龍格島。索菲亞的家族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島上。

書中這樣介紹斯皮納龍格島:威尼斯人曾在該島建立了堅固要塞,十八世紀該島被土耳其人佔領。一九八八年克里特島宣佈自治,大部分土耳其人離開了克里特,但斯皮納龍格的居民拒絕離開他們的家,不願放棄有利可圖的走si交易。直到一九0三年該島成爲病隔離區後,他們才離開。一九一四年,德國人入侵克里特島,佔領到一九四五年,斯皮納龍格因病人的存在而倖免。一九五七年該島被放棄。

阿麗克西斯離開埃德來到布拉卡,與佛提妮見了面,佛提妮講了發生在斯皮納龍格島的一段傳奇。

二戰期間,整個歐洲大陸烽火連天,硝煙四起。戰爭,毀滅,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臘的愛琴海邊,一座與陸地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納龍格的小島,荒涼竟也平和,仿若與世隔絕的另一個世界。因爲這座島上有被社會遺棄被隔離的病人。戰爭、孤島、病,按常理應該一切充滿悲情和絕望,但就因爲比《聖經》歷史還長的遭世人詛咒的病,斯皮納龍格島免遭劫難。當一羣懂得現代文明,身懷理想的病人來到孤島的時候,孤島更是煥發了生機,學校有了好老師,辦了報紙,電影院放起了電影,小酒館生意興隆,醫院更是越辦越大,條件越來越好,被隔離到這裏的人彼此充滿了關懷和愛,人們過着普通平凡而又溫情的生活,直到政府批准治癒的病人回到大陸的時候,有人還不願意離開,怕不適應大陸的生活。

阿麗克西斯的曾外婆當老師的伊蓮妮感染病被送到斯皮納龍格島,同時被隔離的還有她的學生迪米特里。伊蓮妮接管了孤島上的學校,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她對教育的理解是”教育不是達到某種含糊結果的手段,而有內在價值——教育能讓孩子們成爲有用的人。“她的這種理解和追求比中國現在的大部分校長的教育思想要先進的多。她把學生迪米特里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她病情惡化離開人世後,迪米特里接管了學校。

阿麗克西斯的曾外公吉奧吉斯長年累月駕着小船,給斯皮納龍格島運送貨物,運送被隔離的病人,運送前來治病的醫生克里提斯。

阿麗克西斯的姨外婆瑪麗婭婚禮準備就緒時發現被感染了病,未婚夫離開了她,她被父親用小船送到斯皮納龍格島後,與給她治病的克里提斯相愛。病人陸續治癒或轉移治療後,孤島被廢棄,克里提斯放棄優越的工作研究條件,應聘到離瑪麗婭不遠的地方工作,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對年齡相差近20歲的夫妻,一生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地過着日子,沒有親生的孩子,把阿麗克西斯的母親索菲亞撫養成人。

醫生拉帕基斯不顧被感染的危險,堅持在島上的醫院工作,醫生克里提斯每週到斯皮納龍格島做研究,最後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解除了許多人的痛苦。

斯皮納龍格島如果不是有人們談虎色變的病,那簡直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一水之隔的”正常“的大陸卻充滿了流言飛語、猜疑、爾虞我詐。瑪麗婭被未婚夫拋棄後在孤島卻獲得了真正的愛情,阿麗克西斯的外婆安娜嫁入豪門,身體健康,美麗無比,爲了滿足自己的情慾,與丈夫的堂弟不倫,結果在斯皮納龍格島上人們慶祝迴歸家園迴歸社會的夜晚死在丈夫的槍下。

讀《島》有感 篇18

很多人說,看《島》的時候就像是看一部電影,裏面的角色,他們每個人都有着自鮮活的靈魂。書裏的類容或現實,或殘酷,或動人,心裏很有感觸。但是每一次殘酷的現實到來的時候卻又孕育着新的希望,每一個希望到來的時候又於是這新的危機。這也許是《島》的又一吸引人之處。

進入章節思緒每每都會跟隨着劇情的發展,總是會想去翻看結局,會想着 瑪麗婭與克里提斯醫生的愛情能否開花結果?病的治療試驗能否取得實質性成功?島上的居民後來都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爲什麼故事開始的斯皮納龍格會如此的荒涼,被人拋棄於俗世?而安娜又會在接下來與馬諾里,丈夫安德烈斯一家之間產生如何的糾葛?新生兒索菲婭又是在什麼樣的境遇下出現故事開始時固守自身來歷?

《島》這本書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 · 希斯洛普的長篇處女作。

第一頁寫着,” 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五七年間,克里特島海岸以北的斯皮納龍格島是希臘主要的病隔離區。“這句話讓我對病激起了深深的疑惑,是怎樣一種疾病會讓人被隔離到一座孤島,有這麼嚴重。看完書後,我去了解了一下病,她真的是一個十分讓人痛苦的疾病,痛苦到我對那短短几頁的資料都不忍了解下去。雖然現在病已經威脅不到我們的生命,即使得了一針就可以治癒了,可是中國有些村子裏還居住的從前因病而留下殘疾的人們。仍然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裏 …… 備受冷漠與拒絕因爲這個疾病耗盡了青春。

在整個故事裏每個人的故事都讓我動容。 吉奧吉斯是瑪麗婭的父親。他們教會了我尊重他人,讓我看到了愛到底有多麼偉大。吉奧吉斯是阿麗克西斯的祖父,他的妻子伊蓮妮被傳染上了病,送往隔離區斯皮納龍格島。之後,他成爲了送物資的漁民,無論多少年他一直來往中間,對自己的妻子不離不棄,照顧兩個很小的女孩。他,我個人對他是敬佩,他沒有放棄病人的妻子,一樣愛她。瑪麗婭,像《飄》中的媚蘭一樣,有着無比堅強的心,有着溫順的性格。她愛她的爸爸,永不離開他,甚至她可以放棄自己的婚姻。當她知道自己得了病的時候,她最擔心的是自己的爸爸,每一次都要看到爸爸。瑪麗婭在故事中讓我看到了堅強和對親人的愛,對於撫養索菲婭,她付出了無私的愛。她的愛和她的好,上天讓她得到了終身的幸福,克里提斯醫生不僅治癒了所有的麻風人,並且和她相愛一生。

斯皮納龍格島,是麻風人們的家, 在一個充斥絕望的地方,他們建立一個能夠看到希望的新生活。斯皮納龍格島上,病人在不可預知的絕望中極力掙扎的進取似乎又別樣的充滿希望。每一次他們積極爭取的勝利都讓人爲之動容。 它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依然存在。離開這座島後麻風人們從開始適應新的生活,這對他們來說是從孤獨到融入。他們生活在小島上,互相友愛,相互幫助,這裏所有的人都是親人。當他們被治療康復後離開這個島時,都在默默地回想着這裏所有的溫暖和愛。

讀《島》有感 篇19

最近的牀前讀物是《島》,一位我不甚瞭解的英國作家的處女作。

初看幾頁,只覺晦澀又無趣,大概是因爲書裏所描寫的西方世界,與我所生活的環境太過迥異,模糊而又遙遠,但我要堅持看下去,畢竟女主阿麗克西斯和我年紀相仿,我和她一樣渴望知道她母親過分守着過去的原因,並想和她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諦。

一頁一頁往下翻閱,好奇心也一點一點被挑撥。原來女主的家族曾居住在希臘克里特島,家族中有兩名女性曾和抗爭。一家人一步步前行、尋找,由幾近絕望到重拾希望,由深陷痛苦到走向光明。

全書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段是瑪麗亞在最終收穫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和幸福時,流下眼淚反覆默唸,“我是對的,我是對的。”

她一貫是個忍耐、孝順、極富愛心的好孩子,似乎大家也認爲這一切理所應當。然而,只有在她袒露脆弱這一刻我們纔看到,原來在遭受別人唾棄和異樣眼光的時候,瑪麗亞並非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堅定和堅強,她也一定有很多不爲人知的、自我懷疑的時刻。有無數個難捱的痛苦的夜晚,所幸,她堅持下來了,也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反觀姐姐安娜,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自信不已,趾高氣昂地高昂着脖子挑釁他人。她一生自私跋扈、毫無愛心、傷害別人,卻不曾覺得自己有錯,最終失去了原本富足美滿的家庭,也徹底激怒了一直忍耐她的丈夫,死於這個曾經深愛她的人手中。

文學書籍裏描述的世界終歸還是烏托邦,作者會伸張正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惡毒的人受到懲罰,擁有真善美的人就會善終。可惜生活有時卻不能如小說結局般盡如人意。“醜陋”的人多了,似乎“醜陋”是正常的,“醜陋”的現象也見怪不怪了。

只願,那些懷疑的、掙扎的、堅守着正直價值觀的人,都能擁有瑪麗亞那樣的時刻,或哭着或笑着告訴自己:“我是對的!”

讀《島》有感 篇20

你聽說過病嗎?恐怕不少人和我一樣的一知半解。對於我們來說,病更像一個十分久遠的傳說。在記憶的長廊中搜索對它的認識,是曾經在一本泛黃的民間故事書裏看到富家病女子誘騙窮苦男子成婚,因爲當地有傳說婚後女子將病傳給男子即可痊癒,而男子則得病身亡。故事結局早已忘卻,然而當時故事的氛圍着實影響了我,時至今日還能回憶起一絲當時的恐懼。”百度“告訴我,病是世界上古老的三大傳染病之一,在現代高水平的醫療治療技術下,仍然肆虐着很多偏遠落後的地區,麻風患者受着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傷害的同時,也會受到外人不同的眼光,在百姓當中也因此有着聞麻色變的說法。

如果有一本以病爲背景的小說書,你會願意看嗎?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長篇小說《島》,就是以此作爲小說的背景。島,即斯皮納龍格島,1903年至1957年間是希臘主要的病隔離區。如果不是女兒推薦,如果還有其它的書可以選擇,我想這個國慶長假我也不會走進《島》的世界。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故事雖然沉重而憂傷,然而小說的敘述基調卻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溫情,正是這打動着我,讓我的閱讀體驗無比美好。6日那天早上吃早飯時,就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然後幾乎就進入了一個渾然忘我的境界,直到女兒喊我倒杯茶,我才從書中走出來,才恍然發現衣服沒洗,牀鋪沒整理,而此時,時針已指向了”10“。大概只有年輕時候閱讀言情小說才能達到如此忘我的境界吧。

女主人公瑪麗婭和她的母親相隔十四年,先後因病被送到了斯皮納龍格島。母親不幸病逝,而瑪麗婭卻因新藥試驗成功而獲救。僅管在閱讀之初,斯皮納龍格島在我的心裏建構起一個冰冷和恐怖的意象:五十年間只有上島的人,沒有離開的人,島上的人因病毀容、殘疾,最終淒涼、孤獨、絕望、痛苦地死去……那種畫面沉重得簡直讓人窒息。然而隨着敘述的展開和深入,尤其是看着一羣雖然身患絕症,但卻不氣餒、不放棄,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努力改變生存狀態的病人,那種冰冷恐怖的意象竟然一點點的消解融化了。有時候讀着讀着,我甚至會忘了這座島的使命,忘了它是一座永遠沒有返還之路的島,甚至會有種來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覺。我怕我的這種感覺缺乏同情心,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瑪麗婭生活的布拉卡村與斯皮納龍格島僅一水之隔,一箭之地,甚至隔海相望可以看到那邊的人在忙些什麼,但卻永遠無緣再次踏上家鄉,她會有怎樣錐心的絕望與淒涼?可是憂傷中我還是看到了溫情,哀婉中依然讀到了希望。我想這就是這本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讀《島》有感 篇21

《島》是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處女作,講述了身爲女兒的阿麗克西斯爲了打開母親塵封的過去,踏上了母親的故鄉——布拉卡,從而瞭解了母親不爲人知的過去的故事。

書名《島》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詞,它既指布拉卡,也指斯皮納龍格。它們本是兩座截然不同的小島,但卻都是母親深深掩藏的過去,它們帶給母親快樂、溫暖,但更多的是真相揭曉的錯愕與悲傷。母親無法面對,於是決定離開它們,將它們永遠埋在心底。

這兩座小島,促使母親成爲了一個習慣於掩藏的人:她銷燬了所有和以前相關的東西,隻身來到英國,在丈夫、孩子面前小心行事,生怕已被塵封的往事又被打開。她是一個曾經被過去傷害的人,但她又不得不保護過去。然而,最後她卻又好像累了,於是就任憑女兒揭開她痛苦的傷疤。

掩藏,也許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心理,當我們犯錯時,總會習慣性地藏起來,它們好像是一道道傷疤,醜陋而猙獰,讓我們急於掩蓋。但在我們犯錯逃避的同時,卻忘了傷疤在掩埋之下只會潰爛,真相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它們不可能永遠掩藏在背後沉默着。那麼,爲什麼我們不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承認事實呢?也許掩藏可以求得一時心安,承認錯誤的事實會有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但我們的心裏,卻會生出一種別樣的坦然。

故事的結尾,也許是最令母親出乎意料的:女兒並沒有厭惡她的過去,反而以它爲榮。這也恰恰類似於我們生活中那些因爲坦然而獲得的意外禮物,這些禮物如同風一般帶走了過去的愁苦,吹走了那些傷口上包裹的沉重傷疤,讓它們在柔和的清風下隨風癒合。而那些曾經有過傷口的人,也會忘記疼痛,在清風的撫慰之下,展露笑顏。

讀《島》有感 篇22

暑假時間很長很閒,除了讀幾本新買的書之外,還把以前讀過的一些書重新再讀。《百年孤獨》第二遍讀和第一遍讀一樣,感覺比較亂,特別是人名,實在難記。木心《文學回憶錄》比較散,基本上屬於睡前看上幾頁,大腦漸入昏沉狀態,其它幾本書比如《大明王朝1566》、《萬曆十五年》等再看感受和第一次看差不多。唯有《島》這本書,第二次看比第一次感覺更深刻。

放下書本,個人感覺貫穿《島》全書的是——愛,“愛”是全書的主線。

伊蓮妮是一位小學教師,她愛學生,愛她的兩個女兒,愛她的丈夫。吉奧吉斯與伊蓮妮如何相戀書中並沒有透露,他們互相愛着對方,伊蓮妮有着積極向上的性格,即使在進入麻風病隔離區後也很快振作起來,在苦難中尋找快樂,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吉奧吉斯是沉悶的性格,他不愛說話,但是他熱切的愛着妻子和孩子,爲了賺錢養家不惜來往於麻風病區,他時刻用行動表達對妻子和孩子的愛。

瑪利亞爲了照顧年老的父親,寧願不結婚。愛自己的姐姐,愛自己的丈夫,親自撫養姐姐的女兒索菲亞,愛自己周圍的一切。瑪麗婭相識克里提斯時她還是個孩子,甚至不知道愛慕的孩子,他們的愛情卻是從麻風區開始,從每天船頭的等待開始,從兩個人的聊天和深入瞭解開始;他們的愛不是一時興起,是深思熟慮的愛,是兩情相悅的愛,卻又是剋制的愛,當瑪麗婭爲了照顧傷心的父親而拒絕克里提斯時,讓人既感動又傷心,克里提斯瞭解她、理解她,他沒有爲了滿足自己而要求戀人,他愛她,不願讓她陷入一點點的糾結中,最後他爲了愛人放棄了事業上的發展,來到瑪麗婭的身邊,昇華了自己的愛。

安娜因爲自私的性格和對他人缺乏愛,最終慘死在丈夫的槍口下。

阿麗克西斯面對愛情猶豫不決,不能判斷戀人是不是自己真心愛的人,也不能肯定是否想與他共度一生。帶着這個疑問她開始了對母親身世的探索之旅,在探索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愛情的真諦。

愛是偉大而神聖的,愛是戰勝一切病痛與困苦的動力。

讀《島》有感 篇23

故事的時間軸拉的很長,經歷了三代人的血緣與愛。和姐姐安娜截然不同的瑪麗婭。她善良美好,對家和親人充滿愛,讓命運大體上沒有辜負她,但終究讓她歷經了失去的痛。感到慶幸的是麻風病隔離區讓她逃離了即將步入束縛一生的婚姻,遇見了醫生,一個真正屬於她的愛情。一直不理解是什麼造成了安娜高傲暴躁藐視一切的性格,她擁有完美的臉蛋,絕佳的演技,扶持自己走向高貴,也是自己將自己拉入地獄。她不明白什麼是滿足,總是渴望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背叛了愛情親情,給自己挖了墳墓。她們的父親吉奧吉斯一生木訥但值得尊敬,他的兢兢業業風雨無阻給克里特島的麻風病人帶來了希望,雖然失去了枕邊的摯愛,但是安慰的是有女兒瑪麗婭的存在。故事主線的主人公索菲亞,一個無辜的孩子,現在的母親。始終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女兒的存在讓她有勇氣面對她認爲恥辱的家族史,感恩在最後她接受了這一切,爲自己的無知和不知感恩而悔恨。

小說短小精悍,描述了希臘當時略顯成熟的民主政治,人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比當時封建的中國先進很多步。經歷了德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是一個民族的不屈,讓他們沒有屈膝。今天的也可以理直氣壯的中國,也值得我們驕傲。小說的時代背景遙遠但不陌生,給讀者親切的感覺。當我們面對未知和恐懼要有直面一切的態度,就用幻想的美好給自己加油打氣也挺好。

讀《島》有感 篇24

簡單的封面中更加蘊含着深意。島這個名字,簡單卻更讓人衍生成孤島的含義。就像全本書圍繞的那個島,是被世人排斥的麻風病人的聚集地卻又牽扯出一個家族的故事和愛恨情仇。

一開始讀的時候有種懸疑的感覺,母親密不透風的過去讓自己心裏也充滿了探索感,急切的想要挖開一個洞瞧瞧究竟。

隨着故事的展開,心也被揪起來。從伊蓮妮進去島上開始,感受到了那個時代麻風病人被稱爲不潔淨遭受的命運,那個島更像是一個被放逐的聚集地,聚集了被社會拋棄的人。可是生活往往是由自己創造的,書裏面對小島改善之後的很多描寫的特別細膩,讓人可以想象到它的景象。

印象深刻的是當島上居民被宣佈可以成爲自由人的時候那種不知所措的感覺,雖然他們相當於遺棄在這裏,可是已經習慣了的生活很難拋棄,被社會的歧視反而阻擋着他們進返回到更大的世界。

整本書其實都是圍繞着瑪麗婭一家展開,一家人跌宕起伏的命運,一個家的支離破碎,麻風病就像一個鏈條串聯起整個故事。

看到最後才明白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所有的一切人物關係全部理清,得到最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無論我們處於怎樣的生活,善良永遠應該是性格的主調,應該一直給自己找生活的希望,即使困在島上,也要相信周圍是海終究會有小船駛來。

讀《島》有感 篇25

“生活在陰溝裏的人,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家族關於一座只有麻風病人的島——斯皮納龍格的一段往事。追隨着作者的腳步來到1903年的希臘克利特海岸,那是個麻風病肆虐的年代,麻風病是一種慢性的傳染病,會導致患者皮膚麻木,身上起不同大小的結節和斑點,面目猙獰。在那個麻風病無法醫治的年代,麻風病人被視爲醜惡,不潔淨的人,他們的生命自患病的那一刻起便被判處無期徒刑,只能被迫遠離家人去往斯皮納龍格。

在如此無望而陰暗的背景下,故事的線索由布拉卡的一個家庭展開,丈夫吉奧吉斯是一個船伕,擔任給斯皮納龍格島運送物資的活計,而他的妻子伊蓮妮不幸染上麻風病,被送至島上後和麻風病抗爭多年後不幸去世,過了些年,小女兒瑪麗婭也因麻風病被送到島上,她失去一切後並沒有放棄生活,最後接受治療痊癒,與她的醫生結婚。

小說並沒有着力描寫麻風病人的痛苦與絕望,他們被世界遺棄,卻始終沒有放棄掙扎與反抗。他們強迫自己淡忘過去的生活,在這座被判處終生監禁的島上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他們未老先衰,皮膚一點一點潰爛,神經末梢漸漸失去知覺,身上的斑塊逐漸擴大。

絕望是這座島嶼的底蘊,可島上的人們卻比外面世界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價值。島的領導者帶領大家,建設醫院和學校,開設商店,放映電影,創造了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斯皮納龍格不再是“絕望”的象徵,它充滿愛與希望。伊蓮妮患病後仍然執着於讓島上的每個孩子接受教育,瑪麗婭爲島上每一個患者帶去草藥,拉帕斯基和克麗緹斯醫生的獻身和堅持,最終將重生帶給島上每一個人。斯皮納龍格這個恐怖的地獄,拆散無數幸福的家庭,卻見證了最崇高的美德。在美與醜的交織間,疾病與絕望的伴隨下,唯有希望,像溫情的萬丈千陽,照亮絕境的路。

小說有許多對現實社會的隱喻,吉奧吉斯的大女兒安娜擁有顛倒衆生的美貌,卻在嫁入豪門後因爲縱情放蕩而最後被丈夫殺害,二戰德軍即將佔領布拉卡時,安東尼斯爲島民而戰,卻在戰爭勝利後一貧如洗,被心愛的女人拋棄。作者不試圖美化社會的陰暗面,它客觀存在並肆意生長,但即使在那個“污穢荒涼”的不詳之地,也有絢爛的鮮花向陽生長。不可預測的衝突和屢屢打碎的片段中,從生活被毀又被重建,愛情被毀又重新生根發芽,悲傷是生命的基調,可那些閃光的瞬間讓人間值得。

重要的不是愛,而是爲愛活下去的勇氣。刻骨銘心的傷痛,讓愛不朽。作者:柴怡晨

讀《島》有感 篇26

《島》,一個穿插四代人的故事,這點與莫頓的《被遺忘的花園》有點相似,每一段故意掩蓋或是無法放下的過去都有一個不爲人知祕密......

故事從25歲的阿麗克西斯追問內心愛的心聲出發,來到克里特島,通過媽媽索菲亞的姨媽瑪麗婭的好朋友佛提妮(好長的關係[偷笑])的講述,回放了關於麻風病隔離區----斯皮納龍格島上的一些故事,以及住在布拉卡的吉奧吉斯一家與這個島發生的苦難與幸福!

在麻風病還不被瞭解的年代,它成了一種詛咒,一個人得病,全家人都跟着承受壓力,索菲亞的生母安娜人生的悲慘結局正是那種壓力下的畸形產兒,當然她的妹妹瑪麗婭就承受住了一切,並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只能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力量接受災難的重負,就像安娜渴望逃離卻又闖入新的禁地,最後只能粉身碎骨,讓人同情多於責怪!

故事繞不開一個情字,生活中也是一樣,當聽不到內心清晰的聲音時,可以去聽聽別人的故事,如文中的阿里克西斯,通過克里島一遊,看清了與男朋友埃德之間的愛,也解除了從小到大和媽媽之間築下的隔牆。傷口暴露在天空下,有點殘酷,但它會慢慢變好,任何的遮蔽或是故意的視而不見,只會讓錯變成更大的錯!

好吧,再見閱讀《島》的心情!

讀《島》有感 篇27

睡前,打開牀邊的檯燈,一如往常翻起一本書,閱讀似乎成了我獨特的催眠方式。暖黃的光芒給房間蒙上一層靜謐而又放鬆的氛圍,捧起書的那一刻想到可以進入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世界裏就欣喜不已。像白天在外勞作覓食的蝸牛,爬過藤蔓、越過小溪……夜晚的時候終於可以全身心放鬆地躲進殼裏。

最近的牀前讀物是《島》,一位我不甚瞭解的英國作家的處女作。

初看幾頁,只覺晦澀又無趣,大概是因爲書裏所描寫的西方世界,與我所生活的環境太過迥異,模糊而又遙遠,但我要堅持看下去,畢竟女主阿麗克西斯和我年紀相仿,我和她一樣渴望知道她母親過分守着過去的原因,並想和她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諦。

一頁一頁往下翻閱,好奇心也一點一點被挑撥。原來女主的家族曾居住在希臘克里特島,家族中有兩名女性曾和麻風病抗爭。一家人一步步前行、尋找,由幾近絕望到重拾希望,由深陷痛苦到走向光明。

全書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段是瑪麗亞在最終收穫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和幸福時,流下眼淚反覆默唸,“我是對的,我是對的。”

她一貫是個忍耐、孝順、極富愛心的好孩子,似乎大家也認爲這一切理所應當。然而,只有在她袒露脆弱這一刻我們纔看到,原來在遭受別人唾棄和異樣眼光的時候,瑪麗亞並非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堅定和堅強,她也一定有很多不爲人知的、自我懷疑的時刻。有無數個難捱的痛苦的夜晚,所幸,她堅持下來了,也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反觀姐姐安娜,

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自信不已,趾高氣昂地高昂着脖子挑釁他人。她一生自私跋扈、毫無愛心、傷害別人,卻不曾覺得自己有錯,最終失去了原本富足美滿的家庭,也徹底激怒了一直忍耐她的丈夫,死於這個曾經深愛她的人手中。

文學書籍裏描述的世界終歸還是烏托邦,作者會伸張正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惡毒的人受到懲罰,擁有真善美的人就會善終。可惜生活有時卻不能如小說結局般盡如人意。“醜陋”的人多了,似乎“醜陋”是正常的,“醜陋”的現象也見怪不怪了。

只願,那些懷疑的、掙扎的、堅守着正直價值觀的人,都能擁有瑪麗亞那樣的時刻,或哭着或笑着告訴自己:“我是對的!”

讀《島》有感 篇28

那是一座絕望之島(斯皮納龍格島),是沒有鎖鏈的監牢。島上所有的人都是麻風的疾病人,全部被判了死刑,唯一不同的只有剩下的日期。那也是一座幸運之島,當克里特島被德國佔領,饑荒和屠殺遍地,它卻因爲可怕的疾病換來難得的平靜和安寧。

然而,那座島又不是死氣沉沉,而是生機勃勃。每個來到島上的人都會受到相當禮節的接待和熱烈的歡迎,似乎對那些被社會拋棄,流浪不定的生命來說,這裏纔是遙遠的、長久夢想的安息地。雖然死亡已經習以爲常,但是生活仍將繼續。那裏有集市、學校、醫院、教堂、麪包房,有自己的牀。還有忠心的首長,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爭取民衆的利益,改善島上的設施,提高生活質量,使人的壽命可以延長。還有“一個人的課堂”,哪怕孩子不能活得很長,也值得投入全部的愛和力量。還有仁慈的醫生,冒着生命危險,一週往返好多趟,悉心照料這些可憐人,記錄他們的病情和症狀。因着他們的不懈努力,他們有了發電機,有了取暖器,有了小酒館,有了理髮店,有了電影院,能盡情的慶祝復活節,有了婚禮,有了報紙,有了新聞短片。這裏空氣新鮮,鳥兒鳴唱,有可以悠閒散步的大街小巷。在那裏有珍貴的情誼,有愉快的相遇,有仇恨的釋懷,有完全的接納,有悲傷的淚水,也有治癒的希望。以至於真的拿到“乾淨”的健康證,反而有些彷徨。若不是被驅逐在這座島上,真正寶貴的東西就會永遠隱藏;若不走到最黑暗的時光,如何發現人心究竟怎樣。曾經以爲這裏是爲死亡候場,哪知迎來黎明的曙光。

而布拉卡看似繁華,卻充滿算計和慾望,誘惑與僞裝。以至於意亂情迷令人瘋狂,煙火齊發後傳來兩聲槍響。一個女兒重返故鄉,一個女兒命喪黃泉;一個女兒尋得良伴,一個女兒家破人亡。前代的愛恨糾葛讓一個孤兒何處安放?用愛編制的謊言終究不能永遠隱藏,真相揭露,只是增加叛逆與憂傷。歲月流逝,羞辱與內疚並行,空留遺憾和淒涼。塵封的記憶不堪回首,至親血肉是麻風的疾病人,通姦犯和謀殺犯。但是指責他們的同時卻發現自己更是可恨,竟然拋棄了奉獻一切,真心相待的人。當一切答案揭曉,眼淚盡情流淌。但是心靈能否像麻風的疾病一樣被治癒?

教堂就在身旁,卻觸摸不到信仰。上帝就在嘴邊,卻忘卻聖潔的律法。誰是真正的英雄呢?那勇氣的確讓人動容,但說到底不過愛屋及烏,不想失去更多。如何用激情和個性解釋不忠呢?那婚姻的莊嚴還歷歷在目。愛的源頭在哪呢?是上帝,祂的真理與盟約。一切都過去,一切都忘記,就可以有個新的開始嗎?悔恨要向誰吐露?傷害如何彌補?誰有赦罪之恩?誰能安慰憂傷的靈魂?時間能沖淡傷痛,還是如擠壓後的檸檬皮,越久越苦澀。誰是忠心的首長?誰是敬業的教師?誰是仁慈的醫生?哪裏是斯皮納龍格島?那成羣結隊的麻風的疾病患者你看到了嗎?

哦,我寧可在孤島漂泊流浪也不願進入索多瑪;我寧可天天吃素菜、嗎哪也不願和紈絝子弟吃喝閒逛。我不願在黑暗的角落暗自神傷而錯失了那榮耀的大光;我不願因爲別人的犯罪而打破我對神聖的嚮往。但你若將我治癒,打發我去,我也願意孤身一人前往尼尼微,宣告你審判的消息;我也願意如撒瑪利亞婦女,述說我羞恥的過去,宣揚你救贖的能力。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因爲我們都各自爲政;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爲我們都在罪中同氣連枝。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因爲末日都要對自己負責。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爲離開你我們就要死掉。

讀《島》有感 篇29

——即使在那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也總能尋找到燦爛的鮮花。

不得不承認,上大學後,自己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的耐心,心境都比不上高中了。寫一篇讀後感,我笑了笑,寫點什麼呢?腦海中不由的浮現了遙遠的斯皮納龍格島,平靜的海面,鬱鬱蔥蔥的樹林,人們在集市上聊天,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彷彿島對面一切社會的浮華,人性的扭曲都和這裏沒有關係。可對於島對面的人們來說,這裏是避之不及的污穢之地,因爲這裏住的都是被遺棄的麻風病人。

距離第一次讀《島》,已經過了三年了,可提起島裏的這段故事,我還是難以平復,唏噓不已。《島》是維多利亞。希斯若普的長篇處女小說,一出版便引起巨大轟動,兩個月內即力壓《達·芬奇密碼》、《追風箏的人》、《哈利·波特6》,登上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首。它每一次情節的轉折都如鐘擺一般一次又一次的撞擊着人們的心靈,爲之哭,爲之嘆。

故事發生在一個古老曲折的家族。主人公阿麗克西斯爲了探尋母親索菲婭從不願提起的過去來到了母親出生的地方布拉卡,通過外婆的朋友瞭解了那段納粹時期愛與恨的故事。

當時的麻風病人見人怕,聖經裏說這種病“不潔淨不潔淨”。麻風病人因爲在後期身體發生畸形而被拋棄,他們得不到足夠的照顧,結局只能是死亡。斯皮納龍格就是麻風病人最後歸屬的禁地。而這個禁地與外界唯一的聯繫就是漁夫吉奧吉斯,他靠往斯皮納龍格島上運送貨物來多賺點錢,這也是很冒險的。他的妻子伊蓮妮是名受人愛戴的老師,可惜的是伊蓮妮不幸的感染上了這個病。她不得不被送往斯皮納龍格。而且是由吉奧吉斯親自送她過去。而在伊蓮妮生活在島上的這段時間裏,堅強的她又當了教師,不顧自己的惡化,悉心照顧起了島上的孩子,正逢雅典也有部分麻風病人爲爭取更好的醫療條件,進行起義失敗被送到島上來。也正是來自雅典的這些人開創了斯皮納龍格的新時代。他們爲島上爭取到了更多的政府援助和公共設施,極大的改善了島上居民的生活條件。生活在島上的人們逐漸變得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甚至比以前生活的更好。他們有報紙,有電影,自給自足,生活豐富多彩。

島這邊的吉奧吉斯只有與兩個女兒安娜和瑪利亞相依爲命,而當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兒長大時,命運又再一次的拋棄了她們。安娜愛物虛榮,不斷勾引妹妹的未婚夫,婚後一直過着奢華萎靡的生活。妹妹瑪麗婭性格溫順,擔負着照顧父親的職責,可是不幸再次降臨了,瑪麗婭也患了麻風病。瑪麗婭像母親一樣來到斯皮納龍格,可是她的心態和母親一樣樂觀積極。她懂些草藥於是在島上用草藥爲人們治療一些小的疾病。在島上她結識了爲治療麻風病而不斷探索研究的克里提斯,隨着醫學的不斷髮展,最終克里提斯他們找到了治療麻風病的方法,斯皮納龍格島上的居民不斷被治癒。他們決定在同一天離開斯皮納龍格島。離開斯皮納龍格的這一天,布拉卡的居民以及病人們的親友舉辦了一場慶祝會。而安娜卻因和小叔子的勾搭泄露被丈夫殺死在慶祝會上。安娜的丈夫安德烈斯爲此進了監獄。瑪麗婭和克里提斯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收養了安娜的女兒索菲婭,在索菲婭大學開學的前一晚克里提斯夫婦纔將索菲婭的身世告訴她。可是索菲婭一時接受不了她的家族有麻風病人以及自己母親的行爲,之後便很少再和姨父姨母聯繫。也向自己的丈夫孩子埋藏了自己的過去。故事又回到了原點,主人公阿麗克西斯也明白了母親索菲婭的苦衷。

故事講到這裏算是結束了,可故事帶給我的震撼怎麼能結束呢?首先讓我感動的是伊蓮妮,這個看似柔弱的女教師,即使被冷酷的人們拋棄,即使面對身體的折磨,她也沒有放棄,她將她的生命貢獻給了這個島和島上那些和她經歷相同苦難的人們。她熱愛教育,愛護孩子,幫助村民,她是善良的,也是崇高的。

當伊蓮妮在孤島上忍受着病痛折磨時,支持着她的是島那邊的丈夫和女兒們,我忘不了那一幕,吉奧吉斯划着陳舊的槳將自己的妻子送到那個“不祥之地”船上很安靜,但我們都明白,他此刻心裏正劃開千萬刀的口子。在那之後的日日夜夜,吉奧吉斯只能報着妻子的信入睡,期待着去送貨時能見見那日漸消瘦的妻子,雖然隔着一堵冰冷牆,他們只能聽見彼此的聲音。

伊蓮妮的愛讓人動容,同樣的,她的女兒瑪麗亞,這個善良純真的姑娘讓人心疼。她的退讓,讓愛慕虛榮的姐姐得寸進尺,她的善良,讓朝三暮四的未婚夫胡作非爲,而老天似乎和她開了個玩笑,在遭到姐姐和未婚夫的背叛後,她不幸得染上麻風病,姐姐幸災樂禍的嫁進豪。在別人眼裏瑪麗亞太慘了,可在瑪麗亞心裏,她知道這對她來說也是解脫,別人眼裏可怕的島在她眼裏比不上這裏的冷漠殘酷,她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老父親沒有人照顧。來到島上的瑪麗亞像是重獲自由一樣,她想她母親一樣,無私的幫助島上的村名,島上生活的描寫是最打動我的,在外面的人看來,他們是不潔之人,他們是將死之人,可他們卻相互扶持,沒有放棄生活的權利,他們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發展醫療,爲自己贏得活下去希望,不放棄比什麼都重要。比起外面那些糜爛的生活,瑪麗亞他們活得更有血性,更有價值。也許是伊蓮妮在保佑着她的女兒,瑪麗亞不僅在斯皮納龍格島上活了下來,還遇到了自己的真愛,也許這就是善良的人的獎賞。

到底誰是污穢的?到底誰是將死之人?倒底哪裏纔是真是的死亡之地?是那個島嗎?還是這個浮華的社會?是那些不放棄生命的病人?還是那些終日逍遙,自私的富人呢?

命運就是這樣的巧合,在斯皮納龍格島上的人們獲得新生之時,也是富人們該面對命運懲罰之時,當一切的罪惡曝光在光芒中時,誰纔是最醜陋的人?罪惡的人必將接受懲罰,也許是生命的代價。

善惡到頭終有報,命運會獎賞善良的人。正如主人公感受的:“阿麗克西斯看不到恥辱,只看到英雄主義,沒有不忠,只有激情,沒有麻風病,只有愛。他們的家族彼此的愛那麼強烈,經歷了疾病與健康,順境與逆境,到死才能分離。而阿麗克西斯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抉擇,生活如果只循着規定的軌跡,沒有了活着的激情與渴望,那麼活着又是爲了什麼。”這本書給我的最終感受是愛,所有的一切不忠邪惡都只是爲了襯托愛的光芒。親情,愛情,友情,每一種愛都是支撐我們堅強的力量。即使面對的是疾病,即使面對的是死亡,也不放棄活着的希望。在困難中,偉大的人不僅能自救,還能幫助更多的人,這讓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時候,有那麼多無私的人獻出了他們無私的愛,只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我們衆志成城,才得以度過那段困難的時候,才得以幫助汶川建立新的家園。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發生什麼,我們也不能放棄希望,因爲我們還有那麼多的愛,還可以擁有那麼多的關心,這些關心幫助我們的朋友家人,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我們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愛身邊的人,去愛我們的生活,去愛我們的生活,珍惜我們擁有的,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因爲我們愛它。

讀《島》有感 篇30

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超越《追風箏的人》。看到這,果斷買了下來。

昨晚上,終於把這部作品看完了。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斯皮納龍格與島對岸布拉卡上人們生活的狀況。

斯皮納龍格,一個令布拉卡、愛琴海,甚至整個歐洲都談虎變色的島。因爲它被當作了整個希臘甚至歐洲的麻風的疾病隔離區。一旦有人得了麻風的疾病,就會被送到斯皮納龍格島上來。“麻風的疾病”,由於錯誤的觀念,在當時人們認爲一旦得麻風的疾病就會迅速蔓延開。如此便照成了聞風喪膽,人心惶惶的局面。

然而斯皮納龍格島上的人們是憂喜參半的。他們是悲慘的,被故鄉人嫌棄,不得已來到了島上;他們是痛苦的,被病痛折磨,欲哭無淚;他們是自由的,沒人會約束他們的行動;他們是幸運的,避開了戰爭的烽火;他們是樂觀的,在島上建起了不亞於布拉卡的建築;他們是幸福的,遇到了伊蓮妮、吉奧吉斯、克里提斯、瑪麗亞等人的照顧;他們是奇蹟的,最終隨着新藥的研發,逐漸擺脫了麻風的疾病,回到了久違的故鄉……

整本書,喜怒哀樂,最終讓人們相信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不管是親情的愛,愛情的愛,還是友情的愛,都是偉大的,又是充滿力量的。生死不離的這些愛,對每個人都不是束縛,而是活着的力量和動力。

也許如今已沒有這樣的島,然後每個人心中依舊有一座孤島。島上住着自己心中的苦澀歲月。當我們再一次回味時,苦澀也許已消退,只把它當生活的一部分。

活着真好!

讀《島》有感 篇31

小弟極力推薦該書,所以花了三天時間讀完。

封面上寫着“在這個浮華的年代,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爲一個書中故事潸然淚下了?這個風靡歐洲的故事,哀婉悲傷,令人禁不住淚流滿面·”,“令整個歐洲都潸然淚下的生死悲歡”,“超越《達芬奇密碼》《追風箏的人》《哈利波特6》”。

實話說,看完此書我並沒有落淚,除了被書中描寫的人物或事件所感動。有點失望,看了一半過後,情節纔開始勾起我的興趣,作者的主題輕輕掠過,並不深刻。至少沒看出它哪裏超越了《追風箏的人》。

不過本書創建的背景十分宏大甚至成功。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斯皮納龍格,島上都是麻風病患者。他們被社會拋棄,卻在島上開創了新的生活。由於每個人深知死神就在身邊,所以他們反倒相互體諒,安居樂業。島上是個繁榮的小社會,民風淳樸,人們互相認識,生活悠閒,除了被疾病折磨。

其實這世界上誰都是行將赴死之人,只是島上的人們時日更短,所以更珍惜每天。而島外的人時日較長,沒有疾病困擾,因而忘了他們是地球的寄居者,目光短淺,毫不珍惜。

我想象着人們排着長長的隊伍,在死神的門口等待。每個人都必將通過,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而已,有的人忘記了這個事實,揮霍一生,等到醒悟,爲時已晚。

作者大概想表達對從前淳樸單純的生活、還有既安守本分又辛勤的人們的懷念,通過姐姐安娜和妹妹瑪利亞的對比,強調理智勝過情感,完全出於本能,衝動行事最終會毀了自己。

然而關於人物描寫,作者筆力不夠,全書沒有人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大部分人只是描寫到了筋骨,可無法深入其內心及靈魂,也沒能躍然紙上走到讀者面前,全書大大小小的衝突不夠強烈。

不過我喜歡作者的假設,斯皮納龍格島近似“桃花源”,當克里提斯醫生驅散了要毀滅小島的衆徒後,島上的居民全出現在這個清冷的早晨來表達他們的感激,他們是團結的、真誠的、質樸的,他們說“喜歡”就真的是“喜歡”,他們感恩,珍惜每天每個人。世上多一個明白人,就多一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