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通用10篇)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通用10篇)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1

今年的暑假中,讀了劉可欽老師的《教育其實很美》這本書,本書共分爲五章,分別是:營造共同成長的氛圍,彰顯學校文化場域之美;從一般走向優秀,彰顯教師職業之美;讓學生站在正中央,彰顯學生成長之美;尋找課堂的精彩,彰顯課堂教學生命之美;打開另一扇窗,彰顯教育博大之美。

這是一個校長站在一定高度上來看待教育的一本書,書中講了一些關於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學生成長的小故事,讀來並不乏味。讀後,我將其中的某些思想進行了總結概括,消化吸收,總結起來如下:

一、爲師,我們要堅守教育信念。

書中這樣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學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如果不能讓學生變得更好,至少不能讓他變得更糟。這就是做教師的底線。”書中還寫道:“我們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冷漠,相信教育會使他改變,這就是當教師不能丟掉的教育信念。”這些話一字一句,字字錐心。回想一下,當我們面對反反覆覆、挑戰教師忍耐極限的孩子時,我們是否曾動搖過堅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尋找過那第51種方法?是否還甘願堅守爲師的底線?劉可欽校長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級的學生似乎處於學習的疲憊期,好像活躍勁的孩子成績與習慣已經比較穩定了,而學習困難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勁不好好努力了。班級裏形成了較大的落差,我們做教師的有時會處於一個“分裂”的狀態的角色。一邊面對優秀的孩子,引領着他們前進;一邊更要激勵那一部分心猿意馬的孩子,讓他們回到課堂上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盡力去幫助他們收穫快樂和自信。往往此時,我們多少都會有厭煩情緒,急躁情緒,但是我們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緒,平靜下來,努力相信他們能變,這個過程有時真的需要耐心與等待。在本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一年級新入學的小女孩,不肯進班級,大哭大鬧,後來竟然躺到劉校長的辦公室的沙發上,後來一連數日,劉校長辦公,她就在劉校長辦公室裏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後來,這個小孩子漸漸地進入班級,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樣正常地學習活動了。

有人問劉校長,說:“這個孩子在你辦公室不影響你工作嗎?”劉校長回答:“讓她喜歡上學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她能變好。看了這本書讓我重新的審視自己以往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爲,因爲每個孩子都無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將來都會有自己的合適的位置,老師你要相信他們。在小學面對孩子們六年的變化,我想,我們做老師的.別說看人家一輩子如何如何,就連孩子六年後發展如何我們都看不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變好,我們力求合適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麼?腳奴不是讓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養聽話的孩子,教育也不是優中選優的選拔,教育是極複雜的工作,是對一個生命的感染、浸潤和喚醒,是爲了這個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堅定不移地相信他會更優秀,卻只能一天一天慢慢來的事情。所以,我從今天起,對孩子的成長不要苛求,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小差錯,不要過於當真,更不要小題大做,多點寬容,多點善待,相信他會成長得更優秀,堅守教育底線,堅守教育信念。

二、爲師,我們要恰當地關愛學生。

書上第79頁寫道,“好的教育是‘當春乃發生’的,因而能帶來‘潤物細無聲’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師能夠理解和尊重學生,順應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長需要,孩子纔可能自然接受你的關愛。教育不是硬塞給誰的物品,沒有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說一千道一萬,也是枉然。

在豁達、平等的學生觀越來越明確後,我越來越感到,課堂裏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已經不僅僅關於數學,而是更深層的像是在探討人生。教育、育人,或許點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種。或許糾正了他偏差的一點人生方向。孩子們的快樂與不悅很大程度上與老師有關係。憑心而論,大多老師對孩子實施教育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變好,但結果卻不一樣,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走進孩子內心,少一點尊重與理解。

三、爲師,要享受職業帶給我們的幸福。

學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彌足珍貴。老師能夠陪伴孩子們走過他的成長歲月是幸運的。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幸福都是一種體驗,幸福還是一種重要嘗試和積累。教育其實很美,就讓它這樣美美的延續下去。留給孩子的“小學回憶”,應該是一些伴隨終身的良好習慣,是一些人生思維的雛形。

我們努力,讓開放性教學在學生心中種下“尊重、分享、嚴謹、求知、努力”的種子,爲他的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我要追尋和實現的教育目標!

教師需要喚醒、激勵、引導,學生同樣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們會一時忍受,並可能會去努力,但這種外在的強迫無法使他們堅持多久,而只有內心的動力被喚醒,他們纔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學生,在老師眼裏都應該是正常的,我們要做得不是埋怨、責怪、批評、控制,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天性,在具體的情境中,幫助孩子體會規則與秩序,學會交往技能。學會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在這一機會中學會“規則與秩序”,“學會交流技能”。讓我們善待學生的錯誤。

《教育其實很美》這本書帶給我不少思考,讀它,讓我心靜;讀它,讓我心亮;讀它,讓我心中充滿力量。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2

教育其實很美。這樣的標題,聽起來並不陌生,因爲我們也經常這樣引用,但是真正認爲很美的人恐怕不在多數。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可欽校長所撰寫的教育著作的名稱,“其實”二字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實想法,說明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並不美,說到教育我們泛指老師和家長眼中的教育,可能大多數老師和家長眼中的教育就是以目標和結果導向型的教育,如果無法達成想要的目標,或者教育的結果與自己的目標相差甚遠,那就會產生強裂的沮喪感、挫敗感,逐漸就形成了習得性無助,要麼成爲教師職業倦怠之始,要麼成爲破罐子破摔的肇端,家長也爲如此,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等到發現現實不是如此時就會焦躁不安,變得沒有耐心,他們還會認爲教育的美好嗎?誠然,一個沒有目標和結果導向的教育不是一個有效的教育,也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教育。但是,片面追求成績、分數、精英、升入重點高中、考入一流大學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嗎?顯然不是!

我理解劉可欽校長的眼中的教育是以目標前提下過程導向型,追求和享受教育本身原本應有的美的元素,美是客觀存在的,之所以許多人(包括我們)沒有發現,是因爲我們沒有發現美的眼睛,當然,也許受到其他太多“不美”的因素的影響。

教育的美,在劉校長看來,它有學校文化的場域之美,教師在職業生涯從一般走向優秀的職業之美,靜待花開的學生成長之美,課堂教學的生命之美,能夠在教育中打開另一扇窗的教育博大之美。

在本書的第三章《讓學生站在正中央,彰顯學生的成長之美》章節中,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比如,空間有多大,孩子的發展就有多大,掩卷深思,我們是否給足了孩子們足夠的發展空間,有沒有充分的把該放手的放給孩子們去做?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沒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不是以孩子們的發展爲中心,還有多少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去對待孩子。比規則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愛,一說學校固然少不了機率、制度、規範和規則,但是面對違反規則的孩子,我們是維護規則重要呢,還是站在孩子未來的發展更重要呢,也學有人說,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難道就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嗎,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在堅持孩子發展第一的前提下去維護規則。那就是在處理具體問題上去體現教師的智慧,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不是機械化的原則堅持,而是具有創造性的加工和塑造。那時把教師比作藝術家的事業。所以,本書97頁說,老師不能丟掉的教育信念。我想也許就是“靜靜地等待花開”。

67頁中,《你對學生說話的聲音有多高?》也對我頗有感觸,面對喧囂的課堂,或者犯錯的學生,我們是不是經常性的喜歡用更大的嗓門來制止學生或者壓制學生?我們憤怒的聲音和衝動的情緒對於學生只會讓學生更加牴觸,行動上暫時收斂,但並沒有心服口服,還會徒增我們的生氣和煩惱,實際上顯得自己的無能。記得一位優秀的班主任說過,要想讓教室裏安靜的唯一方法就是老師要帶頭在班上閉嘴,減少經常性嘮叨,在自習課上老師不能想起啥就說啥,要養成有條理的習慣,嘗試在學生面前講話要有準備,而不是想到說出;要有條理,而不是東拉西扯;要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說教;要有鮮活事例,而不是單講大道理。更重要的要講究講話的藝術,降低聲調講話,而不是聲嘶力竭!同時,低聲調的講話將更多的包含教師對學生深沉的愛!有愛才有教育!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學校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面對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它不同於成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社會。我們應該也必須“走出非此即彼的誤區”,作者說,我想,如果任由互助、關愛、理解、尊重等這些人間可貴的情感在教育消失的話,付出的代價可能比懲罰一個偷懶的孩子,趕走一個犯了衆怒的“壞學生”還要大。誠然,我將我校的學校精神在經過周密調研和思考後確定爲:熱愛、尊重、理解、珍惜,也把它鐫刻在牆上,以期達到對廣大教師的感染和影響,希望廣大教師能夠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師者應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差異,尊重知識、尊重科學、遵循教育規律;理解家長對教育能力的不足、理解家長的難處,理解學生在認識上的偏差和學習能力上的不足,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渡過難關;珍惜教育生涯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和快樂,珍稀一段師生之緣,珍惜美好的教育時光!

教育其實很美,教育真的很美。期待花開和傾聽生命拔節的聲音,都是值得留戀和珍惜的!教師的幸福就在於回過頭來看走過的路,看自己播種的希望一個個能夠長成了參天大樹,雖然,有的偉岸挺拔、有的枝繁葉茂、有的僅有一片濃蔭、有的是花香四溢、還有的是結滿了果實,它們都在爲這個社會做着不同的貢獻。但願我們共同享受這份教育的美好!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3

喜歡在寂靜的夜翻開書,那文字如精靈般勾織成許多豐富的畫面,欲把想象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我看書時的感覺。

讀《教育其實很美》也常常選擇寧靜的夜,萬籟俱寂,心靜如水,隨書中溪水般文字,讓自己的心徜徉在美妙的教育天地裏。

感覺很美!

讀着讀着,發現書中記錄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瑣碎的,有頭疼的,有激動的,也有令人留戀的……那場景真實的如同我們每天生活的現場直播一般。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當把每天的生活變成文字時,就好像給生活披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頓時覺得光彩起來,繽紛起來……

如果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那就是真實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我邊讀邊悟,悟出了幸福的含義,明白了:人生是一部大書,日是它的標點,月是它的段落,年華是它的章節。我們每個人在譜寫自己的生命之書時,都應懷着與生俱來的信念去拼搏,去創造,去追求。

讀書而後思,就會頓悟:讀書無止境,爲師無止境……

讀《教育其實很美》,只覺得教育美麗無比,作者劉可欽校長是大家風範依舊,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覺美不勝收。

再結合這幾天參加“全國課堂研討會”在南京聽課,我腦海中如海浪一般翻滾着……

名師魅力四射,課堂精彩紛呈,現代教育生機勃勃。

文化璀璨如花,詩詞光彩奪目,經典教學衆人稱奇。

每當站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內心就激起千層浪,時常警示自己不讀書就會膚淺,不學習就是罪過!希望自己也能如名師一般從容。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4

一、學校管理

學校文化內涵——“圓文化”。即把學生、老師和校長的關係比作一個圓,那麼學生就處在圓的正中央,外圍的老師好爲學生服務,最外圍的校長和其他學校領導爲老師服務,這樣一層層向內傳遞的不僅僅是服務,還有情感和幸福。

正由於有這樣的文化引領,纔有“鼓勵老師、欣賞老師、善待老師,老師們就會創造出一個個驚喜”的管理理念。和既要從“人性的優點”一面出發,樹立教師羣體的共同價值追求,通過對人的潛能的激發和價值的尊重,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還要從“人性的弱點”一面出發,來設計常規的管理制度,強化教師羣體的規章意識。最重要的,還是超越“善”與“惡”的藩籬,通過建立激勵上進,抑制懶惰,獎勵優秀,處罰失責的羣體語境,來提升文化和鑄造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我校在常規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師羣體的規章意識的強化,以及獎優罰懶等方面都有較成熟的經驗,但在激勵上級、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方面成效不明顯。這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意識學校雖有這光面的機制,如年度考覈,績效獎金髮放辦法中的獎勵,領銜教師的評選等,也有課堂教學比武。教師基本功比賽,教研組的教研活動等平臺設計。但各種平臺設計太狹窄,且缺乏活動的延續性和機制的支撐,生命力不行。二是工作時間長了,生活上的牽扯等原因。教師會產生懈怠,沒有了激情,少部分教師淺嘗輒止的滿足等現象,制約着個體上進的願望。爲解除這些困惑,學校也採取了一些辦法,如設立“教師羣體創優“的課題研究,希望通過課題煙具,創設出大家羣體向上的氛圍,引領共同提高。由於研究活動脫節,設置的.活動沒有把牢教師的脈搏等原因,羣體創優的問題始終困擾着我們。

如何在常規的管理與鼓勵創新的文化中找到一種平衡,既保持研究的深入,又不至於制約老師的想法,中關四小的每週例會上設立了30分鐘的“且行且思”欄目,“項目招募”、“教學風格研討月”等活動值得借鑑。

二、團隊建設

團隊建設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怎樣才能讓大家和諧相處?一邊讓老師們能夠在愉悅的狀態下工作;第二階段:怎樣讓大家樂於交流?以便讓老師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困惑,在對話與交流中昇華對教育的認識。第三階段:如何才能形成團隊教學的合力?這些都是以後工作實踐中努力要學習和提升的。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5

“在我們習慣了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方式中,哪些是制約學生髮展的,哪些因素阻礙了我們通往理想教學的境界,哪些管理方式又影響了教師的創新”?劉可欽校長的這種反思方式值得我們學習。“走下講臺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創造,尋找多樣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是劉校長指出的尋找課堂精彩的道路。

“如果課堂中能有一個核心的大問題作引導,我們的教學就不會被細小的問題隔斷;如果有一個大的問題貫穿始終,教師就會關注重要的點,淡化干擾,保證學生獲得每節課應該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這是劉可欽校長的主張,也是我們開放教學的方向。課改以來,課堂上常常看到老師“循循善誘”,學生“對答如流”,真正能促進學生思維提升的問題被“肢解”了。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被擠佔了。所以,我們應該改變一問一答的課堂提問方式,用大問題主導課堂。

大問題可以讓教學過程變得簡潔、明晰,學生獲得的是深入思考的機會,而不是簡單地得到一個正確與否的答案。以問題作爲主線,課堂上老師也不再使用那些細小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問答,這樣就可以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思考上,給學生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幫助,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幫助學生加以完善。以大問題作爲思考的核心,可以讓教師減少簡單的重複和嘮叨,更關注在關鍵處的重複和確認,以給學生更好的示範。

在用大問題主導的課堂中,學生的的獨立思考和交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學生的思維能否被激活?學生是否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互動?這些關鍵的因素有賴於教師“親切自然的教態”、“在具體場景中不斷調節學習氣氛的能力”、“紮實的學科基本功”、“極富啓發和激勵作用的語言”作爲一節課的“基本色調”;還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理解方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要懂得“因勢利導”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對關鍵問題的思考上;要抓住生成的錯誤資源把問題轉化爲學生髮展的機會;要給學生必要的具體指導,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得簡潔、高效。

當然,在實施問題爲主線的課堂中,以怎樣的形式引出核心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如何通過追問和反問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如何設計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組織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學生之間交流與質疑充分?如何保證合作學習的秩序?這些都是我們要不斷思考、不斷反思、不斷積累有效策略的問題。

在《改造常態的教研方式》一文中,中關村四小側重一個點進行教研活動,針對一個問題進行不斷地跟進式交流總結有效策略,一個階段力圖解決一個問題等經驗值得借鑑。正如《起伏的研究過程》中所說:儘管研究帶來的變化大多數時候是緩慢的,但是當教師一旦發現研究有助於改善自己的教學時,他們就能從研究中找到自信和樂趣,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不斷學習先進的理念,借鑑先進的方法,追尋理想的“美”的教育境界,我們始終“在路上”!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6

《教育其實很美》,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深深的吸引住了。於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翻開來看。書中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事例,更是讓我着迷。整本書闡述了劉可欽校長關於教育教學、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和學校文化的系統思考,集中於一點,那就是:教育是美的!我不由得佩服作者對教育的用心體悟和她作爲一個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下面我就書中一些感受深刻的內容,談談我的收穫。

一、教師要學會終身學習。

書中寫道:我們要善於學習。從事教師職業就決定了你必須要有一個善於學習的習慣。我們給學生留家庭作業,爲什麼不能給自己擠出一段學習時間呢?作爲教師,我們要終身學習,哪怕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來讀書,也能創造出閱讀奇蹟。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就必須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身爲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如何應對與學生相處的種種細節,這是需要智慧的,而這智慧的'源泉,我覺得正是“書”這位無聲的老師。班主任愛讀書,班裏的孩子也是喜歡讀書的。讓我們做一名愛讀書的老師吧,這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閱讀課,每次課孩子們都特別喜歡上,他們拿上自己的小本本來到閱覽室,借上自己喜歡的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我看着他們認真讀書的樣子,我們作爲老師還有什麼理由不喜歡讀書呢?

二、教師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孩子。

書中這樣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學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如果不能讓學生變得更

好,至少不能讓他變得更糟。這就是做教師的底線。”是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我們面對學習差的孩子,不能給他們貼上“差”的標籤;對品行差,愛欺負同學的孩子,也不能告訴班級其他學生“離他遠點”。我們作爲老師,要知道學生表現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只有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差異,才能找到更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郭丁名是我四年級時接過的一個差生,他有些自閉,平時上課不聽講,只是捧着厚厚的課外書看。通過與前任班主任溝通,知道他父母離婚,父親外出打工,只和奶奶住,考試成績也就是二十來分。孩子才上四年級,不能就這樣毀了呀!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等的對待他。我先找他談話,然後換桌時讓他隨大家一起調換,我一直關注着他,課堂上,他的學習態度有了轉變,不再看課外書了,開始聽課了,遇到簡單的問題他也能回答對了,他的回答經常博得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趁此機會在班裏大大的表揚了他,漸漸地孩子的進步越來越大,他也變得自信了,話也變得多了,一次數學考試竟然考了70多分,反超了我們幾名後進生,我爲他的進步感到高興。每個學生都是一粒種子,我們要給他適宜的環境,他才能生根發芽。只要我們對他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他們總會有飛躍的一天。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7

讀到《教育其實很美》這本書不知不覺中,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書幾近十年,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纔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 教育其實很美》,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 所謂的平淡是平庸,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劉可欽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爲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劉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劉老師的教育追求。 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教育其實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獨特,美要美在教師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異,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8

“讀起來,學起來,我必須行動起來。”我心中默默給自己定目標,不斷追問這樣一個問題:

“名家”究竟“名”在哪兒?想透了,方向明,幹勁足,每天幸福無比。

1、名在使命感。

《教育其實很美》一書中,有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做好教師,也有語重心長的開導我們體會教育之美,更有娓娓道來的講述做好教育的美妙感受,言語間無不透射出劉可欽校長對教育的那份摯愛,對所有教育人做好教育的那份殷殷期待。

在南京聽名家的課,能明顯感受到名家不僅僅是在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們上示範課,更重要的是喚起教育者們對教育的責任意識,希望教育能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使教育的'春天更美麗。

2、名在有思想。

培根說,別讓自己的腦子成爲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專家們一再強調教師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研究,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

讀《教育其實很美》一書,可以一口氣讀好多頁,讀得暢快,讀得過癮,除了語言的精準,更吸引人的是觀點的新穎,見解的獨到。如“讓老師們感到安全”“尊重教師的專業主張”“集體的力量不等同於團隊的力量”“讀書是不需要理由的”“帶孩子走過那道坎”等等。這一個個小標題浸着濃濃的人文關懷,折射着迷人的光芒。

正如南京聽課時,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課堂上讓孩子們懂得“站着讀書”的重要性;王崧舟老師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是在激勵孩子們“人人看月各不同,自己心中月更美”的思想,鼓勵孩子們讀出自己的感受;戴建榮老師獨到的吟詩教學本身就透着自己的深入研究;竇桂梅老師上課像是聊天,跟同學們聊民間故事,整節課以學生的學定課堂上的教,遊刃有餘,風采盡顯。看他們的課沒有自己多年的思考,是不可能衍生如此多的課堂精彩。

還有名在設計。每節課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學設計之精、之深、之巧。聽似平實的話語中體現着先進的理念,看似簡單的設計中滲透着濃濃的人文關懷。

“名家”之“名”還名在有趣。

薛法根老師的課上,孩子們在不知不覺經歷了:聽故事→知結構,講故事→用結構,編故事→化結構。由學知識轉變爲多種能力的訓練。這種有趣的學習令孩子們樂此不疲。

朱文君老師領着孩子們玩小古文,讓孩子們學得生動,學得牢固。

竇桂梅老師整節課就是在跟孩子們“聊”,聊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聊懂了重點、難點,聊出了思想。

“名家”之“名”還名在肯鑽。

這次聽課,我真的從這些大師身上,領悟到了:只有付出,只有鑽研,堅持不懈,才能成爲像他們一樣的名師,別無它徑。

越讀《教育其實很美》越覺得自己要學得東西太多,包括這次南京之行我深受震撼,真正體會到了“等,靠,熬”是不可能成名成家的,“名家”是等不到,靠不來,熬不出的。

認真過自己的每一天,在看似重複的日子裏認真體悟教育的美麗,纔會發現生活中每個人都很美,每個人的付出都值得珍視,每個人都很重要。讀書在繼續,感悟在加深,情感在昇華,幸福在集聚,指數在升高……

只要不斷深學、不停探索,只要足夠用心、足夠深鑽,只要堅持不懈、永不停歇。每個人都能尋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幸福,擁有美麗!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9

《教育其實很美》已經讀完,劉校長在文中 提到的那個不肯走進教室的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小女孩在劉校長回校交流時與我們提到過,在《小崔說事》訪談中關村四小節目中我們也看到過。這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呢?簡單說,上學了,她卻以哭鬧的形式拒絕走進教室。

類似這樣的孩子我在一年級也見到過,有女孩,也有男孩。往往在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或者教室門口,輕者抹眼淚,重者緊抓父母的衣襟怎麼都不肯鬆手。但,父母離開學校後,孩子雖不情願,通常也會隨着老師的牽引走進教室了。而文中的小女孩卻不是那麼輕易就走進教室,其他孩子上課的時間,就是她哭鬧或在校園玩耍,在教室外走廊與老師捉迷藏的時間。

此時的劉校長在得知情況之後,讓小女孩走進了自己的會議室,讓老師放心去給其他孩子上課。當有人質疑:這孩子不影響你的工作嗎?劉校長回答說:“幫助她適應學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

隨後數月,劉校長在與小女孩的相處中一步步讓孩子自覺地迴歸了課堂。起初,我驚訝於劉校長的耐心,也慶幸自己沒有碰到這樣的孩子。但仔細琢磨,我們班雖沒有這樣的特例學生,可是55個孩子,每個孩子本身都是獨特的啊!

陶陶,一個乖巧文氣的女孩,怎麼小名會叫淘淘呢?父母說:“孩子出生時只有二斤六兩,我們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個月時早產,單獨與人溝通時目光飄忽不定,集體教學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語言和動作,偶爾在課堂發出怪叫聲。

D,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但認字較少,集體學習中存在困難,課堂上時常做小動作以派遣自己的無聊。

W,幼兒教育階段父母參與少,孩子時常自己玩耍,集體學習中沒有興趣,但一張紙片可以讓他整節課擺弄不停。

面對集體教學,我們總期望整齊劃一,這樣,我們繁瑣的工作才能簡單一點。家長們也是如此抱怨,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我家的孩子怎麼卻是這樣呢?其實,您一定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極複雜的'工作,是對一個生命的感染、浸潤和喚醒,是爲了這個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堅定不移地相信他會更優秀,卻只能一天一天慢慢來的事情……

教育其實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獨特,美要美在教師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異,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

《教育其實很美》讀後感 10

在工作室組長和同仁的帶動下,我開始在書香世界裏尋求教育的真諦,享受讀書帶給我的充實感。無意間,我翻開《教育其實很美》這本書,裏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於是便愛不釋手。

這本書是著名的特級教師劉可欽校長寫的,書中她不時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聽到的小事情來闡述,細節中滲透着教育其實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沒有審美的眼光和對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過日子的狀態中,我們又很難體會到這種美好,美麗或者說不滿。因爲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們成爲我們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曾經看過兩個小故事。課堂上,有一個學生搗亂,不好好學習,對老師的教導又不服氣。老師批評的語氣中,夾雜着怒氣,邊批評邊說:“你別翻白眼啊!”可小孩並不知道什麼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師發現了,老師十分惱怒地呵斥道:“我說你,不但不聽,還故意翻白眼。”自然,這個學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課寫檢討。

還有一個學生,同學送了一塊彩色的棉花糖,她不捨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課堂上,她忍不住打開水杯看了一眼,沒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變大了。她感覺非常有趣,撲哧一聲樂了,結果被老師發現,也被罰了。課堂開始變得很安靜,老師繼續講課。所有的學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師一個有一個問題,所有人都可以感覺到課堂氣氛的壓抑。

我舉這兩個事例,主要就是想說明,學生犯錯、走神兒,都是課堂上十分常見的現象,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學生喪失可貴的品質——好奇。我們會遇到許多學生成長過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師如果能大度寬容地一笑了之,遠比怒斥換來的效果要好。因爲,其中包含着老師對學生成長特點深刻理解之後的智慧。

所以,美不僅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一個過程。在尋找、發現一個個體的閃光點中體驗到美,把美的種子播撒,並精心呵護、培育,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學習並享受成長之美,正所謂教學相長。

大美至真,至純,至簡,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們所有的老師,一起來發現,一起來感受——原來,教育其實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