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蠟燭》有感(精選25篇)

讀《蠟燭》有感(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蠟燭》有感(精選25篇)

讀《蠟燭》有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故事《蠟燭》,讀後心裏很不平靜。

故事講的是,一個單身的女子剛剛搬進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帶突然停電了,那女子只好點上蠟燭。沒一會,突然傳了敲門聲。原是鄰居家小孩,小孩緊張地問:"阿姨,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她們家窮得連蠟燭都沒有,可別讓她們粘上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沒有!"孩子從懷裏拿出了兩根蠟燭,說:"我媽媽怕你沒有,讓我給你送兩根。"女子聽到這裏,把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讀到最後,我同情起送蠟燭的小女孩,痛恨那個阿姨了。阿姨不該把鄰居家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這樣的事我就經歷過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夥伴正在開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過去,說了一陣子話。朋友聽到後馬上就告訴我說,是她奶奶說我不是個好孩子,讓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氣,馬上就回到了家裏,想和媽媽說說這事。誰知道媽媽沒等我說,就催我說:"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沒吃飯,你趕緊把這兩塊月餅給送過去!"

我懷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願地到了我朋友家。給我開門的是朋友的奶奶。我問老奶奶:"奶奶,你家過端午節買月餅了嗎?"我剛要說媽媽聽說你沒吃飯,讓我給你送兩塊月餅,老奶奶就沒好氣的說:"沒有!"我心裏很生氣,當我告訴老奶奶,是媽媽聽說您沒吃飯,讓我給送兩塊月餅時,老奶奶不好意思了,當着我的面告訴我的朋友,以後你倆要好好處,做好朋友。

通過故事和我的經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輕易地誤解好人心,那樣會很傷害人的。

讀《蠟燭》有感 篇2

一、以“讀”爲主

身臨其境《半截蠟燭》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說,我們分析小說時,大多數是以小說三要素入手,季鋒老師巧妙地將人物、情節、環境三者相結合,而將這三者串聯的線索,便是教會學生去“讀”,去感受,例如在分析小女兒傑奎琳的人物形象時,對於“小女兒傑奎琳嬌聲的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嘛?’”這句是分析傑奎琳的關鍵,在初步閱讀之後,季老師請同學們劃出關鍵詞,對於“嬌聲”一次,季老師十分重視,首先帶着學生去體會嬌聲是什麼意思,然後模仿嬌聲的語氣,進行朗讀,並分析小女兒傑奎琳和大兒子、母親的區別,再次指出“嬌氣”一詞的重要作用,指導朗讀,先由個別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後全班合作朗讀,在笑聲中使得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形象以及傑奎琳成功的原因。

二、主題明確

板塊清晰季老師這節課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主題明確,內容清晰。季老師在教授這節課時,板塊分的十分清楚,全文分爲三個板塊,分別是母親、大兒子、小女兒,分別對這三塊進行人物分析,教學目標明確,旨在讓學生體會到伯諾德夫人一家的智慧與勇敢,體會她們的愛國情懷,同時,三個板塊即獨立又統一,在獨立的分析三人之後,季老師在宏觀上對三者進行一個比較,得出他們有勇有謀、沉着冷靜等特點。例如三人的出場順序,二兒子選擇與親人同生死、共命運以及小女兒獨有的“嬌氣”。

三、教學有法

注重細節季老師的教學分析以找關鍵詞入手,在分析每一板塊時,季老師都會提示學生圈一圈、劃一劃最有特色或者最關鍵的字詞,圈劃出來之後,對詞義進行探討,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理解詞句,例如“一場危機似乎都過去了”,對“似乎”一詞的理解體會。抓住關鍵詞進行分析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把握細節,一個不起眼的詞,很可能就是把握一個人物形象的關鍵,比如伯諾德夫人把蠟燭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顯眼”一次則體現伯諾德夫人的機智。

四、閱讀感受

遷移技法閱讀是爲了寫作,在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這節課之後,季老師便提問學生們小說閱讀的感受,一位同學說出“一波三折”四字時,季老師要求學生們把這寫在課文標題上。“一波三折”實際上是小說情節上引人入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一點,說明學生已經很深入的理解了課文,也是這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我認爲,我們語文的任務不是把每一位學生變成文學家,而是幫助那些可能成爲文學家的學生實現夢想。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牽涉到寫作手法,使學生化外在的文字爲自己的知識。

讀《蠟燭》有感 篇3

《半截蠟燭》一文主要講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裏,母親伯諾德夫人,兒子傑克,小女兒傑奎琳,他們全家三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他們一家爲了保留住情報,爲了保護國家,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地周旋,爲我們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我讀完全文後,我被一種精神所感動,是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

在一天晚上,幾個德國軍官闖入了伯諾德夫人的家裏,緊接着那“半截蠟燭”就被點燃了,他們一家知道只要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情報就會暴露,也同樣意味着他們一家人生命的結束,然而,伯諾德夫人一家卻表現得非常冷靜,他們懷有一個冷靜的心理,時不時的轉動自己機智的大腦,這樣“困難”一詞就會在他們面前銷聲匿跡了。

伯諾德夫人的兒子傑克,小女兒傑奎琳勇於和敵人周旋。傑克慢慢的站起來,伸手端起燭臺,想要去柴房搬些柴點燃,用火的光芒來代替“半截蠟燭”,可是卻遭到了德國中尉的厲聲喝道。突然,小女兒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軍官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像你這麼大的小女兒。”傑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便上樓去了。正當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真是因爲對祖國有強烈的愛,,才使伯諾德夫人一家奮不顧身、鋌而走險;正是因爲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才使他們變得機智、勇敢。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爲社會,爲國家做出卓越的貢獻,讓我們的國家聳立在世界強國之中,不在重複往日英勇的中國軍隊戰死沙嘗血流成河的悲慘場面,不再重複無辜百姓流離失所的場面。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努力、奮鬥,向着我們的目標前進!

讀《蠟燭》有感 篇4

這篇文章就是在二戰期間創作的。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爲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死,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的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點燃在墳頭,表示深深的敬意以及悼念。這不分國界的深厚友誼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但是,在這美好感情的背後,有着怎樣殘忍的事情呢?是什麼讓蘇聯紅軍戰士失去青春和寶貴的生命?又是什麼是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爭是讓人無比痛恨的戰爭!當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做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抖,還是像蘇聯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一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於度外?

我不經想起了4年前的伊拉克戰爭。因爲伊拉克的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殺戮;因爲伊拉克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製造戰爭,去製造自己國家與伊拉克人民的隔閡?每一次戰爭都會有流血和死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又有什麼力量去阻止?我只能默默的禱告,希望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能夠爲戰爭而死去的人民畫上第二個靈魂!

喚女呼兒,尋娘找父,惹下落淚無數。

仰天長嘆,蒼生何罪,當此滅頂風雨。

想將士,血染黃土,人間亦是兒女。

鐵腕統帥,謀國智士,功是森森白骨。

相送炮聲,來迎血淚,人道是民主。

弱國百姓,窮家人命,誰見真心幾許?

君能否,尋一桃園,去聽笑語!

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年的“鑄劍爲犁”的銅像,然而全世界和平一刻從未出現。不過,兩根插在戰士墳頭的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讀《蠟燭》有感 篇5

今天看了《蠟燭》這篇文章,受益匪淺。

本文圍繞一個停電的故事展開,主人公用蠟燭照明寫作業。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這個故事背後有一種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高貴品質。

蠟燭願意犧牲自己來換取主人的光芒,不容易!現實中,有些人爲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不做,那爲什麼要比較兩者呢?點燃自己,用光照亮別人。蠟燭就是這樣生活的。它的生命雖然短暫,卻很有意義。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勤奮的老師,令人欽佩的警察,還有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有蠟燭的奉獻。

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說過:“給予”比“索取”更愉快。蠟燭不就是這樣的嗎?它給人光明,不求回報,卻無私地給人。難道不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嗎?

的確,蠟燭微弱的光芒遠不如電燈,但遇到危險時總能站起來。難道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大英雄”嗎?”甚至在這一點上,老太太也沒有說話,只是擡起眼睛,看着那些站着的脫下帽子向他們深深鞠躬的人;然後,拉直她的黑色大圍巾,顫抖着走了……”

老婦人此時雖然沒有說話,但心情極其複雜,有對烈士犧牲的哀悼,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爲她飽受法西斯侵略,對侵略者恨之入骨,渴望解放與和平。她對這些爲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獻出了一生的戰士們表示了極大的敬意,於是她向紅軍戰士們莊嚴而又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被炮火燒燬的土地上,在彎曲的鐵器和燃燒的樹木之間,南斯拉夫母親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蠟燭——仍然是一個蘇聯青年墳墓上的一個亮點。

這根蠟燭不會熄滅。它象徵着母親與兒子深厚的友誼——它是人類最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會永遠燃燒,就像母親的眼淚,就像兒子的勇敢,如此不朽。

讀《蠟燭》有感 篇6

開學後的一段時間裏,我們與老師一起領略了氣勢磅礴的長江、景象獨特的煙臺的海、變化多端的雙龍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半截蠟燭》這篇課文。

初讀課文,並沒有什麼過多的感觸,但隨着課文講解的深入,我開始喜歡上了這篇課文。文中的伯諾德夫人能在德軍搜查之前想到將情報藏於半截蠟燭之內,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傑克在計劃失敗之後,並沒有露出沮喪的神情,而是搬回了一捆木柴,默默地坐待着,讓我覺得他的心思縝密,考慮問題的周到;傑奎琳能在危險面前急中生智,取回了蠟燭而不讓德軍發現端倪,這真讓我很欽佩……

在老師的安排下,我飾演了課本劇中的伯諾德夫人,這也讓我有機會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排演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伯諾德夫人的內心並不像看起來的那麼平靜,而是十分緊張的,她也在害伯與擔憂着,只不過是由於怕德軍發現端倪,從而隱藏了自已的情緒。

學完了課文,我進行了反思。爲什麼傑克與傑奎琳這兩個孩子能在危險面前臨危不懼,考慮問題那麼周到,而如今的我們卻不可以呢?我想答案只有一個,現在的我們有了依賴性。在危險面前、困難面前,總想着去依靠誰,卻從來沒有自己去認真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們纔會在危險面前驚慌失措,不能做到臨危不懼、鎮定自若,與文中的傑克與傑奎琳相比,我們相差甚遠啊!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想:這樣的好課文,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書的世界,閱讀吧!

讀《蠟燭》有感 篇7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半截蠟燭》,我深深地被伯諾德夫人和她的一雙兒女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了,尤其是她的兒女傑葵琳,有着強烈的愛國精神,而且又聰明機智,使他們一家三口人轉危爲安。

故事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主婦,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爲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國家,全家三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你讀完了這一段後,會不會想問伯諾德夫人這個問題:“你爲什麼要投入到戰爭中呢?你明明知道這是一種危險的工作,稍有不慎你們全家就會有生命危險,你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如果你真的想要問的話,那我就告訴你伯諾德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愛國,目的當然是爲了早日把野蠻的法國早日趕出自己的祖國。

他們一家三口的愛國精神使我想起了邱少雲的“391高地“事件。那件事情是這樣的:”邱少雲他們潛伏在敵人的軍營那兒,藏在稻草堆裏觀察敵人。敵人一不小心把稻草堆給點燃了,大火在頃刻間就燒到了缺少雲他們埋伏的那裏,此刻,邱少雲他們只要動一下身子,就能夠把自己身體邊的火焰給熄滅,可是這樣做的話就會有動靜,一有動靜的話敵人就有可能把他們捉去作俘虜,邱少雲他們不願被敵人捉去作俘虜,被逼問出任何一絲有關情報的事。於是他們便一動不動的,忍者劇痛,最後這位偉大的愛國的英雄人物,還是爲了國家而犧牲了。

讓我們熱愛祖國吧!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多少英雄人物的生命和獻血換來的啊!

讀《蠟燭》有感 篇8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的心,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纖塵不染的,然而當人長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卻逐漸變得冷漠。

一個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個人住。有一天,她發現隔壁住着一戶窮人家,女孩覺得窮人家的人又髒又沒禮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們相處。那天晚上,突然停電了,女孩慶幸家裏還有幾根蠟燭。剛準備點上它們,門鈴響了,女孩打開門,是隔壁的小男孩,他問女孩:“您家有蠟燭嗎?”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們家窮的連一根蠟燭也沒有便冷冷地說:“沒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說:‘我們就知道你沒有,媽讓我把這兩根蠟燭送給你,你一個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裏,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又自責又愧疚又感動,她一把將那小孩緊緊地擁抱在懷裏,熱淚盈眶。

好好審視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顆純樸真摯的心,就將它放進冰箱,使它永遠新鮮,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塵,就每天按時清掃保潔。我們沒有理由做一個沒有良心的壞孩子。

記得我的妹妹以前是個小氣的女孩子,有比她更小的孩子來到她家時,她捨不得把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但直到有一次,她去一位姐姐家玩,姐姐熱情地招待着她,又拿好吃的,又拿好玩的出來,妹妹問那個大姐姐:“爲什麼你願意豪不保留的把自己的零食,玩具都給別人玩或吃掉呀!”姐姐說:“你想交朋友就要大方,不能把自己的那顆好客之心隱藏起來,裹上厚厚的盔甲,戴着虛僞的面具生活着,那樣,只會使自己越來越孤獨。”

是呀,我們願永遠留在童年的歲月裏,不要長大,永遠做一個聽話懂事的乖孩子!

讀《蠟燭》有感 篇9

誰聽過一位家庭婦女和兩個孩子爲了保住情報站的事與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而這所有的一切就在半截蠟燭的身上?當我第一次看到這篇短文時,我很納悶:就區區母子三人是怎樣與敵人“鬥爭”的呢?

我懷着種種疑問就讀了這篇文章,原來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一件事。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自己的軍隊派人前來取走。可情報怎樣才能藏的安全呢?她想了很多主意,但最後都被否定了。直到她想到把裝着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讓後把這半截蠟燭藏在燭臺上。

但當我讀到這一片段時,我的心也跟着他們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他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餓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那一刻,我彷彿感到了伯諾德夫人的緊張與無奈,那深深的絕望讓人無比的'心急如焚。

可小女孩嬌聲細語的的一段話就改變了一切,那十分動聽又頗有禮貌的話語騙過了德軍。從容不迫使母子三人保住了性命,保全了祕密。

讀了這篇短文,我覺得在進行心理描寫時應通過動作、表情、語言來反映人物心理。例如文中,只描寫了人物的表情、動作,沒有過多的着重描寫人物的心理,但雖沒有直接刻畫人物的心理,但卻總給人一種緊張激烈的感覺。

讀《蠟燭》有感 篇10

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是伯諾德夫人要保護一個黨的祕密,她就把那一個黨的祕密封在了“半截蠟燭”之內。

然後,就有三個德國佬來了,一個是少校還有兩個中尉,伯諾德夫人看到了就想把那個半截蠟燭給拿走,就說:“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一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可是這三個德國佬不同意,說多隻蠟燭也好嘛。然後,傑克就說:“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來生個火吧。”

可是這三個德國人還是不同意,最後最小的女兒故意打了一個哈欠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最後,那三個德國佬終於同意了。

我認爲在這篇文章中傑奎琳做得很好,她在媽媽哥哥報情報,失敗後挺身而出,保全了情報。如果是我們,我們肯定不會如此地機智,勇敢。是長期的鬥爭使她變得如此機智勇敢。

白娜的夫人是用一盞油燈換取了一點時間,傑克想用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蠟燭,但是沒有成功。他倆是用冷靜的態度來面對,如果不用冷靜的態度,敵人一定會發覺的。

在生活中我們要對待事物,災難先採用冷靜的頭腦,機智的思維纔有可能獲得成功。

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去玩回來買了一大堆東西,我還騎着自行車,好多袋子勒的我們手疼,姐姐先把東西分三類:兩大袋重的,一袋輕的重的掛在自行車不會感到重,輕的姐姐拎,一舉兩得,又可以再買了。

做事,我們要學習傑奎琳,要冷靜的頭腦,機智的思維那纔是真正的聰明人。

讀《蠟燭》有感 篇11

我懷着無比敬佩之情,讀完了《小蠟燭頭》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講作者在一天早上,把小蠟燭頭仍了。偏偏那個晚上停電了,作者又把小蠟燭頭找了出來,一家就靠着小蠟燭頭微弱的光過了一夜。

小蠟燭頭,雖然很渺小,也不那麼光亮,但它爲自己能夠爲人民服務而感到高興,就算燃盡了,也不感到一絲悲涼。“電燈的光雖然比小蠟燭頭明亮得多,但我的心裏,將永遠留下小蠟燭頭的光亮。”這句話,使我想到,在這世界上,有許多像小蠟燭頭那樣對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人。

小蠟燭頭就像我們的老師。老師日夜辛勤地工作,爲我們備課講課。把所有的知識傳授給我們,還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雖然老師爲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心血,然而他們不求回報,只是爲我們能茁壯成才感到欣慰。

小蠟燭頭就像我們的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清晨,當人們還在熟睡,環衛工人已經爲我們把大街小巷打掃乾淨,天天不辭辛苦地工作着。是環衛工人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麗的環境。雖然他們被弄得滿身塵土,但看着身後乾乾淨淨的大街小巷,他們的臉上同樣會露出滿意的笑容。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還有許多像小蠟燭頭那樣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努力工作,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小蠟燭頭你是那麼平凡而偉大。我敬佩所有像小蠟燭頭一樣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像小蠟燭頭那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讀《蠟燭》有感 篇12

讀完,《半截蠟燭》後,我的眼睛有點溼潤了。故事中的伯諾德夫人是一位愛國家的女英雄。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法國家庭主婦和她的兩個孩子身上,他們的祖國被德國軍佔領了,一家三口決定參加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趕走敵人。伯諾德是一個機智聰慧的家庭主婦,把密報藏在半截蠟燭中,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所以騙過了德國前來搜查的軍隊,可危機並沒有消除。三個德國軍官闖進了房子。坐下來,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把蠟燭點燃。把伯諾德夫人嚇壞了,趕緊又從廚房裏拿出一盞油燈,又把蠟燭熄滅了。伯諾德夫人剛剛放鬆下來,一箇中尉又把蠟燭點了起來,伯諾德夫人又緊張起來。小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說要去柴房拿柴,生火取暖,可剛端着蠟燭走幾步,軍官就攔住傑克不要去。傑克沒辦法就只好坐下了。這時,小女兒傑葵琳就站出來嬌聲地對德國人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看了看傑葵琳,就同意了,傑葵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走。

他們的所作所爲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女英雄劉胡蘭,擁有着像劉胡蘭的崇高的品質,不願服從敵國的指令,而是誓死保衛家園。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英雄的風範。他們的高尚的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應該要愛護祖國,保護祖國,做一個又有英雄範的人。

讀《蠟燭》有感 篇13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就讀了一本好書:彭學軍老師寫的《冰蠟燭》。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是兒童文學短篇小說金品典藏,還是第二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獲獎作品選集呢!裏面有十五篇短篇小說,有《大寶》、《突然之間》、《你向左我向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公山的刺莓》了。這是一篇飽含父愛的作品。當我讀到白公與主人公爸爸下三子棋時,我想到了每年我生日時,爸爸媽媽都會給我準備一個大蛋糕,然後,再準備一個禮物,當我讀到主人公讓爸爸分柴的時候,爸爸只是象徵性的分了幾塊柴時,我又想到了每次外出旅行,爸爸總把最輕的包給我,自己揹着最大最重的包。有一次,爸爸週末沒回家,我心裏很生氣。後來,我才知道爸爸感冒了,他不回來是因爲不想傳染給我們。

生活中,爸爸也非常愛我、疼我。學習時,一般題目我都能輕鬆破解,但如果遇到奧數難題,我就會找老爸。老爸總會和我一起思考,不一會兒紙上就打滿了密密麻麻的草稿,用最快的速度破解我的難題,然後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解題方法讓我去思考理解,是我解題的“好幫手”。在家裏,爸爸是我的“好夥伴”。每次我不開心,爸爸都會陪我玩,讓我不孤單。我爲有這樣的爸爸而自豪!

讀《蠟燭》有感 篇14

近幾天,我無意中在《讀者》這本書上發現一篇令我感興趣的文章,而我越讀越有勁,深深地被吸引住,才發現這篇文章的魅力如此大,使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賊和夫妻倆在停電時所發生的事,在皇后區位於美國紐約市東部,那裏環境惡劣,居民生活貧困,犯罪率高,堪稱城市中的地獄。但是,那裏的人們在一場驚心動魄的停電事故中演繹了一曲催人淚下的愛的頌歌,因爲丈夫的自私心不聽妻子勸告,導致商店來了一個賊,而那個賊中了丈夫的陷阱,在這過程當中他們夫妻中的問題也在一夜間解決了,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的原因,最後得知那個賊就是“好人湯姆”。

對於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應該自私自利,應該胸懷寬廣,在別人有困難時獻出自己的愛心誠心幫助別人,他的妻子我感到很佩服,她面對仇恨是另有方式,她用寬容和忍耐的心對待一個背叛她的男人,用慈悲的心來對待這樣一個盜賊,就像這半根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黑暗的世界。這個盜賊我也感到很佩服,他自己冒着危險,不怕自己的名譽背上盜賊的罪名去幫他們夫妻解決之間所存在的問題。讀完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和啓示,無論別人存在於什麼問題,我們都有一個寬容,忍耐和慈悲的心。評語:“寬容之心能冰釋矛盾,溫暖心房”,這是作者對這篇文章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的原因。

讀《蠟燭》有感 篇15

在炮火燒焦的土地上,永存着一點火光,同那用血肉凝成的情誼與盼望和平的心念一起共存不滅。

西蒙諾夫的《蠟燭》向我們描繪出一幅悲壯而崇高的畫卷,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將心愛的花燭點在蘇聯士兵的墳頭,將和平的火種種在了這片土地上。

合上書本,我的眼前彷彿浮現了一幕幕血腥殘暴的畫面,心中不由得悲慟,在戰爭年代,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民不聊生!這些炮火侵略的土地上仍有百姓的骸骨,屍體!爲什麼我們不能共同創造和平,而聖潔的和平鴿又在何時纔會將臨呢?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這是前不久菲律賓南海事件中國作出的回答,在南海事件中,美國,日本雖說“積極”摻和仲裁案,但據統計,仍有66個國家表態支持中國,呼籲和平,不願挑起戰事。

而在網絡上,網民們更是表示,“南海不讓,和平永存!”在各國的幫助支持下,終於戳穿了仲裁謊言,維護南海和平。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我看到了各國對於和平的嚮往,中國亦同各國努力維護和平,避免戰火的侵襲。

雖然南海一案早已過去,但在我心中早已種下了熱愛和平的種子,生生不息,如同那支不滅的蠟燭。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有戰爭和平的觀念,我們不能如同戰場上的戰士一般拋頭顱灑熱血,我能做的,只是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維護它,使它得以永存。

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生靈塗炭,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那支在黑暗中照亮的蠟燭,那份對和平的嚮往,才能使我們迎接曙光,永存不滅。

讀《蠟燭》有感 篇16

這篇文章就是在二戰期間創作的。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爲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死,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的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點燃在墳頭,表示深深的敬意以及悼念。這不分國界的深厚友誼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但是,在這美好感情的背後,有着怎樣殘忍的事情呢?是什麼讓蘇聯紅軍戰士失去青春和寶貴的生命?又是什麼是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爭是讓人無比痛恨的戰爭!當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做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抖,還是像蘇聯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一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於度外?

我不經想起了4年前的伊拉克戰爭。因爲伊拉克的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殺戮;因爲伊拉克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製造戰爭,去製造自己國家與伊拉克人民的隔閡?每一次戰爭都會有流血和死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又有什麼力量去阻止?我只能默默的禱告,希望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能夠爲戰爭而死去的人民畫上第二個靈魂!

喚女呼兒,尋娘找父,惹下落淚無數。

仰天長嘆,蒼生何罪,當此滅頂風雨。

想將士,血染黃土,人間亦是兒女。

鐵腕統帥,謀國智士,功是森森白骨。

相送炮聲,來迎血淚,人道是民主。

弱國百姓,窮家人命,誰見真心幾許?

君能否,尋一桃園,去聽笑語!

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年的“鑄劍爲犁”的銅像,然而全世界和平一刻從未出現。不過,兩根插在戰士墳頭的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讀《蠟燭》有感 篇17

今天,我讀了《蠟燭》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文中圍繞着一次停電,主人公用蠟燭照明寫作業這個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這個故事背後確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蠟燭願意犧牲以自己,來換取主人的光明,真是不易呀!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爲了自己的利益,無所欲爲,兩者何以論比。

點燃自己,用光芒照亮別人,蠟燭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它的一生雖很短暫,但非常有意義。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辛勤的老師、令人敬佩的警察、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具有蠟燭的奉獻精神。

前蘇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說過:“給”要比“拿”愉快。蠟燭不正是這樣嗎?它給人們光明並不向人們央求什麼,而是無私的向人們奉獻。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嗎?

的確,蠟燭微弱的光亮遠遠不及電燈的光亮強,但它總能在危及的時候挺身而出,它難道不是讓人讚美的“大英雄”嗎?

讀《蠟燭》有感 篇18

“縱然在那當兒,老婦人也出又講話,他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那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寬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烏色大年夜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阿誰時分固然出有講話,然則她的神采是極爲複雜的,有對義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赤軍戰士的敬意。由於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犯之苦,對侵犯者懷有深仇大年夜恨,所以她渴看解放,渴看安靜。對那些爲了南斯拉婦人平易遠的幸運而奉獻了本身的掃數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他對赤軍戰士“莊寬”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水燒焦樂的地皮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婦母親的唯一珍愛的工具――她的成婚花燭――還是亮堂堂的面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那一面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意味着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那是人類最好好的情感,不分版圖,情同母子。它將永久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大膽,那樣永垂不朽。

讀《蠟燭》有感 篇19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心情是極爲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爲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着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讀《蠟燭》有感 篇20

要孩子看課外書,看金典的書,作爲一名教師也應該平時看一些書來充實自己的課餘生活,走進書本,走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達成共實,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這不分國界的深厚友誼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着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裏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爲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歎,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燬了自己的房屋後還爲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着的蠟燭爲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菸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麼樂於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爲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着,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然而,是什麼是蘇聯紅軍失去青春、寶貴的生命?又是什麼使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爭,是讓人痛恨無比的戰爭!當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被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作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抖,還是像蘇聯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那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於度外?

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個春秋的“鑄劍爲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這一刻從未出現,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着和平安寧,但在一些地方,戰火和死亡卻仍時時踐踏着公理和正義。何時戰火才能不再燃燒?不要讓悲傷佔滿純真的眼,何時死亡不再是因爲戰爭?不要讓仇恨再繼續蔓延……

不過,兩根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讀《蠟燭》有感 篇21

在《蠟燭》一課西蒙諾夫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

蠟燭本爲普通物,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當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爲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着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着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爲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爲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爲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嗎?耳邊飛着炮彈的碎片。但對於育乞西老人又怕什麼呢!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對於這個老婦人還能有什麼最珍貴的東西嗎?“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與丈夫結婚時的蠟燭,是已經保存了45年的蠟燭。時間沒有讓蠟燭丟失,此刻她要把她認爲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爲最可愛的人——一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着正義、勇氣、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婦人用她的心點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體作“擋風”的屏障。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着,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着。因爲還有一支蠟燭已被點燃,點燃在“老地方”,它們互相支撐着,會一起燃燒在革命的土地上,會燃燒在每個正經歷痛苦的人的心裏,會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裏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裏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讀《蠟燭》有感 篇22

《蠟燭》敘述了二戰時期,一位蘇聯青年契柯拉耶夫戰死後,南斯拉夫一位名叫育乞西的老婦人冒着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安葬的故事。

這位老婦人的家已經被炸燬了,在她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卻爲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的蠟燭爲他點明天堂之路。

蠟燭本爲普通物,但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的墳頭時,這小小的蠟燭卻閃耀出了無限的光芒。這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爲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此時雖炮聲隆隆,但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爲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留存。

讀《蠟燭》有感 篇23

在《蠟燭》一課中作者西蒙諾夫用獨有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蠟燭”的故事。

蠟燭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它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出現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更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命令的光芒,它象徵着勝利與希望!

一個親友都死於戰亂的老婦人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兩支蠟燭對於她來說就等同於光明。這是她最親的人留下的最珍貴的記憶,讓她能在在痛苦與不安中得到慰藉。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像帶了一份護身符,但是外面隆隆的炮火卻又不斷地轟擊着她飽受摧殘的心。

在這種情況之下,“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爲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爲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是殘酷的,它總是把痛苦帶向善良的人們,“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此時此刻老婦人的心情是複雜的,這是“親人”離去的悲傷,對無畏精神的感動,還有法西斯侵略者的憤恨。

地窖外面炮彈的碎片咆哮着飛過,似乎在喊着“死亡”!不過,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所以“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她與丈夫45年風雨同舟的見證。時間沒有讓它的色彩有絲毫的減退,此時此刻她要把她僅存的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爲最可愛可敬的人———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着勇氣、希望、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希望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堅定信念的火焰!

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是那一朵小小的燭光會爲黑暗中的人民帶來光明,這一點星星之火要從此開始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最後成爲一場永不熄滅的大火!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光芒跟隨着戰士們的腳步而閃耀着。

紅色的喜燭只有兩隻但是那代表着正義與希望的燭火卻千千萬萬它會一直閃亮在人們的心中。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被蠟燭所歌頌。

讀《蠟燭》有感 篇24

“即便在這裏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但是伸出雙眼來,朝這種脫了帽的肅立着的大家看過一眼,十分莊重的對她們深深地一鞠躬;隨後,把她的黑色大圍脖拉直了,顫巍巍得離開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儘管沒有說話,可是她的情緒是極其繁雜的,有對烈士放棄的哀痛,也是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由於她備受了法西斯的入侵之苦,對侵略軍抱有深仇大恨,因此 她期盼釋放,期盼友誼。對這種爲了更好地南斯拉夫老百姓的幸福快樂而無私奉獻了自身的所有生命的戰士職業,她深懷敬意,因此 她對紅軍戰士“莊重”地“深深地一鞠躬”。

在炮火烤糊了的土壤資源上,在炸變彎的銅器和殺死了的花草植物中間,這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愛惜的物件――她的結婚花燭――還是銀光閃閃的點在一個原蘇聯年輕人的墳上。

這一點花燭是不容易滅掉的。它意味着着媽媽爸爸小孩的深情厚誼――它是大家最幸福快樂的情感,分不清楚國界線,親如母女。它將始終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淚水,正像一個孩子的勇敢,那般永垂不朽。

讀《蠟燭》有感 篇25

曾經讀過歷史,我知道了在1939年—1945年期間,發生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平民傷亡,幾千萬的人民流離失所,德國侵略法國的行爲是極其兇惡的,絞盡腦汁的虐殺手段,這是人類歷史空前慘絕人性的一頁。今天,我偶然間看到了二戰期間發生在法國的一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蠟燭》,讀完之後,我深受感動和啓發。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在危急關頭的狀況下,母子三人冷靜地周旋於三個德寇之間,機智、勇敢地保護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故事,最終使情況轉危爲安,成功地保護了情報的故事。對於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冷靜、機智、勇敢,我發自內心的感到敬佩,在危難當頭,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要手腳大亂、亂了分寸,但是她們母子三人還能如此鎮靜,表現出如此機智的行爲與敵人巧妙周旋,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絕境的時候,萬萬不可慌張,一定要心平氣和,只有鎮定下來纔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情想出好的辦法去戰勝它、解決它;逃避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

《半截蠟燭》這個故事反映了法國人民爲保衛自己的祖國,驅逐侵略者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和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在文中,伯諾德說過,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即使是獻出自己的生命。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愛國如此,哪怕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住情報。國家需要的不正是這些具有愛國精神的人嗎?他們爲了祖國統一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了抵押,這種精神不是更值得我們學習嗎?我不由得想起我們的革命先烈們,其中有毛澤東主席、有周恩來總理,還有好多好多爲我們的偉大中國拋頭顱、獻鮮血的革命先烈們,沒有他們的愛國甚於自己的生命的偉大精神,又怎麼會有我們現在的和平年代呢?是呀,愛國之心人人都應該有之,只是現在生活好了,人民安居樂業,我們又怎麼能忘記先輩們的奮不顧身呢?《半載蠟燭》提醒了我們不能忘記愛國、爲國獻身的革命先烈們,更要好好地愛我們的偉大祖國,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更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