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1

最近,讀過一些關於教育的書,其中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本書是李希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和美國教育專家、教師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經歷。在這36天裏,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學院民主教育的濃厚氛圍裏,近乎貪婪地尋找着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飢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這36天是智慧激盪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審問的36天。這些思考極有價值,爲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瞭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

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思考日記,整本書裏的情感絕不掩飾、不做作、不奉承,記錄的是真實的感受,追問的、反思的是當前教育現狀中存在問題,正是這種記錄、追問和反思,引起了我的共鳴,甚至是給我很大的震撼。

“平等”是我們新課改的一個重要觀念,作者一上來就提到了美國人對我們提到的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美國教育專家從作者帶去的幾節課的錄像中找到種種不把學生當課堂主人的細節,如“請坐下”;美國教育專家竟然模仿着錄像課的老師手指往下一點的動作說:“學生回答了問題還不知道坐下嗎?爲什麼老師還要這樣手指一揮,要知道,孩子這樣一點面子都沒有。”他還認爲中國的老師總是“抓”着學生,一個個地提問題;而專家點評課時又幾乎都圍着老師轉,基本上不關注學生。雖然,這一連串的質疑讓李希貴頗爲尷尬,但確實讓他有所反思:我們在口號上喊着平等,但骨子裏遠沒有平等的意識和行爲。

給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在美國的中小學校中,不管是管理,還是教學,他們都極其重視“生活細節”,越具體的問題,越能夠引其教師與管理者的重視,他們研究的是“小問題”。就拿兩國的學校守則來看,美國重視對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而我們則重視其行爲品質的培養,同樣是道德習慣教育,美國比較注意生活小節,我們卻喜歡把目標定得很高。

在教育測量與評價方面,美國也很重視應試,只不過,他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優化應試教育,能夠通過多次考試來衡量學生的素質,在作業方面,也總能以富有創造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完成,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尋找答案。

在這短暫的教育觀察中,作者所發現的是中美兩國在教育觀念甚至文化制度上的巨大差別,他在尋找,更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閱歷,他要“等一等自己的靈魂”,讓那雜亂的思考變成有啓發性的文字,而此時,我們所讀到的,便是他對教育的執着追求。

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會有很多觸動。如何將先進的理念切實地融入生活,如何更好地組織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如何讓學生的生活因爲教育而真正得到拓展改善,是實際教學中面臨的一個個切實課題。我們的教育該走向何方,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可以做些什麼?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2

孩子學校佈置家校共讀活動,倡議家長寫讀後感,女兒相應號召,要求媽媽“必須寫!”於是,爲滿足女兒的願望,也爲珍惜這次互動機會,我在忙完家務之餘,就一直在書櫃前踟躕、打量,考慮選哪本書適合與老師或家長朋友們作交流。上下巡視一番,《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下子跳入眼簾,我將其抽出,小心翼翼地摩挲書面、凝視着作者那深邃、剛毅的目光,禁不住回憶起初讀此書時的如飢似渴、夜不能寐,於是展卷落座,再一次捧讀起來。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這個看似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本書開篇,也是作者這次作爲哥倫比亞教育學院訪問學者的第一天,開始自己36天教育之旅、思考之旅的起點。再具體說,這個問題源於作者首日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一位課程專家共同觀看中國教師常態課堂實錄時聽到的質疑:爲什麼攝像機在課堂上只攝老師?爲什麼只見老師在那裏指手劃腳?爲什麼所有老師的聲音都有字幕,而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卻沒有字幕?課堂上老師總是“抓”着學生一個個的提問題,其他學生這時候還能學習嗎?

作者寫到這位西方學者的率真讓他感到了思維的威脅,而我,作爲信奉並推行“學生主體”口號的人看到這裏冒了冷汗:這些現象我們平時恐怕是司空見慣了,我們甚至還可以做很多下意識的解釋,說“常態課堂機位有侷限”、“這樣的字幕設計可以使觀者清晰教學環節”、“老師這樣的課堂提問在班級授課制情況下很正常”等等。殊不知這些“習以爲常”恰恰暴露的出“學生是課堂主人”這一看似深入人心的課改理念,實際還僅僅停留在口號階段,並未成爲廣大教師內心的認識。很多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仍然深深盤踞在教育者的內心並真正指導着他們的行爲——“口號”喊得再震天也只能是“口號”。由此,我又聯想到兒子的開學典禮,典禮上很多關心學校發展的來賓,一系列程序、一個講話和表態害得缺覺的孩子睡着了——看來他沒有感受到開學的快樂而是無聊;聯想到我們見到的一幕幕課堂實景,少數“精明”的孩子揣摩着教師的問題、投其所好地提供着配合的回答、享受着老師一個個讚賞的目光——事實上,更多的孩子無所事事,沒有機會體會“主人”的被關注、被尊重。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作者在這一問題上與西方學者有強烈的共識,這在文中的另一個話題也有充分體現,那就是——對強勢學生說“不”!

記得我們小時候,每家都有三五個孩子,這其中註定有一個思維敏捷、反應快的,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平日的吃、穿、玩兒等方面處處佔先,這些“強勢孩子”的表現實際是一種資源緊缺下的“弱肉強食”。當下,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在家裏各個唯我獨尊、當仁不讓,可到了學校、進了課堂可就不同了——班級像個大家庭,課堂裏的小夥伴中也同樣有少數“強勢分子”,他們表現出的強勢往往是搶佔課堂有限的時間資源,這一點中西方沒有不同。作者在考察中就觀察到這種現象,只是比起我們的“見慣不怪”,作者欣慰地看到美國老師的巧妙做法:課上,老師只發給每位小學生五根“發言棒”,有了這個限制,強勢學生開始思考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如何把“發言棒”用到當用的地方。而習慣當聽衆的學生,也掂量着手上的發言棒,該出手時就出手了。過後訪問這位老師,他談到這樣的觀點:“不要以爲縱容強勢學生僅僅會傷害弱勢學生。即使對強勢學生來說也是很大的不幸。因爲,一個人一旦離開校園,踏上社會,還是一味的強勢下去的話,他們可能走向人生的失敗,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不會容許一個人處處強勢的”。我們的老師們會怎樣看待這件事呢?我們的家長經常有進課堂,我們在看到自己孩子課堂充分展示時的開心、看到自己孩子次次沒機會的落落寡歡、乃至無所謂,我們的心裏會怎樣呢?我是真心期待我們的課堂也有這樣的“發言棒”。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是李希貴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碰撞教育智慧的經歷,這36天的智慧激盪之旅,教育思考之旅天天精彩,全書爲教育界人士客觀清醒地看待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面面鏡子;爲家長們瞭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提供了一個個不同的視角。我愛不釋手,推薦您也看看!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3

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他以獨特的視角,以一箇中國教師的身份,在36天裏,在美國的課堂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除了感受到中西文化及理念的不同外,有些相同的理念引領下卻有截然不同的做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卻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句話早已深入每個教師的心靈。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把學生當課堂的主人了嗎?在看到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我們自認爲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爲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能拿出去的課當然是好課了。然而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准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是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學生還能被稱之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嗎?如果沒有看李希貴老師的書我們永遠都不會對自己的做法產生懷疑。當然中西方的課堂也是無法苟同的,我們的課堂是有五六十人組成的大課堂,而在西方大都是小班化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課堂將亂作一團。我們無法改變這些,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我們可以在評課時更多的關注我們的學生,關心他們學的怎麼樣。

我無法改變什麼,但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教學,思考我們的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着“以人爲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無愧於心的老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4

每當在課堂上聽到所答非所問的回答,每當批改到錯題如此之多的作業,每當看到課間故意打鬧學生,此時的心情非常糟糕,體會不到一點職業幸福感。看了李希貴教授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書,書中寫道,要給學生一些犯錯誤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只有不斷的犯錯誤,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課堂上五花八門的結論本身就是教學資源,錯誤的回答更應該成爲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跳板,學校本身就應該成爲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不知要摔多少次跤,碰多少次壁,犯多少次錯,只有經歷錯誤,才能不斷的`反思總結,真正掌握知識與技能,學會做事、做人的道理,才能不斷的成長起來。還記得陶行知先生獎勵犯錯誤的學生三塊糖果的故事吧,看來陶老先生也是認同這一點的。作爲一名教師,不但要理解、包容學生犯錯誤,還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製造一些犯錯誤的機會。有一首小詩說的好,讓他做事,讓他做事中明白責任;讓他受苦,讓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讓他失敗,讓他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讓他流淚,讓他在流淚中體會淚水鑄造的堅強;甚至可以讓他受傷,讓他學會體悟着傷口匍匐前行的偉大與壯舉......

作爲教師,如果能這樣認識我們的教育,認識我們的學校,我們就有理由讓孩子們更多的暴露一些他們原本就該有的“美麗”的錯誤。如果早點認識到這些,我們就會用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面對孩子那些美麗的錯誤。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5

真誠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希望能爲您打開一扇瞭解美國教育的新視窗,領略到別樣的風景。

說到李希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學生第二》、《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經出版,就在我國教育界颳起了一陣旋風。2005年4月,李希貴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邀請,帶着在國內錄製好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素材,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和這裏的老師們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國的三十六天,李希貴近乎貪婪地尋找着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飢似渴地吸收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回國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如實的記錄下來,出版了這本書。

瀏覽本書目錄,一個個新穎的標題就會映入我們的眼簾:如: “家常便飯”與“法國大餐”、爲什麼讓學生都在課間擠廁所、應試教育不是洪水猛獸、對強勢學生說“不”、等一等自己的靈魂等等。看到這麼多新鮮的名詞,相信大家的閱讀慾望也會油然而生了。

說到美國的教育,我們腦海裏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的教育很輕鬆,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輕鬆。美國的教師也遠不如我們的教師敬業、負責任。然而,李希貴經過細緻考察後發現:美國的中小學生同樣有學習負擔,同樣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美國教師對教育的那份激情與熱愛、勤奮與執着同樣會令我們肅然起敬。

李希貴到達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第一天,就遭到了課程專家戴維先生的“刁難”,他質問李希貴:“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在觀看李希貴帶去的教學錄象時,發現了這樣的現象:攝象機在課堂上只攝老師;只見教師在那裏指手畫腳;所有教師的聲音都有字幕,而學生回答問題時,卻沒有字幕。難道連編輯錄象的工作人員也都這樣無視學生的存在?這一連串的現象在我們看來順理成章,在老美看來卻是咄咄怪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我們的校園裏,不是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嗎:在課下口若懸河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卻唯唯諾諾;剛纔在課堂上還是思維僵滯、表情呆呆的樣子,一出教室,卻是又說又笑,活躍異常。“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已經在我們的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了。然而,我們卻並沒有真正把學生擺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覺不自覺地還是在以教師爲中心進行教學。看來啊,我們真正缺少的是躬行實踐。

在李希貴看來,“事無鉅細”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特點。

我們先來看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提醒。

1、立刻行動做作業。每天放學後都要留出特定的時間做作業。你可能剛到家時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給自己充足的做作業的時間,這樣,你就不會被晚飯打擾或因爲太累而完不成作業。

2、如果你厭煩了一項作業,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給自己一點小獎勵。例如,努力學習了45分鐘之後,你可以吃點小點心或打15分鐘的球,過後再學習,然後再休息一下。

3、如果學習上遇到難題,一定要開口,可以給同學打電話或向家人求助。如果這些人不能幫你忙,你可以打電話向老師求助,也可以在第二天向老師請教。

4、練習,練習,再練習!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如果你在數學、科學、社會學、語言、閱讀方面遇到麻煩,多做些練習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僅僅是對作業的提醒這一個方面,就指導的這麼具體,同樣,在課堂教學事件的處理上他們更注重細節。在《從教師和學生之外找原因》這個章節,就體現了這一點:面對課堂裏發生的問題,我們往往把問題的原因想的比較簡單。不是從學生本身找原因,就是從教師自身找原因。其實,有時候好多原因並不在教師和學生身上,而說不定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凳子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等等。

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的中小學生守則,你會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6

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他以獨特的視角,以一箇中國教師的身份,在36天裏,在美國的課堂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驚訝於東西方教育既顯而易見又難以察覺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國校園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用筆娓娓道來,與我們分享。

由於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談自己的一點真實感受。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 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以至於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經無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准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學生如果是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嗎?如果我沒有看到李老師這真實的美國教育之旅,自認爲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爲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沒想到老外卻如此關注細節,如此關注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我甚感驚訝。我們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大加評論,很少關注學生的學,只注意教師要怎樣教,分幾個環節,哪些是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我們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我們設計好的路程,然後我們圓滿無誤地直奔目的地,最後我們以學生的成績一錘定音。這就是我聽到的,看到的,也是這麼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的教育。

因爲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無法比較什麼,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需得到教師的許可才能起立或坐下。這是中國教育文明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因爲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有五六十人組成的大課堂,和美國的小班化教學遠不能相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學生豈不亂作一團,課堂教學一定無法正常進行。

我們再看哥大的校園裏,在偉大的教育家杜威雕像旁邊,掛着並不是哥大曆任校長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優秀的清潔工和守門人。因爲“每一個崗位都可以創造奇蹟,也理應受到尊重。”在哥大,廚師可以成爲專家,圖書管理員也可以成爲專家,校園裏處處洋溢着對“小人物”的尊重。在點評課例時,李希貴還專門強調除了要請專家點評外,必須請一些美國優秀的教師參與進來。沒想到又受到美國同行的反問“難道中小學教師不是專家?”。在他們眼裏中小學教師就是專家。可在我們國人的眼裏,教育專家是在那些在教育科學研究所裏、在高校象牙塔裏、那些滿腹經綸到處作報告的學者。我們這些小人物如果誰敢自詡爲專家,那會被人們笑掉大牙,會以爲神經有點不正常呢。難怪李希貴感慨萬千,“千百年來,我們始終不能在校園培養出自己的教育專家,教師壓根兒不敢有這樣的理想。”這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別。

我無法改變什麼,但我開始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着“以人爲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好老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7

看了《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內心的感觸頗深,對教育家李希貴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他的書裏,我們不僅能瞭解西方發達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教育上缺少的細膩和靈性,感受到了中國未來教育的曙光。同時,也讓我對我的二十四年的教育之路有所感悟。

自從跨進幼兒園的大門之後,我知道做一名幼兒教師是不容易的,而要做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更不容易。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質也越來越高:“立志高一點,做事多一點,嘴巴甜一點,眼界寬一點,心地善一點,腦筋活一點,微笑真一點,感情深一點,行動快一點,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理由少一點。”這十二字方針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兒教師所具備的基本要求。怎樣做好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呢?要用真心去愛孩子,要用快樂去感動孩子。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的我,首先要熱愛和尊重每位幼兒。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瞭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點,感情世界、和家庭情況。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時也喜歡你,願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一日活動中要時時關注他們。哪怕一個鼓勵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頭,都傳遞着我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還採用多鼓勵、多表揚的方式,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在教育活動中及時給予孩子評價,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畫畫基礎不是很好,每次畫面都是髒兮兮的,色彩也不夠鮮豔。有次他畫了一幅花樹,他在花樹裏畫了各種各樣的花,每朵花都塗上了同一種鮮豔的顏色,照理說我們中班要求他們學習漸變色,但是對於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種鮮豔的顏色均勻塗滿就可以,哲哲這棵花樹顏色比以前鮮豔,畫面也乾淨,我獎了兩顆五角星給他,沒想到高興得叫了起來,回到座位上告訴了同伴:我得到了兩顆五角星;放學時奶奶一進門他就跑過去把好消息告訴了奶奶,“奶奶,我今天得到了兩顆五角星”,奶奶表揚了他。奶奶、哲哲都露出了笑臉。現在每次畫畫他都很認真。愛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基石”,是打開教育之門的“金鑰匙”,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滋補品”,而作爲新世紀的幼兒教師,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用慈母般的愛去溫暖孩子的心靈,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孩子,必能與孩子之間搭建起“愛”的橋樑。

不記得是誰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生活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那麼,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快樂的環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樂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是營造快樂環境的根本,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如:那天飯後我帶班,在陰暗的大樹下讓幼兒看故事書,正正搬着椅子出來,我說:“你找陰暗的地方坐下吧!”可正正卻說:“我今天就坐在許老師身邊吧!”當時,我忙說:“好、好、好” 他就這樣坐在我身邊看書了。原來小朋友連這麼一點時間也不放過,願意和老師坐在一起。孩子樂意和我在一起,與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爭取做到最好。讓我們以激情爲旗,用青春作注,拼一個無悔的青春!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8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課堂提問時總是有一些孩子每次都舉手,讓老師面臨兩難:既不能每次都只提反覆舉手的同學、不提其他同學;又不能不提反覆舉手的同學、不忍心讓他們失望。於是有時候一節課幾乎成了某兩、三個孩子的“答老師問”專場,長此以往舉手的更加積極,不舉手的更加沉默。怎樣做到兩全?怎樣鼓勵更多的同學勇於發言?在李希貴老師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中我找到了一點答案。

在一次聽課中,李老師發現亞洲組的同學都感到有些壓抑,因爲在一個不是以母語授課的班級裏,面對着許多以母語發言的強勢的同伴,亞洲組的同學在語言上處於明顯的劣勢,他們在課堂上不自覺地把自己邊緣化了。越是這樣,那些以英語爲母語的學生便越強勢,甚至有些旁若無人。到最後他們幾乎壟斷了課堂的發言權。由此李老師想起了他聽過的另一節公開課。在40分鐘的課堂上,一位招人喜歡的高個子女孩竟17次站起來回答問題。而且每次都是那麼精彩。聽課者的掌聲一次次地響起來,但課堂上的其他學生卻無法興奮起來。因爲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課堂裏,誰都沒有情緒去興高采烈。課下,李老師曾經問過那位公開課的老師:“爲什麼讓一位學生佔據了幾乎整個課堂?”她似乎有些驚奇:“難道我們能夠阻止孩子們發言嗎?那樣,不是太不尊重他們了嗎?”於是《如何在不傷害強勢孩子的前提下對他們說“不”?》成了李老師探究的問題之一。

後來一位美國小學老師向李老師介紹了她的各種有趣的方法。其中有一個“發言棒”的策略簡單有效。大意是這樣:每堂課她只發給每位小學生五根發言棒。有了這個限制,強勢學生開始思考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如何把發言棒用到當用的地方;而平日裏專當聽衆的學生,也在掂量手上的發言棒,該出手時也開始出手了。

這位美國教師很認真地告訴李老師:“不要以爲縱容強勢學生僅僅會傷害弱勢學生。即使是對強勢學生來說,也是很大的不幸,因爲,一個人一旦離開校園,踏上社會,還是一味地強勢下去的話,他們可能走向人生的失敗,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不會容許他們處處強勢的。”

這個故事讓我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記得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演繹了不會說“不”帶來的煩惱,而在生活中,包括在教室裏,我們也要學會(或者是狠下心)對成人、對學生、對孩子說“不”,讓“不”帶來更加愉快的生活,讓我們的課堂對所有的學生都相對公平!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9

寒假期間,我有幸讀了李希貴校長寫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不過遺憾的是因爲兒子生病這本書只讀了一半,另一半還需要我慢慢去品讀。不過雖只是讀了一半,也讓我瞭解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書中寫的教育現象,多半反映了中美兩國文化上的差異。瞭解美國的基礎教育,和中國教育做下比較,知道作爲教師的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在哪裏?很多教育制度的落實不到位,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刻的反思。

比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 這個問題。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以至於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經無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准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學生如果是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嗎?如果我沒有看到李老師這真實的美國教育之旅,自認爲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爲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沒想到老外卻如此關注細節,如此關注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我甚感驚訝。我們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大加評論,很少關注學生的學,只注意教師要怎樣教,分幾個環節,哪些是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我們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我們設計好的路程,然後我們圓滿無誤地直奔目的地,最後我們以學生的成績一錘定音。這就是我聽到的,看到的,也是這麼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的教育。雖然現在我們也在試圖改變這種現象,進行着各種改革的嘗試“高效課堂”“生本課堂”……但效果似乎並不明顯。

因爲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無法比較誰優誰劣。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需得到教師的許可才能起立或坐下。這是中國教育文明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因爲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有七八十人組成的大課堂,和美國的小班化教學遠不能相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學生豈不亂作一團,課堂教學一定無法正常進行。

我無法改變什麼,更不可能象李希貴校長全身心把心思放在教育制度的研究上來。但我開始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着“以人爲本”的教育靠近,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一名好老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10

近日有幸讀了《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書,作者李希貴是山東省淮坊市教育局局長,其人是從一線教師一步一步走上來的。正是因爲如此,他很善於從一線的課堂和教師、學生等方面入手開展常態下的學校、課堂。應該說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和枯燥的高調,有的只是作爲一個教育的思考者每天日記式的真實感受,不掩飾、不做作、不奉承、不蓋瑕,直抒胸臆,記錄當時真實的感受和反思,對於我們老師就是真實的、可接受的。

本文是通過36天的研究,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和紐約的中小學教師一起,通過對常態課堂教學中的“關鍵教學事件”進行點評和分析,啓發教師們自我反思,並以此構建一個教師培訓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課堂聽課,自然天差地別。

“給學生一些犯錯誤的機會”一文指出“五花八門”的結論本身就是教學資源,錯誤的回答更應該成爲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跳板,讓學生更多地暴露一些他們原本就應該有的“美麗”的錯誤。值得我們老師深思,現在有多少公開課是追求完美無瑕,如同一個個模具,絲毫不會有錯,也不給學生機會犯錯,這樣的課堂有何意義,師生折騰又折騰,上給誰看呢?

“說得實在,才能做得實在”一文指出,美國的課堂評估表雖然有二十幾項內容,但大都是實實在在的具體要求,可操作性非常強,可以照着做。又如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對比,也是讓人感到美國的更加實在,都是可以見諸行動的細節,要求非常具體明確。而我們的守則卻是有點“好高騖遠”境界高了點,超出了小學生應具有的思想水平和領悟能力,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了。到底什麼該修,什麼該繼承值得深思。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李希貴老師寫得《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以前也讀過一些關於美國教育的相關文章,或許自己是中國人的緣故吧,看到那些字裏行間對美國教育進行大肆讚揚的文章,內心裏總有一些說不出的味滋味,很複雜。帶着些許的不服氣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瀏覽本書目錄,一個個新穎的標題映入我的眼簾: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家常飯”與“法國大餐”、爲什麼要讓學生都在課間擠廁所、美國的教師怎樣佈置作業、美國人也會耍心眼、中國式的無所謂、主人意識:從棒球場到教室……這麼多新鮮的名詞,我的內心充滿了好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這個問題還用回答嗎?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了,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的課程專家卻向我們的教育專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因爲他在觀看我們帶去的教學錄象時發現了這樣的問題:攝象機在課堂上爲什麼只攝老師?爲什麼所有教師的聲音都有字幕,而學生回答問題時,卻沒有字幕,無意的疏漏爲什麼發生在學生身上?難道連我們編輯錄象的工作人員都這樣看不上學生嗎?爲什麼課堂上的老師總是“抓”着學生,一個一個地提問題,其他學生這時候還能學習嗎?“很好,坐下!”戴維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師用手指往下一點的動作說:“學生回答了問題還不知道坐下嗎?爲什麼老師還要這樣手指一點,說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這樣做,小孩子連點面子都沒有了,這不是在扼殺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嗎?”“中國的老師不是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嗎?主人在課堂上還要這麼小心翼翼嗎?是啊,許多時候我們對一些嚴肅認真的事情,只是口頭說說而已,真正做起來,卻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許我們並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實踐。

作者還寫到:在美國海軍學院考察,發現他們介紹學校的專題片自始自終講述的是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過程,畫面始終以學生爲中心,看上去頗有些激動人心。看來老外看問題的視角真的有些不一樣。靜下心來想一想 “以學生爲中心”的口號只與課堂有點關係,校園裏其他的一些舉動似乎與學生沒有多大幹系。這或多或少會帶給我們一些啓示吧!

看得越多,內心的感觸越深,對教育家李希貴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他的書裏,我們不僅能瞭解西方發達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教育上缺少的細膩和靈性,感受到了中國未來教育的曙光。雖然改變目前的教育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會通過了解發達國家的教育現狀,反思我國教育的缺憾,拓寬我們的教育視野,豐富我們的教育情懷,提升我們的教育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