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死亡詩社》讀後感

《死亡詩社》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看完《死亡詩社》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爲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死亡詩社》讀後感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着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裏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如果說,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

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 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

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爲“毒害”學生思想爲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