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三篇

《莊子》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峯,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莊子》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莊子》讀後感三篇

  《莊子》讀後感一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於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後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的讀後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嚮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爲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並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着,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爲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遊》篇中,託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爲道?道又在哪裏?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爲何要託“知”,而遇高人“無爲謂”,知追問,無爲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爲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爲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爲,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爲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於自然,合於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於心。也就是“心爲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於濮水之上,閒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爲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餘生而曳尾於塗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爲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髮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爲你所累,現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爲?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於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迴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遊心,獨往於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後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於一隻小鳥,是困於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於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於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讀後感二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裏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隻舞動着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裏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覆揣摩“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爲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爲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嚮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爲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爲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嚮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於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爲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三

《莊子》一書想象奇特而豐富,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千匯萬狀,出人意表,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既寫大之玄妙,又寫小之情狀,還有人物之間、物物之間、夢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錯。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魚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釋讀】《逍遙遊》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說人當看破功名利祿,而是精神活動臻於悠遊自在的境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就出自本篇,比如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等。

這一段是《逍遙遊》的開篇,起筆就描繪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北海有一條魚叫鯤,鯤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幾千裏大。鯤化成爲鳥叫做鵬,鵬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廣。鵬飛起來,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大物必生於大處,鯤鵬如此之大,莊子筆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觀一二了。

當然,莊子的描述並沒有戛然而止。他寫道:當海動風起之時,鵬遷往南海。大鵬既然要去往南海,絕不可能決然而起,所以要舉起擊打翅膀。據《齊諧》說,當時水花激起達三千里,翼拍旋風而直上九萬里高空,鵬乘着六月大風而飛去。野馬般的遊氣,飛揚的游塵,以及活動的生物都被風相吹而飄動。

我們在地面看到天色蒼茫,那是天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窮極的嗎?而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可見天地遼闊了。

莊子借變了形的鯤鵬以突破物質世界中種種形相的範限,將它們從經驗世界中抽離出來,並運用文學的想象力,展開一個廣漠無窮的宇宙。

任公垂釣

【原文】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騖,[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莊子外物》

【釋讀】《外物》出自《莊子》雜篇,取篇首二字爲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枯魚之肆、得魚忘筌等。

這一個故事,也是關於魚的。任國之公子垂釣,用巨大的釣鉤、粗黑的繩子,並且掛着五十頭犍牛作爲餌。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於東海,天天在那裏釣魚。可一年了都沒能釣到一條魚。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魚來吞餌,牽動大鉤沉下水去,大魚揚其頭尾、翻騰奮鰭,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盪,聲如鬼神,震驚千里。可見大魚之大。等到任公子釣起這條魚,將它做成臘肉,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一起吃,沒有不飽吃這條魚的。這也可以想見此魚之大了。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爲了說經世者當志於大成。像後世的人聽說了任公子釣魚這件事,競走相告,舉着小竿去小水溝,守着鯢鮒之類的小魚,這樣想釣到大魚,是很難的。

二、小之情狀

蝸角蠻觸

【原文】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莊子則陽》

【釋讀】《則陽》也出自《莊子》雜篇,也是取篇首二字爲篇名。則陽是人名,遊仕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約誓立盟,但田侯牟違背了約定,魏惠王很生氣,想要派人去刺殺他。但是公孫衍將軍、季子、華子都不認可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見了樑之賢者戴晉人。戴晉人向魏惠王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蝸牛的右角也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經常相互爭地打仗,死亡無數,追逐敗北的十五天才能回軍。

戴晉人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比喻當時的諸侯征伐。世界之大,無窮無極,期間的戰爭,不也是和蝸角中觸氏和蠻氏的戰爭一樣嗎?後世常以蝸角鬥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鬥。

三、萬物無界

莊周夢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釋讀】《齊物論》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詭譎怪、沉魚落雁等。

莊周夢蝶是寫物化之旨。從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遨遊各處而悠遊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子。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成了莊子。

莊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別的,這種轉變就叫做物化。莊子所說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晉郭象認爲是指死生之變,唐代成玄英則認爲是物理之變化。陳鼓應先生解釋爲物我界限之消解,萬物融化爲一,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莊子借蝶化的寓言來破除自我執迷,泯除物我的割離,使人與外在自然世界,融爲一大和諧的存在體。而蝴蝶,其實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莊子筆下的詩化哲學,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因此更是引發了後世文人的共鳴,比如說李商隱的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