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體現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體現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爲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不僅爲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爲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爲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爲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爲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後,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爲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一個有着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就如陶老所說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於它置於案頭,讓它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2)

暑假裏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淺,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於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造”,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願望,是在於火一樣的熱情,是在於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於生活的活力、來源於生命的本身。

在“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製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也要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在讀到“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爲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爲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兒童的教育,還在於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從頭腦裏解放出來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教育創新並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新的教學,創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並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真諦。

我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3)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爲人堪稱“萬世師表”,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教育理論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教育家;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傑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着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着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細細閱讀了陶行知的故事後,自己被陶先生坎坷、偉大的一生深深感動,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抱負引導我們樹立遠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於平民家庭,從小深知窮人吃不飽,上不了學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國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國完成學習任務後,老師要他留下來繼續深造,但他爲了完成自己的心願,毅然回國。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他的人生價值觀更明確了,他在《自勉並勉同志》的詩中說:“人生爲一大事而來,做一大事而去”。這一大事就是建設獨立、富強、民主的祖國。他深深知道,舊中國最大多數是農民,最窮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農民。所以,他發表了《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下定決心,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的目標是叫中國一個個鄉村都有新的生命。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多麼遠大的抱負!於是,他放棄教授的優越生活,辭去大學校長的高位,脫去西裝穿上草鞋,率領同志在長江邊上,燕子磯旁的勞山上開闢了曉莊師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教育實踐活動,也開始實踐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當時,國家內戰危機迫在眉睫,他身處逆境,但陶先生仍對中國前途抱着樂觀的態度,對自己的理想毫不動搖,仍要在上海創辦社會大學,函授大學,新聞大學……

態度決定一切,思想的高度決定了行爲的高度,一個人有無理想是決定了他是否成就事業的前提。我們無法想象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會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們的陶先生不僅心中有着自己的抱負,並朝着自己的理想奮鬥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陶先生那種抱定理想,矢志不渝,爲着理想,鍥而不捨,爲了理想追求一生的偉大形象是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的光輝典範。

二、以他“愛滿天下”的胸襟培養我們博愛情操

愛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奉獻,愛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愛又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是與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興中華的抱負,與人類的解放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他這樣執着、堅定的爲改革舊教育,發展人民教育而堅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質的原因是在於他心裏裝着人民,裝着祖國,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着自己的“愛滿天下”這種偉大的胸襟,他把對人民、祖國的特殊感情表現在博愛之中。陶先生的愛是大公無私的愛,愛憎分明的愛,是真善美合一的愛。教育、引導我們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長輩,愛他人,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愛自己的集體,愛家庭,愛家鄉,愛和平……引導我們努力做一名有博愛精神的人。

三、以他“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境界培養我們誠信品格

陶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這句教人更律己的話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時期,即滿腔熱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國留學回來,即開始他的教育救國實踐,一心一意爲改革傳統舊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變後,他奮不顧身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他又冒着“第三槍”的危險,堅定不移地戰鬥在愛國運動最前線。爲了真理,爲了和平,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這是真人之舉。

總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是爲了振興中華,爲了苦難的舊中國人民爲了探求中國教育新路子而赤膽忠心,百折不撓,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懷博愛的奮鬥歷程中,書寫了自己愛國、愛民,無私奉獻、奮鬥不息的壯美人生,也同樣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