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聖經的故事》是美國作家房龍創作的故事集。作者按照《聖經》的章節排序,不僅保留了《聖經》原典的精神,也使讀者輕鬆進入《聖經》世界。下面給大家分享聖經的故事讀後感範文,歡迎借鑑!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1

《聖經新約》中《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誕生時前來送禮的三位賢人——麥琪,他們最早帶來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因此,人們都希望自己在聖誕日那天獲得最有價值與意義的“麥琪的禮物”。

全都在這兒了,一元八角七,我得承認,這的確是個一貧如洗的家庭。

年輕的少婦德拉掂量着手中的錢幣,反覆數了三次,我猜她該是羞愧難當,但又不得不緊盯着手中那個把枚錢幣的。羞愧難當自然是她的自尊讓她不屑於那種掂斤播兩的交易,而移不開眼反覆確認的行爲卻是意識終於向物質妥協了的一個證明。她多麼希望自己擁有的可不只是這點不起任何作用的小錢。而殘酷的事實便是:即使她再怎麼怨恨的看着安靜中的錢幣們,她也依舊只有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聖誕節了。

也許真像作者說的那樣:“她除了撲倒在舊睡椅上哭之外,顯然別無他途”。要知道,即使回到家中,她也不會找到任何可以炫耀的東西。

從來沒有裝過信的信箱,從來沒有被任何人按響過的門鈴,加上此刻看了也只是徒增尷尬的名號與爲數不多的傢俱,她與她親愛的丈夫的這套房子被形容成是“真正夠得上乞丐幫這個詞”。

若一定要說有什麼能讓人感到一絲活氣的事物,大概也就只有這對夫妻了。書中寫道:“每當詹姆斯回家走進樓上房間時,詹姆斯太太——德拉,總是把他稱作吉姆,並熱烈擁抱他。”這樣的情景的確能給人些許安慰,至少告訴我們,之後在這間簡陋的屋子、貧乏的家庭中發生的故事,並不會顯得過分冷漠無趣。

小說的背景簡單明白得正像德拉手中的一元八角七。而發生在簡單背景下的一個值得期待的故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不是嗎?

那條錶鏈,那套髮梳,我得承認,這對夫妻確實是費盡心思的想給愛人買一個合適的禮物。

曾經夫妻兩人各有一件引以爲豪的東西。吉姆的金錶與德拉的秀髮。德拉的秀髮使女王的珍珠黯然失色,吉姆的金錶將讓所羅門王忌妒得吹鬍子瞪眼。

作者毫不吝惜筆墨的向我們反覆說明德拉褐色的美髮。也正因如此,她賣掉長髮的情景讓人心痛不已。我想不出在一分鐘猶豫裏,她腦裏閃現又推翻了多少籌錢的主意。她的掙扎最終在淚水中結束。當她面對冰冷的買主時,她該是不安且不甘的。但此刻於她而言,又有什麼會比給丈夫的禮物更重要?只損失頭髮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她用這筆錢買了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她的心情輕鬆而雀躍,她的心思簡單而明白——這鏈子匹配金錶,吉姆可以毫無愧色地看時間了。

於是德拉的美髮換了白金錶鏈。而另一刻,金錶被吉姆賣出,換來的是卻一套昂貴髮梳。

命運戲耍了這對貧苦的人兒。他們失去了各自的珍寶,而那禮物似乎卻是無用的了。可是因滿載二人情誼而顯得格外可貴的錶鏈與髮梳,真的就比不上那徒有美麗的金錶與長髮?

聰明而敏感該猜到,答案是否定的。

德拉擡起淚水迷濛的雙眼對吉姆說:“我頭髮長得飛快!”吉姆用平常的口氣告訴德拉:“我賣掉金錶爲你買了髮梳。”二人看到對方的禮物後,都沒有對自己的行爲後悔。因爲他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對方的愛與欣喜,都已經得到了。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2

《聖經故事》分“新約”和“舊約”兩個章節。“新約”中的故事比較多,“舊約”中的故事比較少。《聖經》記載了古代亞、歐、非一些國家宗教信仰的傳說,由來,和中國的神話故事差不多。還有一些國家的經濟、文化、民族風俗等,但不易理解,而《聖經故事》試着利用淺顯易懂的故事讓人們對《聖經》有一個大致瞭解。

讀完這本書,我懂了一些道理並且認爲爲人處世要機靈、樂觀、一心向善,不可自私自利等。我還知道了一些國家的風俗,一些國家的生活方式、衣着、習慣、節假日等,還知道一些國家名稱的由來,一些人信仰上帝,並稱之爲耶和華上帝。

《聖經故事》中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比如:一個賣菜的人,在稱上做了手腳,多收了錢,被人發現後,不僅要負責任,以後去他那兒買菜的人還會越來越少,結果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些錢,所以做人老實,真誠,不貪圖小便宜,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方便。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故事講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爲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纔沒有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的實力,讚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世界沒有神,卻全都是神。因爲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權力來主管自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裏能撐船。”

神非常信守諾言。一旦神說的話,神都會信守。一諾千金。掃羅的嫉妒心會使他輸給大衛,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們應該沒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愛組成的。神仁愛慈善,心裏不急躁,不厭煩,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廣,豐富,心地純潔,沒有惡意。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3

由於暑假是我要去加拿大了,聽說我住所的男主人是位牧師,所以爲了更好的與其溝通,我讀了《聖經故事》。

這本書分新約和舊約兩個部分。新約講的是上帝創世,挑選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墮落以及上帝對他們一次次的拯救;舊約講的是耶穌和他的門徒在世間佈道的故事。聖經總體來說就是上帝教導人們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寫了許多勇敢、忠誠信徒,同時也寫了一些背叛者。

在舊約篇中,講述了一個永遠堅信上帝的人,他叫約伯。天使撒旦想要檢驗約伯是否真的相信上帝,他讓他所有的財產全無,讓許多人都背叛他,讓他長毒瘡,即使這樣,約伯從來沒有指責過上帝一句,並且每天都誠心相上帝禱告,他相信上帝會拯救他;最後撒旦沒辦法只放棄。擁有這樣堅定信念的人實在少見。向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失敗,就懷疑自己;而約伯遇到那樣大的打擊仍然堅信上帝,就向我們相信自己一樣,約伯對上帝的忠貞不二使撒旦放棄了,而我們要是相信自己也會取得成功。

在新約篇中,由於上帝的兒子耶穌使信徒與日俱增而遭到一部分猶太人的嫉妒,唯恐有一天耶穌會毀了他們,所以一些邪惡的人給耶穌定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並最終把他處死;但是,由於耶穌相信真理使耶穌復活了,並擊垮了那羣邪惡的人。這就是邪不壓正。雖然復活這種事情不可能在我們中間發生,但邪不壓正倒是經常有的。比如說欺騙、搶劫、偷盜這些事情,在發生後都被一一繩之以法,所以要心中有“正”。

聖經讓我看到了善良正義的人們,也揭露了一些充滿忌妒的小人。我從中體會到了忠誠,也感受到了邪惡。

我們也要做像神這樣的人。

由於讀了《聖經》,幫助我在到加拿大後,很快與男主人的關係從房客、房東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4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聖經的故事》,看了書名你們一定覺得沒什麼好看的,只是西方的一種文化。可是你們錯了,西方文化的是叫《聖經》,這本書只是記述了上帝的恩賜。就讓我來請你和我一起遨遊在這本書中吧!

這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舊約的故事。上帝耶和華創天地;亞當和夏娃的著名故事;諾亞方舟的傳奇故事;其中鄰國王后拜訪所羅門,因爲王后的誇讚,所以羅門的國力強盛和權力偉大,造成了所羅門制定的奴隸制,以色列腐敗。雖然以色列有以列亞,以列沙,但尼布甲尼撒國王十分惡毒,把以色列人分到各個國家,阻止以色列人民繁殖。

第二部分是新約故事。在這一部分中耶穌雖然去了天國,但他的神靈經常在愛他的人身邊出現。聖殿的祭司和法利賽人雖然採取各種方法阻止人們崇拜耶穌基督,但都無法扼殺人們對耶穌的信仰。彼得和約翰等門徒牢記耶穌曾經的祝福,到處旅行,廣收門徒,他們把耶穌的新教義叫做新福音,讓每一個信仰住的人都執行它。這一舉動使世界的愛更多。公元64年,羅馬發生了一場可怕的大災。尼祿皇帝認爲是猶太人縱的火,就大肆屠殺猶太人及基督教徒。公元70年,猶太人和羅馬人的關係到達白熱化程度,最終爆發了一場戰爭。猶太人寡不敵衆,徹底失敗。耶路撒冷遭到徹底毀滅,聖殿也夷爲平地。基督徒被迫分散到各地,並建立教堂,始終沒改變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基督教徒約翰寫了一部啓示錄:我看見一個新天地,因爲舊的世界已經沉淪。我見到聖城耶路撒冷,上帝降在那兒,像新娘一樣打扮的美麗動人。他高聲對我們說:“看,我與你們同在,你們都是我的子民。沒有死亡,沒有哭泣,沒有悲哀,沒有痛苦,以爲一切都已過去,你們將不再擁有淚痕。”我聽見上帝在寶座上說:“我將更新一切,讓光明照亮世界,讓我的愛成爲永恆!”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上帝的眼中,無論什麼事都有它的結果,而上帝決定的結果在於平時公德的積累,品德高尚的人,上帝一定會眷顧他。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5

讀完《聖經故事》我看到我們有時候缺少那麼一樣東西——愛。耶穌在常人眼裏早已幻化爲萬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眼裏他似乎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是,在這本書裏,我卻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耶穌。現在的教育偶時候缺少了愛的教育。在當今社會和媒體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干擾下,學生更自私和沒有同情心了。他們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他們所預期的那麼容易。顯而易見,激怒耶穌是不可能的,他從不對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從容地走出每一個陷阱,當他被逼到一個角落的時候,他就講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使所聽故事的人轉到他這邊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教學方法。他希望人們愛自己的友鄰,他懇求人們停止戰爭。眼看着人們互相殘殺,冤冤相報,耶穌痛心疾首。他本來是個快樂風趣的人,生活對於他來說是快樂的,而不是負擔。他愛父母,愛家庭,愛朋友,村子裏的活動,他沒有不參加的。他自己不是隱士,也不贊成別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靈魂。可是這個世界卻似乎到處都是荒涼,暴力和混亂。耶穌以他那淳樸而偉大的胸懷貢獻出一劑醫治這些創傷的良藥。他把這劑良藥稱作爲“愛”。有這個字眼就是他所教導的核心內容,而這,也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最大精華所在。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爲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纔沒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讚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

當然,在這裏讀《聖經故事》,並不是說我要去信奉上帝,只是讓我覺得,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中,某些宗教的某些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我們必須學會審視,批判接受。

我知道,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似乎每個國家都在試圖用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來束縛自己的臣民。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如中國古時候的漢朝主張的儒家思想,宋朝時候主張的理學思想……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要遵循在弘揚主旋律基礎上發展文化多樣性的原則。無產階級是無神論者,然而我們也應有博愛的精神。並不是說要去信教,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應當汲取宗教中適合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聖經的故事讀後感6

《聖經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早晨,耶穌從橄欖山回到聖殿中教訓百姓。文士和法利賽人帶着一個婦人走進來,叫她站在當中。他們對耶穌說:“先生,有個婦人在行淫的時候,被我們捉住了。按摩西法律,我們得把她用石頭打死。您說我們怎麼處置她呢?”耶穌說:“你們當中誰是無罪的人,誰就可以拿石頭先打她。”結果,人們一個一個地走出去了,只剩下了耶穌和那個婦人。

這個典故,無非是想說明人本身是有罪的,即是伊甸園神話中的“原罪說”。原罪是人類始祖偷吃智慧樹上的果子竊取智慧而犯下的,也是人對於自身痛苦來源的一種猜測性解釋,就現實意義而言,有些太遙遠。但就近而言,我們反思自我本身的時候,難道沒有覺得一絲愧疚嗎?權力、貪婪、妒忌、自私、迷惘、怨恨、謊言。人總在互相傷害。有人是去殺人放火,而有人只是撒謊造謠,但罪惡終歸都是不分大小的,錯了就是錯了。而多數人卻依然沉浸在“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甜蜜謊言裏,認爲自己是個標準的好人;又或者以“人無完人”而安慰,覺得自己已經是比較好的了,然後,欣欣然地傷害別人而不自覺。同時,無論再寬容隨和的人,也都會在潛意識中產生一種自滿情緒,認爲別人的劣根性自己是不具備的。

在衛斯里科幻小說中,有一個故事寫到,人類本來起源於另一個星球,那裏的人擁有永恆生命,並且只有善良的天性;地球上的人是他們遺棄的產生了罪惡基因的同類;並且,老子、佛祖、耶穌都是另一個星球上來的使者,企圖教化地球人,最終將地球人帶回永恆故里享受永恆生命。很明顯,他們四個人都失敗了。而故事的主人公,衛斯里和妻子白素,找到了回到那個星球的辦法。衛斯里欣喜若狂,因爲他認爲他們不僅可以享受永恆的生命,同時可以遠離人的欺詐、僞善等罪惡,迴歸光明聖土。但這個時候,白素卻很冷靜地對他說:你認爲我們真的有資格離開地球回到故鄉嗎?四個聖人回來引導人類,但他們畢竟失敗了,這也恰好證明,地球上的人,無論如何,都是充斥着罪惡的。

對啊,聖人們來過,他們又絕望地離開。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演變,人始終不曾褪去罪惡本性。我們一邊夸父逐日般追求着光明和善良,一邊在徒勞地壓制邪惡本性。這或許纔是人類痛苦的根本原因吧!前進路上,越接近真、善、美,越發現自己身上的污點異常醒目;在美好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永遠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愈追逐,愈悲哀,愈絕望;我們就在這與自身的不斷戰鬥和掙扎徘徊之間,如此卑微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