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信息技術觀課報告

信息技術觀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信息技術觀課報告1:

信息技術觀課報告

  一、實施觀課、議課想法的由來

多年的傳統聽課、評課活動,已經習慣了對課堂教學作出評價、分出等第,這種做法雖然有利於授課教師汲取他人所長,改進自己不足之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但這樣往往產生了不和諧的局面,不利於廣大教師的成長,久而久之,聽課變成了一種教研任務,評課成爲一種過場和形式,教研效率低下。2009年筆者有幸作爲市骨幹教師參加了上海方略培訓,拜讀了陳大偉老師的《走向有效的觀課、議課》(《人民教育》2007年第23期)的文章,第一次接觸到了 “觀課、議課”這個名詞。 “實踐觀課、議課是建設一種新的學校和教師文化。建設進取、合作、民主、創新的教師文化,既是觀課、議課的目標,又是有效觀課、議課的基礎”,其特點是參與者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堅持以學論教,從學習效果入手,到學生身邊去,以學生爲本。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教師研修活動。它與傳統的聽課、評課相比更體現了和諧、平等的人際關係,更符合新課程理念。基於對觀課、議課的理解,於是產生了在學校裏開展觀課、議課活動來代替傳統的聽課、評課的想法,並準備實施。

 二、實施觀課、議課的目的

1、我校教師年齡普遍偏大,教師的理念和教學水平亟待提高,各類集中培訓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效果不好。傳統意義上的聽課、評課都是以“好好先生”的角色出現,流於形式,不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因此,實施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觀課、議課活動作爲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一個抓手,有利於促進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檢視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在教學中“新生”,煥發青春活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實施新課程理念,使其成爲新時代的教師。

2、爲學校開展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研究” 課題從信息技術環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方面提供案例。

  三、實施觀課、議課的條件

作爲本地區教育系統第一個“吃螃蟹”的學校,光有膽量和勇氣還不行,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學校重視是保障。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務處主任、副主任帶頭參與,信息中心、教務處、各教研組聯動,爲保證觀課、議課活動順利進行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併爲觀課、議課活動實行全程錄像,傳到學校網站供全校教師研習。

其次,有一批致力於教科研的骨幹教師參與,確保觀課、議課能有效進行。我們依託“信息技術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組開展活動。組內有6名市級骨幹教師、5名縣級骨幹教師、7名教研組長和22名教學骨幹教師,涵蓋了各學科,佔初中部授課教師45%,覆蓋面廣,具有一定的輻射作用。他們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對課題研究和觀課、議課也有較高的積極性,從而保證了觀課、議課能有效地進行。

  四、觀課、議課實施過程

1、觀課、議課的準備

(1)制定觀課、議課量表。觀課、議課需要教師帶着任務和目的觀察課堂情況、收集課堂信息,進行交流。因此,制定“觀課、議課量表”是觀課、議課的關鍵之一。結合“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研究”的課題內容,我們確定從三個維度對課堂進行觀察。

(2)確定獻課教師和課題。爲了保證活動的成功,獻課教師必須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有較新的教學理念,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較熟練;所選課題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着這些想法,課題組召開了有子課題組長參加的第一次觀課、議課籌備會,會上大家經過討論,最後決定分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兩個組,文科組獻課任務由蕪湖市骨幹教師魯燕老師承擔,課題爲八年級語文下冊《吆喝》;理科組獻課任務由蕪湖縣優質課獲獎者、青年教師汪世春老師承擔,課題爲八年級物理《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3)召開觀課、議課教師培訓會。觀課、議課對於大部分教師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物”,不知道活動中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因此,文科和理科組提前一週分別召開了組員會議,會上首先讓大家明白觀課、議課與傳統聽課、評課的區別;其次將組員分成“觀學生”、“觀教師”以及“觀信息技術使用”三個小組,每小組有一個組長作爲發言人,每個大組有一個議課主持人;最後發放“觀課、議課量表”,帶領大家學習需要觀察的內容和觀察點,明確分工和任務。

2、觀課、議課實施

(1)“觀”。經過備課組的集體研討,兩位獻課教師完善了自己的教學設計。2013年3月19日下午魯燕老師、3月21日下午汪世春老師在學校多媒體教室爲課題組成員獻上了兩節精彩的課例。課堂上帶着觀察任務的觀課教師分成了三個組:第一組教師坐在講臺的兩側,面對學生,觀察的維度是“學生的學習”;第二組和第三組教師坐在教室的後排,觀察的維度分別是“教師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整合”。觀課教師仔細觀察課堂的變化,捕捉課堂信息,認真填寫觀察量表,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前所未有。

(2)“議”。議課時,兩位獻課老師首先集合所授課的內容,從信息技術的使用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法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介紹自己的做法。然後各小組利用10分鐘時間進行交流,最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各組代表從不同的維度對本節課進行研討。討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爲什麼這樣設計?”和“假如我來執教,我會這樣處理……”兩個方面,氣氛民主、熱烈、和諧,使獻課者和觀課者都有收穫、有進步。

(3)“寫”。每位課題組成員除了議課時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後每人都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了觀課、議課的反思和心得體會。如:

案例1: “這樣的觀課更有實效”——摘自獻課者魯燕老師博客

“以前每到觀課、議課時,能看到教師們漫不經心,有的甚至忙着抄備課筆記,或是批改作業,反正評課時依據授課人的教學設計誰都能講幾句,這樣的聽課有何實效?但是這次的觀課、議課卻有所不同。……作爲授課人,我深深感受到這樣的形式卓有成效,大家不僅記錄了學生髮言的人數、課堂討論的時間,甚至觀察到學生傾聽的專注度;由於課題組是跨學科的,有的老師還從他所教學科的角度向我提出疑問,這些都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較之以前上公開課,我覺得這樣的形式更提升自我。

發放“觀課、議課評價表”,佈置寫觀課心得,本意是爲了課題研究有更多的過程性資料,但這次卻有了意外的收穫,讓觀課教師不再是處於“被觀課”的狀態,而和授課者一起進入課堂教學,用心觀察,專心記錄。這樣的形式也讓觀課者真正受益。”

案例2:“觀‘吆喝’,品生活——觀魯老師執教《吆喝》”——摘自觀課者董道榮老師博客

“整堂教學設計爲“秀吆喝——讀吆喝——品吆喝——悟吆喝——些吆喝”五個板塊,五個板塊緊扣教學目標,板塊間以邏輯爲聯繫,逐層深入,層層推進,逐步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文本,又從文本走向生活,促進了語文閱讀和生活體驗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真正實現自主解讀文本,體會吆喝的魅力,體會作者對吆喝、對老北京的深厚情感,並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生活情趣。”

案例3: “本節課從生活和學生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又迴歸生活,體現了學習科學的意義;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設計邏輯性強,問題提出層層深入,教學效果良好。

課堂對話利於激發學生思維。本節課圍繞“汽車運動受力情況”、“液體與氣體一樣嗎”、“知識的應用”等四個主要話題展開學習和討論。分別提問12人次,集體提問並回答9次,涉及面廣,有回憶、思考、分析、歸納,描述型的問題,認知難度不大,學生回答正確率高,但學生思考的時間稍短,不利於調動學困生思考問題。” (摘自觀課者萬成面老師博客)

案例4:“汪世春老師的展示課中學生學習之觀察”——摘自觀課教師王福幸老師的博客

“互動合作:學生得到的信息來源廣泛,有生活實例,生活經驗,教材,課件,教師講授,演示實驗等,對學生的幫助很大,效果很好。有複習提問,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小組合作等多項互助活動,參與提問的學生集體有十人次,個別提問有十二人次,分佈各個教學環節,正確率較高。討論方式多樣化,有師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聲響亮,有生生討論,教師巡視,學生髮言積極,有實驗演示,教師闡述,學生掌聲迴應,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認真傾聽,掌聲迴應,仔細觀察,回答積極。”

案例5: “一堂從信息技術角度觀課的聽課心得”——摘自觀課教師張青老師的博客

“本節課使用到的信息技術硬件設備有:音箱、背投、實物展示臺、電腦、投影等。軟件資源主要有:聲音、圖片、視頻、自制動畫、自制課件等,有的來源於生活,有的來源於互聯網。本節課主要在九個方面使用到信息技術相關內容:……

本節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主要有:課前預習法、細心觀察法、思維訓練法、比較歸納法、動手操作法、交流合作法等。……

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整合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瞭解現象、揭示本質,體現了現代化教育手段在實際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案例6:摘自蔣光進老師  “總之,我組認爲汪老師這一節課是一節成功的課,爲我們展示了“信息技術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課堂教學課例值得借鑑學習。最值得借鑑和學習推廣的是

1、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實驗,自主合作討論分析實際問題、並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2、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學生學習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

3、自制教具的應用。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供大家學習參考:

1、實驗小組內部分工要更加明確些,可以提高實驗的效率,節省時間。

2、有些學習內容應用信息技術已經可以解決,講解的儘可能少些,自主學習就會更加多些。

3、舉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但不是每個實例都要詳盡分析。”

  五、觀課、議課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後,參與活動的教師十分興奮,普遍感覺觀課、議課比傳統的聽課、評課效果好,有利於教師專業成長。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觀課、議課有利於老教師的幫帶,把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傳授給青年教師;同時也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有利於全體教師的共同學習和提升。

感受二:觀課、議課是是一種團隊合作,使每一個個體都參與其中,活動中人人有事、人人有責,改變了傳統的教研組的教研方式和教研文化。它與傳統聽課、評課相比更注重“以學論教”——“ 以學的方式討論教的方式,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以學的質量討論教的水平和質量,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考察教師的教”;“直面問題”——以問題的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最後達成共識;“平等對話”——議課是一種對話,是獻課者和觀課者之間的一種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既平等又對立的交流。

感受三:提高觀課、議課的效率的關鍵環節有6個,即“選擇合適的觀察視角、製作科學的觀察量表、記錄詳實的課堂現象、整理豐富的課堂信息、進行正確的課堂推論、作出客觀的課堂評價”。只有做好每個環節,觀課、議課纔有效果,否則“掛羊頭賣狗肉”。

感受四:觀察量表內容要有針對性,不能貪多。有老師反映觀察量表內容多了影響觀課教師的觀察和記錄,反而顯得觀察目標太多、太雜,效果不好。議課時,要有一個教學業務水平高的人擔當主持人,要能發現問題,並圍繞問題組織討論。

總之,觀課、議課是一件“新事物”,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究、改進,尋求更適合我校校情的方法,一定能將我校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實施素質教育。

  信息技術觀課報告2:

在今年的遠程研修觀課評課環節中,分別觀看了xx縣xx鎮第二中學王景國老師執教的《數據存儲未來》、魚臺縣中心中學的《信息的獲取與分析》、魚臺縣城鎮中學李濤老師執教的《走進信息世界》和汶上縣第二實驗中學孫曉老師執教的《表格信息處理》,四位老師的教學各具特色,精彩精彩紛呈,學到了很多多保貴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情景導入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