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經典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我們來看看。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1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早前同學就推薦過,說國產片,但看了挺不錯的。我當時想,哦,國產片啊,不喜歡看。後來一直沒當回事,但是前兩天下下來存到了電腦裏。今天就看了看。其實是剛剛看完。這是怎樣一部片子呢,首先簡單的佈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種身份,各行各業,各種人生。關於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與否展開的一次次激烈討論。先不說討論的內容吧,就說演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童生老師飾演的的士司機。這個案子的結論關乎兒子的畢業論文,所以他作爲陪審團來參與討論。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黃衫子,注重禮教,在各種人證物證下堅決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氣,很倔,堅持自己的觀點。一開始看到這個人物—真的韓老師演得太好了—對,就是個市井小民,每日爲了生活奔波,說話的腔調以及一些小動作還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個的士司機演活了。其實這個人物刻畫得很深刻,文中稱他爲3號陪審員。3號陪審員在討論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其實這句話在這個人物的表達中很重要,是3號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他認爲孩子對家長應該是言聽計從的,應該是禮貌尊敬的。一個孩子,及時家長做得再不對,畢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爲和語言上都不能有過激的表現。所以他對犯罪嫌疑人在證人的觀點作證下堅持認定有罪。而且這樣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下是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的。但是最後,他爲什麼改變,認爲無罪了呢?因爲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因爲自己曾經犯的錯,孩子就離家出走,六年未歸家,六年沒有打一個電話。這位父親心裏是有怨的啊!你憑什麼不理我啊,你憑什麼離家出走啊,你憑什麼走了之後就再也沒聯繫就再也沒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麼也是生你養你的人啊!你憑什麼這樣!其實3號再怨自己的兒子,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他愛,他心疼,到最後他終於原諒了兒子,終於解脫了內心。最後他認爲那個犯罪嫌疑人同時也是死者的親生兒子無罪。電影在人物刻畫上可謂是費盡了心力,無論人物衣着,行爲,言語,以及場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終於感覺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這部電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個職業的人對整個定案的看法及觀點,從一開始的幾乎所有人都輕易相信證人的證言,而對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動機,到最後通過辯論,懷疑,爭執,儘量還原場景,以及對證人證言的驗證,到最後全員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動機。整個過程是對案件的辯論,也是對人性,法律以及邏輯的辯論。在電影的最後,8號陪審員,也就是整個過程堅持認爲嫌疑人無罪,對整個討論的進行起推動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檢察官證。電影結束的時候有幾行字:在公安機關提出複議後,檢察院依然維持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一個月後真兇落網。

在電影結束之後我們想想假設這位檢察官也和別人一樣,相信證人證言,相信物證,那麼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會被認定是有罪的,毫無疑問,有一件冤假錯案出爐。是的,電影中有一位陪審員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時候被告知我們判錯了。當他在再次步入社會的時候,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管你冤枉還是不冤枉,總之你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是啊!就是因爲整個案件審查程序的不嚴謹,就因爲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紕漏,造成了別人百分之百的傷害。

發人深省。

  電影十二公民的觀後感2

他是想強調無罪論推定的重要性,還是要用過這些人對自己現在生存狀態的不滿來批判一下這個社會有我們不知道的陰暗。

我感覺更多的是後者。

先說8號提出的證據,一把一模一樣的刀,列車經過4秒造成的巨大噪音老人可能根本什麼都聽不見,跛腿老人走出房門看到兇手需要的時間比自己說的要長,使用這種到正確的手法是不會造成向內向下的刀口,住在對面的女士兇案發生時候可能沒有戴眼鏡。一模一樣刀這個證據我覺得根本就做不了什麼證據,4秒噪音我是心服口服,這個我願意相信,跛腳老人花多少時間這個,我覺得還是有瑕疵的,畢竟要研究也應該是研究兇手逃跑花了多少時間,而且老人對時間並不敏感,這樣細扣那15秒我是覺得有些牽強。至於刀子那個,我是真的無語了,就像那個3號所說的一樣,一人一個使法,刀子雖然是他買的,可是是他要送人的,說不定他本人根本就不會用這種刀子,正宗使法不就不會用了嗎。最後是那個住對面的女士,我願意相信她是近視眼,但是近視眼大半夜起來肯定是要戴眼鏡的好嗎,除非你躺在牀上看上對面。你躺在牀上當然不戴眼鏡,但是你只要一起身就會順手牀頭櫃摸眼睛戴好,這真的是我認識的大近視朋友的習慣,所以我並不認爲她那天晚上是可能沒戴眼鏡,相反,我覺得她那天晚上,非常有可能戴眼鏡。好吧,着估計就是我對劇本里面一些細節的細扣,因爲看這個電影我看到後來感覺越來越不好,因爲最後他們的討論幾乎都是在說自己的故事,這讓我突然覺得這討論沒什麼意義了。

這羣人,我都不知道他們中有多少人是靠證據推理在給人定罪。一開始定人家有罪,也是主觀感情主導的,網友的人肉再加上有些迷糊的證詞,還有富二代這個褒貶不一的身份。有人恨他搶奪自己孩子的資源,有人恨他跟自己的兒子一樣心狠,傷害自己的父親。有人恨有錢有勢,有人受網友媒體煽動,認爲他就是壞人,對他的主觀判斷就佔領了大腦,認定了他是兇手。自然開頭就是認爲他有罪。

我一開始還相當好奇爲什麼8號會願意相信,富二代是清白的,甚至猜想過富二代可能是他的學生,或者與他有什麼淵源,因爲處於對富二代的瞭解才願意相信他沒有殺人。可是最後那個檢察官身份......我真心又無語了一把,歌頌我黨光輝.......這種拍馬屁的方式讓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又抹殺了一點.....我可能有點憤青了.......

那電影都說了什麼,一個被人家冤枉過,批鬥過的老爺爺,一個已經喪失大家關注額老人家,因爲想起自己的經歷,戳中自己的柔軟,當他把富二代這個可能跟自己一樣被冤枉的身份帶入,當他把跛腳老人跟自己晚年常被人忽視的體驗帶入,帶入自己的經歷.......主觀意識就可以啓動發揮作用了。

10號先生一開始就想要隱藏他對外地人的痛恨,可偏偏情到深處,表露的更加明顯,他定罪富二代,也是因爲人家跟外地人一樣搶佔着自己的資源。因爲知道自己這樣的心思其實是挺卑鄙的,因爲他自己也說過租房在的河南大學生對他也不錯,當一切呈現出來,他把自己的卑鄙齷齪暴露了,自然也就會發現獨二代可能跟自己憎恨的外地人一樣無辜......然後改票是必然。

那個一直堅持到最後的3號先生,最後的改票更加讓我堅信這羣人只是在找個地方宣泄自己的不滿。他一直堅持富二代殺了他爹,因爲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忤逆他,甚至離家六年都不聯繫。他把富二代想的跟他兒子一樣狠心,認爲現在的孩子都是白眼狼。最後在吧三隊自己的兒子的不滿宣泄完之後,又開始思念兒子了,加上想起來一直被當做拋棄爹媽的兒子的替代品富二代,就這麼順理成章的改票了。

還有掌握人生死的醫生,對已判決一個人的生死有掙扎的和心理虧欠的醫生,這樣的人,內心更是容易擊破,你知道找到一點讓他可能不是兇手的證據,他就能堅定的相信自己能救他一命而改票。有過冤假錯案經歷的小混混,對誤會的不滿,自我身份的帶入,改票也是非常容易的。

至於被叫過來充數的小賣部老闆,就是那種膽小怕事的,受網絡媒體煽動,認定人家有罪,怕得罪學校,擔心的自己的生意,對案情沒有太大關心,只想早點結束,所以當大多數人選無罪,他自然也會選無罪,因爲這根本不是他關心的重點。

精通計算的1號,我覺得他可能是數學老師,反反覆覆的12號,保安,還有就是最沒用的團長,他們的改票我感覺真是讓人莫名其妙。感覺他們的選票好兒戲,有一種,一開始我聽你說那家店的菜很好吃,我決定要吃了,結果又有另外一個人跑過來跟我說他朋友吃過,其實並不好吃,你就決定不吃了感覺。

最後就是房地產商,他的改票....是我最莫名其妙的,一直堅持有罪,最有那個不靠譜的眼鏡證詞居然就說動了........雖然他沒有坦露自己的故事,但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平時沒有少受到那些仇富的譏諷,世俗的偏見........難道他是爲了對抗這種偏見改票?.

所以說回來,這些人,到底爲什麼改票,我想,估計是被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然後就改票了吧......

這裏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無罪推定的重要性,但是......這部電影沒拍出這種重要性,我看到更多是對我們現在生活的譏諷,自嘲和悲嘆......

給還行是因爲,我覺得確實還行,表演真的很好,給演員點贊。但是真的不是好電影,覺得這個分,真的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