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紀錄片觀後感5篇

紀錄片觀後感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爲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爲表現對象,講述歷史故事。下面小編爲你整理了紀錄片觀後感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紀錄片觀後感5篇

  範文1:《探索發現·洋海古墓》觀後感

前幾天,出於對考古的特殊愛好,我一口氣看完了《探索發現·洋海古墓》系列的記錄片,但遺憾的是隻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開始重新回到我的學習正軌,但終歸是有些收穫,這裏便與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賞”吧。

關於符號。記得在翻開歷史文化冊時,當講到文字時。 雖然與文字相差甚遠,但如今回看這些符號與文字的區別,其實符號所蘊含的涵義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個何字其甲骨文爲,所代表的含義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屬於古今字),盤問過往行人,而例如一個三角形符號蘊含的含義卻可能是生殖的象徵,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豐產就意味着一個部落能夠存活下來,而生殖的優劣便意味着勞動力,而勞動力則關乎着生產力,因此遠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個三角形符號便匯聚了這一切能量,從歐洲到亞洲,先民盼望着豐產,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關於符號的第二點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張大汶口的陶器符號,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組成,而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間則有點像缺月,最上面則像日,如果連接起來,其實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個陶器符號的含義很可能便是一種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產力落後,因而對於一些現象便無法解釋而形成神的思想,從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臘,由於殖民活動大規模開始,一些現象是既成的神系統所無法解釋的,於是便逐漸延伸出自然哲學),其中便包括類似於薩滿教這樣的原始宗教,而薩滿巫師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圖的一具骨骸,一具乾屍皆後來被斷定爲巫師,而其墓中中則含有da麻等獨有的隨葬品,可見巫師的地位之高。

關於文化。觀看洋海古墓的第二個震驚之處便是其形成及其久遠的東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張騫出使西域才拉開了中西方經濟文化往來,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種上首先便體現出歐洲人的類型,其次在裝飾上體現出亞述以及歐洲文化痕跡,而在陶器上則體現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謂中西方文化的神祕交融。

  範文2:《華爾街》紀錄片觀後感

華爾街是英文“Wall Street”的譯音,原本指的是一道由荷蘭移民建立起來的牆,用來防範土著美國人的進攻,後來又發展成爲一條商業街道。然而,幾個世紀後的今天,華爾街的長短寬窄雖然基本沒有改變,但它的作用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現實意義中的華爾街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地理概念和傳統,華爾街已經成爲美國證券市場的代名詞,是全球80%以上金錢的集散地。追隨其源頭,是荷蘭人在移民的過程中,給美國帶來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和貨幣匯兌銀行;英國的移民則給美國帶來了國債、跨國銀行、中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這些現代金融的種子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資本之城——紐約。而華爾街這張滲入世界各地的金融之網也爲美國崛起的神話貢獻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衆所周知,金融是美國成爲經濟和政治強國的基礎,也是關鍵。而華爾街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東部商業的快速發展對西部農牧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當時東西部之間的運輸成爲最大的阻礙因素。直到1817年紐約一位新任州長上任時開始着手解決東西交通——修建伊利運河。在新任州長沒有從聯邦政府獲得任何資金援助時,這時候華爾街憑藉其充裕的資本和開始發揮作用。隨着工程的進行,伊利運河債權開始受到市場追捧。另外一方面,伊利運河的成功同時也鼓勵和刺激了美國各種偶紛紛發行債權。此後,鐵路債權的發行也是一發不可收,逐漸呈現出興旺之勢,同時也吸引了衆多外來人員來到美國,他們爲美國鐵路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鐵路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商品市場的發展,而商品市場的發展又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繁榮。這一切都爲美國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經濟強國提供了有力條件。

美國成爲經濟霸主後,逐步謀求政治上的大國地位。美國內戰時期,北方由於歷史上商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融資渠道,通過發行債權巧妙地把民衆的愛國熱情和購買債券結合起來,於是林肯政府籌集到了足夠的戰爭資金,以取得整個持久戰爭的勝利。而以農牧種植爲主的南方,沒有建立起比較健全的融資渠道,到戰爭後期,資金嚴重不足,幾乎被戰爭拖到了破產邊緣。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避免了破裂,維護了聯邦的統一,這也充分體現了金融對美國成爲政治強國的作用。

但即便是華爾街爲美國乃至世界做出瞭如此巨大的貢獻,但在全球範圍內它還是備受爭議,因爲它不像其他事物一樣有明顯的黑白分佈的界限,它在人們的爭議中走的是一條灰色地帶。在一些人眼裏,華爾街這裏,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它就是一個吞噬你金錢和血肉的地方;而另外一些則認爲這裏是人間天堂,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所有想要實現的夢想。確實華爾街作爲世界金融的中心,在資本運作和金融的國際化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爆發的不少“醜聞”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例如納斯達克的創始人麥道夫,是慈善機構的積極捐款人,但是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成爲金融詐騙的麥道夫,也正因爲這些“醜聞”,華爾街人的貪婪始終成爲人們詬病華爾街的理由。

文中讓我思考最多的是在美國金融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歷史上,美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可以說用中國的一句老話形容“分分合合,分久必合,久和必分”。有放任自由的“重商主義”,有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來,美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監管和控制也絲毫沒有放鬆過,甚至呈現出越來越強的趨勢。政府認爲一切危機是源自於華爾街的投機和貪婪,給整個國家也蒙上了陰影。華爾街的一些投資家們則認爲他們是最無奈的,在他們的投資給大家帶來收益時,沒有人站出來說什麼,一旦出現問題,不管怎麼樣一切都是他們的錯。

在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控制程度這個問題上,個人的觀點是:不管現在政府和市場是什麼樣的格局,但是政府對市場尤其是對資本市場的干預應該呈現出一種放鬆和減少的趨勢。一方面我們大力提倡發展市場經濟,但如果另一方面政府又把市場的權利握在手中,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在資本日益國際化得今天,一個國家對資本的控制會對整個世界資本的運轉產生很大的影響。或許,國家與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關係,我們可以不稱它爲監管或者控制,我們可以認爲是督促或是促進,通過國家手段來督促市場的自律,形成合乎國家法律也合乎市場規律的相關規範,進而形成健康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