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失孤觀後感

失孤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引言:《失孤》是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夥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着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

失孤觀後感

  《失孤》觀後感(一)

“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對得起自己的孩子。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一個父親。”這是影片《失孤》讓我最動容的一句話。父親雷澤寬(劉德華飾)對孩子雷達十多年的千萬裏追尋,實現了一個父親的人生價值。

影片一開始並不是從雷澤寬開始敘事的,而是切換到一個在尋找名叫“周天意”的母親在街頭瘋狂地尋找的畫面。這一段劇情看似與雷澤寬這一主要人物沒有關聯,甚至脫節,導演卻在其後用這一片段構建出一個善良的父親的形象。正是這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凸顯出了雷澤寬對於與他一樣有相同經歷的人的感同身受,並給予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幫助——帶着另一個孩子的照片全中國轉。擁擠的輪船板上,騎着摩托的雷澤寬出現的那一刻,這一人物形象就給人一種滄桑感,那是歲月的風霜帶來的印跡。一種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倔強與執拗,父親的形象頓時在劉德華的演繹下,滄桑感生動而立體。

由於當代人對情感的缺失,在近年來的影視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將“情感”無限放大與渲染,在這個愛飢渴的時代,一發強大的“催淚彈”似乎更能帶給觀者情緒上的肆意宣泄。然而,這部《失孤》相比較其他作品,其情感上的處理另闢蹊徑,以一種近乎隱忍剋制的方式來表達,每到情緒的爆發點,巧妙地避開,大體上用曝光過度到留白、由近景到遠景的景別轉化、輕快音樂配以喜劇式的情節將淚點降到最低,以給人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不是單純的落淚。這樣的處理,卻出人意料地給人在觀感印象上更爲深刻與具體。

片中,用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圖譜,烘托起雷澤寬這一父親形象的特徵。無論是表達出消極態度與人發生口角的老大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行人,還是與其匆匆一別卻給予他200元支助的交通巡警、提供線索的年輕志願者們,這些形象的出現推進了劇情。導演彭三源不侷限於表現雷澤寬這一人物形象的單一面,更多的照顧到情感的雙向訴求。對於大衆給予的幫助,或者有少量對於尋子的消極論調,雷澤寬也付出了自我的情感表達:他會在筆記本上逐字記下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對別人的孩子走失報以同情並進行宣傳。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讓整個影片的現實意味深刻而具體。設置的另一個人物形象曾帥(實際名:毛雪松),其實給予了被拐孩子一種話語權,被拐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更能夠讓雙方的人物真實可信,也是將被拐方與尋子方進行對照。因爲被拐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同樣也會思索自己的身世,甚至會因爲對自己親生父母產生誤解。這樣兩方的情感對照,讓影片的情感表達更爲立體,很好地照顧到了每一個當事人的內心感受,情感的層次分明立現。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片名看出影片的主要表達——“失”與“孤”:一個是痛“失”孩子,一心尋找的父親;一個是與親生父母失聯,內心糾結並有諸多困惑的“孤”兒。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場類似於父子關係的情感表現,有淚有笑,真摯感人。

彭三源的劇本側重寫實,其中大段涉及到對於現實的描寫,同時運用了大量隱喻的手法對現實進行鋪成。曾帥在回憶兒時的畫面時,他什麼都不記得,只是一直在強調“鐵索橋、竹林與媽媽的長辮子”,這三個具有象徵意味的實物成爲影片的關鍵線索,並且更加貼近現實生活。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愈發明顯,鐵索橋、竹林在影片最後成了鋼筋混泥土建造的水泥橋,竹林消失殆盡,這無疑成爲走失孩子與親生父母之間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之一。對於童年記憶的追尋,最後卻因爲現實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正是影片想說的另一個問題,就算記得記憶中“家”的樣子,城市化的進程也將徹底改變一切,可想而知,還有一些未知的動因在拉遠回“家”的路。爲了不使影片看上去太過殘酷,導演用了諸多詩意的手法來引出記憶中的片段,朦朦朧朧的鏡頭似乎在訴說一段段深埋在人內心深處的愛的記憶。

對於信仰的問題,導演多次提及,從一開始雷澤寬燒香拜佛,表達虔誠之心,到最後爲僧侶們買食物並尋求答案,無疑在強調信仰的價值,這正與雷澤寬對於執着的“尋子成功”的信念相輔相成。緣聚緣散,緣起緣滅,是雷澤寬與大師的對話。劇本上的文學性表達,大體在這一段比較突出,禪意的表達與體現,加深了一種文字與畫面的觀感度。用如此具有禪意的話題做結尾,再與雷澤寬再次踏上尋子之路的長鏡頭,這種開放式的結尾回味無窮。

這部影片的上映無疑會讓人聯想到去年上映的口碑之作——由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影片主題都與拐賣兒童有關。然而,對比後不難發現,與《親愛的》比,《失孤》在敘事上更隱忍剋制,情緒拿捏有度,點到即止。針對尋子的情節設置,穿插各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烘托主體人物雷澤寬,曾帥作爲被拐孩子的代表將被拐方與親生父母進行對照,讓情感表達更立體。劇本側重寫實,文學性的表達放置於與宗教相關的衍生表達。其實,影片更多的表達用影片的英文名更爲接近與貼合——Lost and Love!因愛與失去而上路,更因愛與失去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