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馮志遠觀後感

馮志遠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一串串悅耳的駝鈴聲把一個年僅28歲的上海年輕人帶到了寧夏一所位於沙漠邊緣的中學支教。這個年輕人就是馮志遠!以下是馮志遠觀後感,歡迎閱讀。

馮志遠觀後感

  馮志遠觀後感1

看了電影《馮志遠》心靈又一次被洗滌,靈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種爲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馮志遠——四十幾年紮根西北,獻身西北教育,一個典型的模範故事。後面,電影的展開與延續那麼平淡,平淡得幾乎讓我找不到什麼故事情節:浩瀚又缺少生機的黃沙漠,貧窮又落後的大西北,一個來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被安排到一間狹小的屋子裏開始了他的教書支邊生涯,與孩子的點點滴滴平凡的如沙塵……可是,當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這次電影看得真正有意義!當看到失明後的馮志遠老師躺在病房裏的時候,我感覺喉嚨一下子堵得難受,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樣的一段人生啊:那個有着先天性眼疾的馮志遠老師,遠離了大上海的妻兒,在黃沙漫天的西北黃土地上無聲無響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無法執教。四十多年哪,這漫長的時間,電影沒給我們展示多少馮老師的生活困難,可是這四十多年的艱苦生活和嘔心瀝血的付出終於使他的眼疾復發,當滿頭銀髮的馮老師坐在桌前會爲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時的他耳邊是不是還回想着當年那個學生張建華單純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學呢!我也不知道馮老師眼前有沒有浮現出調到另一所學校時晚上房間外那兩排由學生手捧着爲他照亮道路的紅燭光,我更不知道馮老師腦海裏還記不記得眼睛剛失明時學校爲家長及學生負責不得不讓他停課時他心裏曾經的失落與傷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說,他曾經爲之付出的幾萬莘莘學子耳邊肯定會常常回響着馮老師課堂上朗朗的背書聲,腦海裏會展現出馮老師課堂上活潑有趣的情景,記憶中會浮現出與馮老師勞動時他娓娓動聽講述的三國故事……

這一切的一切,這平凡中的無私,不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嗎?不,應該說是作爲一個人擁有高尚人格的最鮮明體現!

也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留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爲伴,與貧窮爲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志遠老師就是爲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裏得到了體現與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但我卻分明通過失明後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的那篇《岳陽樓記》中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中國的脊樑!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志遠老師,沒有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麼多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也才真正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我是一顆種子,從遙遠的'南方漂流到這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願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馮志遠觀後感2

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過一句非常平實但又富有哲理的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電影《馮志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1958年,隨着一聲悠長的汽笛聲,滿載着上海支援寧夏文教大隊的列車緩緩地駛離了上海站。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着簡單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幾個四十二年?馮志遠老師,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熱血奉獻給了大西北的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寧夏千千萬萬個孩子們。他用四十二年來堅守着一個信念:一定讓大西北的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就這樣,他住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煙的土爐子做飯,自己動手用藥瓶改制煤油燈,創新教學方法,爲了把綴學回家的學生返校上課,他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裏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他用四十二年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精神的強者。也正是這種信念的力量鑄就了馮志遠這個偉大的平凡教師,成爲我們學習的楷模!

學習馮志遠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師最起碼的責任;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們向馮志遠學習就應該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撐和昇華教書育人的效果,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震撼力,以應對互聯網覆蓋全球的今天。

馮志遠不懼清貧,不懼寂寞,遠離妻兒。他不是沒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經快十年沒摸到兒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說:"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對不起妻兒。"但是"如果現在讓我選擇,我還願意當老師…"他把追求與奉獻當成一種責任,甚至當成一種享受。因此,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論需要付出多大代價,他都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馮志遠支教整整四十二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一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

看到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從教多年的教學歷程。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教師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給學生可親、可信的感覺,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具體來說,就是嚴格要求與熱情關心相結合,知識交流與感情交流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後服務相結合,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相結合,一個教師,具備這些,纔是一個優秀師者的良好素質。所以,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爲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爲益友,我又必須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這樣學生感到老師可親不可懼,可信不可疑。實踐證明,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可親纔可信,可信所講的道理纔有說服力。這也就是教師教書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當我看到馮志遠老師因沒有時間治病,最終導致了雙眼的失明,而且還要求站講臺的時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聲。我想,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動了,被這個大漠裏的老師,被這種偉大的師魂!我真想大喊一聲:馮老師,你是我的楷模!

馮老師的從教人生,充分說明了平凡可以鑄就非凡,非凡也總是從平凡開始。他把教師這份工作當成神聖的事業,而且幾十年如一日,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確非易事。一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業心是前提,責任感是保證。事實一再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最簡單的工作也會經常出錯。二是要有恆心和毅力。平凡崗位是最考驗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恆心。凡是在平凡崗位幹出成績的,都是能夠一如既往堅持的人。持之以恆、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應該成爲我們每名教師的品質,這就是電影《馮志遠》給我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