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6篇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6篇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1

《悲傷逆流成河》,原著郭敬明,如果沒記錯他應該是在我們初中時流行的作家。我之前其實迷戀過的他的文字,辭藻華麗,每一個字都很美。但是堆砌到一起之後,只讓人覺得疲憊,沒有意義。所以當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內心絲毫沒有波瀾甚至想翻白眼。直到看了李銀河教授的推薦影評,說是與校園欺凌有關,才決定去看一看。9月21號看的電影,現在寫觀後感着實有點晚。我就簡單地從劇中的五個角色身上來說說我的感受——

女主易遙,父親似乎是早逝,母親因生計所迫淪爲暗娼,收入微薄,生活貧困。每天籠罩着易遙的是哭泣、呻吟、咒罵、貧困、絕望交織的噩夢,在無知無辜的情況下染上了疣後在學校更是受盡欺侮。她的生活似乎一絲光亮都沒有,最後被誣陷爲殺人犯時易遙在河邊情緒爆發的那一段話將電影推向高潮,當然她講完之後毅然決然轉身跳入河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從易遙這個人本身的遭遇我可以看出那些施暴者和旁觀者的心態。他們的生活原本就安穩舒坦,可能最大的煩惱也就是考試名次。對易遙潑紅墨水,把剩飯剩菜倒在易遙的餐盤裏,從樓上往她身上潑冷水等等甚至更過分的行爲,對這些人來說只是個玩笑。施暴者認爲易遙不該太計較,因爲他們只是鬧着玩兒;旁觀者覺得真有趣,反正她也不反抗,我也玩玩看好了。

不存在旁觀者,全都是施暴者。因爲趨利避害的本能,因爲覺得不會承擔任何後果,因爲無聊沒事做,因爲這些原因就去插一腳對別人實施侵害手段的人,真是太噁心了。膽小怕事,冷漠惡毒,自私愚蠢。 “誰殺了顧森湘我不知道,但是殺我的,今天可就全在這裏了。”

男主齊銘,家境殷實,家庭和睦,聰慧勤奮,乖巧俊秀,整個兒一別人家的孩子。似乎對易遙有好感,也許是把她當做親妹妹來看(慣用臺詞),喜歡顧森湘。不得不承認,在顧森湘出現之前,齊銘對易遙確實照顧有加,是每個女孩心中夢寐以求的王子形象。但也正是因爲他,易遙遭人嫉恨,開始受到欺侮。也正是這個節點,顧森湘開始出現在齊銘的視線內。

作爲班長,齊銘竟然對易遙受到的欺凌一無所知,讓我覺得安排給他的職位很諷刺。他甚至在易遙反擊時責怪易遙,對鼓勵易遙反擊的顧森西也從頭到尾給予否定。最讓我覺得不齒的是最後易遙跳河,顧森西不顧衆人阻攔跳進河裏把易遙撈了上來,而班長大人被兩個同學拉住沒有掙脫開。

我不相信他沒有力氣掙脫那兩個人,他只是從心底裏不相信易遙。齊銘是曾經給過易遙光明,也最終親手把易遙推向深淵的人。顧森湘是一個完美人設,前兩幕出現的時候我誤以爲這是個白蓮花,後面才瞭解這個女孩子簡直是人生贏家——從國外轉學回來,成績優異,相貌出衆,老師父母的掌上明珠,與弟弟顧森西的感情也令人羨慕。

與齊銘算是兩情相悅,對易遙也沒有偏見,不顧及流言和非議,給予易遙幫助。好像所有美好的詞彙都能用在顧森湘身上,我提出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她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顧森湘爲了不受**,從樓上失足掉落。不知道其他觀衆是什麼感受,我直到現在還記得她掉下去的最後眼裏映着的月亮。

唐小米的家境富裕,在班裏拉幫結派,易遙在學校受欺侮的暗中領導者,也是顧森湘一案的始作俑者。很多人認爲她是因爲暗戀齊銘所以一路跟蹤易遙,發現易遙的祕密並散播流言。但唐小米自己也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她很有可能是在易遙身上找到了自己受欺凌時抑鬱着的情緒發泄口。

轉學了之後像是角色轉換一樣,在原先的學校她是任人宰割的魚肉,轉學之後好像成績不錯又懂得拉攏人,便成了可以舉着刀的人。唐小米本應是最能體會到易遙痛苦的人,卻毫不猶豫地舉起刀,把自己原先的痛苦發泄到易遙身上,可憐又可恨。

林鳳華,可能大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會想,這誰啊?我也是瞭解了一點原著之後才知道,這是易遙媽媽的名字。母愛是永恆的話題。前面出場的時候,黯淡無神的面容,不肯給易遙買校服,做着低賤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罵易遙“賠錢貨”、“你怎麼不去死”、“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女兒”······種種疊加,沒法對這個女人產生好感。

但是當我看到易遙找到了一個放錢的信封,裏面有毛票有整鈔,上面寫着“遙遙的學費”。一個用了那麼多惡毒詞彙罵易遙的女人,在心底裏還是叫她遙遙。原著裏易遙還因爲齊銘沒有備註她爲遙遙而難過,而她心裏那個可恨的爛透了的女人卻用自己的方式叫了她遙遙許多年。林鳳華在得知了女兒生病的真相後,扇了自己一耳光,站起來牽起易遙的手:“走,媽媽帶你看病去。”鏡頭給了母女倆牽着的手一個特寫,然後以易遙的視角慢慢上移到媽媽的背影,再到簡單挽起的黑髮中夾雜着的幾根白髮。

易遙的眼角有淚,我在觀影席上終於也憋不住眼淚了。“神摧毀通天塔,只留下一個密碼,名字叫做媽媽。”在世俗庸碌強迫易遙別再負隅頑抗的時候,逆流而上的不是悲傷,是媽媽。上帝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是我們,把媽媽硬生生逼成了凡人。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2

中秋節假期看了郭敬明小說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以往小四改編的電影真的不敢恭維,可這一次的改編讓人眼前一亮,可能這跟選取的主題有關吧:校園霸凌。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施暴者,旁觀者。

來看這部影片之前,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原著。《悲傷逆流成河》,是一個如今聽起來也許會略顯矯情的名字。我們不得不承認讀過郭敬明的書,但還非要在後面加個定語青春期。它被列爲青春期讀物,似乎長大後的我們羞於提及這段記憶,甚至開始鄙視我們曾經的閱讀口味。8090後的文壇總會提及韓寒郭敬明,這似乎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張悅然,落落,笛安以及一波新概念作家,我們曾讀過,有過觸動,也許喜歡也許討厭,這些書籍和文字就成了我們青春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當我們開始讀王小波,餘華,馬爾克斯,加繆,卡夫卡,卡爾維諾,黑塞的時候,回頭想起過去,質疑自己我過去都看了些什麼?但你可曾想過,在那個年齡段,未經世事的我們也許不一定有能力理解這些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是慢慢長大,自然會有這種時期:拿起一本書便囫圇吞棗的讀下去。讀書的口味自然可以很雜。有主菜,有配菜,有水果零食。甚至還讀過網文,都算的上垃圾食品。人是有慾望的,貪婪的,吃薯片的時候感到瞬間快樂。自然,我們不會把薯片當飯吃的。大米纔是主要食糧。

那些所謂的青春作家,也在恰當的時候奉獻了這些作品。他也許會寫出更好更深刻的作品,也許再也不會寫。所以千萬不要羞恥自己曾看過它,甚至還曾喜歡過它,只因那些年它觸動了內心柔軟的那部分。

有關校園霸凌:扯了一堆青春小說,終於來到了由此改編的電影。其實這個主題在小說裏表現的並沒有那麼明顯。記憶中隱約結局是女主跳樓了,因爲所有人的不信任。另外還死了一堆人。但是死亡,並沒有使這部小說令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死亡,必須是符合邏輯的,不是莫名其妙的。而電影更嚴肅細膩地探討了這個問題:校園霸凌。

流言蜚語殺死人。我們一直都知道。可這件事發生在校園,這個一直被我們視爲純真的環境,那段本該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我們都或多或少經歷或旁觀過不同程度的校園霸凌事件,大部分人並沒有對後來的人生帶來實質性傷害。但影片的最後現身的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他們訴說了校園霸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在那些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每個人也許都在默默承受着看不見的傷。甚至,不說,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校園霸凌。我們需要這麼一部電影,解決的不只是教我們青春期怎樣戀愛,而是怎樣做一個更勇敢的自己,解決我們的困惑,甚至害怕和恐懼。

電影開頭是溫暖的,男主齊銘柔軟細膩的問候與呵護,那一小瓶爲女主而留的牛奶,都是一片純淨。小青春,小甜美,小曖昧。但很快,這部電影卻開始了它完全不同的走向。看到半小時的時候,我已經被情緒壓抑的難過,陷入女主都困境泥沼裏,確實有想向上卻怎樣也爬也爬不出來的無力感。

她受到全校的孤立,欺凌,謠言四起,說她是不乾淨的傳染病原體。女主易遙在大熒幕臉龐有點像小周迅。特別是那流眼淚的感覺,豆大的淚珠往下掉,卻不知如何是好。她在隱忍,告訴自己要堅強。可堅強有何用?

看完電影不由得感到男主齊銘很渣。他同易遙從小便是鄰居,那種好卻是會被人誤解爲愛情。可當被易遙問及另一個女孩的感情的時候,他卻說這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只是如同妹妹一般對待一個女孩,那麼千萬別讓她誤會。你那摸頭殺,那每天的陪伴,甚至爲了她去偷父親的錢。做了這麼多,到頭來卻說你不愛她,真是可笑。

比起齊銘,男二顧森西是光,他承包了整部電影的笑點。他對易遙的鼓勵和那些可愛的小男生動作引起了電影院人的笑聲。痛苦中的甜,是易遙的希望。她說,你的西,如果是希望的希該多好。我們都會愛上這種陽光般感覺的男二吧,因爲快樂讓人無法拒絕。故事的結尾是給了希望的,不劇透。

不得不說,《如何》《再見青春》《給媽媽》這幾首配樂,都是很動人的。特別是《給媽媽》響起的時候,女主對母親那一刻的感情,讓人動容。我們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有時候會不敢向家長求助。那是長輩的權威,我們不曉得他們會不會支持我們,還是更加不堪的大罵。女主的母親牽起她的手昂首挺胸走過小巷子的時候,我們明白親情是永遠抹不掉的。

好久不看青春片,看完寫了這麼長的感悟,只因它是有些不同的。終於可以換一種風格和角度看待國產青春片,它不再只看到青春之光,而是放大那些陰影底下的傷,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的世界。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3

黑暗中你沉重的呼吸是清晨弄堂裏熟悉的霧。

你溫熱的胸口。

緩慢流動着悲傷與寂靜的巨大河流。

那些呈現在文字中的影像模糊的人事終止在這樣的言語之中,竟果真似浮在河面的船舶發出的嗚鳴汽笛一般汩汩地流向意識深處,這麼近,那麼遠。時隔經年,終於又看到小四的文字。這已經不是20xx年的印象。曾經固執地恐懼着物是人非,而今看到,那個笑容明亮、踩着憂傷的舞步在衆人的目光中一路走來的少年,面孔已經有如這本小說一般富有線條和棱角。言語退去華麗的外衣,真實而慘痛的內核依然這般打動人心。像一部在黑暗而窒息的酒吧地下室播放着的實驗電影,你在席地而坐的觀衆中掩面而泣的時候,膠片依然被機器捲動着無情滾動過去。無人爲你的悲傷停留,電影配樂涅沒了你的哭聲。

弄堂裏的霧氣。清晨的開門聲。被母親塞進書包裏的牛奶和水果。乾淨的少年。孤獨的女孩。沉默地等待着你放學後。振動不已卻無人接聽的手機。匕首一般的語言。薄如紙的世事人情。聽到了那句“就我”便轉身飛奔回去的他,以及躺在血泊之中目光失焦的她。

我常以爲,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爲它被人間的太多遺憾所映照。

被黑色流雲覆蓋的悲傷的物象,不緊不慢地敘述着一場青春的散場。這本書帶領我們走過的這條悲傷河,是世界的真實之聲。

生活裏到處都是這樣悲傷的隱喻。

如同曾經我和你在每一個清晨,一起走向那個光線來源的出口。

也如同現在他載着我,慢慢離開那個被我拋棄在黑暗裏的你。其實在自行車輪一圈一圈滾動着慢慢帶我逐漸遠離你的時候,我真的是感覺到了,被熟悉的世界一點一點放棄的感覺。

在那個世界放棄我的時候,我也慢慢地鬆開了手。

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清晨了。

讀到這樣平和而隱忍的語句,看到是青春的背影,在時光中轉身,然後不知所終地消失在昭然若揭的懷抱,消失在深情而遙遠的凝視中。那都是年少時的記憶了——那是寫出這樣的文字的少年,留給你我的記憶。

想想我們走過的那些故事——雪的國度裏孤單而善良的王,城市的永無島上一羣剛剛長大的孩子,1995年被盛濃的綠蔭所深深覆蓋的校園,然後直到今天的悲傷之河:在命運的起點上,少年們單薄的身影勾勒出生命的創痛,望向弄堂的盡頭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手足無措:看,快樂的人都有一樣的快樂,而悲傷的人各有各的悲傷。我們曾經擁有大把大把的幸福年華,而想念中深切的,仍舊是那樣一些不復再有的清晨。不復再有的子夜。

他給過的關懷,成爲她生命的支撐。在一個緩緩閉上眼睛的時刻,他突然記起她的臉。這樣他便老了。

而活在文字裏的她的信念是,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

遙遠而蒼茫的人海里,扶着單車的少年回過頭來,低低的聲音說着,喂,一起回家嗎?

無限漫長時光裏的溫柔。

無限溫柔裏的漫長時光。

一直都在。

選擇一個必輸的賭注去賭,來證明自己的無辜,籌碼是生命。而之所以讓這一切發生在已經走過了那麼的疼痛和鄙夷之後,在平和的生活似乎近在咫尺之前,僅僅是因爲,他的不信,讓她感到最大的絕望。

於是她終於可以活在他的相信中。

這是最美好的生之喪失。

我們常常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但是好多時候,似乎必須足夠無情,纔可以避免因愛而苦——就像這本書中說過的那樣。

曾經讀過一個臺灣作家的書,裏面說,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於世界的傷害,於是我們就要長期生着靈魂的病。這本書信集是作者的最後一部作品,寫完之後,她就在巴黎的公寓裏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殺而死了。我於是想到,這樣薄如紙脆如瓷盛如花的人,怎可擔當得起命運無常。而又想想這本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少年,不禁爲他們鮮明的痛楚所震懾,因覺得他們很有擔當。

言,言而不衷。離,離而不去。長到這樣一天,因了畏懼心的脆弱性,在接納萬事之前,自己已經在眼前掛了一張濾網,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被模糊羽化,看在眼裏,也就沒有那麼觸目,自然也就說不上驚心了。總覺得活得眷戀生世,朝朝暮暮孑然而繁華,越來越寂寞,又歡喜又害怕。

這也許就是縮影在小四的筆下,縮影在他文字的成長中,最深的隱喻。

在這煙火的綱常世間,生命的河流深處是靜默。卻靜默得悲歡俱在。世界並不都由潔淨和精緻的物象構成,關懷與溫情永遠只存在於更加龐大的冷漠與無情的對照之中。所以文字的生命可以脫離華美和虛幻而存在,一如這本書,又一次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通往另一個與他以往的文字都不相同的世界。最終他把這一切展示給我們看。這是由瑣碎和平凡的生活細節構成的青春生命,是幅遠觀才能成形的油畫,是一句稀聲的大言。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4

《悲傷逆流成河》,原著郭敬明,如果沒記錯他應當是在我們初中時流行的作家。我之前其實迷戀過的他的文字,辭藻華麗,每一個字都很美。可是堆砌到一齊之後,只讓人覺得疲憊,沒有意義。所以當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內心絲毫沒有波瀾甚至想翻白眼。直到看了李銀河教授的推薦影評,說是與學校欺凌有關,才決定去看一看。9月21號看的電影,此刻寫觀後感着實有點晚。我就簡單地從劇中的五個主角身上來說說我的感受——

女主易遙,父親似乎是早逝,母親因生計所迫淪爲暗娼,收入微薄,生活貧困。每一天籠罩着易遙的是哭泣、呻吟、咒罵、貧困、絕望交織的噩夢,在無知無辜的情景下染上了疣後在學校更是受盡欺侮。她的生活似乎一絲光亮都沒有,最終被誣陷爲殺人犯時易遙在河邊情緒爆發的那一段話將電影推向高潮,當然她講完之後毅然決然轉身跳入河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從易遙這個人本身的遭遇我能夠看出那些施暴者和旁觀者的心態。他們的生活原本就安穩舒坦,可能最大的煩惱也就是考試名次。對易遙潑紅墨水,把剩飯剩菜倒在易遙的餐盤裏,從樓上往她身上潑冷水等等甚至更過分的行爲,對這些人來說只是個玩笑。施暴者認爲易遙不該太計較,因爲他們只是鬧着玩兒;旁觀者覺得真趣味,反正她也不反抗,我也玩玩看好了。

不存在旁觀者,全都是施暴者。因爲趨利避害的本能,因爲覺得不會承擔任何後果,因爲無聊沒事做,因爲這些原因就去插一腳對別人實施侵害手段的人,真是太噁心了。膽小怕事,冷漠惡毒,自私愚蠢。“誰殺了顧森湘我不明白,可是殺我的,今日可就全在那裏了。”

男主齊銘,家境殷實,家庭和睦,聰慧勤奮,乖巧俊秀,整個兒一別人家的孩子。似乎對易遙有好感,也許是把她當做親妹妹來看(慣用臺詞),喜歡顧森湘。不得不承認,在顧森湘出現之前,齊銘對易遙確實照顧有加,是每個女孩心中夢寐以求的王子形象。但也正是因爲他,易遙遭人嫉恨,開始受到欺侮。也正是這個節點,顧森湘開始出此刻齊銘的視線內。

作爲班長,齊銘竟然對易遙受到的欺凌一無所知,讓我覺得安排給他的職位很諷刺。他甚至在易遙反擊時責怪易遙,對鼓勵易遙反擊的顧森西也從頭到尾給予否定。最讓我覺得不齒的是最終易遙跳河,顧森西不顧衆人阻攔跳進河裏把易遙撈了上來,而班長大人被兩個同學拉住沒有掙脫開。

我不相信他沒有力氣掙脫那兩個人,他只是從心底裏不相信易遙。齊銘是以往給過易遙光明,也最終親手把易遙推向深淵的人。顧森湘是一個完美人設,前兩幕出現的時候我誤以爲這是個白蓮花,後面才瞭解這個女孩子簡直是人生贏家——從國外轉學回來,成績優異,相貌出衆,教師父母的'掌上明珠,與弟弟顧森西的感情也令人羨慕。

與齊銘算是兩情相悅,對易遙也沒有偏見,不顧及流言和非議,給予易遙幫忙。好像所有完美的詞彙都能用在顧森湘身上,我提出這個主角的原因是她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杯具就是把完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顧森湘爲了不受,從樓上失足掉落。不明白其他觀衆是什麼感受,我直到此刻還記得她掉下去的最終眼裏映着的月亮。

唐小米的家境富裕,在班裏拉幫結派,易遙在學校受欺侮的暗中領導者,也是顧森湘一案的始作俑者。很多人認爲她是因爲暗戀齊銘所以一路跟蹤易遙,發現易遙的祕密並散播流言。但唐小米自我也是學校欺凌的受害者,她很有可能是在易遙身上找到了自我受欺凌時抑鬱着的情緒發泄口。

轉學了之後像是主角轉換一樣,在原先的學校她是任人宰割的魚肉,轉學之後好像成績不錯又懂得拉攏人,便成了能夠舉着刀的人。唐小米本應是最能體會到易遙痛苦的人,卻毫不猶豫地舉起刀,把自我原先的痛苦發泄到易遙身上,可憐又可恨。

林鳳華,可能大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會想,這誰啊?我也是瞭解了一點原著之後才明白,這是易遙媽媽的名字。母愛是永恆的話題。前面出場的時候,黯淡無神的面容,不肯給易遙買校服,做着低賤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罵易遙“賠錢貨”、“你怎樣不去死”、“我怎樣生了你這樣的女兒”······種種疊加,沒法對這個女人產生好感。

可是當我看到易遙找到了一個放錢的信封,裏面有毛票有整鈔,上頭寫着“遙遙的學費”。一個用了那麼多惡毒詞彙罵易遙的女人,在心底裏還是叫她遙遙。原著裏易遙還因爲齊銘沒有備註她爲遙遙而難過,而她心裏那個可恨的爛透了的女人卻用自我的方式叫了她遙遙許多年。林鳳華在得知了女兒生病的真相後,扇了自我一耳光,站起來牽起易遙的手:“走,媽媽帶你看病去。”鏡頭給了母女倆牽着的手一個特寫,然後以易遙的視角慢慢上移到媽媽的背影,再到簡單挽起的黑髮中夾雜着的幾根白髮。

易遙的眼角有淚,我在觀影席上最終也憋不住眼淚了。“神摧毀通天塔,只留下一個密碼,名字叫做媽媽。”在世俗庸碌強迫易遙別再負隅頑抗的時候,逆流而上的不是悲傷,是媽媽。上帝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是我們,把媽媽硬生生逼成了凡人。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5

我們有溫暖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學校教育、一羣不管多麼社會還是很善良的同學,我們是多麼幸運啊。或許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不是校園霸凌本身,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

校園暴力?校園霸凌?是的,道法課上和新聞播報上不少見。可是,有多少人像之前的我一樣,看完聽完覺得,哇這好可怕,可是這離我好遠啊,我永遠都不可能碰到這種事情,然後就匆匆讓自己的思緒轉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直到我看了這部影片。

《悲傷逆流成河》近期熱映,大衆點評評分高達9.1。片末,媽媽問我,如果你遇到了校園暴力,你會怎麼辦?我說,我不會遇到。是的,我們生活在大城市裏,上着好學校,我們絕大多數人永遠都不會遇到。但我們很有必要思考一下這裏面反映出來的問題。

讓我們把目光暫時從施暴者和受害人身上移開,看看他們周圍的那羣人。

易遙最後跳河前有一段長長的自白,是全片中最讓人淚目的地方。她說:“你們都是兇手,動沒動過手都一樣!”

看別人動手,看大家都排擠,自己也跟着——我自己什麼都沒有做,我不用負責,這不是我的錯。很多人這樣想。

他們,這些旁觀者,這些同流合污的人,這些沒有幫助受害者的人,需要負責嗎?

我們確實應該對熟視無睹的人充滿氣憤,但試問:假如你們班所有人合夥欺負一個同學,你會跟他親近、爲他打抱不平嗎?路邊發生校園暴力事件,你會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警嗎?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是“會”而遲疑時,我發現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而我們應該做出一些改變。我不想過多地說社會冷漠人心險惡,我只想從法律和道德來看這件事情。

理論上客觀上講,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見到校園欺凌要上前解救或者報警是公民必須做到的義務,只要是沒有施暴的人就不需要負責。

但從感性上講,從道德層面上看,我們應該幫助受害者,我們有責任爲他們維護權益。

又一次,法律和道德的衝突。

“於歡辱母案”,於歡因爲自己的母親被侮辱而持刀傷人,法律上是判故意傷害罪的罪犯,道德上是保護母親的孝子;

“江歌案”中看到自己男友殺害閨蜜江歌的劉鑫沒有出手相救而是躲在屋內,她沒有觸犯法律,但她受到了強烈的輿論攻擊和道德譴責;江歌母親想聯繫劉鑫卻遭其抗拒,劉鑫還說出活該之類的話,江歌媽媽翻出劉鑫家庭住址等隱私發佈網上,法律層面屬於人身攻擊,但得到了網友一片支持;

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情況下不可能兩全,但正義感是法律和道德共同維護的。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9

聽到學校要組織我們觀看《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準備好紙巾,畢竟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這部小說真的是很壓抑,太黑暗了。

電影初始,我覺得和書本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母親的打罵,青梅竹馬齊銘的關心和守護,讓本來是灰色調人生的易瑤顯得還不是那麼的糟糕。但是電影從一開始就鋪下基調:給易瑤安排得了髒病,同時,也安排了一個主要反派角色的出場—唐小米。

電影從一開始就是灰暗調的,易瑤得病,爲錢發愁,並目睹了唐小米被欺凌的場景;唐小米來到易瑤的學校,並認出了易瑤,她開始擔心,於是想到了報復易瑤,幾經周折,她發現了易瑤得病的祕密,並把這個消息散播到學校,讓易瑤成爲了全校同學口中的“病原體”。齊銘的不理解,全校同學的辱罵,讓易瑤變得敏感。終於,易瑤等到了顧森西,顧森西教會易瑤反擊,易瑤開始變得勇敢,自信。同時,母親也發現了易瑤得病的原因,母女關係開始好轉,她的世界有了一點點的溫暖。我想,這是的易瑤應當是高興的吧!可就是這麼的巧合,易瑤再一次撞破了唐小米被欺負的場景從而激起了唐小米的報復心,然而,命運弄人,易瑤不相信那條信息,把它發給了顧森湘,可是顧森湘因爲這條消息墜樓了,所有人都把易瑤當成了殺人兇手,就連顧森西,齊銘也拋棄了易瑤。易瑤的人生再一次陷入了絕望之中。無休止的謾罵和侮辱讓易瑤產生了自殺的念頭,站在海邊的易瑤,看上去是那麼的絕望,悲傷。我想這時的易瑤心裏應當是害怕的吧,然而她的害怕終究是小於她的絕望,所有的同學們都聚集在一起了,他們的潛意識告訴他們:就是當一場熱鬧看,這一刻他們還是不願意承認他們做過的事,依舊喊着易瑤殺人犯,我想應該就是到了此刻,易瑤看着對面的同學們才下定決心跳海自殺的吧。聽着同學們一口一句的殺人犯,易瑤開始變得一字一句的控訴着對面的同學,字字如泣,聲淚俱下,最終易瑤跳海了。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部影片並不怎麼出彩,但它至少做到了小說想要表達的“反對校園霸凌”的主題,看完這部反霸凌的影片,我只想告訴每個人:我們可能會盲從,但我們必須學會善良。

看完這部電影唯一能感受到的,是赤裸裸、殘忍而又過分的現實,讓人充分地體驗到什麼是世態炎涼,什麼是人情冷暖。而其中,寒冷又是遠遠大於溫暖的,而殘餘的溫暖也會在最後變成寒冷,看得讓人窒息。

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無可奈何。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用自己看到的片面去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不要惡意揣測別人,別讓流言成了毀人利器。其實,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挺不容易的,但我相信美好的總能比不幸多,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悲傷逆流成河觀後感6

隨着電影開始,舊式傢俱,街道就把人帶到了那個破舊的時代。剛開始有一個易遙臉部的特寫,鏡頭集中在了她的眼睛上,於是,就算我不知道後面要發生什麼,也從那雙眼睛裏讀出了濃濃的悲慼和她註定坎坷的命運。

這部影片揭露了社會現象,抨擊了以一些人爲代表的那一羣人。片中,易遙的家與齊銘的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在片尾也顯現出了易遙母親的無奈與母愛的溫柔。齊銘——完美的“優等生”,易遙——校園暴力的被施暴者,顧森西—爲易遙帶去光明的天使,顧森湘——校園暴力的犧牲品。

電影中的男主齊銘和女主易遙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齊銘無疑是喜歡易遙的,但這種喜歡,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清者對濁者的帶有優越感的憐憫和同情,他們終究是不同世界的人,齊銘是衆人眼中的優等生,長的又帥氣,而相反,易遙是天天被罵“賠錢貨”的女孩,在學校備受校園欺凌,齊銘永遠無法理解到易遙內心的痛苦。正如易遙對齊銘的哭訴所言,齊銘根本就沒有明白過易遙生活的艱辛與不幸。也正因爲如此,齊銘沒有辦法理解當唐小米花掉了易遙的錢包裏的錢之後,易遙何以瘋狂地痛打了唐小米。當顧森湘死後,面對易遙的辯解,齊銘也是冷漠的。齊銘無法理解一個被貧窮和侮辱雙重打擊的少女的內心的孤獨與憤怒。而顧森湘死後,衆人對易遙的誤會,是壓倒她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是,這一切都被顧森湘的意外打破了,那個曾經給過易遙溫暖的女孩,間接因爲易遙的短信死了,於是易遙的生活又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似乎再也好不了了。發溫暖,他從來沒有去問易遙得病的原因,也從來沒有懷疑過易遙。並且他告訴易遙,對欺負自己的人遙反擊,只有這樣,他們纔不敢再欺負你。在飯堂的易遙被欺負之後,是顧森西幫助易遙插上水管,讓易遙狠狠地報復了欺負她的同學。當憤怒交加的易遙跳海自殺時,更是顧森西毫不猶豫地救起了她。顧森西更是易遙的守護神,是影片中唯一理解易遙的人。如果沒有顧森西,絕望的易遙只有沉淪。

而造成這一切的唐小米,自己也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她最能體會到那種處於深淵的感覺,卻冷酷地把別人也逼進深淵。

易遙的媽媽,本來擁有着幸福的家庭,可丈夫的逝去,讓她不得不獨自撫養年幼的女兒。沒有更好的謀生方式,只能靠給人按摩兼做皮肉生意來養活女兒,因此,遭到了全弄堂人的鄙棄。生活的艱辛,讓她的脾氣易怒且暴躁,對待女兒非打即罵,一口一個“賊骨頭”,“賠錢貨”。易遙覺得身體不舒服,幾次想要告訴媽媽時,她都用粗暴的方式打斷了女兒的話。還是少女的易遙,只能自己去醫院看婦科。面對昂貴的診費,又不得不去小診所醫治。看到這些情節時,我幾乎對易遙媽媽失望至極。

可是當急需用錢的易遙在家裏翻箱倒櫃,找出了那一個寫着“遙遙的學費”的信封時,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愛。當媽媽得知了易遙的病情,醒悟到原來是來她這裏的顧客用了易遙的毛巾,從而將性病傳染給了易遙,她狠狠的打了自己一巴掌,然後拉着易遙說:“走,媽媽帶你去看病。”這是影片中她第一次對易遙說出媽媽二字。她拉着易遙堅定地走在弄堂之中,全然不顧其他人詫異的目光。易遙看着媽媽的背影,粗糙的雙手,凌亂的頭髮,無不透露着生活的艱辛。通過媽媽緊握着自己的手,易遙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隔着屏幕,我也感受到了母女倆的第一次理解與溝通,原來母愛從未缺席。或許易遙媽媽市儈,骯髒,但那樣的生活環境,又怎會容易?

最後的最後易遙對岸邊的同學一遍遍哭喊“不是我”。

她控訴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將來你們只會說我怎麼不記得,我怎麼不記得我把紅墨水丟到她身上,我就是鬧着玩兒的呀,開玩笑的,我沒有喂她吃過垃圾,沒有潑過她冷水。"

“你們之後的日子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你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挺好的了,沒有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太噁心了,實在是太噁心了”

“你們罵過我最難聽的詞,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就跟着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爲你們日子真的無聊,因爲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

傷害可以被遺忘,但不能被原諒。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條悲傷的河流。我們無法逃避,跨過去了,所有的一切就都只是一場故事。人生中悲傷的故事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願你身處悲傷的河流之時,有一個人始終給予你理解與支撐,願每個人的青春都能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