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合集12篇)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合集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傲慢與偏見》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合集12篇)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1

每一個女孩心中都住着一位白馬王子,都渴望像電影主人公伊麗莎白一樣遇見自己生命中的達西。但是愛情從來都是得而不易的,在愛情裏也從來都是平等的,是需要兩個人相互付出、理解與尊重,摒棄一切的傲慢與偏見,要學會爲所愛的人改變,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情。

主人公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求愛先拒絕後答應,更是展現了她對無愛婚姻的蔑視。達西傲慢的態度讓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達西認識到這一點,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他們逐漸相互瞭解,消除偏見,拋棄毫無意義的所謂體面,最終認識到並且愛慕上對方的美德,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煙緣。

愛情是神聖的,是絕對不能參有任何雜質的。伊麗莎白的朋友,夏洛特,她認爲自己既不美,又沒有錢,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選擇了與愚蠢而又膚淺的柯林斯結合。夏洛特和柯林斯儘管婚後過着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傲慢與偏見》應該討論的是一種婚戀觀吧,生而爲人,在這偌大的人世間,任誰都不想孤孤單單的走下去,想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共度餘生,門當戶對當然是皆大歡喜,志趣相投,三觀一致則是幸福婚姻的基本條件,每個人都知道,好的伴侶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麼,隨之而來就有個問題,當歲月悠悠,一去不返,隨着年齡日漸增長,是否還要尋找等待下去?這便是《傲慢與偏見》的經典之處了,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去認真思考,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極喜歡伊麗莎白佇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無所待。"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所以你只管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別擔心世上沒有人能配上你。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2

18世紀英國平民區,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兒婚期遙遙無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賓利先生搬進城內的消息傳來,白太太興奮不已,決定要安排其中一個女兒奪得富男歸。一次舞會上,賓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賓利的老友達西先生卻天性傲慢,直言難與平民交往,更不屑與白家的莉莎共舞。誰知他這番話被莉莎聽見,兩人自此水火不融,針鋒相對。

一日,賓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傷心欲絕。莉莎因此怪責達西從中拆散姐姐及賓利,令兩人成見日深。直至妹妹麗蒂亞的感情出現危機,莉莎才終於明白達西的真正心意......

該版的演員遴選值得讚賞,與《傲慢與偏見》最初版本書中的插圖畫非常接近,幾乎是完全按照插畫進行挑選的。尤其是達西、柯林斯、班內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兒小姐(美麗、文雅但病態)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錯,夏綠蒂溫柔理性,達到幾乎說得上美麗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達西這對姨甥在表情嚴厲的時候還真的很象。

該版中的伊麗莎白是最溫柔嫺淑的(她恨達西時,說的最尖刻的話是:"希望達西先生能娶德包爾小姐,這樣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孃了!"),風趣幽默,含蓄內斂,但是外柔內剛,在溫柔中又隱含了自尊和敏銳,思想深刻,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伊麗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求婚、看了達西信後,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愛慕虛榮,達到了"頓悟",人物心靈得到昇華,從那以後對達西的感情轉變比較自然。

達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點,也演出了對伊麗莎白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確較令人費解,猜不透原因,不過試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與偏見》描寫的這羣人精中,馬上會被衆人發現並且議論。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3

從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社會的時期,以後的時期都是以男性爲爲社會主導,而女性由於自身的身體條件加上繁衍的子嗣漸漸從社會主導地位沒落,而在劇中女主角伊麗莎白就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從古至今人們在擇偶機能上無一例外的就是男強女弱,《傲嬌與偏見》一開篇就說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爲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鄉下小紳貝家的舞會就是名副其實的交際場。單身漢和待嫁的小姐們在擁擠的空間裏交換着被蘇格蘭紅酒加熱過的曖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歡快的節奏煮的沸騰。

棕栗色頭髮的伊麗莎白是貝納家最出衆的女兒之一,但他和姐姐簡的執意和妹妹麗蒂婭的輕率幼稚不同,她對愛情有更加獨立的見解,她相信自己對男人的判斷,她認爲愛情不是應該由物質簡單的決定,她也不會因爲適婚年齡到了而勉強與他人度過一生,她更不會爲了成爲一個莊園的女主人而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

當他第一次見到達西的時候,達西冷峻的表情令他心生厭惡,達西並不習慣於小村的小舞會上的熙熙攘攘,也對於伊麗莎白的母親那種勢力討好感到厭惡,所以便有了在伊莉莎女白眼裏的傲慢。讓她對這個擁有半個德比郡的男人產生了難以消除的偏見,也讓原本的一見鍾情變得疏遠。

在那個暴雨的夜晚過後,達西流下了一封信,信裏帶着溫暖的語言,真誠而感人她對伊麗莎白說的話都不是真的除了那句我愛你。當伊麗莎白更她父親說我愛達西''她父親大跌眼鏡說了句我甚至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配得上你。但她卻很堅定的說是的我愛達西。

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經過深入瞭解,拋棄虛榮心與偏見,才能建立幸福的婚姻。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4

《傲慢與偏見》主要講的是鄉紳伯納特幾個女兒的故事。大女兒姬安溫柔善良,美麗動人,與富家弟子賓利一見傾心,卻在關鍵時刻發生了波折。二女兒伊麗莎白,聰慧清麗,有志氣,有主見,與家產萬貫的貴族青年達西相識,可是因爲達西太傲慢,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嚴重的偏見,兩人不斷用語言刺痛對方,終於發生了誤會,好在誤會最後冰釋,有情人終成眷屬。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感觸很深,以前爸爸就對我說過,做人不能太傲慢,更不能對他人持有偏見,不然,最終害的還是自己。現在的孩子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在家中是爺爺奶奶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到了外面自然也是以自我爲中心了,難免會傲慢,而其他人呢,總是很自然地對那些傲慢的人長生偏見——“你拽什麼拽!”“喲,還真當自己是天鵝吶!”“頭擡那麼高小心扭着!”《傲慢與偏見》正是抓住這一點,來詮釋了整部電影的中心——好慢和偏見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害處。儘管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放低自己的態度,別讓人覺得你就是一隻孤傲的天鵝,遙不可及。

傲慢會讓人產生對你的距離感和厭惡感,你想想,要是你身邊的某個人對你總是擺着一副不可一世的態度,並且對什麼事都顯得不屑一顧,你會是什麼心情?所以,請遠離傲慢。偏見是偏於某一方的見解,偏見會讓人變得難相處,一般情況下容易對人產生偏見的人往往人際關係都不太好。偏見還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誤會,對於某些事情不報以正確、端正的態度,所以,請遠離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不錯的電影,能讓人清楚地認識到自我,看完後能收穫很多,推薦一下,讓大家都能認識到傲慢與偏見帶來的的壞處。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5

上大學時,讀過《傲慢與偏見》。不知是讀不懂還是沒認真深度,多年以後的今天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模糊。

最近看了電影版的,卻十分喜歡。雖然反應的是200年前英國的鄉村生活,但女主人公的家庭結構與我們家目前的家庭很相似,而且我們也過着恬靜的鄉村生活。也許這就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吧!

他們在物質上不是很富裕,但仍然過着快樂而充實的生活。姐妹五個很團結,平時在家裏說說笑笑的,給鄉村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作父母的都一樣,總希望自己辛苦養育的子女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但真的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開始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時,又是那麼的捨不得。很喜歡女主人公母親說的一句話:“當你有五個女兒時,再告訴我你當時的感受。我相信,你會理解我的!”

是啊,在我們眼裏父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有時很“不對”,或者“不應該”,甚至“有點怪”。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但除非我們只有有了和他們一樣的處境,也許才能夠深深地理解他們當時那些我們認爲“不對”,“不應該”,甚至“有點怪”的做法和想法。喜歡她淡定優雅的性格。愛情來時那麼真實地幸福着,愛情去時又那麼的淡定。

一家人爲小妹的事情而焦急不安。有五個女兒,父母就要操五個女兒的心!

我們家有七個女孩,每一個女兒的成家都牽動着父母的心。謝謝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育我們做人,還給我創造瞭如此溫馨幸福的大家庭。

七個女孩演繹着七種不同的情感故事,將來要嫁給七個男人,組成七個家庭,過上七種生活。

我不渴望我們都像電影裏一樣嫁個有錢人,只願我們都快樂一生,親愛的爸爸媽媽也就快樂一生。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6

《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比較火,年代雖然久遠,但並不影響很多人都知道它。如果你沒有看過原著,多半也會看過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至少知道這個故事的大致情節。我在接觸這部電影前,原本沒有抱有多大的希望,但還是耐心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是部愛情題材的電影。

電影主要講了二女兒伊麗莎白因少年紳士達西的傲慢,對他抱有很深的偏見,後來卻又消除了偏見,和達西相愛,成爲眷屬。整部劇情圍繞着一個家庭而講述了不同階層身份的小人物們對於愛情的想法和態度。

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伊麗莎白。電影中大家都認爲她沒有姐姐那麼漂亮大方,但她讀過很多的書,這讓她在精神氣質上略勝一籌,並且她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理性,有較好的分辨能力,擁有一般人沒有的靈性。她活潑卻又不失文靜,理智不失感性,她感情豐富堅持己見,在感情方面有自己的原則,不盲目追求愛情帶來的新鮮感。男主達西在外人看來,是個冷漠的男人,看似不屈服的一個人,但對於女主伊麗莎白而言,達西是個傲慢的人,對誰都愛答不理。

達西是大城市來的,家庭富裕,對於鄉下人來講是一個很好的擇婿對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獲得更多與達西交談的機會。但是,伊麗莎白她偏不,她不願刻意逢迎,也並不避諱什麼冒犯的話,她只是想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真正的門當戶對,不是地位相等,物質上的匹配,而是精神世界的同步,三觀一致能共同成長。

所以,不管現在你身處怎樣的困境,要記得堅守自己的原則,如果沒有人愛你,那就努力提升自己。只要你足夠堅定,足夠優秀,總有那麼一個人,願意翻山越嶺,只爲你而來。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7

有了電腦之後,在已有的人生痛苦之後又添加了一項,那就是在寫東西的時候,電腦突然死機或者斷電了。昨夜便是如此,寫着同名博文的時候,就斷電了。不過,我還是有信心寫第二遍。

昨晚是第三次看《傲慢與偏見》。第二次是去年的某個時候,第一次是在上學的時候,全班同學一起看的,也就是前兩三年的事。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片子,可能是片子中的美以及愛情本身吧。

伊麗莎白和她姐姐都很美。尤其是她姐姐說話的聲音,相當優雅和溫柔,特別是叫莉迪亞的時候。

上學的時候翻譯過一個句子,總讓我想起來,因爲它很有意思。中文意思是“長裙沾塵,短裙勾魂”。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長裙讓在21世紀的我尤爲喜歡,身姿纖長,飄逸。

伊麗莎白美在笑的時候,美在有內涵的談話中,美在她的個性。

電影中的景色也是一大亮點,原始的原野,大樹……

其中有幾句圍繞愛情和生活的精彩的臺詞,比如愛情中的人都是傻瓜,她看上去不喜歡他,傲慢與偏見,當你有5個小孩的時候,你再告訴我你的感受等等。相信我們對這些都有自己的體會或者看法。

在現實生活中,還發生着類似的事情呢?或許,我就曾經有過那樣的偏見,或許,今後也還會有如此的傲慢?

由於我實在很喜歡片中的伊麗莎白,看完之後就去百度百科看了她的資料。她叫Keira·Knightley。讓我驚訝的是她居然比我還小一點,是85年3月26的。和我喜歡的她是同一天生日。這是我的錯,因爲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就潛意識以爲之歌片子是拍了很久了的,現在才知道這個電影是在20xx年拍攝的。

總之,我喜歡《傲慢與偏見》,並且,還會偶爾拿出來看看。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8

在讀完書和看完電影后,我發現書本和電影的差距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但人物設定是一樣的'只是情節上有所出入。

比如:在柯林斯先生到朗博恩家拜訪時,在他讀“講道集”後,大家都比較厭惡,所以他就停下不讀了之後發生的事就有了出入(在電影中他和朗博恩太太對話,但書中他們的對話在第二天早上,而且書中描述的是他在討無趣之後和本奈特先生玩十五子棋,而電影中他在和本奈特太太交談關於伴侶的事)。

其次:第二天,魏肯和達西相遇的地點不對,電影中是隔着河相遇對話的,而書本中是在街道上相遇的。之後魏肯欺騙伊麗莎白的地點也不對,電影中在湖畔,書本中是在一個電影中沒有的聚會上(這也是重點,書本中比電影中多了一個在菲利普斯家開的聚會)。

還有:在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被拒絕後,伊麗莎白的去向(電影中是跑到了河邊而書本中是跑上了樓梯),因爲這個地點有差異,所以後面伊麗莎白父母和她談話的地點也有差異。

找出十幾個差異之後,我也終於理解明白了爲什麼電影和書本差距那麼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電影時間的有限,但書本的長短沒有限制,其次電影的場景和情節要簡短但吸引人,所以很多這類電影場景的選擇會偏向美但不看重和書本的差距。導致這樣最本質的原因就是電影只是符合書本的情節,只符合我們所謂的——開始經過和結果,因此大部分改編電影只是符合書本中故事的模糊輪廓而沒有細節。

對於這類電影書籍來說,無論看電影還是看書,都有各自的閃光點:電影吸引人,場景優美,故事發展十分立體形象,人物特點明顯突出。但書本語言優美,攜帶方便,故事完整,人設貼近生活。所以像這類的書籍電影來說,無論你看電影也好,書籍也好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看了電影你心中的人物會更具體形象,看了書籍,你對名著的理解就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當我們有空閒時間時,我們不妨對比電影着看這類名著,說不定我們會有新的發現和理解。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9

看完《傲慢與偏見》這部浪漫唯美的電影,讓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愛情才能讓我走進婚姻的殿堂”這也是劇中女主角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伊麗莎白的一句至理名言。《傲慢與偏見》這是一部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由Joe Wright導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講述了美麗的伊麗莎白因爲達西先生傲慢的態度而對他產生了偏見。經過種種波折,終於冰釋前嫌,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是圍繞貝內特一家人展開的,展示了在當時那個以金錢爲婚姻的主要參考的社會下,女主人公獨到的愛情觀。同時,在影片中,還有伊麗莎白姐妹以及朋友的婚姻,作爲陪襯,更加突出了影片主旨。

首先影片的關鍵情節和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把握的很準確。特別是在片中,伊麗莎白心理上起的最大變化時,是在凝望達西先生的雕像。從伊麗莎白的表情到她回答舅媽的問題(舅媽問她:“達西先生非常英俊,是不是?”她說:“是的”)準確的地表現她對達西看法地改變。她對達西先生由厭惡到傾心,這個地方是她心理情感上發生微妙變化的轉折點。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好的情節,比如,伊麗莎白與達西跳舞時的場景。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次影片的背景音樂,影片的取景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優雅的鋼琴曲,彈奏出閒適的生活,感情微妙的變化,優美的景色等等。當伊麗莎白拿着一本書獨自走在英格蘭廣闊秀美的草原上,既顯示了英格蘭原始天然的風景也突出了伊麗莎白那種自由的心理嚮往。影片在英格蘭取景,呈現予我們英格蘭從北到南最精緻的莊園美景。音樂與景緻相輔相成。這點是影片成功的一個關鍵。

最後影片的整體感覺較爲平淡,沒有緊張激烈的場面。即使是在高潮部分,給人感覺波動也並不大。但是,卻絲毫沒有給人乏味的感覺,反而越品越由味道。這樣的影片是值得我們反覆去欣賞。因爲每次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10

讀書或是爲了情節的曲折跌宕帶來的視覺衝擊,或是天生的興趣使然,或是通過讀書來沉澱心性,陶冶性情。

曾經不止一遍的讀過《傲慢與偏見》,但這次看完電影《成爲簡奧斯丁》之後,我又重讀這篇小說,我又有了新的感悟。記得第一次讀的時候,乍一看,它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愛情,但是尋遍全書,卻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隻言片語,《簡。愛》的作者曾經說過,奧斯汀不知激情爲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沒有生離死別,沒有浪漫熱烈,沒有生死相隨,但是,往往偉大來源於平凡,如果奧斯丁的真笨小說只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來供大家消遣的話,它就不會有如此的生命力。她的故事平凡,卻能打動人心,她的作品所反應的社會現實卻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婚姻卻與愛無關。

奧斯丁的作品並不多,但是我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這本《傲慢與偏見》,百看不厭,也許是因爲在這本書里奧斯丁融入了她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更加令人動容。

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的英國,人們的思想中充斥着名利、地位、虛榮,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爲了愛情而結婚是一個愚蠢的遊戲,金錢決定了整個等級世界的運轉,婚姻締結的充要條件是男方有可觀的家產,女方有豐厚的嫁妝,於是他們的結合便爲世人所接受了。本書的伊麗莎白一直是以一個正面人物來寫,她理智活潑愛打趣,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與看法,作者通過她來表達自己的意圖的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愛憎分明的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尋獲真愛,其實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奧斯丁也未能免俗,她筆下的兩段美滿姻緣都少不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男方收入不菲。奧斯丁一生未婚,也許正是她的遭遇才創造出這樣偉大的作品吧。

故事中的女性角色身份都比較低下,他們從不發現社會的弊端,而一直以爲自己出生貧寒,她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傲慢與偏見》通過伊麗莎白的經歷反映了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與不滿。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11

昨天晚上和舍友一起觀看了這部《傲慢與偏見》電影,它主要說的是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的四門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發生在女主角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男主角費茨威廉·達西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爲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而最終伊麗莎白與達西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部電影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爲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爲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爲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爲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

電影之中所謂的“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的“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爲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伊麗莎白和達西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傲慢”、“偏見”這兩個毋庸質疑的貶義詞,簡.奧斯丁用“精心的語言”和“機智的幽默”將作品描繪成爲精緻的象徵,才成就了這樣一部好的作品和百看不厭的電影。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12

臨近高考,不知爲什麼有了看書的想法,總是想看點什麼,雖然牀頭的《瓦爾登湖》與《教父》還沒看完,但還是想看點新的。邊在書架上隨意翻找,突然找到了一本《傲慢與偏見》,便饒有興趣地準備看看。

翻了幾頁,便不禁爲貝內特先生的幽默語言折服。從:如果來了20個有錢的單身漢,我一定一一拜訪,到:你咳嗽的時機不對,我時刻感到作者時時透露出的幽默與智慧。

看書之前我總喜歡看看電影版,因爲人物更形象,便於架構整個故事,看書時故事也更清晰明瞭。就索性先看完了電影版。飾演伊麗莎白的凱拉奈特莉曾演過《模仿遊戲》、《加勒比海盜》等著名電影,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女演員。我懷着這樣的驚喜,慢慢看了下去。

劇情大體與書中相同,但是刪去了赫斯特先生與赫斯特小姐,故事更加簡潔短促。講述了一開始因爲自大、目中無人而讓他人討厭的達西先生,在與伊麗莎白逐漸接近的過程中,終於被伊麗莎白瞭解其真實爲人,達西放下了傲慢,伊麗莎白放下了偏見,最終走到了一起。故事線十分的多,我只講了其中的一條,從前後順序上一環扣環,從人物關係上也組成了一張無形的網,劇情輕鬆又不會無聊,儘管沒看完小說,但我覺得作爲電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本片最讓我驚喜的是攝影與場景、戲服。正如評價一樣:每一幀都是一幅油畫。我不禁深深爲這部電影而折服,隨處可見的美肆意堆砌,彷彿隨手一截圖就是一個高水準的壁紙。真的是太美了!——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影響。場景的佈置也十分用心,貝內特一家雖大卻簡陋,雜亂,看起來甚至有些不乾淨。而達西,賓利,凱瑟琳夫人的家則富麗堂皇。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傢俱陳設,都隨處充滿着美感。

傲慢與偏見是可怕的。唯有放下內心的自大,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他人,並改變對他人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