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八佰》觀後感合集15篇

《八佰》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佰》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佰》觀後感合集15篇

《八佰》觀後感1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靜溢的蘇州河畔演繹着曾經一段真實,壯烈的革命故事。此岸,紙醉金迷,鑼鼓鏗鏘;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許國的戰士保國爲民。而我,坐在電影院裏,看這一回《八佰》,體會的是蘇州河前世今生的東西兩岸。

這是描寫真實的上海浙滬會戰末期,國難當頭,戰士們將生死置之於外,孤軍堅守最後防線—四行倉庫,於租界一河之隔,奮戰四個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故事。這個故事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的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八佰》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戰士,也會害怕,也會想逃,也有人們正常的七情六慾。就是這樣一羣戰士們在地獄一般的租界對岸守護着……另一邊卻是歌舞昇平,萬家燈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寫的也就是此時的情景了吧。影片的開頭人們冷漠看戲般的討論着對岸還能在堅持幾天,幾時。人們都已對此戰爭不抱任何希望了。爲什麼還要堅持?我迷茫了,直到我聽到他們說:“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來抗,我們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這便是絕望中的希望了吧,這四百戰士使喚醒河對岸,喚醒國人的一劑猛藥。

影片中最讓我動容的一幕是陳樹生身綁炸藥縱身一躍,他說:“做這種事總是難的,但總要有人站出來,邁出一步”最後留下一封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鏗鏘有力的八個字,震撼着人們的心靈,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那有生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爲我們負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燒的血肉之軀,是燒醒對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那升起的旗幟,已經不僅僅是一面旗幟了,那是河對岸人們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戰士們想要立起的不只是旗,更是人們心中的信仰。他們說:“我們的同胞在看着我們,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要好好守護着他們”。這些戰士們曾經只是逃兵,農民,孩子,是再普通不過的人了。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在國破家亡面前,我們全民皆兵“苟利國家以生死,豈因禍福避趨之”國泰民安來之不易,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當自強。

最後,河彼岸冷漠的人們不再冷漠,他們紛紛落下了眼淚,推倒鐵門伸出了一雙雙希望的手,就像推倒了內心面對戰爭的恐懼,對未來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中國已然清醒。“來生再見”四字訣別感動了河對岸的看客,感動了身處和平時期的我,這是一種情懷的激發。“八佰”,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苟活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是的,在血色中,我看見了希望。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曲未終,人卻散,迴歸如塵的生活,是“八佰壯士”最大的心願,那渴望的雙眼望向的大概就是我們的現在。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鑑,作爲後輩的我,不希望戰爭,但也不懼怕戰爭!和平年代的負重前行,同樣匹夫有責。(王靜)

《八佰》觀後感2

八佰》這部電影,我覺得特別有意義。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之間只有一條河的距離,他們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這些人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卻被誤當成逃兵;也有積極領軍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條,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了這場戰鬥。

電影的前半段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樑。

他們都是普通人,是農民,有着各自樸實的願望。老算盤家裏剛分了地,還有個素未謀面的媳婦兒;小湖北家裏的晚稻還沒人收;端午還沒照過相,想坐船去遠方;羊拐過了小半輩子還沒碰過女人;老鐵家裏還有年邁的老孃和兒子需要人照顧……電影給予了這些小角色足夠的支撐和理解,沒有人不怕死,都是肉體凡胎,戰爭之下誰還不是個“種地的”,但是中國這塊地,只有我們自己能種,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道理。在經歷戰爭的“洗禮”,他們在成長在蛻變,使得他們各自的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一個戰士身上綁滿炸藥,留下血書,跳進日軍的鐵甲陣,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他們一個個報出自己的姓名籍貫,慷慨赴死,尤其最後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兒不孝了”直接將人情緒的進度條拉倒了頂點,自古忠孝兩難,“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亦是振聾發聵。這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也是一個轉折點,把戰爭中普通人奮起反抗的成長和覺悟都立了起來。

透過屏幕,我彷彿置身其中,這些勇敢的戰士,民族的英雄,用鮮血、用生命喚醒了我。在這部電影中,沒有準確的主人公;確切地說,每一位奮戰到最後的戰士都是主人公。

導演以《八佰》爲名,我想不單單是指這八百將士,更是想傳達一種精神。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人性光輝,他們是英雄也是人,直視戰爭的殘酷也會畏懼會退縮。而在危難之際,他們所煥發出來的是人的尊嚴和民族的韌性。

我們經歷了xxxx年這麼多事情,最值得歌頌的就是各行各業的“平民英雄”,參與抗疫的每一個醫護,參與抗洪的每一位戰士,他們所做的,何嘗不是對“八佰精神”的一種傳承。

如今,四行倉庫的舊址依然屹立在蘇州河畔,經歷了歲月的變遷,當時戰爭留下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見,亦是在警醒我們——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

《八佰》觀後感3

學校黨建活動,集體看《八佰》。

說實話,對於這類影片,我並不是很鍾情。滿屏滿耳的槍林彈雨,慘不忍睹的血肉炸彈,只聽得旁邊的王君老師“嘖嘖”聲不斷,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敢看屏幕。

打從學習歷史開始,最怕中國近現代史,割地、賠款、賣國、求榮……在學生時代我有點偏激地認爲近現代時期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都是灰暗的。

後來,隨着年歲增長,閱歷增加,對那個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別樣理解,特別在讀完張瑋寫的《歷史的溫度》一系列書籍後,感受到“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截取了整個事件裏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視角引出人物羣像,拍出了中國戰爭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戰鋼鋸嶺》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劇中讓人眼眶溼潤的鏡頭很多,升旗儀式、陳樹生們抱雷跳樓、大雪之夜的撤離、民衆們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隊員們的視死如歸,但最讓我震撼的是特派員的一句話“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給西方列國的一場表演”,一絲悲涼感油然而生。

英雄們慘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場戲,對面列強們的攝像頭,照相機以及各種層次的百姓們,頭頂上是盤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飛機,還有西方各國的軍方監控,各色看官縱橫交錯。屠殺也好,反擊也罷,所有的像是演戲。“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順應時代的改變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們坐在臺下觀看着的又是怎樣的角色?

想起疫情時期一個視頻上的一句話,“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日軍侵華,華北淪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逃離“雪崩”之時的覆頂之難嗎?那“八佰”將士的抵死抗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想起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許倬雲先生認爲“宇宙不斷趨於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現宇宙本身的“正氣”,這也是其存在的稟賦。

這就是答案,天地正氣經由“八佰”士兵映照給了對岸的“看官”,所以大學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項鍊,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飾,京劇演員用《長阪坡》致敬將士,小姑娘用敬禮心理援馳軍士們的付出……看戲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雙雙手,穿過鋼絲網,拉住英雄們的手,正氣被點燃。

瓜慫不慫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爲敢死隊,端午爲國捐軀……雜牌軍有了自己的番號。

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他們也不是戲子,據史料記載,這羣將士們在後面還是經歷了一系列的磨折,謝晉元最後被自己的部下殺害,但他的正氣還是被20萬的上海民衆牢記。現在的上海還有晉元路,晉元廣場,紀念館,還有今天《八佰》這部電影。

中國近現代史,除了割地賠款,還有一場,肯定不止一場“盛大的表演”。

《八佰》觀後感4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衆、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於放棄抵抗沉迷於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於願意爲八佰壯士捐物資,在於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着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說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後被上海人稱爲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於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慄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說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樑。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衆。“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臺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衆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後在廢墟中踏出的帶着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着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樑。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樑!

《八佰》觀後感5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說實話,我並不怎麼適宜看這類太過慘烈、悲壯,甚至血腥的戰爭片。可是,終究經不住幾個女人語言的渲染,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好奇心,單槍匹馬跑電影院看了。

《八佰》,並非是一部煽情的“催淚”片,可是很多的細節與場面卻讓你不由地心潮翻涌,激情澎湃,眼中蓄滿了複雜的淚。相比太多誇張的抗戰片,《八佰》給人的感覺是真實。是的,人性的真實。主角有“以身殉國,兒之所願”,爲國家,爲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也有膽小懦弱,殺只雞估計都不敢的小人物,他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死,想回家。影片中當端午端着槍對着想要逃跑的老算盤時,老算盤那一番涕淚交流的“貪生”告白,很是真實。人都是怕死的,誰都不想死,只是在戰爭面前,有人選擇了捨生取義。影片對小人物的揣摩和刻畫,讓觀衆看到了戰爭殘酷而殘忍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實。

一江之隔,天堂與地獄。一邊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繁華大上海景象,一邊是戰火紛飛,是生與死的交鋒,是民族的存亡。歌舞昇平中的人們,隔岸觀火,仿如在看一場戰爭片。這二個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情感衝擊。人生百態,人生衆相。

隨着劇情的發展,各種人物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麻木不仁的心靈被震動,民族熱情被喚醒,抗日激情被點燃......影片中的“闊少”,在敵機的掃蕩中飛奔跨橋送電話線;體單力薄的女學生橫江送紅旗;只想着看看新世界的端午,小湖北,貪生怕死的瓜慫,他們的變與最後的壯舉,無不震撼人心。

送旗升旗護旗,經歷了血與火的淬鍊。說實話,看“護旗”那段時,我心中很是不忍,那麼多鮮活的生命,轉瞬間就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一個個倒下了。我甚至有點不理解導演爲何要做這樣的安排?明知道力量懸殊,明知道這樣的行爲基本等於“送死”,爲什麼要用這麼多生命去“前赴後繼”?難道就不能等戰況穩定些,等到最後的勝利?難道就是爲了“作秀”一場“英勇戲”給外媒看?後來,謝團那句:“依靠我們四百人沒用,我們要叫醒四萬萬人”。才明白這場慘烈戰爭的最大意義,並不是能否打贏守住四行倉庫,而是爲叫醒千千萬萬同胞而戰。

“喚醒”,也許就是此次戰役的目地,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吧。中華民族從來不乏血性!

一個個英雄人物,他們用血肉之軀,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中極其英勇悲壯的一筆。

歲月之所以靜好,是因爲有人在負重前行。戰爭的血腥與殘酷,讓人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與和平。

借用導演管虎的一句話:“生難做人傑,死亦非鬼雄,但是他們活過。”

《八佰》觀後感6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愛看電影的,迄今爲止去電影院沒超過五次。

我反應太慢,而電影情節發展太快,不如電視劇一樣可以讓我細細品味。

慶祝七夕節,單位組織看電影,我沒報名,可是要我拍照,便也看了。

愛看電影的人都很關注電影的檔期。而我,拿到票看到片名,我都不知道講的什麼,直到開始播放。

一部戰爭片,慘烈。

淞滬會戰末期,謝晉元所率領的524團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

四天四夜,八百壯士打了一場必敗之戰。

蘇州河畔,一面天堂,一面地獄。

這邊,日本人慘無人道的狂轟濫炸和屠殺讓人憤慨;血肉橫飛、一片狼藉的場面讓人心驚肉跳,戰士們頑強抵抗的決心讓人淚目。

那邊,租界歌舞昇平。

起初,河對岸的人像看戲一樣,觀望。

漸漸地,看到對面戰士們的頑強,看到日軍的慘無人道,羣情沸騰,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想盡辦法運送物資,爲了搭好一根電話線,很多人捨生取義。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壯士中,也曾有人想要當逃兵,與自己內心做了各種鬥爭,但在那種慘狀面前,可以理解,也顯得更加真實。

畢竟,求生是人的本能。

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日軍用盾牌築起銅牆鐵壁,匍匐前進,逐漸靠近想要引爆倉庫,戰士們抱着炸藥直接從樓上跳下去,用血肉之軀當炸彈。一個、兩個、三個,報完名字都毅然決然地跳了下去,緊接着,砰!地一聲,泥土灰塵混合着血四散開來,空中只剩下迴音。

河對岸送來一面旗。升旗,日軍一定惱羞成怒,全力進攻,不升旗,或許還可以抵抗一陣。但他們,升了,一面旗幟象徵着一種信仰,表達着中國軍人抗日的決心。

幾個學生,懷着一種報國的決心,從天堂偷偷跑到地獄,沒多久就親眼目睹一名同學被炸飛,隨之而來的是害怕,哭着喊着要回去。無知無畏的勇氣或許難能可貴,但見過了屍橫遍野,見過前一秒還在身邊跟你說話人,後一秒就被敵人一槍打中,口吐鮮血的場景還能堅守,更顯偉大。

何香凝先生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振聾發聵。

其實大家都知道,再怎麼抵抗,上海還是會淪陷,這種頑強,沒有結果。

但那種飛蛾撲火的勇氣和信念,卻會成爲中國千千萬萬同胞堅持抗戰的動力和信念,更有希望爲中國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持。

相比物質的毀滅,希望的喪失才更加可怕。

劇中一直奔騰的白馬,就是希望的象徵呀。

電影沒有看完,最後二十分鐘,暴風雨前的寧靜之時,屏幕黑了。

影院說沒有版權,退了票。

也好,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

希望常在。

《八佰》觀後感7

《八佰》的故事原型爲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爲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爲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該片場景爲精心佈置。一磚一瓦建起佔地200畝的建築,不僅人工開鑿出一條新的蘇州河,還對兩岸建築進行1:1來實景搭建。拍攝時把寧波白沙的拆遷地塊定爲淞滬會戰場景取景地。爲了追求真實,劇組歷時一年半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戰火連天的“地獄”與聲色霓虹的“天堂”。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淞滬會戰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

與傳統戰爭題材影片不同,影片將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給觀衆。當面臨敵人的包圍和猛攻時,

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兒不孝了”後與敵人同歸於盡;

一位將士在留給妻子的絕筆家書中諄諄叮囑“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

寥寥幾句足以讓人潸然淚下。他們與普通人一樣,有着對親人的依戀念想,也有對故土的眷戀,但在危難之時,卻毅然選擇挺身而出。正如管虎此前所說,自己要拍的並非“戰爭”,而是戰爭中的“人”。

最後爲了保存實力,去喚醒更多的中國人,四百名士兵決定衝過橋的對面,衝到安全區。明知道會被機槍掃射,但是這是我們必須的選擇,就好像那幾個冒死將電話線送到倉庫的英雄一樣,多活一個是一個的希望。

危難之際,我們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區的教授也會拿出自己的槍,不願再忍受別人的欺負,混血後代也會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因爲身體裏流着一半中國人的血。無數的人們拿出最珍貴的物資,爲的就是爭一口氣。

戰爭是萬惡的,和平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吾輩不應忘記這血的教訓,當以自強不息去敬慰先驅。這種近似殘暴,令人髮指的場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幀幀生離死別帶來的只有痛心與沉重。

不忘過去的歷史,是我們最大的尊重。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是先驅們給予我們最真摯的期望。

《八佰》觀後感8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靜謐的蘇州河畔演繹着曾經一段真實且慘烈的革命故事。僅僅一河之隔,此岸,繁華熱鬧,紙醉金迷;彼岸,炮火連天,生死搏鬥。

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戶會戰末期,國名革命軍爲守上海最後防線四行倉庫,僅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孤軍奮戰4個晝夜。營造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爲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的情景,更有民族恥辱感與自豪感相交錯。

影片開頭的人們像看戲般望着對面的倉庫,與身旁的人打賭他們能堅持幾日。可這四百壯士真的只是讓人看戲用的嗎?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他們也會害怕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慾,他們也有生命啊!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景了吧。四百壯士裏有人很透徹地說了這樣一句話;“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我們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這句話能夠很好地表現出“絕望中的希望”。這四百人便是喚醒河對岸的一劑猛藥!

影片中令我一瞬間便淚目的就屬陳樹生身綁炸彈,首當其衝,跳下倉庫,以一己之力喚醒其他壯士的愛國之志,若國人皆如此,倭寇怎敢”?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爲我們負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燒的血肉之軀,是燒醒對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四百壯士在日軍的阻撓下,升起了國旗,在四行倉庫始終屹立不倒,壯士們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他們的信念。他們向蘇州河對岸的中國人,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會倒下,中國不會亡,在國難當頭,外敵入侵之際,我們會前仆後繼的去堅持戰鬥,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屹立不倒。

最後,河彼岸冷漠的人們不再冷漠,他們紛紛落下眼淚,推開鐵門,伸出一雙雙希望之手,就像打敗了內心面對戰爭的恐懼,對未來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東方雄獅已然覺醒“來生再見”四字訣別感動了河對岸的看客,也感動了身處和平時代的我,我想這是一種對情懷的激發。‘八佰’不只是八百壯士,更是八佰精神。“夠花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是的,在血色裏,我看見了希望。

帶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曲未終,人未散,迴歸如塵的生活,是‘八佰壯士’最大的心願,那渴望的雙眼望向的大概是我們的現在。此情此心,青天郎朗,日月可鑑,作爲後輩的我,不希望戰爭,但也不懼怕戰爭!和平時代的負重強行,同樣匹夫有責。

《八佰》觀後感9

昨晚,去電影院看了電影八佰,觀衆非常多,而且女性觀衆多,這在戰爭類電影當中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感覺這個電影,是看過的電影當中,對日軍還原程度最好的電影。日軍很多戰術動作都可以和抗戰老照片當中的日軍直接對上。

包括日軍小分隊半蹲着隱蔽在戰壕後面,包括,日軍喜歡兩列縱隊進行兩翼包抄,在最後突圍的時候,日軍在側面設置機槍陣地,在上海日軍威脅動用重炮,包括日軍的服裝道具,特別是日軍海軍陸戰隊的形象,都是非常真實的再現。

1939年,我們對日軍的分析是,日軍特點是,下級軍官動作嫺熟,士兵射擊沉着嫺熟,不亂射不空射,尤以狙擊兵對於目標之選擇發現,甚爲敏感適當。這個特點在電影當中,已經得到了非常深刻的體現,日軍狙擊手射擊相對比較準確,普通士兵進行步槍射擊都是瞄準射擊,很少亂開槍。無論攻防,均重視構築工事,工作力亦強。步炮空協同確實。慣用錐形突擊的戰術,同時,向對手的側翼與後方實施大迂迴、大包抄,對對手重兵集團“包餃子”;長於聲東擊西,佯攻與主攻相結合,奇正並用,讓對手防不勝防。

這些特點是電影當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包括,日軍正面攻擊,掩護挖土機側面工作,日軍在兩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藥包炸牆等等,步機槍掩護步兵爬梯子等等。善於偵察,收集情報和分析情報,比如在淞滬抗戰的時候,第51師從陝西漢中到上海蔘戰,從寶雞上火車,一直到南京車站,可以說走到哪裏,就在哪裏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在淞滬抗戰,記者去第72軍採訪,這個部隊還很有警惕性,記者剛走不久就轉移了軍部,結果很快軍部所在觀音堂就遭到日軍艦炮轟擊。在電影裏體現爲,謝晉元部隊在深夜祕密突圍,結果就遭到了日軍的預設部隊打擊。

而且,從八佰這部電影當中,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羣戰術,在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時候,日軍就已經開始善於使用散兵羣戰術,就是,一個步兵班,還要分成3個戰鬥組,以橫-散,縱-散隊形攻擊前進。基本就是,第一組,快跑前進,距離各8步,突擊組火力掩護,以此類推,利用地形地物,各個躍進。

而當時,我們纔有散兵線戰術,相隔各3步,步兵散開構成火力線,一個步兵排分成3個班,一個班正面40步,一個排縱深100米。但是,這種戰術導致對抗日軍散兵羣戰術的時候損失慘重,後來,德械部隊也開始採用以輕機槍爲核心的散兵羣戰術。

當時記載,不懂得散兵羣戰術,還在使用散兵線戰術的1個步兵連,遇到日軍一個分隊,可能5分鐘就會損失殆盡。電影八佰當中的日軍進攻,不再是人海密集衝鋒了,比較好的還原了日軍1個步兵班分成3個組進行散兵羣進攻的戰術。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細節都非常符合歷史原貌,畢竟不是軍教片,也不是紀錄片。而且,這部電影是服裝,道具,上也非常不錯,可以一看。這部電影最感動的一句話是,我們是湖北保安團,我們是來保衛大上海的!

《八佰》觀後感10

很難想象,到了我這個年紀因爲看一場電影還會熱淚盈眶。爲了激發逆境中我們的企業如何肩負重任、凝聚成鋼,用我們最大的精神圖騰共度難關。應集團要求,我利用國慶、中秋雙節走進影院,觀看了《八佰》這部熱播的電影,看後讓我震撼,寫本人觀後體會如下:

隨着死守四行倉庫的悲壯往事如颶風般撲入我的視野,四行倉庫前絡繹不絕的人羣和擺滿的各種菸酒祭品,400餘人的虎賁之師紛紛壯烈捐軀,因爲他們的“天佑山河,纔有了今天不死的中國”,這樣的壯舉值得代代傳誦。當然,老天是不可能保護我們的,能讓國家脫離積貧積弱、走出山窮水盡依然活着的,全靠這些捨命救國的忠勇將士們,有句話說得好:那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影片中戰況空前慘烈,儒雅的團長謝晉元帶領全體官兵數次擊退日軍瘋狂的進攻,陣地從未丟失。此刻我不禁想起定這段血性從容的話:“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也就戰死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後,你作爲抗戰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故事雖已成歷史,但偉跡會讓我們沒齒不忘。

這部電影用了10年準備,4年製作,3次撤檔,才得以正式上映,前期點映期間,票房就破2億元,成爲了今年疫情後我國電影復甦後第一爆點片。其實真正吸引大衆紛紛觀看這部電影,不是電影本身火爆的打仗場面,而是400名將士通過浴血奮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影片中有句“捨生取義、兒所願意”臺詞,振振有詞、氣壯山河,喚醒了隔岸相望的民衆,也點燃了電影觀衆們雙拳緊握的愛國情緒。“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青山處處埋忠骨,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仍做中國人”,這纔是我們每個熱血青年和愛國人士,該有的情結。

一部好的電影能拯救一個人的靈魂,一個好的企業會帶你越飛越高,先烈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祥和的新中國,企業家用辛勞付出給廣大員工帶來了穩定收入,當他們面臨困窘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知恩於心,感恩於行”羊尚有跪乳之恩,鴉也有反哺之義,動物如此,人亦該如此。每一個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純粹依靠那一個人做到的,必須由我們集體的大環境共同鑄就而成,維護好企業的大環境,我們的日子也會好了,這纔是我們對企業做出的最好感恩。“書中自有顏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行動少苟言笑,多勤勉少存浮誇,你未來纔會征服世界。當下,我們每個人要做一名敢追求、有夢想的人,讓我們的企業好好的活下來,它就會不斷地向着陽光的方向前行。

《八佰》觀後感11

疫情之後的第一部電影,等得和電影院復工的消息一樣久。

開門見山地說,《八佰》雖然講故事上稍欠火候,但不妨礙它是一部製作精良、演技在線的電影。

整個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短暫停火的夜晚,小湖北透過窗戶向對岸望去,南岸的戲臺鼓鑼喧天,他腦中浮現如下畫面:一位將軍身騎白馬、手持長槍、獨立山腰,靜候敵軍來襲。他的面前千軍萬馬嚴陣以待,他的身後空無一人,只有背後的靠旗、身上的花布單衣賞,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戰場,都不曾出現這樣的場景,我卻覺得這一幕非常真實,老一輩的人爲什麼喜歡聽戲和看連環畫呢?他們出生在和小湖北相似的年代,接觸和了解歷史的主要媒介就是戲臺和評書,將平日裏看的花臉綵衣的戲劇扮相嫁接到放羊的小山坡,就是小湖北腦中的這一幕。

當藝術的浪漫與現實的堅硬碰撞在一起時,有趣的衝突就出現了,靠旗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千軍萬馬,戲服也毫無防身護體之功用,紅纓槍縱使武功蓋世在火器時代也會不堪一擊,與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將軍心中的淡定和沉着,孤軍應敵、一馬當先,這是怎樣的一份孤勇和以一敵百的英雄主義!這就是倉庫內“八佰”壯士的真實處境,沒有援軍、沒有糧草,有的只有一份血肉之軀、一顆堅守的決心和對未知命運無盡的恐懼。

這像極了20xx年開年武漢經歷的新冠疫情,封城後的武漢靜止了,城中的我們處於被數據支配的恐慌中,災難如此迫近,死亡和確診的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而是我們認識熟知的朋友、親人;信息過載、信息延遲,都會牽動武漢人民繃緊的神經;口罩隔絕了病毒,卻隔絕不了恐懼,人們相互之間傳遞着懷疑的眼神,少消毒一分則憂心忡忡,再多的防護措施也不爲過。

面臨未知的病毒,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志願者選擇逆行,簽下請戰書,毅然奔赴湖北。在寒冬中送來炭火、於暗夜裏點燃希望。黨和國家統一調度,不計成本和代價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火神山、雷神山就在離我家十幾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方艙醫院爭分奪秒的'改造完成,醫療界四大天團會師武漢的消息讓我熱淚盈眶,一批批醫護用品和物資發到武漢,一截截確診人員數據降下來,志願者和團購羣活躍了起來,靜止的武漢又恢復了生機。

醫療隊順利完成使命踏上歸途,歷經苦難的武漢人民自發拉起橫幅、準備禮物、歡送他們,口罩也擋不住我們滿臉的笑意和滿心的感激:你們,就是湖北和武漢人民20xx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真實的戰場其實一點也不浪漫,你既沒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的勇氣和智謀、也沒有黃忠定軍山氣勢如虹的開掛劇情,你爭分奪秒和時間賽跑,火中取栗、螳臂當車只爲搏一個概率,爲此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你默默無聞、殫精竭慮,付出的代價不單有健康甚至還有生命,爲堅持胸中的那一份孤勇,值嗎?

“八佰“和疫情中的每一個逆行者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八佰》觀後感12

觀看抗戰影片,追憶崢嶸歲月。近日,爲重溫歷史,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業績,進一步激發員工的愛國熱情,便利大本營(北京)國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便利大本營”),組織全體員工觀看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瞭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青春志向和紅色生涯。

當歷史赤裸裸擺在你的面前時,你會有何感想?

作爲一個80、90後,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從來都是存在於初高中課本上的文字,而今天,當那段血淋淋的歷史擺在面前時,才發現,那些簡單的文字,記錄的是一個時代,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當年那場劫難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今天回頭再看依舊讓人感覺到悲痛。

《八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爲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四行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這場戰爭非常慘烈,主要是因爲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是30萬日軍。

這樣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原本註定是敗仗,但是那400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誓死保衛祖國的決心。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主角,但又每個人都是主角。每一個聽着普通卻又無比響亮的名字,如陳樹生、端午、謝晉元、老算盤之類,其“捨生取義,我所願也”的豪情壯志無不感動着每一個熱血兒郎。

觀影中,便利大本營的每一位家人無不被影片的劇情所感染,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懂得唯有更加珍惜當下擁有,才能爲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更知珍惜,就要更加努力。曾經屈辱的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是不能忘記今天的和平都是每一箇中國人共同努力下的成果。

英勇頑強、視死如歸,是屬於先輩們的革命記憶;

以史明智、繼往開來,是當代人身上應肩負的責任。

疫情肆虐的2020年一切都是這麼艱難,通過重溫波瀾起伏的抗戰往事,積極引導廣大員工在當前形勢下同舟共濟、共度難關,更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見言見行、勤勉工作,爲公司的生存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人依舊是當年那個不畏生死,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了,曾經那個落後捱打的中國已經成爲了國力強盛的新中國。 這從來不是一個和平的年代,如今依然有國家在經歷着戰爭與苦難,我們只是足夠幸運的,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這一生最讓我值得驕傲的事情,大概就是我是一名中國人!

每一箇中國人,請記住曾經前輩們爲了祖國付出過的慘痛代價,時刻警醒着自己,只有中國強大了,身爲中國人的我們才能夠更強大。

無論電影拍得怎麼樣,我想說的是,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在世界話語權中佔據越來越重的位置,是無數先烈英雄們用命換來的,就像電影當中,他們中絕大多數是沒有留名的。

銘記歷史,方能展望未來。

《八佰》觀後感13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題記

從電影院走出來的我,就如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眼角殘留的淚水以及冰冷的身軀,彷彿讓我不要忘記過去屈辱的歷史。

“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濤,而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首先這部電影令我驚訝的是,它並沒有在影片開頭打一些領銜主演、特邀嘉賓的名字,而是在一開始打出的是美術指導,爆破指導,場景製作等幕後人員的名字,非常特別。如此尊重幕後,彷彿告訴我們,面對強敵侵略,每一場戰爭中,那些默默奉獻的將士和民衆纔是反侵略的主角,纔是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

電影開頭一隻烏鴉站在一個佈滿泥土的頭顱上,一切都是死氣沉沉的。一條河隔絕了四行倉庫和租界,一河岸,兩世界。應了那句話“那頭是天堂,這裏是地獄”。橋的這頭,四行倉庫就像急流中的孤島,沒有援軍的八佰壯士,用錚錚鐵骨守衛着四行倉庫,用鮮血保衛者着租界的人民。而橋的那頭,紙醉金迷,歌舞昇平,歌女衣着華麗,歡歌笑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莫過於此。租界裏的洋人們市民們難民們隔岸觀火,喝着咖啡就能現場圍觀核槍實彈軍事戰鬥,對他們來說四行倉庫就像一個血肉鑄就的戲臺。日軍多次向四行倉庫進軍,戰士們全身綁着炸藥從樓上跳下去,引爆和他們同歸於盡……在沒有糧食,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八佰壯士整整堅持了4天,擊潰了至少6次日軍進攻。

當隔岸人親眼目睹戰士們一次又一次擊潰日軍時,他們終於意識到我是中國人,我應該爲這個國家做點什麼,他們給八佰壯士捐款捐物,女童軍冒死送來國旗。第二天,四行倉庫的頂端升起了五星紅旗。爲了渙散軍心民心,日軍企圖炸燬國旗,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士兵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人肉底座是,使國旗屹立不倒。八佰壯士,用生命“贏得生前身後名”,詮釋了“死,會作爲生的一部分”。

“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是我們的墳墓”。一個個渺小而偉大的戰士們,他們揹着炸藥大喊自己的名字,抱着必死的決心赴往戰場,冒着槍林彈雨,英勇抗戰,令人潸然淚下;一位百姓不顧危險,拉起電話線讓兩頭相通,不幸犧牲於敵軍彈下,至死也未曾放手,令人動容。“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微笑”這一羣平凡的人,用自己平凡的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四行倉庫的屏障。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向八佰壯士致敬,向守衛祖國的所有戰士致敬,是你們讓我在這個歌舞昇平的世界讀書寫字,讓我們免遭戰亂之苦。八百壯士毅然赴死的壯舉只爲了保衛故土安寧,詮釋了國魂,書寫了未來。

居安思危,國泰民安來之不易;

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當自強!

《八佰》觀後感14

看了這部電影,在我心中,並沒有塑起頂天立地、高大英勇英雄的羣像,我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對戰爭時的恐慌,也看到普通人面對侵略的麻木到憤怒到覺醒到反抗。

一直害怕看這類題材的電影,感覺是灰暗的壓抑的沉重的悲慘的,看不到一點光明和希望,但是姑娘推薦,加上好友相邀,便前往一觀。

開頭正如我所想的,黑沉沉的天底下,一隊人馬穿過青紗帳,去支援保衛上海的守軍,可這些援軍並非正規部隊,是沒打過正規仗的保安團而已。甚至還有未成年人,嘴裏唸的是保衛長官的當兵守則,並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已經被侵略者基本攻陷。

於是幾百人很快被打死打散,剩下的和其他被派來支援的散兵遊勇一起遇上退守四行倉庫的正規軍。這批軍人是奉命守着此地,做個戰爭的樣子給國際社會看的,希望得到他國的幫助,從輿論上譴責侵略者,這是上級的命令。軍隊的長官謝晉元,卻不願如其他人那樣退卻、逃跑,而是敢於面對侵略者並勇敢抵抗的。

但是那些逃兵,或者是散兵,考慮的只是讓自己活下來,想的是要逃到蘇州河對岸的英租界,那裏看起來金碧輝煌、繁華熱鬧、平安無憂。是理想中的天堂。於是他們消極怠戰,不願出頭,不敢面對侵略者,就算有軍令也退縮。這其實也是普通人的心態,誰不想活下去,誰不想活得更好,即使是在亂世,總比死了強。這種不算英雄的做法,其實作爲普通人的我們,是深深理解的,我們盼望英雄,但我們自己往往做不了英雄。

端午就是被逼着開第一槍的,他害怕,面對面的被俘虜的侵略者更害怕,他們有推崇武士道精神的狂人,多數還是畏懼死亡的普通人。讓我聯想到《亮劍》中的李雲龍進城偵查,看到侵略者爲母親的生日流下眼淚,說:還以爲小鬼子都是石頭裏蹦出來的!這就是對侵略者莫大的諷刺。

但是守軍中更多的戰士是勇敢的,是敢於抵抗的,是視死如歸的,爲保衛倉庫不被攻佔,他們可以做到抱着炸藥包跟侵略者的鐵甲同歸於盡,雖然他們知道敵軍數倍於他們,雖然知道他們是棄子,雖然他們有掛念的親人孩子老母。所以當他們抵抗到了第四天,終於民衆不再像看戲一樣麻木的在對岸觀戰了,有前仆後繼給守軍送電話線的,就連只顧自己,不知生命價值的賭場打手死也要衝過敵軍的封鎖。女童子軍更是冒着槍林彈雨送來最新的情況和象徵國家的旗幟。

當兵油子不再退縮,當張大帥的部下敢於上前,當端午死也含笑,因爲護住了國旗。文人也不畏懼的端起了搶,賭場老闆捐出了身家,我們的民族就發出了靈魂的吶喊,睡獅就在覺醒,它使更多的普通人認識到:侵略者並非不可抗拒,要有更多的人站起來,而不是僅爲自己的私利,僅爲自己的小家,蠅營狗苟,這個民族纔有希望,這個國家纔有力量。

所以,保衛四行倉庫的守軍其實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和參與進來的人相加,是有八佰壯士的,是有無窮多的八佰的!

《八佰》觀後感15

看完這部電影,心裏會涌動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過屏幕,我親眼看見這些勇敢的戰士,民族的英雄,用鮮血,用生命喚醒了我。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準確的主人公;確切地說,每一位奮戰到最後戰士都是主人公。

面對日軍無法用手榴彈炸開的鐵板,一名戰士毅然選擇將炸藥綁在自己身上,面對子彈,迸開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犧牲絕不是無謂的掙扎,無用的表演。每一位高聲報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轟炸聲消失在血煙中的戰士,都是無畏的英雄。

故事原型爲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爲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謝晉元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爲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隔岸觀火的百姓們,雖然戰爭就在眼前,中間只隔了一條蘇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獄形容毫不誇張,一些愛國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給戰士們送電話線,知道這場戰爭不僅僅是400多人,更是中國人民的戰爭!

一位姑娘給戰士們來送旗,如果升旗的話,日本人就會發動猛烈的進攻,戰士們會損失慘重,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選擇了升旗。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他們並沒有害怕沒有退縮,用身體護住國旗,不讓國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護旗,他們想讓隔岸的中國人知道中國還在,他們沒有亡。

電影年僅13歲的小湖北,跟隨叔叔哥哥落難逃命,卻在偶然交錯間被帶入四行倉庫。他看着對岸的燈光戲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着纔是希望。所有人都照顧他,七月給他帶來洋飯店的蛋糕,端午告訴他們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戰爭殘酷,戰火無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視威、七月被窗外飛過子彈一槍斃命、端午在對抗敵方機中掏空五臟六腑,愛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在眼前驟然離世。後來,他放棄活的機會,用小小臂膀端着槍,眼神堅定地盯緊前方,恨不得一槍斃了日本兵!

直到最後,戰士們都向租界撤退時,子彈如雨似的打到了橋上,一支由中國建立的敢死隊拼命掩護着隊友撤退,此時的橋已經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鮮血染成了血紅色,這時他們也不忘隊友,冒着生命危險把隊友扛到安全區域,羣主們伸出手擋挪開擋板,發了瘋似的想把戰士們拉過來,他們面對槍林彈雨,無所畏懼,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沒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沒有真正的英雄,畢竟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只是凡胎肉體,是父母細心呵護養育長大的。歷史雖然過去了,但是要牢記歷史,要努力讓自己更強大,少年強則過強,吾輩應當自強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