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題記

萬曆二十九年,他童子試落弟,父親徐有勉語重心長地說:“徐氏男兒,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於是,他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大志。自此以後,他遊歷山水,在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後,寫下不朽鉅著《徐霞客遊記》,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記錄下了天台山閃爍的星辰、爛漫的朝陽,還有滿是繁花的山谷,他頂着惡劣氣候登上黃山,邂逅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遇見了秀美的雙龍洞……行在路上,夢在前方。他探詢山水之中的奧祕,他以足爲誓,以筆帶心,實現了自己的偉大志向,爲我們留下了《徐霞客遊記》。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岷山導江”,人們都認爲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徐霞客爲探尋真理,“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發現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比岷江長一千多裏,於是在《溯江紀源》中將金沙江定爲長江正源。正是因爲他有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才能讀《徐霞客遊記》而知天下地理。“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勇敢追求真理,或許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艱辛!如今,高鐵代替了雙足,各種精密的儀器代替了紙筆,人們能夠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以足爲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記錄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生很長,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2

《典籍裏的中國》———聽着名字,感覺是那麼的沉重,古老,甚至是佈滿灰塵,艱澀難以看懂的。今日閒來無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話劇+主持+對話+表演+朗誦,沉浸式的表演講述,讓我大爲震撼!看這個節目,既增長知識,又有趣,利於吸收。令我難忘的有以下幾點:

看這個節目,我知道了一個人物———伏生,並對他有了深入的瞭解,他博學愛書,歷經秦漢兩個朝代,做過秦博士,歷經艱難藏《書》,爲此妻兒都丟了性命,也只爲保住《書》,然而,在牆中的'典籍禁不住歲月的滄桑和書蟲的腐蝕,只剩下29篇,更爲難得是九十多歲時有了機會把經傳給漢朝官員,從而使後人把《書》傳了下去,後人評價:若無伏生,則無尚書,若無伏生傳經,後人難懂尚書。可見,老先生多麼的難得!

《書》 開篇恢宏大氣,尤其重點讀了《禹貢》篇,“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勞,不僅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黃河,還定了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樑洲、雍州。

漢官晁錯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學經,才使《書》得以流傳。

纔有了現代人能夠學習中國典籍,中國文化得以傳承。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3

今晚,我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典籍裏的中國》相遇,隨當代讀書人一起,進行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貴五穀而賤金玉!”一句話彷彿濃縮了宋應星撰寫這本書的理念。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應星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應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後,並沒有因此頹廢,而是在路途中看、學、思,在腳下的萬里路上悟到了書卷上沒有的東西,增加了未曾聽說的'見聞。功名利祿於宋應星已然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穀豐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重農固本”視爲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每朝每代人殫精竭慮,極具創新精神,接力傳遞責任,只爲中華。宋應星與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僅是兩位科學家的握手,更是兩個時代的握手。他們找到了屬於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我們有幸生於這個時代,享受先人前輩的勝利果實,我們更要將發展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讓科技再發展,讓祖國再騰躍。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我們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許有人想當大官,有人想當企業家,有人想當科學家,但希望當我們通過學習實現各自理想後,可以繼續用我們所學知識回饋社會,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4

該節目創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爲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目中呈現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於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於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於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裏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美德。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衆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爲。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後世影響深遠。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5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爲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爲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爲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6

《典籍裏的中國》作爲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新方式出現在大衆眼前,剛播出便收穫了4。5億的播放量。

節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裏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藉由不同時空座標裏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豔!首先,節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爲了讓觀衆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複雜,不是那麼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爲一個心繫《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衆都被伏生的“捨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目,感謝這種創意!

節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徵。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7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着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並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並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爲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並沒有領悟,之後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爲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爲了稱霸。

最後,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爲兵器,生而暴虐,犁爲農具,寓意和平。戰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爲貴的思想,影響後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裏。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8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裏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裏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裏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爲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後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採訪他的地點。

爲什麼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爲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燬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鬥被殺,他的母親後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9

有這麼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麼一個人,他勇於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爲前人所不可爲,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係,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麼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也是他尋山遠遊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遊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於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嶽、遊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三十餘載,融入自然、敢於實踐、嘔心瀝血,終於著成《徐霞客遊記》。遊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着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爲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爲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恆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裏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着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前行!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0

我十分喜歡旅遊,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對於他的瞭解並不多,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裏的中國》這部記錄片,纔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瞭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麼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長大後初心未變,便開始遊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時,他忍着病痛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損失辛苦得來的數據。徐霞客生命最後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徵”,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爲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爲後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遊天台山日記》、《遊黃山日記》……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於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蹟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1

每期必追的《典籍裏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鉅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醫難,行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爲注重實地考察,集成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爲綱,附釋名爲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爲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爲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書。

當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鉅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髮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代,他恭捧着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鉅作刊刻的遺願。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2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裏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裏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爲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爲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着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裏。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3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瞭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裏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後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於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彙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纔有了這部鉅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於《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於《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爲“貴五穀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爲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篇14

《典籍裏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衆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爲《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方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曆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裏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後,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爲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衆深入瞭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後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彷彿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珍貴的財富。

《典籍裏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爲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