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奇葩說》有感(精選16篇)

觀《奇葩說》有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奇葩說》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奇葩說》有感(精選16篇)

觀《奇葩說》有感 篇1

對於生死問題,古來都是避而不談。你有考慮過“死”嘛?有一個很殘酷的問題在《奇葩說》這個辯論節目中作爲辯題:你的親人得了癌症,想放棄生命,你該鼓勵還是不鼓勵。

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因爲人類啊,就是這麼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在自然輪迴的面前是多麼的渺茫和無助。我們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基本上無宗教的無神論國家。對於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我認爲這是必然的。在癌症面前,我們多麼希望家人們能健在,但是,他們要離我們而去,現在的科技可以讓他們半死不活得生存好一段時間,但是,對於一個渾身插滿管子的親人,真的合適嗎。在場的辯手們針對這一問題爭鋒角逐。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蔡康永導師的一個例子。他的朋友,一位著名舞蹈藝術家,對於死的一種淡然,能夠把人生比作一場巨大的派對。死亡就像是他正好有事情,所以先和大家揮別,但是並不希望能讓這場派對冷掉,希望他的離去,不要帶給生者太多的悲傷,死的時候能快樂的死去。我覺得這就是非常打動我的地方。告訴自己即將揮別的親人朋友,以生前的輝煌,你已經足夠幸福了,讓親友們不留遺憾的安詳的離開這裏。這也是我們生者最後該做的事情。

人們就是向死而生,我們對死亡有着特別恐懼因爲一切都是未知的。躺在牀上,每每失眠。青春年華總是伴隨着多愁善感,對死亡的未知?但人生總有一死,人生的價值取決於你對社會的貢獻值。但是這樣的嘛。反反覆覆地在腦中思索,在腦中閃現。但最後都是不斷迴避。但這樣死得猝不及防的時候,你哪怕有一秒的後悔,我覺得這纔是最可怕的。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爲人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探索力。但爲什麼偏偏在死亡上面我們不能夠多多練習。初中有教會我們生命的寶貴,但是沒有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坦然接受世間萬物的輪迴情況。人類所有的宗教都是對於一些未知的情況的一種害怕和一種不切實際的情感寄託和解釋。生來在人間走一遭,喜怒哀樂,悲傷寂寥,但痛苦才能讓你切切實實地活着。

既然談及生命的輪迴,有死必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在不斷的循環。人也不過就是那些分子原子不斷重組,大自然得意的工藝品罷了。上億的細胞分工合作創造了我們,但是總有他們衰老和勞累的一天啊!向死而生,害怕什麼,世間萬物皆有能量守恆。所以,在親友最後的時刻,應該讓他們開開心心的離去。

魯迅先生曾經在《朝花夕拾》裏寫到自己父親死亡的片段,不斷呼喊着父親的名字,爲了讓父親多活一秒,但是使父親帶着悲傷和對親人的不捨離開了人世間。如果,我們能在腦海中演練這個過程,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把人生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都當做快要死了來用,而且我們本來就快要死了,在歷史長河中,區區百年也只是彈指一揮間,用現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纔是我們應該去爲此付諸行動的啊。

向死而生,生和死就像黑暗和光明,其中兩者必須都要存在,才能創造出這個明暗分明的世界!

觀《奇葩說》有感 篇2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主題是《有一瓶可以消除悲傷的水,要不要喝?》,對於我來說我是比較傾向於反方“不要喝”的,對於這場反方該有的辯論,其實奇葩說的選手大部分都講完了。

我最喜歡的是詹青雲的演講,當這段視頻在微博熱門的時候,我看到一個網友的評論寫着:她讓我看到了知性的力量,後來我反覆的看了幾遍關於是詹青雲的演講,又看了幾遍這期的奇葩說。

其實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觸,悲傷來說是人人都要經歷的,只是不知道會在你生活的那一刻會出現。看你是要怎麼去面對它,如果沒有悲傷那麼快樂還有什麼意義,生活還有什麼意義,人說七情六慾是人最直接的感覺,沒有七情六慾的感覺其實就是行屍走肉的機器人,悲傷也是七情中的一部分。

事情都是有兩部分的,悲傷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快樂,悲傷和快樂都是相互的,有些人是值得你用悲傷去紀念的,悲傷是一個傷口也是一個讓你成長的階梯。

觀《奇葩說》有感 篇3

這周有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提到一個節目叫《奇葩說》,非常有趣。講的是有關辯論的話題,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於是就決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辯論的話題是:請問一個同學打另外一個同學,那個同學是否打回去?還是告老師?他們的辯論進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議告老師,因爲覺只有大人們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打回去的話,小孩子是沒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們認爲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顯的你軟弱,這樣的話那個同學,就覺得你不好欺負,而且他們覺得告訴老師的方法是沒用的,沒有打回去那麼直接、那麼爽,並且這麼一反擊,以後也不會騷擾你了。他們就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吵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可惜最後還是“告老師”,也就是反方勝利!

這勝方的觀點,我非常不認同。我認爲,應該打回去!

告老師不一定能達到你理象中的結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個同學會再來欺負你,因爲對你告老師的這種方式,會激怒他。對於你來說,如果你這樣一直告訴老師的話,老師以後覺得煩了,就不會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許就開始討厭你了。

比如說,我們班有個同學,由於他非常愛打小報告,最後有個同學打了他,他報告給老師,老師壓根就對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報告,而是打回去,則可以告訴那個同學我不是好惹的,別惹我;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何況是我呢!不僅如此,如果發生了令人生氣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僅會打過去,而且還會告訴管理紀律的老師。就是說,打回去是必選項,如果情節嚴重,同時報告老師,從兩個方面,畢其戰於一役。這樣一來,從此,在同學們中間也會樹立起凜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這個節目以後,我忽然覺得,原來辯論不是什麼乾燥無味的事情,恰恰相反,還很有趣。我也多麼希望,我們學校也能組織幾次辯論啊!

觀《奇葩說》有感 篇4

《奇葩說》從開播以來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視,而我也從第一期開始就愛上了這檔“嚴肅的”辯論節目。當我們爲脣槍舌戰、爭鋒相對的辯論而瘋狂時,同時也爲自己知識匱乏、不會說話而嘆氣,何年何月我們才能像那些選手一樣口吐蓮花、出口成章呢?帶着這個疑問,我翻開了由《奇葩說》原班人馬編寫的書籍——《好好說話》。

說話是一種能力,又是一門藝術。大多數人認爲說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誰人不會說話,就連出生不久的嬰兒也能發出各種聲音。說話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家常便飯,這種科學的能力漸漸被人淡化,尚未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說話的藝術性在必要時刻往往可以扭轉乾坤,改變尷尬的局面,利導一個完美的結局。書裏爲我們介紹了五種場景下的說話練習方法,分別是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被稱爲五維說話體系。所以,拋開本書灌給讀者的雞湯,《好好說話》更重要是的方法論,需要我們學習並付諸實踐。

五維說話體系中最重要的是溝通,此種模式下我們往往帶着飽滿的情緒和善意的微笑試圖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們卻時常不懂我們說話的真正含義。於是,我們一邊冒汗,一邊竭力解釋,試圖讓自己的話語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採納,可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此時,我們應試圖爭取有效的溝通時間做完整的表達,讓雙方步調一致,好的事情說得圓滿,壞的消息說到重點,適當顯示自己的專業性。

說服模式下,我們試圖改變他人的想法,可以嘗試真誠地給對方提建議,並且強調選擇權在對方,我們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長般硬式說教。有效的勸導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提出對方實際的需求並給出實現的合理途徑,實質是爲對方的合理需求在辯護。

談判模式下,我們需要蒐集對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從而打破僵局,贏得優勢局面。首先可以採取糾正式引導,引出對方來糾正我們的說法,從而獲取正確信息,其次可以適當反抗對方給與我們的回擊,讓對方能源源不斷提供所需信息,做出最有力的判斷,達成談判的最優解。

演講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自信、清晰、生動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萬衆矚目下講話確實是會讓人緊張和出汗,但不要過高估計出錯的嚴重性,誠懇接受指正會贏得掌聲。不管演講者是內向或是外向的性格都能塑造合適的講演角色,用故事帶動好奇心,用流暢的講解吸引大家持續的目光。辯論場景下,我們往往拋出一個論點,並用例子論證來顯示結論的正確性,此時權力他方是正反方都想爭取到的“中立方”。辯論最重要是發現對方的邏輯漏洞,併爲之反駁。我們自己也要增強意識,意識到對方提問出現的陷阱,從而巧妙避開,出其不意地回擊。

文中反覆說好好說話就是好好思考,可見說話的水平是由思想決定的。《奇葩說》中各位高手在臺上妙語連珠,金句頻出,足見其知識儲備之厲害。他們掌握了知識,掌握了表達方式,會好好說話,纔會有如此精彩的舞臺表現。縱觀全書描述的五種說話場景,雖然各不相同,但說話的能力是相同的,技巧是可以轉化的。高水平的演講一定要和觀衆有交流,然後過渡到溝通。在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加入自己的觀點,又演變成說服。說服的時候其實也有談判,談判的時候也是在相互辯論,辯論何嘗又不是另一種演講。他們緊密結合,辨證來說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從而實現說話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當然,以上方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領悟,在領悟中進步。未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從好好說話開始。

觀《奇葩說》有感 篇5

寂靜的深夜、燥熱的濟南,看上一期《奇葩說》,便是十分愜意的事。想必這也是陪伴過很多人的辯論節目,當下最熱門的辯題、最年輕的辯題、最開“腦洞”的辯題,甚至最敏感的辯題,在這裏你都能見到,辯手們脣槍舌戰,相互“奇襲”,這樣激烈的交鋒場面讓人看起來真是好不暢快!

這是絕對值得一看的網絡節目。不像《非誠勿擾》、《非常完美》裏看相親節目裏的嘉賓任人挑選,不像《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親子節目裏看明星如何帶孩子,更不像《花樣姐姐》、《花樣爺爺》等真人秀觀看明星旅遊的全程,倒不是貶低這些綜藝節目,他們的確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歡樂,可是好像也就只是一笑而已。而《奇葩說》卻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同時,讓我們學到很多,是對人性的深刻揭露、對社會問題的尖銳剖析,對生活問題的親身感悟、對新事物的寬容接納,再者,還能從辯論中拓展知識面,再不濟,還能有幾句暢快淋漓,醍醐灌頂的金句讓你恍然大悟,最差還能學到很多辯論技巧,我想這些比讓你嘿嘿一樂恐怕更有意義。

奇葩說裏面除了犀利的辯題之外,很吸引人的是奇葩說中每一個辯手,包括主持人和嘉賓的驚人的邏輯思維和感染力,你會發現他們在其中不會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地給你擺概念,而是用最淺顯的你最能感受到的事實去說明,我承認既然是辯論,必然會有很多辯論技巧上的“障眼法”,但是你會發現他們嘶吼地有道,強詞地有理。

還值得提及的一點是,《奇葩說》裏的主持人,嘉賓和辯手的“真”與可能是我想稱之爲“正義”的品質。記得第二季最後一場辯論賽的時候,蔡康永做了一點讓我肅然起敬,他說因爲作爲一個公衆人物,可能因爲坐在辯手的位置就是要對辯題和自己一方的立場去論證一個觀點,但自己不一定是持有此觀點,所以爲了那些可能因爲喜歡而追隨他的人,他想澄清他對幾個重要辯題的觀點,他是持相反意見。當他做了這樣一件事情的時候,我由衷地爲他鼓掌,這可能是作爲一個真正的公衆人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那就是當你站在那裏,當你享受別人的掌聲與擁戴的那一刻,你就不在只是你自己,而是會影響到千千萬萬的粉絲或者觀衆。還有肖驍,可能很多人不喜歡他,看不慣他,但是我想說的是從開始到現在,他的身份或者生活環境可能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是他仍然願意做他自己並且變得越來越好,他勇敢地在用一種方式與所有評論他的人交流,告訴大家他到底是怎樣的肖驍,比起很多外在和花邊新聞,他的內在和實力是最有力的溝通。這就是奇葩說,每個人只是自己,但是循着“正義”。

而更珍貴的是,《奇葩說》是一個負責任的公衆欄目。現在很多節目笑一笑,哭一哭,無意中會給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引導,發表評論也是隨心所欲,並褒其爲“言論自由”,殊不知當一個欄目暴露在公衆面前的時候,當一個公衆人物在公衆面前發表觀點的時候,就意味着你所展現的觀點具有很大的傳播效應,就已經肩負了一定的公衆責任,所以要慎重,不要引導一個不正的價值觀。奇葩說就做到了這一點,它的節目的宗旨和精髓正在於辯論到最終無論哪一方勝,哪一方負,它最終會讓所有的觀點並存,當可能因辯論能力差異而使一個不太正確的引導佔據上風的時候,主持人和嘉賓會站出來平衡這種局勢,我想這可能也是這個節目飽受讚譽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刻只能說,現在像這樣的良心節目實在太少,期待下一季!

觀《奇葩說》有感 篇6

《奇葩說》是一檔辯論型達人秀節目,參賽選手自由挑選論題進行答辯,兩兩分組。選手按抽籤結果決定出場順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立論、開槓、結辯三項環節,根據現場觀衆投票結果得出勝負。

《奇葩說》第六季第1期的節目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楊奇函&許吉如這一組合。我想針對他們各自的論點和自己內心的想法來談一談“正確的廢話,還要說嗎?”這一論題。

楊奇函首先提出‘誰來決定一句話是否是廢話’,他認爲是聽的人決定。聽者認爲這些話無聊、無感,便將它定義爲廢話。然而話語的價值不應當被否定,存在即有意義,對於說廢話的人來講,廢話可能是情感的傳遞又或是低情商人的一種言語表達。很多人表示聽了很多大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此認爲道理沒有意義、可以捨棄,然而學校的教育、家庭的苦口婆心以及社會的愛心標語無一不在勸告人們要規範行爲,如果這些正確的廢話沒有得到迴應或者是效益,難道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試想,如果所有人在講話時都要三緘其口,那麼誰還會在意各自內心的想法?如果世界上再也沒有廢話的存在,那麼話語所傳達的溫度該多冰冷?

反方許吉如表示不說廢話是對自己的要求,不會成爲對別人的指責和綁架,在聽者的思想觀念中已經有一個固定的價值排序,廢話對於他們來說毫無用處,更不會爲聽者帶來什麼實質上的變化。當聽者不屑於反駁我,心理認知上的錯覺使我沉浸在自己道德上的優越感中,彼時我將丟失將不僅僅是一句話,還有那個一無所知的自己。

在二輪開槓中,許吉如強調所有的要求都應該先從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出發,當我們講着廢話並安慰自己有這個權力時,我們就永遠不會逼迫自己走到那條最正確最好的路上。

在最後的30秒結辯裏,許吉如說:“不要講正確的廢話,要講正確的話。“楊奇函則提出父母對兒女說過的那些廢話,在那些話語裏面,充斥着的是親情的牽絆,父母也許講不出什麼大道理,但是他們所有的關心都藏在了廢話裏。我們沒有資格去剝奪他們說廢話的權利,更不忍心去要求他們謹小慎微,每次開口都要組織語言,從而試圖講出有價值的話。

對於以上兩位優秀的辯論者我不予以評論。下面談談我對於該論題的看法。

作爲傾聽者,當我在某種階段需要別人正確的廢話時,那它就不被稱之爲“廢話“,我會因此而感到有溫度,這時我希望別人說正確的廢話。而當我開始說正確的廢話時,我會自己考量是否要說、什麼時候說、你是否需要,也許它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但是將我們雙方的關係拉近了,你能夠切實地感受到我對你的關心,也很欣慰地坦然接受了我這句正確的廢話,即使它並沒有用,但足夠有力!

說正確的廢話,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情商的表現。

觀《奇葩說》有感 篇7

第五季《奇葩說》結束了,從頭到尾一期不落全部看完了,從最初的海選到最終的BBTeam和BBKing。今天就盤點下這一季給我留下的一些感受吧。

01老奇葩和新奇葩

第五季的賽制跟之前都不一樣,很多老奇葩跟新奇葩一起進行比賽,這其實對老奇葩來說是有很大的壓力的,一個是比賽形式,不一定每個老奇葩都能適應那種風格。另一個是很多新奇葩的路子太野,不按常理出牌,比較難搞。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顏如晶和臧鴻飛。顏如晶差點被新奇葩野紅梅的野路子搞垮,臧鴻飛則乾脆被新奇葩打敗,因爲導師的“壯士請留步”才留到了待定,在最後更是度過很艱難的輪流戰才留了下來。

從辯論和知識底蘊上,他們肯定是實力在那些新奇葩之上,完全是可以留下來的,但是在統一的規則面前,他們留的也是無比艱辛。

02拿到一手好牌和打好一手爛牌

顏如晶戰隊無疑是拿到一手爛牌的團隊,團隊中的成員基本都是新奇葩,而其他團隊至少都有一兩個可以頂得住的老奇葩。顏如晶拿到了一手爛牌,但是她本季的目標就是要贏。這一路走來她可能是最辛苦的隊長了,他們團隊的每一場她都要參加。她要帶着這些人一起,因爲她想要贏的心,還有新奇葩對她的感恩,他們把自己的目標就定爲一定要幫如晶贏。前幾次比賽他們頻頻失敗,每次他們比賽時我都會很擔心,我怕萬一再失敗了,他們團隊就徹底失敗了,還好還好,經過了幾期失敗,新奇葩們也總結了很多的經驗吧,奶茶和趙帥在後面幾期中,儼然就像老奇葩了,非常優秀而且穩定。

如晶他們最後憑這手爛牌贏得了比賽的勝利,真的是很勵志很感動的一個結果。在這季比賽中,每個團隊都會說自己的艱辛,但是如晶他們團隊好像是說的最少的,可能他們沒有時間吧,他們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準備比賽上,他們成功了,如晶成功了。

不要抱怨,打好一手好牌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打好一手爛牌,纔是一個人的真本事。

03讀書的重要性

在陳銘和詹青雲開槓的那一期,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當很多人都被詹青雲那句“開爾文講到兩個物理大廈已經建成,今後物理學知識修飾和完美這座大廈”驚訝到不行的時候,陳銘用他滿滿的知識儲備攻破了對方的觀點,說下面還有一句“大廈上空還飄着兩朵烏雲”,讓觀衆震驚不已。很多網友說,當陳銘說出“這兩朵烏雲”的時候,就被他徹底征服了。

辯論場上有學歷低的辯手,給大家帶來很多的歡樂,也有像詹青雲,陳銘等很多高學歷高智商的辯手,而且導師陣容中的高曉鬆,蔡康永薛兆豐,馬東,甚至包括李誕也都是很有知識的人,每次聽他們在各個領域之間遊刃有餘,旁徵博引的發表對辯題的看法都特別的欽佩。

04遺憾

傅首爾和董婧的事情,她們兩個都被退賽了,在這樣的比賽中,出現一點糾紛也是很正常的事,大家都壓力很大,爲了一點小事再加上有可能比賽時的一些不痛快就動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分糾結影響了比賽就有些嚴重了。不管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對於傅首爾還是有些遺憾,她也是這一季中很亮眼的一位選手,曾經認爲她也是有可能最後爭奪BBKing的選手之一,有些遺憾。

第六季,再見。

觀《奇葩說》有感 篇8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節目《奇葩說》。這是一個辯論節目,共有四個戰隊。每次有兩個戰隊分別持正反方進行每方三人的辯論賽。

有一期的辯題十分有意思:奇葩星球的美術館着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選擇一個,你會救誰?

在救名畫的行列中,有一位辯手提到:貓會呼救,而名畫不會;人不能只聽見近處的哭聲,而聽不見遠方的哭泣。而在救貓的中,另一位辯手來反駁道:‘遙遠的哭聲’是我們想象中的哭聲。我們要警惕遠方的哭聲,正是那些爲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爲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的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的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於我而言,名畫,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頂峯;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如果救了名畫,或許你會獲得金錢、獲得榮耀、獲得讚美,可無論是金錢還是知名度,那又能在人們的腦海中存留多久?人們也是“三分鐘熱度”,而那第181秒你就徹底被遺忘。而如果救了小貓,或許你仍舊是你,小貓仍舊是小貓,但它會一直記着你的勇敢、善良。或許你把小貓歸還於它的主人,或許小貓對它的主人有特別的意義。

卡文卡是個著名作家,他死前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託付給他的朋友,讓他的朋友把所有手稿全部毀掉,可他的朋友卻把所有手稿,甚至日記,全部出版。藝術家們留下了藝術,難道都是遵從他們自己內心的嗎?就算留了下來,當中的含義是現代科技就能揣測嘛?畫畫不是爲了讓它成爲名畫,不是爲了榨取人們的利益,而是抒發情緒、寬慰生活,可人們卻扭曲了畫畫的根本目的,讓它成爲了名利,或許小貓微不足道,可再微不足道就能放棄嗎?用個人幸福去換大家幸福,這本就是對個人的不尊重!難道我們能去衡量幸福的重量嗎?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希望、信心、溫暖、愛都能用利益的多少去衡量,那這個利益化的世界又能存在多久?

最後讓我們再去聆聽下虛無的“遠方的哭聲”,再想象下火場的洶涌澎湃。短短數秒,又能如何靜心思考無聲的哭泣位於何方?又憑何而以利益換算生命之貴賤?

觀《奇葩說》有感 篇9

"昨天看了《奇葩說》關於如題的辯論,哭了,爲了裏面真實的故事,也爲了世間難得的真情!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社會,也是造成了巨多剩男剩女的社會,爲什麼這麼多人害怕進入婚姻的殿堂呢?仔細思量一下,是不是因爲愛情太過沉重,很多人負擔不起?戀愛的過程是美好的,是浪漫的,但是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後就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而這些需要的是責任感,需要的是活生生地付出,這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愛了。

這兩天和老公因爲小事鬧矛盾了,冷處理了2天,其實心理憋屈的很,真想不要他了,就自己堅強地生活下去,但是每每想到他,心就隱隱地痛,這種感覺太難受了,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愛,雖然他太多的缺點,可是免不了地就是喜歡他,不知道前輩子和他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什麼,需要這輩子和他在一起度過。

就像奇葩說裏的觀點一樣,吵架,貌似不愛了,其實心裏是深愛對方的,正因爲愛着對方,才那麼在乎對方,所以纔會吵架。其實當初兩個人能走到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就是因爲對方有吸引自己的特質,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只要不忘初心,一定會相伴到老的。男人就要負起男人的責任,女人要負起女人的責任,家纔會像家,愛才會持久。不能仗着愛的名義逃避責任。

希望老公能真正愛我一輩子,能爲這個家去努力奮鬥,我也要多多關心他的身體,照顧好他!

觀《奇葩說》有感 篇10

最近經朋友推薦看到一個綜藝節目《奇葩說》,本來自己是沒有興趣看這樣的節目的,因爲覺得一把年紀了,“奇葩”不是這個年紀該做的事了,但這一期討論的是“孩子被打要不要告老師”,我就饒有興趣的看了一下。看到這個辯題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當然要了,可是第一輪盲選的結局卻出乎我的意料——70%以上的人選擇的是打回去,不要告老師。看到這個結果我先是不敢相信,接着看熱鬧的心態逐漸沉靜了下來。

臺上的選手每個人的言語都十分的犀利,圍繞着自己的論點展開了清晰的討論和說明,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讓臺下的觀衆信服,其實做在電腦前的我也着實的做了一個心理的鬥爭,因爲辯手找的論點、論據都十分的充分,似乎也都是有道理的。

看完之後我將正反方的觀點結合並附上個人觀點總結如下:1、“孩子打架或捱打要讓其自己處理,鍛鍊孩子的處事能力”,這一點我是同意的,至少是要給孩子一點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我並不同意任其發展,我不同意“孩子之間是打不壞的”,因爲孩子出手是沒有分寸的,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會有多大的影響和危害,這個時候我覺得是需要有人介入的,至少老師能讓參與打架的孩子冷靜下來,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行處理,因爲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爲是可控的,孩子是安全的,事後也許他們還是好朋友。2、“打回去是讓孩子有一種反擊的能力,是一種勇氣,如果從小受欺負不能打回去,別的孩子還會欺負你,因爲‘軟柿子’好捏,長時間的受欺負以後心裏會變得十分的軟弱。”這個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並不是同意打回去,而是同意孩子在受欺負的時候要學會自己保護。而自己保護的方式有很多,在學校有告訴老師,到了社會也有告訴警察。3、“告老師是沒有用的,老師頂多就是批評幾句就不了了之了,或者當時老師處理了,老師又不能一輩子保護孩子,出了老師的保護範圍孩子還是照樣要受欺負,不如打回去,讓這些欺負人的孩子知道你不好欺負,而且告到老師那裏也不會覺得太委屈。”看到這裏心裏其實不太舒服,“拳頭說了算”的觀點如果從小就這樣建立起來,我覺得也許對於孩子和社會都不是好事。而且這樣的話讓我感到很無力,我聯想我身邊的老師,她們每天用着自己的教育機智來引導着一個一個頑皮的孩子,至少我身邊的老師都在努力的做好一個老師,從小給孩子灌輸正能量,每週給他們講安全教育。頑皮的孩子有沒有?有!打架的有沒有?也有!我甚至想起一些真實的例子,如果不是老師及時的制止,醫院裏也許又會多兩個小患者。我也想到原來有一個班裏有一個調皮的孩子,常常欺負別人,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聊天,後來委以重任——當班長,這個孩子很強壯,並且願意用他的力量幫助別的孩子,我認爲這就是教育吧。不止是教書,還有育人。

我們不能認爲孩子從小就“不吃虧”就是好事,也不能期盼孩子從小用“打回去”來保護自己,待他成年之後“duang”一下子就瞭解社會秩序了,就學會理性判斷生活事件了。如果是我,我會告訴我的孩子,雖然很多事件讓教師的身份很尷尬,很多人口中會說教師“沒用”,但是我想說,沒有一個走進這個職業的人是不想做好它的,你要相信你的老師,這個社會是有信任的,他們有能力並且也會真誠的幫助你;我們還是要告訴他,讓他相信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是有法律的,雖然目前不那麼健全,但我們要相信它的公正,相信他在用最大的能力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

用康永哥的話結束——“我們相信反擊的力量,我們也要相信反擊的智慧”。

觀《奇葩說》有感 篇11

一部好的綜藝往往能給人帶來許多的體會,給你的談吐增添幾分色彩。而我就是憑着這樣的觀點找到了一部良心綜藝《奇葩說》,並且堅持追到了第六季。這是一個類似於辯論的綜藝節目,每次的辯題都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正如《奇葩說》的名字一樣,非常的奇葩無理頭,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辯題的獨到周密之處。

因爲我這人喜歡把好的節目多看上幾遍,所以來聊聊看的`最多的第五季BBking之夜的那期節目,咱們先不談各位辯手的個人經歷,直接來看辯題:“我不合羣,我要改嗎?”我的堅定立場是反方,不要改。儘管正方的發言都很精彩,但我覺得依然是不要改,因爲顏如晶的發言觸動了我。她說:“那些不合羣的人就像黑夜裏的一個火炬,是第一個舉起來的,並且微小,但是總會吸引別的許多的微光,許多不合羣的人,而這個冷門的羣體也就從此成爲了被大衆認可的羣體,照亮黑夜,照亮你我的心。所以可見不合羣並不是一件壞的事。聽到這兒,我想到了如晶的個人經歷,她從第一季一直堅持到了第五季,可以說在老奇葩中非常厲害。我看到了她的成長,從只會講段子,到現在每句幽默的話中都可以蘊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我感到阿晶長大了,她雖然和大家並不合羣,但她也像微光一樣照亮着別人,不合羣並不代表着不會合作。你喜歡一件事,但別人不喜歡,爲什麼非要順應着別人的感受去做呢?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但你看每個人的觀點發言都可以找到漏洞進行反駁,辯論的目的就是在於思考每一方的利弊,從而把它權衡起來,做到萬無一失。其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要看每個人如何理解。而《奇葩說》之所以有輸贏,只不過某一方的發言更加使人信服,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另外一個觀點就一定是不對的,畢竟辯論是多元化的。《奇葩說》的每個辯題都很有價值,思考後你都能找到它有趣的地方,看那些舞臺上的各種奇葩辯論,每個人的風格就都是不一樣的,能讓你學會到許多語言技巧。

《奇葩說》帶給我了很多,但是自從第六季完了以後,並沒有許多消息出來,我希望它能出第七季。以全新的面貌帶給我們這些觀衆不同的認知。使我們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社會有更好的提議,更好的未來。

觀《奇葩說》有感 篇12

觀看《奇葩說》已經成爲每週的習慣。

喜歡《奇葩說》很多年了,每一期節目看完心裏觸動特別大。源於知識的魅力,源於嚴密的邏輯,源於豐富的人生,源於有趣的靈魂。

喜歡薛兆豐老師縝密邏輯,日常生活的細微爭論在他的思維裏都可以用經濟學的邏輯嚴絲合縫的解讀;喜歡李誕的詼諧幽默,嘻嘻哈哈的笑臉上藏着一個世俗正經的人格;喜歡康永老師的高情商,溫柔的言語總能在節目末尾將本來緊張激烈的辯論變成溫情柔軟的人生哲學細語;喜歡馬東自嘲愛錢奸商的痞氣,不羈的笑意背後藏着一雙犀利智慧的眼眸;喜歡曉鬆老師豁達滿腹的才氣,氣定神閒的言語中盡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喜歡<奇葩說>是因爲在複雜的世界裏,依舊有那麼一羣人用言語來撥雲見霧,激勵我內心向往愛,嚮往知識 ,嚮往夢想。每一句拍手叫絕的金句背後都是人生走過的智慧,每一次嚴密的邏輯背後都是日積月累知識的儲備,每一個話題的討論,都讓我深深的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需用一顆柔軟的心看待世間萬物。

我想用詼諧的話語,談正經的人生纔是這個時代語言的通行證吧。

觀《奇葩說》有感 篇13

《奇葩說》,一個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過往四季的節目,但是留在我心裏的感覺很舒服:一個有溫度又有趣的節目。開頭跟錄製背景不會很長,也不會說太多錄製難度跟學員心酸的幕後經歷,說到底,這是一個不用太多的刻意來博取同情的節目,我想這就是它的特別之處:用歡笑代替辛勞,呈現給觀衆最好的一面。

本期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道辯題:

面對女友的“求生欲”測試,演戲還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恆:聽完很舒服還有邏輯,完全跟辯手錶現出來的氣質不一樣,出人意料。

反方臧鴻飛:這是個老奇葩,從節目中也能看出這是一個有故事、有話題跟有羈絆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着哀傷;一個想要表達太多但是沒有貼近觀衆的心;一個努力做自己卻有些孤獨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說謊、指鹿爲馬、尊嚴和卑微等這些詞出現在他的辯論中,一下子就把題目的基調定的非常的壓抑和沉重,我覺得這不是我們觀衆想要的,觀衆來看這檔節目是爲了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順便看看羨慕下別人的才華和想要偶爾聽到一些貌似深奧的人生哲言,但是我們卻不想在3分鐘裏聽到的全是道理。說實話,看完他的這段,我內心是牴觸的。不是覺得沒有道理,是覺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師在對我的解題步驟指三道四,但是態度中沒有對我解題過程有足夠的耐心和理解,沒有試着在我的角度去給我指導,所以我並不感激。

把怒髮衝冠說成興奮,是沒有多少人會買賬的。

自己認知、相處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嚴肅的字眼,很少有人會喜歡整天跟這些詞打交道,李思恆完全是以一個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一一回絕了他的嚴肅邀請,觀衆的投票也剛好說明了人追求歡樂躲避痛苦的特點。

總結的時候:臧鴻飛依然強調平等,其他的言論並沒有打動觀衆。

他輸給了人性和分寸。當然,主持人的人情給了他機會,能夠理解,這纔是人性: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過的好一點,不希望他們過早的被生活淘汰。

觀《奇葩說》有感 篇14

《奇葩說》第二季帶着種種意外和變數落幕了,邱晨與肖驍對決,開辯還未過半,肖驍已經處於半放棄的狀態,最後蔡康永救場才讓決賽不至於那麼難看。畢竟不是正經八百的辯論賽,蔡康永也解釋了自己解圍的原因。結果並不重要,在這樣的節目當中,展現自己的過程比較重要!

從決賽來看,兩位留到最後的選手其實不是一個量級或者說不是一個頻率的,其實奇葩說的選手也分成幾類,一類是真的奇葩(娛樂圈的邊緣人),一類是能說的(辯論比賽出身的)。誠如馬東所言,如果這檔節目單純地做成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我猜想這個節目不至於想現如今有話題討論性,如果單純地做成一個類似江蘇衛視某檔標榜“國際青年圓桌會議”式的節目,估計所謂的思辨性是不足的,最終會變成鬧哄哄的、博眼球的那一類綜藝型的節目。

小編和網友從第一季開始便注意這個節目,當時還是馬東、蔡康永和高曉鬆主持的節目,關注的原因是因爲蔡康永在內地接下的節目第一時間考慮不是傳統的電視臺而是一個網站的自制節目。後來看了兩期節目,我便明白了蔡康永的選擇。相較於傳統的電視節目,這樣的節目具有更大的空間和尺度標準,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這些選手本身的標籤屬性,這樣的一個團隊應該會讓他有一些些歸屬感和認同感。

隨着高漲的點擊率、超越傳統媒體收視率,奇葩說也成了傳媒行業當的一個“現象級”的節目,大概也是傳播學領域可以用以作爲例子來引導專業學生去思考的現象。大型視頻網站的自制節目其實早幾年便有了,但現如今如此密集地出現的超越傳統電視媒體的節目,大概奇葩說可以說是一個標誌性的引領。

我們大多在一個沉悶刻板的團體裏工作,有些時候,我們和金星的狀態差不多,就是想開開年輕人開腦洞能到一個什麼程度,也許正是一些超出常規的想法才使這個社會不斷前進!

觀《奇葩說》有感 篇15

忘記是傳播學的哪一節課,老師無聊問起我們現在都愛看哪些綜藝,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地迴應,我才一下子驚悚地發現,原來現在的娛樂電視產業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旅遊類的,相親類的,音樂類的五花八門,每一類都有好多檔。這和我十年前每天都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眼巴巴地看超女的日子怎可同日而語!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週末在圖書館上網,親眼見證了坐在我旁邊座位的女生從早上開始,看真正男子漢/看跑男/看花少/看爸回,然後就這樣過了一整天。綜藝產業如此發達,甚至我們似乎都不用其他的娛樂,週末只需要看看綜藝在上網討論一下吵兩句,就可以打發完自己閒暇的休息時間了。

而奇葩說,在百花齊放的電視節目中猶如一朵奇葩花在我面前盛開。

他最值得鼓勵的地方在於,中國的綜藝節目終於不用再照搬韓國的版權啦!從爸爸哪兒到奔跑吧兄弟再到世界青年說,縱然有再精良的製作水平,再富有話題性的輿論炒作,但就其整個建構的體系而言仍然少了一些本土的特色。

而奇葩說,作爲愛奇藝自制的一檔網友原創投遞的綜藝節目。本土打造,本土製作,有笑點有淚點,培養了一些網絡紅人,也小範圍地掀起了一陣辯論的熱潮。如今,帶着觀衆我無限的期待第二季再度迴歸了。

作爲是我爲數不多喜歡的綜藝節目。不僅僅是出於娛樂的目的。我對於我所喜愛的事物評判的標準是,他帶給我怎麼樣的感觸。

第一季的節目,我的確是出於好奇和試探的心理觀看的。而且我必須讚揚的一點了,這檔節目沒有狗尾續貂,而是漸入佳境。

一開始,說實話我覺得節目的綜藝性多過辯論性,無論是幾位辯手身上的話題性以及他們的辯論風格,總覺得不痛不癢地戳不到我的痛腳。一些選手似乎過度強調自身的綜藝性,雖然常常語出驚人,但卻離題萬里。立論不夠新穎不夠突出,彷彿隔靴搔癢,抓不出最有力的點,看得我心裏那個不舒爽啊。特別是應不應該看“伴侶手機的那一期”,過於片面地解讀侵犯他人隱私的這一行爲,一味鼓動廣大的女性同胞們緊迫盯人的戀愛策略,甚至我覺得下一秒“世界上的男人就沒有一個好東西”這樣一種極其落後帶有偏見的觀點就要脫口而出了,實在不敢苟同,雖然在氣勢上確實很強。(吐槽就到這裏......

辯論的意義便在於此。他不是潑婦罵街,不是要把對手逼至死角,而是爲我們提供了看待事物的另一個角度。其實,每一場辯論的時候,我都更喜歡聽與我自身觀點相悖一方的論述,並期待着他們能提出怎樣的說話將我說服。

一如曾經某人說過的那樣,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什麼理所當然,沒有什麼衆所周知。同樣,也沒有什麼理念是絕對的,不可駁斥的。

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有其必然性的,而辯論就是將這樣的必然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那些我們心中隱晦的情感,那些我們所認爲的禁忌,以一種客觀而理性的方式放到檯面上來討論。當我們能夠以寬容的態度聽取不同的意見,來探討不同的觀念,那便是認知前行的一大步。

很多事,很多理念。我們可以不接受,不喜歡。但我們卻可以試着理解並且承認他的存在,因爲偏見和抵抗不會致使任何事物的覆滅,存在的永遠存在。

觀《奇葩說》有感 篇16

我們最後成爲自己討厭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壞事?

這是《奇葩說第四季》最後一期的辯題,由四屆奇葩王(最佳辯手)與四位導師組成。雖然名爲表演賽,但其實也是一場巔峯對決

正方一辯是“蟲仔”邱晨,(此處爲觀點歸納)觀點1:其實我們所討厭的往往是一個人的一些缺點,而並不是整個人,可是我們爲什麼要成爲一個人的全部呢?2: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成爲了自己最討厭的人其實並沒有。3:(精華標識)成爲我們自己討厭的人當然是件壞事,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居然成爲了其他人。我們居然成了其他人無論我們喜歡ta也好討厭也罷,我們都成了其他人,那麼我們自己又在哪兒?我們本是要做不一樣的煙火,到最後居然只能在自己所遇見的人中選擇一種且如此之喪的選擇了最討厭的一種,這不是一件壞事嗎?

僅僅一辯就上價值到這個地步可見這場含金量之大,邱晨是《奇葩說第三季》的冠軍,本人也是職業辯手,實力強勁。

我們把自己活成了別人的模樣,是多麼的可悲,也自然是一件壞事。如今大家都講自己要成爲不一樣的煙火,要活出自己卻又不自覺的有了他人的點點影子,也是十分可笑。

反方一辯是蔡康永,觀點1:我們成了自己討厭的人不是我們活錯了,而是我們討厭錯了,這自然也就是不是一件壞事。2:年幼時的討厭不代表長大後還會討厭。3:隨着我們閱歷、知識的豐富,觀念也在改變,所以從前討厭,不代表後來討厭。

康永哥講的略顯深奧,“專業人士”稱之爲“打太極”,第一遍我聽的算是懵懵懂懂,在幾番思考決定寫下這個讀後感在帶着目的性的再聽,才理清這其中的邏輯,也算是有所收穫。

這個辯題被剩下的六位講的很深奧,有些聽懂了,但大部分都沒懂,級別不是一般的高。所以也沒有什麼很突出的觀點,只能寫一些心中所想所感所悟。

本來還在猶豫不知寫什麼內容,想到似乎九年級要學習議論文,又在不久前看了《奇葩說》這一期節目,於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因爲篇幅也因爲深度問題只能記錄下正反雙方的一辯觀點。雙方二辯馬薇薇和張泉靈老師就已經講的我有些暈,三辯“大魔王”黃執中和“羅胖”羅振宇更是懵逼。一會兒是顯而易懂的道理,一會兒似乎又意有所指,深度太深,遠超我的理解範圍。

《奇葩說》是一檔很好的節目,難得的國內原創,有深度,也搞笑,誠心的將它推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