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精選12篇)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入殮師》電影裏的人們對於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原因。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入殮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精選12篇)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1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需要冷靜,準確,並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送別故人時的靜謐,讓所有的舉動都變得如此美麗。”——題記

曾經在王朔的小說《許爺》裏,我知曉了日本有這樣一種職業:背死屍。小說裏提到“儘管日本是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民族同樣又是個禁忌很多的東方民族。發達使他們的城市遍佈高樓,自然規律又使他們終有一死,而禁忌則使他們不允許搬運死人時使用電梯。所以,所有死在高樓的逝者都要僱人從樓梯上背下來。”而發達了的日本人自然是不會也無須去幹這背死屍的工作,但許爺——最早入行的出租車司機,由於市場的開放,收入逐漸減少,由光鮮走到落魄。加入了出國打工的隊伍,遠赴日本,爲了生計,做起背屍的行當。爲了求得一條活路,不得不攬下這種活,何況這種活路得來的報酬不少。對於《入殮師》中男主角給死人整理儀容的工作,我們又將以怎樣的角度去理解呢?

片中男主角小林大悟本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但因自己所在的管弦樂團解散,他最終回到了家鄉。一天,報紙上的一則招聘廣告引起了他的注意,廣告上寫到“年齡不拘,保證高薪。實際勞動時間很短。旅行的家務助理。NK代理商”,他看完廣告後便欣然前往。令他感到驚奇的是,社長佐佐木連他的履歷表都沒看就決定錄取他了。他最後才明白:“旅行的家務助理”原來是指“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NK便是“入殮”的縮寫NK,他心驚膽顫的接受了這份高薪的見習工作,同時也瞞着妻子美香說是找到了一份在結婚會場的工作。

從對入殮師沒有一點概念到熟稔入殮的各個環節,大悟只用了很短的一段的時間。但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裏,讓他對入殮師這一行有了全新的認識。他看到了原本以爲是美女結果卻是個人妖的青年、留下年幼的女兒死去的母親、有着很多吻痕但壽終正寢的爺爺……各種各樣的離別情景折射出現實社會壓力下的那些複雜多樣人生軌跡,大悟也在一次次整理死者儀容的過程裏感受着來自人心深處的愛,他由沉重走向釋然。應該說,是對生死的理智和音樂家固有的悲憫情感讓大悟徹底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線,心甘情願的接受了這份神聖工作。

影片中妻子的角色,是代表着“普遍認知”的典型形象。他妻子美香得知自己丈夫是在做“入殮師”這一行時,完全不能接受。她認爲這是一個令人羞恥的工作,所以美香極力想把丈夫拉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但大悟卻沒有答應,這個他曾經羞於出口的職業,卻儼然已成爲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這個原本平淡無奇,同時被別人認爲很羞恥的工作讓他體會到了一種超越的力量。就如他入殮時的心裏獨白一樣:“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需要冷靜,準確。並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送別故人時的靜謐,讓所有的舉動都變得如此美麗。”大悟就在這一連串嚴密的入殮環節中,體會到了作爲入殮師的意義,也似乎是在重新認識自己,發覺自己靈魂深處的愛,對於衆生的大愛。這時的他,已然不僅僅是以前那個鬱結於自己個體的小挫折裏的大悟,而是一個有了對於生命的“大悟”的心胸開闊的人,這可能正是影片本身想傳達給觀衆的價值觀。

影片承襲日本電影傳統的安靜敘事的風格,情節娓娓道來。往常的抒情電影總會以一個情感的爆發點作爲影片的高潮,然而事實是,這種模式已然俗套。因爲即使是澡堂老闆和主人公父親的死,似乎都是在我們預料當中的。影片從頭到尾都在將平靜貫徹下去,也是用這樣平實的手法講述“愛”。片中死者們的親友因爲自己與死者的情感聯繫表現出不同的愛,德高望重的父親死去,他體會到女兒們對父親的愛,慈祥的奶奶去世,他體會到子孫們對奶奶的愛,年幼的男童死去,他體會到長輩對晚輩的愛……而因爲男主角童年特殊的經歷(父親和店裏的女招待私奔,自己又離開母親到外國求學),並且當時他母親已經過世,父親還下落不明。他因再沒有機會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做最後的道別,而懊悔不已,可是這份工作——爲他人做道別式,似乎拯救了他的內心,讓他放下了懊悔與痛苦,去回想起曾經的幸福,珍惜現有的幸福。其間,主角們內心的變化就是情節發展的關鍵環節,導演通過抓住表情的微妙轉變訴說人心的成長蛻變。比如片子最後的情節就是這樣:當妻子春香眼看着丈夫爲澡堂老闆入殮的時候,她釋然了,雙眸閃出淚光,嘴角也露出一絲微笑。她覺得“入殮師”並不是她原本所想象的那種卑微的職業,從她感動並略帶幾分敬意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出,她終於跟丈夫在“入殮師”這個詞上有了情感的交集。所以,當她跟搬運大悟父親屍體的工人解釋大悟的職業時,她並沒有猶豫。

雖然《入殮師》的情節是以平靜溫和的畫面呈現出來的,但不可否認,就是有這樣一種電影,無需華麗的外殼,只需安靜的敘事就足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佩服導演瀧田洋二郎有這樣的功力,因爲像《入殮師》這樣的電影,如果太用力,會拍的很煽情,如果火候不夠,就不會有超脫的深度了。電影可能和文學有着一樣的追求——樸素是至高境界。如果這種樸素能一直延續下去,可能會涌現更多關注靈魂的作品。我想,專注於精神層面的作品會給予人更多養分。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2

這是到目前爲止我看過的淚點最多的電影,至少我是從開頭不久一直到影片結束,用了四張紙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偉大作品,《入殮師》的強大也不在於此。

王小波曾說,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關注,錯過的話會很可惜。

他說的沒錯,但這只是生命中輕的那個維度。還有重的維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爛,僵硬,噁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雖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對待死亡的態度都是逃避,這個活人的世界也將難以爲繼。

我們的糞便就是我們自己部分的屍體,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面對糞便,中國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態度。你只要對比一下兩個國家的廁所。當我剛知道潘石屹在甘肅天水的學校援建廁所的時候,我感嘆道中國人終於關注人的尊嚴了。但後來看中央臺的某個談話節目,對那些廁所有個後續報道,說是幾乎每個新廁所都因爲缺水,缺電,缺紙而不能正常運轉,我的心又涼了。在那期節目上,嘉賓們熱衷於辯論,究竟在吃飯喝水都成問題的地方,使用乾淨整潔的廁所是不是浪費!

我想使用副詞“竟然”,但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會覺得突兀-孔子不是說,未知生焉知死嗎?我們這些歷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當然會這樣想:吃飯喝水尚成問題,你丫有什麼資格追求高級廁所?

我總是跟儒家對着幹的,認爲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動中,根本找不到尊嚴-尊嚴是通過面對死亡而領悟到的-尊嚴就是關注污穢的排除,就是發明更高效的抽水馬桶,就是設計私密通風均良好的單間……

甚至說得極端一點,尊嚴就是絕不苟且偷生。《入殮師》爲我們展示了尊嚴如何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死亡,通過入殮師的出色工作,變得不再可怕,它與生命成爲連續的整體。

我一向認爲,生命之所以充滿意義,就是因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反過來說,如果每個個體生命都趨向無限,整個人類就是一羣永恆荒謬的爬蟲。對死亡的恐懼和厭惡刺激着我們去熱愛美好事物。小林在處理完那具高度腐爛的屍體之後難以遏止噁心,用力的搓澡,瘋狂的親吻撫摸妻子。而妻子也在這一刻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入殮師》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絕不僅是因爲美國人的獵奇,它和《臥虎藏龍》所標榜的中國神祕主義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質的賣點完全不同。日本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不再需要靠異國情調去迎合外國人的獵奇心理了。他們已經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普適價值並給出恰當的解答。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3

“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一天都過得平淡無奇。”

這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斂師》開場時,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內心獨白。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但從來平淡無奇。片名看來會讓人感覺凝重,但如果你這樣以爲的話,那便錯了。《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但是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瀧田洋二郎導演透過對喜劇與杯具恰倒好處的拿捏,展現了該如何對待生命與死亡這一個永恆的話題,告訴人們,該如何活着,同樣,影片透過對入斂程序一絲不苟的呈現,來反思生存本質的好處。

小林是樂團的大提琴師,卻因爲經濟蕭條被迫從事完全陌生的行業,應對家庭,應對妻子,小林沒有選取的權利,只能夠勇敢的承擔。這多像我們的人生。的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斥着每一個人的思維之中,你、我、他,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每一張臉龐,忙碌、奔波、壓力、家庭、職責,排山倒海似的洶涌澎湃,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或許,我們都會如小林般問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或許,生存就是這般,不會給你任何喘息的機會。影片透過故事情節的過程一而再的重複着入斂程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需遵守嚴格的秩序,莊嚴的儀式感就此呈現於觀影者的腦海。影片中,儀式代表着一種尊重,不僅僅是對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爲,生命值得讚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

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於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讚,因爲,世事總是無常,我們無法抵禦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持續一種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應對親情、友情、感情的時候勇敢的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下的魚,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們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下,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結都會隨着眼淚而化爲灰燼,平日裏疲於奔勞的我們,不妨多一顆寬容的心,多一絲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在生活中持續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因爲,一切只在轉念,乃至於生死。對於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爲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持續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以足夠。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4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5

“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

這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斂師》開場時,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內心獨白。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但從來平淡無奇。 片名看來會讓人感覺凝重,但如果你這樣以爲的話,那便錯了。

《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瀧田洋二郎導演通過對喜劇與悲劇恰倒好處的拿捏,展現了該如何對待生命與死亡這一個永恆的話題,告訴人們,該如何活着,同樣,影片通過對入斂程序一絲不苟的呈現,來反思生存本質的意義。 小林是樂團的大提琴師,卻因爲經濟蕭條被迫從事完全陌生的行業,面對家庭,面對妻子,小林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夠勇敢的承擔。這多像我們的人生。的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斥着每一個人的思維之中,你、我、他,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每一張臉龐,忙碌、奔波、壓力、家庭、責任,排山倒海似的洶涌澎湃,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或許,我們都會如小林般問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或許,生存就是這般,不會給你任何喘息的機會。 影片通過故事情節的過程一而再的重複着入斂程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需遵守嚴格的秩序,莊嚴的儀式感就此呈現於觀影者的腦海。

影片中,儀式代表着一種尊重,不僅是對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爲,生命值得讚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 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於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讚,因爲,世事總是無常,我們無法抵禦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保持一種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時候勇敢的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棄的魚,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們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棄,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 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結都會隨着眼淚而化爲灰燼,平日裏疲於奔勞的我們,不妨多一顆寬容的心,多一絲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在生活中保持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因爲,一切只在轉念,乃至於生死。

對於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爲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保持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以足夠。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6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着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着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爲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着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複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爲他雙手無比骯髒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爲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爲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着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7

十多年前,剛做住院醫師時,在病房值班。一位藝術專業的老教授,病入膏肓,到了生命的終點。凌晨時分,我穿着拖鞋從值班室跑出來,常規的搶救復甦之後,送走了他。他的家屬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後來,他女兒對我們的救治表示感謝,最後還說了句:要是搶救醫生能穿得整齊一些就更好了,她父親是個體面而講究的人。

日本影片《入殮師》讓我又回憶起自己的住院醫師“青澀”時代,我很喜歡這部影片。

《入殮師》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之後,影評不計其數地冒了出來,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對男主角進行了分析。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視角。而我,作爲一名外科醫生,就感覺這部影片一幕幕的儀式場景,像一雙溫柔的手,舒緩地撫着我,看似輕柔之間幫我又深刻地梳理了一下職業心態。

如果真的要分析醫生和入殮師這兩種職業之間有何相同之處,我想大概就是兩點:經常面對死亡、以及沒法徹底阻止死亡。死亡是對生命最犀利的表達方式。對無神論者來說,死亡之所以重要,因爲它對活着的人意義重大。換句話說,關於死亡的任何儀式,都有着極大的現實意義。

醫院裏曾經發生過一次糾紛。一位手術患者死亡以後,值班醫生把死者身上的引流管拔除,之後很長時間,引流管口還一直有大量的積液滲出,引起家屬不滿。後來上級醫師實施了引流口縫合,家屬的情緒才緩和。

我們這個時代,醫學依然不發達,真正能治癒的疾病並不算多。站在醫學發展史的高度,纔可以真正理解和領會那句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面對疾病時、面對死亡時,我們很可能束手無策。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無所事事,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去安慰——這甚至是在我們醫療工作中應該佔據重要比例的一部分,

而且,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要通過一場場有着儀式感的工作操作,去體現人文關懷。其實,這也是專業的體現。

影片《入殮師》還有很值得欣賞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面對職業本身的困惑、壓力以及誘惑時,該如何把握自身的心態。一旦你的職業涉及到生與死,這種心態的調整更顯重要。

還是十多年前剛做外科住院醫生的時候,有段時間在急診輪轉,很渴望能接診一些體表外傷的患者,去清創室“練練手”。於是坐在診室裏默默祈禱:多來幾個外傷病人吧。但隨即一想,這樣的祈禱有嚴重的倫理問題:醫生怎麼能盼着別人受傷呢?後來,我找到了一種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祈禱方式:在上海受傷的病人最好都能來我們醫院吧。

說實話,那一次的“心理祈禱”的轉變讓我成熟了很多,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多了一些明確的標準與界限。

如今,我這個無神論者,還是很善於通過一些儀式感很強的工作操作,調整自己的心態。每次手術前的消毒鋪巾,我會告訴學生:既要把這個環節看成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步驟,也要把它看成是調整術者心態的儀式;當在四個方向上鄭重地鋪上手術巾時,就要拋棄雜念、堅定自己的手術信心。因爲,手術單之下,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8

除開宮崎峻的卡通片,我非常少看日本國的電影,對比它的慢節奏感,我更想要體會美國大片的起起伏伏和激動人心。但是,去年在奧斯卡獎中獲得最優秀外語片的“入殮師”改變了我本來的意識!

它是一部有關怎樣重視生命和身亡的影片。主人翁小泉大悟原是日本東京一家合唱團的大提琴演奏家,要想造就一番工作的他,在經歷了4個月的管絃樂彈奏後,獲得的確是合唱團散夥的死訊與選購傳統樂器的鉅額負債。不得已,大悟與老婆美香返回了家鄉,過起了清苦的生活。沒多久,在一則擁有 年紀不限,高薪職位保,按具體勞動者時間收費,旅遊助手,NK地區代理等關鍵字的廣告宣傳的欺詐下,圍觀羣衆的他變成了專業把死者送到安寧土的入殮師。

從扮死者拍入殮手冊DV剛開始,到第一次近距觸碰死者一個過世兩個星期早已爛掉的獨居生活老婆婆。他的日常生活從人生道路頂部墜入悽慘低潮期,每日帶著疲倦的軀體返回家裏的他,就算看到餐桌上老婆煮開的肉也會想吐;更由於對美香羞於啓齒,最開始的他只有獨自一人在痛楚中掙脫但慢慢地,在性格怪異、工作認真的院長佐佐木的下,他漸漸地喜愛到了這一份獨特的工作中,懂了實際上每一個生命全是有其與衆不同使用價值的。那樣的身亡典禮,可以考慮死者死前的願望,也緩存了生者對死者離開的哀痛,併爲死者的親人留有最後一眼的漂亮記憶力這,便是這一份工作中真實的實際意義所屬。

它是一部擁有 奮發向上實際意義的影片,雖然沒有提到宗教信仰,可一樣令人覺得有宗教信仰一樣的平靜與崇高。看見入殮師帶著嚴肅認真又平靜的神色,嚴苛地依照特殊的程序流程,虔心給死者浴池,穿衣服,彩妝,令人覺得:身亡並不恐怖那不是歸去,只是啓航。或許,入殮工作中針對死者毫無價值,僅僅給生者將無法言出的感情釋放出的唯一機遇。即然大家都感覺生如夏花一般絢麗,那死也理當像看秋葉一樣靜好。因此,入殮典禮便是生者向死者表述的最後又最大的尊敬,入殮師也更是因爲了解這一切,才一直能因其對死者的重視在最後一刻獲得大家的尊重與對這一製造行業的改變。

這部電影的色彩素雅,抑鬱,恬靜,沉穩淡黃的草,銀灰色的山林,潺潺的流水,一望無際的大雪山,帶著典型性的日本式的審美觀將劇情和經典對白一會兒厚重、讓人潸然淚下;一會兒又輕輕鬆鬆風趣、讓人讚歎不已烘托地酣暢淋漓。在絕大部分電影中,身亡經常被主要表現爲恐怖和暴力行爲的結果,僅有這一部影片,纔可以讓人到認真地思索、體會身亡閒暇,還能從這當中獲得日常生活的鼓勵及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它是來源於心靈深處的打動,而不僅是悲嗆和痛楚。

最終,我覺得引入劇中的一句耐人尋味得話做爲末尾:使早已冰涼的屍體復活,授於其永恆之美。那就是精確的,理智的,一種高於一切的愛。在最終的情況下送行故友,恬靜地,那一舉一動全是這般的幽美。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9

大提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有細膩的情感,能夠洞察指尖拉出的音符中深藏的含義。那些對人的懷念,那些對事的懷念。

《入殮師》的成功就在於描寫了人性中最通常最普遍的感情。對於親人離世時的情感。細膩的情感如新發現的溫泉,凸涌出來,充滿人心。而這一切,又是通過鏡頭,對於主人的刻畫,從先前的大提琴手,樂隊無奈解散,到迫於生活壓力,住回祖屋,從事入殮師這個職業。從開始對於屍體的不適應、抗拒,到親自爲屍體服務,熟練的手勢,溫柔的動作,以及那個回頭照看死者生前的照片。中間無不充滿着豐沛、細膩的情感。

“那是個溫柔的孩子啊”澡堂大媽。

入殮師是個只有擁有溫柔的內心的人才能幹的工作。拉奏大提琴則表現出了細膩。既彈得來大提琴的,又當得了入殮師,因爲只有心臟適應得了厚重聲音共鳴的人,才能直麪人類無法迴避的超體驗死亡。

從風雪迷茫,到春天萬物復甦,這是自然的輪迴,也象徵着死後又是另一番世界,靈魂如天鵝起飛般升入天堂。影片結尾,當父親的面容漸漸清晰,男主角回憶起兒時同父親的約定時,情感便是爆發出來。

看到在女兒節安葬父親,嬤嬤、媽媽、孩子用笑用吻送走親愛的人,我流下了眼淚。湯店老婆婆入殮的時候,我又流下了眼淚。爲爸爸入殮的時候,我又流下了眼淚......

不知是否受了影片的影響,我選擇了一個最簡單明瞭的題目。

誠實的說,很久沒有看過如此乾淨而感人的電影。一開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執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後才發現全片並沒有一個驚悚的鏡頭。

一個異常簡單的故事,除了片頭短短的入殮過程,整部影片完全採用順序式敘述方式,卻深刻的體現着生、死、愛、恨諸多主題。

影片一開頭,是小林大悟在師父的指導下實施入殮過程。男主角嫺熟的動作讓我相信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專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麼平靜、莊重、自然。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爲開始,一瞬間我有點恍惚,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後者多麼的粗鄙。然而恰是這樣的對比爲大悟後來的思考埋下伏筆。

失業以後大悟和妻子搬回鄉下居住,胡亂的工作尋找中大悟遇見了他的師父(我一直覺得影片裏這個角色更像中國人眼裏的師父而不僅僅是社長)。在高薪的誘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殮師助手這一份工作。

接踵而來遇見的各種死亡促使大悟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爲描繪這一過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獨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聲伴奏中,跟隨社長處理入殮事務的大悟逐漸意識到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併成爲一個入殮師時,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輕視眼光,反對他的甚至還有妻子,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10

入殮師是日本的一部經典之作,首先從影片的名字上就與衆不同,給不同的人可能會有較大的感覺上的差異,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因爲一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心理面油然有些發憷,但事實上影片卻並不是觀衆們認爲的那樣,相反,整部影片中沒有一點驚悚的成分在裏面,而是處處充滿了人與人之間那份最珍貴的感情,這部電影從主人公大霧這樣一個角色,說明了一些問題,同時也講述了一些不爲人知的事情,讓人們對入殮師有了新的理解與看法。

這部電影講述了三種情感,第一是愛情,主人公大霧與他的妻子之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和諧,兩個人之見都能夠互相理解,互相體諒,給人很溫馨的感覺,影片的第二種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實電影從開始時就埋下了伏筆,大霧經常回憶起小時候與他的父母在河邊的沙灘上撿石頭的場景,但是每當出現他父親的是後卻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輪廓而已,當到了影片結束的時候,纔出現大霧的父親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種感情是大霧與他的師父之間的情感,開始大霧去公司應聘的時候,當他知道他所進入的公司的性質時候,幾既驚訝又難以接受,但是通過他師父的一次次的教導,使大霧終於理解了他的職性質,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職業,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自己的職業。

從音樂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霧手裏的那把大提琴作爲主線,大霧拉大提琴的場景貫穿於這個部電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襯了電影的主題,電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讓寫的,而他其恰恰善於寫這種傷感,煽情的曲子,善於運用大提琴與鋼琴的配合,本來電影的故事情節就已經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讓的音樂,不得不讓人流着眼淚看電影,實在不能不觸動人的靈魂,十分感人。

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是,故事情節的主人公相當少,至少有幾個人,但是卻絕不會讓觀衆有空洞之感,故事情節也不復雜,但卻一定能夠打動人心,讓人們從零一個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後來講述到大嬸死後,一直默默愛戀她的那位大叔講的幾句話,他說,人死並不等於結束,只是人們要通過這扇門,走向另一個永遠沒有痛苦的世界,這或許就是導演要對觀衆們所說的話。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特徵是,裏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雖然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節爲主題,但是卻並不缺乏幽默,從大霧去公司應聘的那時起,就時不時的出現幽默的場景,讓人不會總沉寂在一中傷感之中,這或許是電影創作的一種手法吧,當把電影看完後,心裏很是難受,因爲那是我們已經知道大霧有了自己的後代,當他將自己父親受掰開後發現父親緊緊的握住那塊大霧小時候送給他的石頭的時候,他明白了一切,而且將這塊石頭保留給了他的後代,說明了將他父親對他的愛傳給了下一代,看到這裏,不得不讓人感動,同時,又應徵了那句話,死亡並不算什麼,那只是過程,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過程。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1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爲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髒!”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噁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着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揹着妻子從事着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爲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爲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爲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爲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着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爲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爲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纔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纔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纔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爲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裏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着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爲,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纔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爲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觀後感影評1000字 篇12

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是回家看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然後寫一篇觀後感。因爲作業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後一天我才找了個時間去看了,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用心,可是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竟然有意猶未盡之感,看來,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體會的。

回憶起這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其次纔是情節。不論是小林大悟少年時爲父親拉琴,還是後來爲妻子拉琴,也不論是在聖誕節給社長和助理拉琴,還是他坐在河邊堤岸上爲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響起都帶給我一種溫暖而又憂傷的感覺,小林大悟的這一段音樂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基調。是的,儘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摸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

整部電影最令我喜愛的的人物莫過於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爲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爲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孃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爲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爲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裏。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裏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這部電影多次對入殮的情節進行了細膩的表現,從雙性人到已經腐爛的空巢老人,從澡堂的老闆娘直到流浪他鄉的小林的父親,每一次的入殮都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每一次的入殮都是那樣莊重而又虔誠,讓我們看到了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個老頭死後,因爲小林高明的化妝術,讓那個死者看上去那麼生動,他的妻子女兒和孫女都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脣印,此刻沒有悲傷的眼淚,而是歡聲笑語,我無法對這一習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這種對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強烈地擊中了我。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好電影需要一遍遍體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