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草原》的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關於《草原》的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草原》的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草原》的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草原》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爲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爲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着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爲民族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着以學生爲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並昇華爲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採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爲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說,讀,寫相結合,以讀爲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導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啓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遊他們美麗的家鄉。"此時,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象,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更好的帶着學生神遊美麗的大草原。】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於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於圖片的顏色鮮豔,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雲際。"在這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並讓學生動手畫畫。

【設計意圖:爲了讓學生結合圖象,更好的理解詞語的意思,並體會到小丘線條的優美。】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採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加真切的走進大草原,從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並彙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學習,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精神,從而實現學生與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對話,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昇華美

俗話說:"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昇華,把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裏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慾望,爲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爲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並鼓勵學生自主的查找相關的資料。並與同學之間共同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源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是爲本組"走進西部"其他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七)板書設計

|天空:清鮮明朗 | 驚歎

美麗的風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熱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見|

美麗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漢情深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草原》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走進西部”爲主題展開。《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爲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從地理位置上了解內蒙草原、瞭解西部大開發及西部大開發的意義,然後充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對課文有個整體認識,知道課文從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是民族風情的具體體現。爲了體現感知體會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課時。這裏我向大家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於孩子們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自然風光”這部分時,我採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輔助教學。借用多種資源,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爲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爲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作鋪墊。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因此,教學“民族風情”時,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自己分析理解學習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理解領悟,並提醒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在教學生學習的同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節展開:

環節一:複習導入,調動興趣

導入時,通過複習詞語,談印象,對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再配上一首樂曲──《草原之夜》,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由學生想象的畫面導入我們對重點詞句的學習。

環節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

在分析句子時以學生品讀感悟爲主,課件展示相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最後又通過讀來表現體會到的情感。教學中,我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同時隨機介紹相關的表達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範文引路教學生讀寫結合,讓學生入情入境,練習大膽相象,學說比喻句

環節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在教學“民族風情”這一部分時,我考慮到這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而此次上課的卻是四年級的學生,所以在理解內容和學習表達的能力上還是與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爲此我引導學生逐步瞭解學習要求,邊扶邊學,邊學邊放,先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再逐組彙報,這樣的扶放結合,讓學生在品讀課文與彙報交流這些環節裏有超出年齡的發揮。

環節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本課的最後我佈置學生去了解西部大開發會給草原帶來什麼變化,讓我們課後再次走進西部,蒐集相關資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識,準備在本單元的回顧.拓展一里交流展評。這是爲了突出本單元的“走進西部”這一主題。

  四、說資源應用

爲了更好地解決重、難點和營造學生學習環境,我從遠教資源上下載了數張草原圖片和課文插圖,從而更直觀地感受到草原風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師朗讀課文時,我還下載了一段優美抒情的音樂作爲背景。配樂朗誦,不僅讓教師的範讀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和薰陶。學完第一自然段,爲了讓學生對草原風光有個整體認識,我還特意安排了學生配樂朗誦,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發。

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我也利用多媒體凸顯出來,讓學生重點朗讀,反覆體會。並下載了相關圖片作爲背景,輔助學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脈絡圖和很多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我都一一展現在幻燈片上,不僅讓學生一目瞭然、而且本節課的時間也得到了更爲有效的利用。

多媒體作爲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擴大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給新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能借助和科學使用這一重要手段,給語文教學和其它所有學科的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資源應用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了說明,請各位專家多多指教。謝謝!

  《草原》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風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景和情,並紮實地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我將這篇文章的教學安排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掃除字詞障礙,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領略草原的風光美。第二課時再引導學生體會草原的人情美。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通過多讀以及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熱愛西部的情感。

  三、說重難點

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是本課的重點。揣摩優美語句的深刻含義,藉助語言文字在頭腦中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誦讀課文,從讀中學,從讀中悟,讓學生在讀書聲中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優美文字的薰陶。

2.談話法:在教學過程中,多次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主討論,彙報自己的收穫。

  五、說學法

新課程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地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預習方法的指導: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

2.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繫,誘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3.讀書方法的指導: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

六、說教學過程

1.激趣揭題,通過欣賞《天堂》這首歌,激發學生興趣,揭示出本課課題《草原》。

2.初讀課文感知美:小組長組織組員讀書,或齊讀,或個別讀,或二人讀。讀書形式由組長決定。聽讀過程中要完成三個任務:

(1)糾正字音,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討論課文講了件什麼事。

(3)要互相質疑嘗試解疑。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

3.自讀課文感悟美: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自己明白了什麼?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3)師生交流:用簡練的語言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很深的?

4.品讀體驗,走進美。

第一部分:走進“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麗。那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寫得如此美麗的呢?學生默讀,勾畫出語句找學生回答。

b.生彙報:

(1)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通過“高歌”一詞引導學生朗讀。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然後讓學生看畫面讀句子。

(3)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鏽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導學生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4)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引導學生體會擬人句的妙處。

第二部分:走進“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愛,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用上面的學習方法,把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畫出來,和同桌說說體會。

b.學生彙報:

(1)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飛”字換成“跑”字行嗎?引導學生讀出急切的語氣。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體會蒙漢人民心靈相通。

(3)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體會蒙古人民熱情款待。

c.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d.師小結:

是啊,草原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難以忘懷,這都是因爲蒙漢人民是生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我們各民族之間互利互助,團結友愛。

(3)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整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及創造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草原》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覆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爲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爲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着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彙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爲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鬆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並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灕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爲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並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佔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採取的“讀佔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啓發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象、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羣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羣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草原》中在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爲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鬆理解了“翠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並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着力於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覆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在夕陽的餘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啓示:爲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覆考慮後,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並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蒙漢爲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並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在 “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遊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教後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爲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於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但是,我堅信,在有色小學的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夠更精彩。

  《草原》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敘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作者以生動、清新的筆觸描繪了大草原美麗的風光,而且表現了這裏的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深情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寫以及自己情感發展,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一個大家庭,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語言美文質兼美於一體的佳作。下面我要說的是我爲本課設置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生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和學習中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領悟課文具體描寫景物的方法,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領悟課文具體描寫景物的方法,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結構,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

  二、說學情

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們擁有了一定的字詞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在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強;學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小學五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好動、愛模仿,學習積極性強,渴望受到老師的肯定。這些都將成爲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

  三、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由於本文所說的事情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所以在教學中我會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現場體驗、情感表演等方法,讓學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作者期待民族團結的美好心願。

2.多媒體輔助法

我會運用課件出示圖片、播放音樂,渲染氣氛,達到教學目標。

3.朗讀感悟法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雖然與課文中的事情距離很遠,但是我希望學生能夠在我的引導下,採用朗讀體會法,通過默讀、有感情朗讀、男女分組朗讀等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和體會。同時,輔以問答法,通過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與回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學法

1.質疑法

我倡導學生對文本質疑、對教師質疑,具有懷疑態度的學生纔是真正自主學習的,通過質疑獲得的知識也是能夠牢記的。

2.自主學習法

根據課程標準,我們教師應該作爲一個組織引導者出現課堂上,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學識,運用自主學習法,纔可以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學得更紮實。

3.小組合作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不僅注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交流,也要讓學生互相交流,通過此方法,可以讓學生互相合作、互相競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進入說課的最重要環節:說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分爲:導入、新授、情感昇華幾個部分。

(一).情境導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讓學生靜靜聆聽。

2.由音樂的出處引出陳巴爾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圖、圖片進行簡介,激發學生對這個草原的好奇心。

3.結合圖片音樂,請學生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車上,進入陳巴爾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環境。由文中句子體會到草原之大;接着請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看看前後有什麼區別。體會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後由景及人,走進草原。

(二)新授

1.走進草原

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草原的人們出來迎接大家的情景,這時我會讓學生注意他們的穿着、行爲等。講解描寫穿着的比喻句,說明草原人民對“我們”的到來鄭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齊漂亮;講解他們不顧路途遙遠,來接“我們”的情景,說明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講解他們接到“我們”以後的歡騰景象,由男女生分別朗讀文中的各種聲音,最後融合一起,體會車跟着馬“飛”過小丘的場景。由本段最後一句“看見了幾座蒙古包”來過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讓學生圈出重點詞,劃出重點句,讓學生明白“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並在今後的閱讀中也養成此習慣。同時,整個體驗過程以學生爲主,把機會讓給學生,請他們來談自己的感受,時刻以學生爲主體。

2.蒙古包外

我會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3自然段,並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圖片,讓學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夥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雖然是聽不懂的語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測,他們一定都會說的一句話,這是一句什麼話?這時候就要把機會讓給學生,給學生髮揮想象力的平臺,綜合學生的回答,迴歸到文本——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蒙古包外的美好願望,是怎樣在蒙古包內表現出來的呢?由此銜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內發生的事情。

3.蒙古包內

首先請一位學生來朗讀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兩個事情,一是草原人們與我們歡飲,二是鄂溫克姑娘爲我們表演,大夥一起唱起歌來。爲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我將運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反覆朗讀。最後進行一個現場體驗,教師播放音樂、出示圖片,將學生分成兩組,扮演兩族人民,同時請幾位女生扮演鄂溫克姑娘,其他同學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課堂氣氛,也體會到當時兩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讓學生想象在這樣豐盛的晚餐後,人們會做些什麼,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情感昇華

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看到草原人們這樣熱情,客人們也忍不住一同歡跳,最後都不捨得走,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課文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爲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會引導學生回顧剛纔學的內容,從初入草原到走進草原,接着進入蒙古包後的種種情景,再次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與希望民族團結互助的美好心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最後,不需要累贅的語言,只要請學生帶着深深地感情齊讀這句話,結束本課。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無聲的教學語言。我的板書形象直觀的展示了我在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

草原

不捨草原——民族團結

走進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草原》的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寫下了《內蒙風光》,本文就節選自《內蒙風光》。《草原》這篇課文,作者以熱情洋溢的筆調,描寫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本文通篇文質兼美,堪稱寫景、抒情的典範佳作。爲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景和情,並紮實地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取捨教材是關鍵。因此,我將此文教學安排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領略草原的風光美。第二課時再引導學生體會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說課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

基於本文又是第一組"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並理解"渲染、勾勒"等詞語。

2.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並引發學生對西部瞭解的興趣。

3.引導學生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並積累語言,初步學習作者抒發感情的方法。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敘述,展開豐富的想象,並通過多層次的朗讀,感受草原風光的美好。

而對於生長於南方小縣城的孩子,草原是遙遠、陌生的,因此,如何讓學生突破時空障礙,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揣摩優美的語句,感受草原的景美,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就成了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怎樣才能使學生與文本產生真正的共鳴,體會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將注重以讀爲本,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如:默讀、自由讀、範讀、指名讀、引讀、配樂讀。通過多層次的朗讀,使學生體會草原的風光美,並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

其次,我將巧妙運用多媒體,爲學生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啓發學生想象,體會文中意境,並配合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語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一邊讀句子,一邊想象畫面,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形象,豐富形象,從而體會文中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及想象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和資源應用

《草原》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語句美,意境也美,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爲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圖文結合,啓發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讀,領會作者的情感美。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再因爲,本組的主題是"走進西部".因此,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湛藍的天空中飄着朵朵白雲;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羣的牛羊正悠閒地吃草、散步。遠處的小河像一條明晃晃的長帶迂迴曲折……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在感到喜悅、快樂的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後的感受。此時,他們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油然而生。於是順勢揭開課題,進入第二環節。

2.師生配樂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這一環節是由師生配樂朗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作順序,主要寫了那幾個畫面,是從哪兩部分來寫草原的,即"風光美"和"人情美".學生對於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爲後面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3.朗讀品句,感受"風光美"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謂描繪草原美景的經典之作。於是,我先課件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四人小組自讀第一自然段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並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並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交流品讀。

在品讀重點語句時,我將引導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反覆朗讀;並藉助多媒體展示草原圖片,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詞句。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將把學生們帶入那遼闊、美麗的草原風光之中,並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寫小丘時,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輕輕流入雲際。"由於"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準備了兩幅國畫,一幅是綠色渲染的草原風景圖,一幅是墨線勾勒的鴛鴦戲水圖,出示圖片,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不僅感受到用綠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還感受到那飽滿的綠色正向四周滲透、擴散。在這兒,我沒有停止探究的腳步,而是緊緊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個點——"輕輕流入雲際".先引導學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讓學生議一議與"輕輕流入雲際"矛盾嗎?學生一邊看圖想象畫面,一邊和着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這並不矛盾的美的意境。這是一幅多麼鮮活的中國畫啊!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對草原無限的熱愛之情,學生也就很自然地領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

再如:文中描寫羊羣的句子:"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讓學生結合圖畫,抓住"綠毯"、"白色的大花"兩處比喻,體會草原的遼闊和羊羣帶給草原的無限生機。之後,刪去原句,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這樣,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羣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同時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生反覆品讀這些精美語句中,我還將不斷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相信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對草原深深的熱愛之情也將在學生內心一次次昇華。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老舍筆下的草原那如詩如畫的意境,品讀之後,我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草原風光圖畫,引讀第一自然段。在優美的旋律中再現草原美景,一定能牽動學生內心的情感。這一整體回讀,也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藍天共碧草一色,牛羊與駿馬齊的美麗畫卷。在此意境中,學生定能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草原的無限熱愛。

就當學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時,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的有關草原的資料。在優美的旋律中,學生互相交流展示並走上講臺朗讀詩歌、展示親自去草原拍攝的照片一級打印的草原風光圖,使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個性再次得以釋放,此時的課堂也將再次涌動着創造的生命力。

4.總結回顧,佈置任務

授課至此,我小結過後,以佈置下節課的任務結束本節課的教學:"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這美麗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樣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現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會會草原上的鄂溫克族人民。"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整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及創造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