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7K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千米的認識》,我準備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小學數學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測量長度》中的第一課時,它是本單元單元的重點,也是小學階段《測量認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教材編排看,是在學生上學期認識了米、釐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千米”是最大的長度單位,爲了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主要是通過“8個人站成一排”的實踐活動,推測出800個人站成一排大約是1000米,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例2在例1的基礎上,通過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走”的過程中去進一步體驗、感受1千米的長度,從而主動構建1km的長度觀念。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米與千米的關係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測、抽象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能用千米進行恰當的估測。

【情感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2、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將“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直至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定爲本節課的重點。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觀念”則是這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生

我們班的孩子,在上一冊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米、分米、釐米,能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釐米的含義,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在坐出租車、看路邊的交通警示牌、路標等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也已見到過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長,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沒有具體概念的。那如何給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都相對較差的二年級孩子建立1千米的觀念呢?這就需要學生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去感悟,逐步構建“1千米”的長度觀念。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在遊戲中學習。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知識。本節課,我就準備將“捕魚”的遊戲與例1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學習。

2、在情境中感悟。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爲了鞏固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我設計了讓學生估測放學回家三條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測哪些地點之間是1千米;欣賞祖國風景名勝圖等環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3、在活動中構建。爲了在例2的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親身感受和體驗,我準備發揮學科整合的優勢,提前與體育老師聯繫,讓學生上體育課時親自圍着操場走5圈,記下時間,爲幫助學生構建1千米的觀念作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對於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我準備從“引入、感知——展開、體驗——練習、應用——拓展、延伸”爲主線,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引入、感知

考慮到二年級學生可能對“清水到大竹”的具體長度不太瞭解,因此我將主題圖擺在了練習應用中的圖片欣賞環節。而本節課我準備就採用談話引入教學。從瞭解學生身高的對話中引入,順便也就複習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順便再拋出一個問題:“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其它長度單位嗎?你是從哪裏瞭解到的呢?”通過這一提問,不僅瞭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同時也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開始了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展開、體驗

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在教學中我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進行估測,層層感知,逐步形成對1千米的感性認識,這一環節我我準備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初步估測,激發求知慾。在引入問題中,當學生說出“千米”時,讓學生展開第一估測:那你們覺得從哪裏到哪裏就是1千米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知道1千米很長,但到底有多長,卻沒有這個概念,學生回答的結果肯定是五花八門,可這就讓恰好激發了學生想知道確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學生求知慾望。

第二步:利用遊戲,建立感知。當學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時,我就可以利用課前玩兒的遊戲進行引導了:“上課前我們玩捕魚遊戲時,8個同學組成的魚網大約有多長呢?”同時,請1豎排的8名同學起立,將手拉起來,讓魚網再現。學生在已有的對米的認知基礎上,估測出這是10米後,就接着提問:“那80個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長?800個同學呢?”讓學生逐步推算出“800個學生拉着手站成一排大約就是1000米”。在這一環節中,要充分利用好“10個100米就是1000米”這一階梯,讓學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並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1千米好長呀!

第三步:通過實踐,逐步構建。“大家都認爲1千米好長!那你們具體去走過1000米嗎?”面對學生的滿臉疑惑,我便給學生介紹:我校運動場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時,播放一名學生圍操場走5圈的片斷。看到片斷中的小男孩隨着圈數的增多,表情的變化,立刻就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思路也回到自己圍操場走了5圈時的情景。這時,就讓學生談談自己走了5圈後的感受,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生積極的發言中,逐步總結出:原來沿操場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長,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出1千米的長度觀念。接着就讓學生從觀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測,鞏固昇華。當學生對1千米形成表象後,我們進行第二次估測:“從學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學生天天放學走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誰都沒意識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於是各個爭先恐後,搶着彙報。由於此時學生對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根據第一次估測的經驗,估測的準確性肯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刻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當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後,多媒體顯示學生從我校回家的主要三條路線各走1千米後的終點,學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畫面,情緒怎能不激動,學習熱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着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又回到第一次估測的問題: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間也相隔1千米呢?讓學生根據剛建立的對1千米的認識和自身估測的經驗各抒已見,相信定能聽到學生自信的回答。因爲此時,學生已經歷了“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體驗,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學生腦海中已經比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會的問題上,再次進行估測,這樣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就進行了再一次的昇華,

第三個環節:練習、應用

爲了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我主要設計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前面兩題是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線題。多媒體出示人步行及幾種常用交通工具的圖片和行駛速度,讓學生在自己手中的題單上進行連線。

第二題:填長度單位。多媒體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這兩道基本練習,主要是爲了鞏固千米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第三題:是讓學生從欣賞圖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應用。各種各樣的路標、道路指示牌上,我們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全長約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萬中華兒女;連綿起伏的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它是中華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當欣賞完祖國的大好河山後,讓學生接着說說你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千米,進行延伸。

第四題:向同學們出示一段“神舟”六號的圖文資料,其中有很多帶有千米的數據,從中,讓學生感受到千米的廣泛應用。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

在本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兩個課外體驗活動,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和體驗,同時再次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說板書

最後向大家展示的是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以上就是我對《千米的認識》的說課,敬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