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認識除法說課稿

認識除法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認識除法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除法說課稿
  認識除法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認識除法》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除法,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意義是分階段逐漸理解的,首次教學除法,把理解其意義定位在它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因此,認識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這是教材分兩部分編寫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識的教學與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都在現實的問題情境裏進行,練習題幾乎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這樣編排,增強了計算教學的現實意義,也提高了計算教學的效率。

除法知識包括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等內容,除法意義是重點。教材編排兩道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識的教學。注意遵循兒童的特點,先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再在練習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

第36頁例題用除法計算“按每份幾個,一份一份地分”的問題,第37頁例題用除法計算“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多少”的問題,兩道例題都是計算平均分的問題。由於學生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因此具有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的基礎。前一道例題是首次教學除法,在講除法意義的同時,講了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後一道例題在教學除法意義的同時,教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兩道例題的編寫都設計成兩個層次,首先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可以進行學具操作,也可以開展推理活動。在這個層次裏體會例題的問題是平均分的問題,爲接受除法搭建平臺,同時獲得問題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數。然後講述除法的知識,指出“這個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使學生明白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例題後的“試一試”是列除法算式解決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從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寫法,體會算式各部分的實際含義,起消化新知識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數已經寫出,除數與商留給學生填寫,有助於把平均分和除法聯繫起來思考,從而理解除法的意義。

  二、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學生經歷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知道平均分的過程是和結果可以用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經歷把簡單的.平均分問題抽象成除法算式的過程,能聯繫具體情境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或說明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培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初步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爲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1、 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爲依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 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建模過程。

3、 以小組合作爲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三、同時我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學習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新課標中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我設計本節課的導入是以和學生談話的形式進行的。

師:同學們,上個週末你們去哪玩了?玩什麼了?

生:……

師:那你們玩的一定很開心,老師上週末去了公園玩,並且還看到了和你們一樣大的孩子,那他們在幹什麼呢?讓咱們一起來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圖,師提問:大家看到了什麼?你們能從圖上知道哪些數學信息?生:……

師逐步引導學生敘述圖意:有6個小朋友坐纜車,每輛車坐2人,可以坐幾輛車?這時,師追問:可以坐幾輛車呢?有的學生可能很快就說出是3,也有的學生一時間答不出來。師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來驗證或探究這個答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操作,用學具來代替擺一擺)。這樣做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再指名幾位學生來說一說是如何分配的。然後,師進行總結:把6個圓片或小棒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個小朋友坐纜車,每2人坐一輛,可以坐3輛車。這樣的平均分的過程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出示:6÷2=3,在這個除法算式中,先強調“÷”叫什麼?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這個符號,到時候讓這一部分同學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讀一下這個符號叫“除號”。師再領大家讀一遍。師問:那除號怎麼寫呢?讓同學們舉起右手一起來寫,先寫一個橫,再上面寫一個點,下面寫一個點。接着引導學生一起讀一下這個算式“6除以2等於 3”。最後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有幾個小朋友?每輛車坐幾人?坐了幾輛車?”引導學生說出“6個小朋友坐車,每輛車坐2人,可以坐3輛車。換句話說是:把6按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決完小朋友坐纜車的事情以後,向學生提出疑問:小朋友打算坐纜車幹什麼去?可能有的學生說去了這裏,有的說去了那裏,最後師進行揭祕:原來小朋友們打算去熊寶寶樂園,正巧趕上熊媽媽在給小熊們分蘋果了。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熊媽媽打算給寶寶們分多少個蘋果,每個小熊分幾個?分給多少隻小熊?師引導學生說出圖意,然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算式。將個別學生的算式在展示臺上進行展示,對做正確的同學給與獎,對有錯誤的學生進行集體訂正。最後,引導學生說出這個算式的含義。這裏,我充分利用新課標提倡的理念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這兩個問題都是讓學生體會按每幾個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通過兩次解決問題,使學生們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這時,應該繼續給與學生鼓勵性的評價,這會更有利於他們對以後只是學習的積極性。

師:既然你們已經能解決這麼多問題了,現在也來替老師解決一個問題。老師這裏有六枝鉛筆,想要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呢?

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幾個小老師代替老師來平均分鉛筆,在分的 過程中讓學生說出分的過程和結果,最後給小老師進行嘉獎。教師再進行小結,這個分的過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時學生們能根據已學的經驗可以很容易的說出算式。師進一步導入,曾經學過的加法、減法和乘法,他們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麼?有的學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很 可能會說出他們的名稱。“除號前面的叫做被除數,除號後面的叫除數,等號後面的叫商”。集體在讀一讀,互相考一考。最後,再一道學生說出這道算式的含義。

學生幫助老師解決了一個問題,那這時又有新的問題出來了,“這些小朋友在這裏分鉛筆,那其他小朋友在幹什麼呢?”出示情境圖,“原來他們來參加勞動來了”(這裏要滲透一些讓學生有熱愛勞動的意識),

新課標中調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最後把學生的答案在展示臺上進行展示。

這兩個問題讓學生體會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強化對比,加深理解

講到這裏,除法的兩種含義已在具體的情境中展示出來了,現在我要通過這兩道教學例題進行比對來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回憶,小朋友坐纜車問題是怎麼解決的?(6÷2=3),老師分鉛筆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6÷3=2)。

教師再將這兩種不同的平均分過程用小圓片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他們分的過程和結果,體會他們之間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來區分除法算式的兩種含義,也就是平均分的兩種不同分法,來引出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

這裏用多媒體與學學科進行整合的一大亮點,很生動,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的不同,進一步去理解除法的兩種不同的含義。

(四)、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這裏我將課後想想做做1、2題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聯繫,比一比,誰做的又對又 快,最後集體進行訂正

  五、全課總結

同學們,回憶一下,到現在

  認識除法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教材13頁的例4通過講故事幫助故事中的小熊貓分竹筍,引出平均分的題目可以用除法來計算,並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來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在“做一做”和練習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3個目標:

(1)根據幫熊貓分竹筍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分、動口說的過程中體會除法的意義。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3、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初學關於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會感到有些困難。爲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算式的含義,知道關於平均分的題目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這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爲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1、啓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啓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2、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爲形象思維。

4、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5、練習法: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6、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說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比較法: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練習法: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表達法: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分析法: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在研究教材時,我發現此課時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是一道例題和3道練習題,所以我就設計了一系列課堂情節來展開教學,環環緊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心理。

1、情景導入

熊貓遇到了一個難題,是關於分東西的,我們現在一起來幫幫他吧。通過動手分一分,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從中用到了平均分和乘法在玩的過程中使同學們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爲新課做了鋪墊。

2、探究新授

從熊貓分竹筍的活動中抽象出:把12個竹筍平均分在四個盤中,每盤放幾個?然後引導出:象這樣關於平均分的題目能不能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展示並提問:

(1)熊貓想請幾個朋友到家來做客,它準備了12個竹筍招待大家,想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眼看着朋友們就要來了,可熊貓還沒有分好,咱們幫幫分他吧!

(通過設置故事情景導入,充滿調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助人爲樂的情感)

(2)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筍分一分,看每盤能放幾個?教師利用學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時間在黑板上畫出竹筍的簡筆畫,然後請同學說說他們是怎麼分的,最後請同學到黑板分一分。此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分,如一個一個地分、幾個幾個一起分。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教師示範演示等教學過程,讓學生進一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爲隨後學習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分的結果得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裏,每盤放3個。教師進而引導出:像這樣的問題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嗎(用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心理,引導生在不知不覺中想要獲取新知的願望)

(4)根據分的結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爲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着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說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鞏固練習

衆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後,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練習環節。

(1)教師和學生們一起來完成十三頁的做一做。

(2)我把練習三的第一題的八道除法算式題目寫在卡片上,然後請同學在我手上抽一張卡片並且讀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誰讀得又快又準。

(3)讓學生們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二、第三題,然後教師評講。

(以上的練習設計,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能從低年級的學生好玩的天性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獨立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課堂總結

教育學專家說:好的課堂展現應該少不了一個精彩的結尾。在全部練習完成後,我先充分表揚本節課同學們的良好表現和進步,然後最後還利用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設計了一個課下作業:就是在家吃飯前幫媽媽分筷子,並列出除法算式,明天來學校跟老師彙報。

(讓學生自己動手幫忙併且設計關於除法計算題目的過程就是學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過程,這種有趣的作業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是在做作業,反而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幫別人,在加深對除法的認識的同時又增進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5。佈置作業。

完成第十三頁“做一做”及練習三第1題、第2題、第3題。

  五、說板書設計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讀作:12除以4等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