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認識內能說課稿

認識內能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認識內能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內能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有:內能的概念;物體的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學習機械能概念及其轉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更爲抽象的內能概念,認識內能的轉化及其作用,這些內容是解釋許多常見熱現象的必備基礎,也是學習本章後面熱量、比熱容、熱機等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知道內能的單位焦耳。

(2)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知道對於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多;溫度越低,內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機械能認識內能,領會其中的類比方法。

(2)經歷用做功和熱傳遞方式改變物體內能的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和實例,養成聯繫實際學習物理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個熱學的'基礎;通過溫度高低來判斷一個物體內能的多少,在後面學習中會經常用到;改變內能的方法,尤其是通過做功來改變物體的內能,更是分析許多常見現象和汽油機工作過程的理論依據。因此以上內容都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內能概念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關鍵:學生活動要充分,教師總結要精練。

(五)教學準備:掛圖、多媒體、鐵絲、酒精燈、熱水、錘子、鐵砧、砂布

二、說教法:

本節知識點均屬“瞭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採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來源問題引入新課,然後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最後通過學生活動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說學法:

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

四、說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利用掛圖展示各種熱機,讓學生看圖比較,討論交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學生的發現可能很多,這時教師要點撥引申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共識。把圖片作爲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於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採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繫,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儘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採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爲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後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的有關事例,並進行分析解釋使之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於“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採用討論交流爲主的方式進行:複習回顧小學科學課程中學過的知識,再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傳遞三種方式的定義。最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的回憶和感受,不僅要求學生描述事例,還要指出熱從哪裏傳到哪裏,是通過哪種方式傳遞的。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爲後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於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穫。完成課後自我評價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