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重力》說課稿(精選10篇)

《重力》說課稿(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重力》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力》說課稿(精選10篇)

《重力》說課稿 篇1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並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麼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於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藉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後各組彙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爲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並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後引導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圖象,並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爲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並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製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爲跟接觸面垂直,爲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瞭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於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並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爲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到了什麼?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5、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啓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6、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採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重力》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三、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初二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爲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

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爲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重力》說課稿 篇3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爲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爲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爲中心”,以物理實驗爲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重力》說課稿 篇4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爲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爲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學情分析

八年級同學們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同學們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同學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11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同學們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同學們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爲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同學們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同學們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同學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同學們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同學們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同學們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爲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同學們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爲橫軸,G爲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同學們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同學們動手能力,同學們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同學們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同學們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同學們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同學們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同學們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爲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爲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們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同學們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同學們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同學們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同學們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重力》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編排: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從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過理性的實驗探究得出定量的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課標要求: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重力,會用示意圖描述重力,會測量重力的大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我校學生來自農村,思想純樸上進,但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半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錘線的應用,知道重心並會畫重力的示意圖,理解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操作、分析論證”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錘線的應用。

器材準備: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重錘線、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法: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啓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法: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觀察思考等方法獲得知識,通過動手實驗、小組合作、分組討論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激發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教程分析: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設疑:誰是操縱者?

展示唐縣全勝峽瀑布圖片和王亞平太空吞水滴視頻截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爲什麼地球上的水總是往低處流,而在太空會懸浮呢?誰是幕後的操縱者呢?”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認識重力的概念。(約 5 分鐘)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 22 分鐘)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節課的重點,爲了突出這一重點,我設計了四個步驟完成教學。

(1)感受重力

引導學生對比自己身邊的課本,鉛筆、橡皮等物體的輕重。(增強對重力的感性認識)

(2)實驗探究

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指導學生分組對這些猜想進行實驗探究,看是否科學合理,並把結果記錄下來,最後指導學生利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並完成P14教材表格。(通過探究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學習興趣)

(3)數形分析(繪製G—m圖像)

指導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完成G—m關係圖像並計算G與m的比值,用g表示,約爲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一公式。(通過建立G—m關係圖像,可以更加直觀形象的表達二者關係。)

(4)應用練習

指導學生自己參照教材例題,完成自我評價第1題

(通過應用練習,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四個步驟,從感性認識入手,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關係圖像,到應用練習,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節課的難點,初學的學生很容易將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理解爲垂直向下。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以下三個步驟完成教學:

(1)觀察重力方向

引導學生用細線懸掛重物,待物體靜止後觀察物體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後鬆手,觀察物體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增加感性認識)

(2)應用重垂線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線,分組檢測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通過應用重垂線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3)區別“豎直”和“垂直”

教師指導學生參考教材P14(7-4-4圖),分組討論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

(通過討論交流,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思維)

以上三個環節,從感性認識的觀察入手到理性的討論交流遵循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心理,力求突破難點。

3.重力的作用點

(1)小遊戲

重心這一概念比較抽象,爲此我首先設計了一個“一指定乾坤”的小遊戲,來讓學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組選出兩名學生,用一根手指分別頂起鉛筆和刻度尺,用時最少者勝。

(通過遊戲,使學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2)確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認識規則的物體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指導學生不規則的物體可用懸掛法確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祕“不倒”之謎

老師出示不倒翁,然後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謎”主要在於它的重心低,穩定性強。這一理論可以解釋賽車車身爲何要做的很低。

(通過重心的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物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繫緊密,有用的學科。)

《重力》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講述的是有關“力”的基礎知識,是研究靜力學和動力學所必需的預備知識,因此本章具有預備性和基礎性。重力是力學學習的起點,對初高中知識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過了力的概念,對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瞭解,並學習了力的圖示,學生的這種儲備爲這節課的教學帶來方便,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於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確定重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確定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認識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2.能通過探究活動體驗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

3.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4.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重心的實驗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激勵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全面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1.重力的產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運算

3.重心的理解 及確定

(五)教學難點:

1.重力的概念及其運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確定

三、教法與學法

(一)說教法:本節課來源於生活,不僅對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學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使學生感知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採用探究、講授、討論、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學生在初中對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瞭解,並學習了力的圖示,爲這節課的教學帶來方便,因此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分組討論,自己總結,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於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設計思路】本節採用對初中知識複習與深化,從生活出發,通過課堂的演示

實驗和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產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對本節的設計應突出如下幾個特點:

1 、基礎性 、 預備性 、 學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學方法的培養 通過對重心這種理想化模型的研究,體現物理學研究方法對事物的研究;

3 、互動性:依照本節課自身的特點,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形成師生互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新課導入]

由“下落的物體可以有從樹上下落的蘋果、跳高運動員、飛機投下救援物資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落向地球.我們已經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講解知識點“重力”。

[新課教學]

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讓學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據公式G=mg中的g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減小;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點稱爲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爲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之後讓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是如何進行確定的,結合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給出一個不規則形狀的薄木板,讓學生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標出這塊木板的重心所在.

給出用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的參考。得出這樣實驗的原理。隨後給出關於重心的課堂訓練,鞏固重心的知識點。

[小結]

1、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體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種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個關係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五、板書設計

一、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及其運算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確定

六.教學反思:

本節知識點多以回顧、複習爲主,因此知識點的傳授所花時間不多;重點部分放在與實際相結合,動手實驗及思考討論,課堂景觀豐富,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帶動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將所有學生製作與活動都放在課堂上,時間會有所不足。因此必須要讓學生提前準備材料,實驗效果未能預料,課堂上較爲被動。因此教學中要適當照顧實驗能力較差的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分享。

《重力》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板書)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知識點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重力勢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能量,它與重力做功緊密聯繫,加深了學生對做功的理解,並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係是本章“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必備知識,本節的講解思路也爲學生學習電勢能、分子勢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一部分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啓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1、從認知上看,高一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

2、從思維上看,學生由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由於初中學過關於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的轉化。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又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能用計算式計算物體的重力勢能。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共和能的關係,推出重力勢能表達式

(2)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3)通過對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爲了有效的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之間的關係。難點:

1、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間的關係

2、重力勢能的系統性和相對性。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程以教師爲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理念,我確立了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採用:設疑法、理論探究法、講授法、例舉法。

三、說學法(板書)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式學習、分析歸納式學習等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法和學法將會得到體現。最後我重點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板書)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塊搖搖欲墜的瓦片,常使行人驚心。(意圖: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重力勢能。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因而認識重力勢能要對重力做功進行研究。

(二)【推進新課】本版塊我分爲四個環節層層推進。 【第一環節】探究重力的功爲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計算下列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圖)2.小球沿傾斜直線下落(圖)3.小球沿曲線下落(圖)

學生比較計算結果,討論重力做到功,最終得出結論:

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路徑無關,只跟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

(設計意圖:從具體情景入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推導,總結尋求重力做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接下來我們探究重力勢能的表達式?【第二環節】探究重力勢能

【步驟一】:定性探究:重力勢能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實驗1:用同體積的鐵球和橡膠球從相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實驗2:用同一小鐵球從不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係;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認識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爲重力勢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礎,同時學生掌握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步驟二】定量探究:怎麼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

引導學生聯想重力做功表達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邊正好是某個物理量的變化值,在物理學中,我們用“mgh”表示重力勢能。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的定義式:EP=mgh(採用講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義,重力勢能的定義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J)。

【步驟三】設問:物體位置變化,重力做功,同時重力勢能發生變化,那麼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有什麼關係呢?小組討論總結: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於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分兩種情況討論:

1.物體從高處運動到低處:重力做正功,勢能減小量等於重力所做的功

2.物體從低處運動到高處:重力做負功,勢能的增加量爲物體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設計意圖:分兩種情況討論,學生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功與能的關係:做功過程就是能量變化的過程。從而也到達了本節重點的突破)

【第三環節】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設問:計算某物體在一定高度時的重力勢能

(設計意圖:學生出現不同計算結果,展開討論,引出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歸納總結:1.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重力勢能的差值與參考平面無關

2.重力勢能有正負

【第四環節】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設問:重力勢能是誰的?學生會想當然回答是物體m的

設問:如果沒有地球,還有重力勢能嗎?

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引發思維衝突,學生不斷思考,討論,加深對問題的認識,突破本節難點。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的興趣。)

(三)【課堂小結】學生小結本課學習知識,一是檢查上課內容的落實情況,另一方面便於建構本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教師加以完善補充,形成板書如下板書設計

4.重力勢能

一、重力勢能:1.定義:

2.表達式:EP=mgh標量J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WG= EP1-EP2

與路徑無關

4.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系統性

(四)【作業佈置】

重力勢能說課稿

重力勢能教法(全文)

重力勢能(陳先)

寧夏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重力勢能》說課稿

高中物理《重力勢能》教案3

7.4重力勢能教學設計3

敘述式教學設計方案重力勢能

5.4重力勢能教學設計(新課標)

四川教師招聘面試:高中物理《重力勢能》說課稿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重力》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說教材地位:

本節課是講述有關力的基本知識,理解重力產生、大小、方向,物體的重心與哪些因素有關,會畫出力的圖示。本節課具有預備性,基礎性,與初中學過的力學知識銜接密切,教學中應適當複習初中學過的力學知識,以便把初高中的臺階儘量鋪得平緩些。

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測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應用

知道重心與穩定的關係

過程方法

用簡單材料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的作用

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各種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觀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說重點難點:

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過程

2.“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g值有關”,g值恆定是有條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重心”是爲了研究問題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體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而力的合成以後才學到。

二、說學情、活動:

說學情:

經過初中兩年的學習,初中已粗略學習了力的知識:

1、“力的描述”

2、重力的三要素

說活動:

通過讓學生畫力的圖示、找一薄紙片的重心、用實驗懸掛法找薄紙片的重心。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熟了的蘋果總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總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的時候都要向地面降落,這是因爲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引力,能把它們拉向地面.引起學生對力現象的興趣。

演示實驗:繩使鉤碼上升,磁鐵吸引鐵塊,手推粉筆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處是力的現象,請同學舉例說明: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力的現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現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奧祕,首先了解一下重力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

初中我們就初步學習過力了,那什麼是力呢?力有什麼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設計意圖:引出力的性質(物質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體發生形變、B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學會力和圖示。)

2、[學生活動]請各小組推薦一同學上黑板來做有關力的圖示的題目。

說明:不要忘了定標度,力的圖示要正確反映力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3、[引出問題]

我們每天都要運動,有時做操,有時跑步,有時走路,無論我們怎麼用力跳

躍,最後都會落回地面,爲什麼?平常留意會注意到地球上的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時最終會落下來,爲什麼呢?一般上我們近似認爲地球是圓的,海水爲什麼不會灑向天空?

(設計意圖:創設一些物理情景,引入這些力現象與重力有關,接下來要研究重力。)

4、[複習提問與學生活動]

問:重力是什麼樣的力呢?

答: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課件展示)

問: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答:學生討論,歸納並總結:

重力的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彈簧秤測量,也可以用G=mg求解

教師說明:因爲公式中的g的大小與緯度、高度有關,所以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課件展示)

問:物重跟質量有什麼關係?(課件展示)

問: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怎樣?請舉實例作爲你的依據。

答:物體自由下落時,落向地面的物體總是豎直向下。

懸掛物體的繩子靜止時總是豎直下垂的。(課件展示)

學生討論,歸納並總結: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教師演示:演示生活中應用到重力豎直向下的例子:

一、重力方向應用一:用鉛垂線檢查牆面是否豎直

二、重力方向應用二 :用水平儀檢查桌面是否水平

問:重力的作用點在哪裏?

教師說明:物體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當研究重力對一物體的作用效果時,也可以把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到一點上,這個點就是重力的作用點,也叫做物體的重心。任何物體都有重心,且只有一重心。類比質點,這也是種等效法,重心也是種理想化模型。(課件展示)

問:如何找物體重心呢?

教師說明:

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球的重心在球心

質量均勻、外形規則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圓心上.(課件展示)

說明:質量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如果物體的形狀是中心對稱的,對稱中心就是物體的重心。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跟物體的質量的分佈情況有關;重心的分佈有可能在物體上,也有可能在物體外。

舉例說明如空木桶、光盤、運動員在跳高時採用的跨越式、背越式時的重心位置。

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形狀不規則,質量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

可以用懸掛法,或通過複雜的數學運算得出用ppt課件演示:

指出一般只有薄板狀物體才能用懸掛法測量出物體的重心。

[學生活動]

用手指把塊硬紙板穩穩頂起,則手指所在處就是紙板的重心。

演示實驗:把粉筆盒繞其一條棱翻轉,直到倒下。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

重心的高低會影響物體的穩定。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

舉例:走鋼絲的雜技演員,賽車等。

實際上物體的穩定除了跟重心有關外,還跟支持面有關。

不倒翁是什麼原理呢?

想想議議:(課件展示)

我們站在地面上,腳朝下,站得很穩.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們“腳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腳朝上的,他們爲什麼也站得很穩呢?

(設計意圖:重力的大小、方向採用複習的方式、主要說明重心的.位置用重心的應用、多舉些與重心應用有關的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也是板書設計)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體發生形變

B、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即速度大小、運動方向

3、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二、重力

1、重力的產生:

2、重力的三要素:

三、重心與穩定

重心的高低會影響物體的穩定。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

佈置作業:作業紙(交)------教材P62的1、2、6

導學大課堂的本節的習題

《重力》說課稿 篇9

《重力與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節的內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測量、重心與穩定。重力作用於一切物體,並貫穿於物體整個運動過程,對重力的學習有助於研究物體運動,所以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是物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到動力學部分。本節內容是力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在初中的“來自地球的力”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是對力學習的基礎上對常見的力--重力的進一步學習,有助於對力的認識和掌握,也爲後面的力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力與運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力的三要素來表達一個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知道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與物體穩定相關的兩個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懸掛法來測重心,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4. 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驗對比的方法來研究解決穩定與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錐體爬坡實驗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通過學習質心,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應用。

2.通過穩定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的“來自地球的力”已經學習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學習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還運用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習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過都是一些比淺的,知識感較膚性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說,很難理解質心這樣的概念,所以要引導學生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在這裏學生將學習不同的知識點,質點、重心與穩定,特別是質點高一的學生比較難接受。

對於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較熟悉,學習時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對小實驗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並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不同的緯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樣的。

2、重心的測量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3、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難點

1、重力的方向及應用.

2、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穩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演示實驗——錐體爬坡,給學生一種與他們認爲不一樣的現象,提出問題(爲什麼錐體會從低往高處滾動呢?)讓學生思考並引起學生的興趣,向學生說,學完了今天的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學生就帶着問題進入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 ,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新課教學

力的描述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了力、以及力的三個要素,在這裏只是爲學習新的內容——而準備的知識基礎的,由於我們對力的學習都從三個要素來學習的,所以,對重力的學習也要從三個要素開始,而力的學習已經是初中,經過了暑假,學生會生疏了,在這裏也可以看成是複習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以前的知識,也爲後面的重力的學習打下基礎。對與一個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及其測量

由於在初中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的測量,同時也知道了G和m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裏運用講授法給學生講清楚重力和物重兩個概念,並讓學生清楚的理解兩者的關係(正比,比值爲g),同是也讓學生測量重力是用什麼儀器,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在這裏有一點與初中不一樣的是初中時沒講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樣的。對於方向,初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在這裏還是要學生清楚的理解豎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區分開來。

重心與穩定

由於重力與穩定比較抽象,因此將此定爲我講課的重點,由於用交點來測重心所在直線很容易讓學生誤解,而且中心是應用很廣泛的針對,因此我才用實驗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在初中學生已經有學了,在這裏不僅要教給學生什麼是重心,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不在物體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懸掛法來測量物體的重心的。同時也給學生講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應用,使學生清楚原理。通過上面的學習,使學生可以自己解決在上課時的引入,這時,可以讓學生領悟重心的奧妙,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激發。

另外一難點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穩定問題,通過讓學生擺放物件進行探究。

課堂練習:課本P62:1、2

三、小結

1、力的描述是通過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2、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3、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4、對於物體,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5、物體的穩定與物體的重心高度、物體的支面面積有關,重心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四、作業P62:3、5

五、板書設計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緯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物體的重心,(用懸掛法測量)

重心和穩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

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六、教學效果預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可以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瞭解到g的取值情況,知道用懸掛法來測量重心,能把物體抽象成一質點,這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並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與穩定相關的因素。

《重力》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知識是力學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對初、高中力學知識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爲學生初步建立了統一的概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深化重力的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2、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重力的相關知識,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得本課的教學難度降低,因此在教學中一是要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二是要注意新舊知識的穿插與處理,避免學生因舊厭新或喜新厭舊。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②知道物體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③瞭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重心”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替”的物理方法。

②通過思考,自己動手用簡單材料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3)情感與價值觀

①通過實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激勵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②通過天宮一號的引入和中國版圖“重心位置”的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4、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重力的三要素。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的理解。

二、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以問題探究和講授相結合的啓發式綜合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出主線,以思維爲主攻,由淺入深地引導、啓發學生去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歸納總結。

2、教學手段現代教育技術及實驗輔助教學3、學法指導讓學生通過回憶、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自己推理、探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與實驗應用分析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展示影片剪輯及圖片並引導:

①爲什麼天宮一號不飛離地球?

②爲什麼地球上的海水不灑向太空?

③爲什麼蘋果、鉛球、運動員都落向地球?水總是往低處流?觀看影片並思考、討論、回答——都是因爲受到地球的吸引。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步步設疑,引出課題。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引導總結得出重力產生的原因:

1、重力的產生原因: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分析總結:重力的特點。學生歸納、總結聯繫力的性質,學以致用,培養分析能力。

提問:

①重力的三要素?

②如何確定重力的大小?

2、重力的大小:

①重力的大小:G=mg g爲自由落體加速度,與地理位置有關。一般取g=9.8m/s。

②重力的測量:彈簧測力計A測量時物體必須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B物體對測力計的拉力等於物體的重力,不能說成物體對測力計的拉力就是物體的重力。學生回憶、思考、分析。掌握求重力大小的方法,注意g的理解和測量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提問:

①重力的方向?

②豎直向下的理解

③有什麼應用?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問題創設,理解重力的方向:

①靜止釋放的粉筆;

②懸掛在輕繩下的物體;

③斜面上的物體;

④飄落的樹葉。

⑤豎直方向也叫重錘線方向,即與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能把豎直方向說成“垂直”方向;

⑥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2)應用:重錘儀

①觀察、思考、討論並動手驗證。

②學生親自演示:用重錘儀檢查牆壁是否豎直和用小鋼球檢查桌面是否水平。鍛鍊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的能力,加深對豎直向下的理解,並應用到生活中去。合作探究學習新知針對目標,層層設疑,步步探究:①如何畫物體受到的重力?②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③重心與什麼因素有關?

④怎樣確定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1)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等效認爲集中於某一點,這一點叫重心。強調:類比、等效、舉例。

(2)影響重心的因素:質量分佈和形狀。

①思考,討論。

②閱讀、總結。

③演示。

1、重心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採取以問題探究爲主的啓發式教學模式。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總結的能力。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尋找質量不均勻、形狀不規則薄板的重心。

教師說明:

1、實驗裝置改進;

2、中國行政版圖的重心位置。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問題:

①重心是不是物體上最重的一點?

②物體的重心是否一定在物體上?

學生討論、分析、總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問題:除重力之外,自然界中還有很多力,它們都有什麼作用?有沒有相同點?可不可以進行分類?

基本相互作用學生閱讀課文,概括總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課堂小結鞏固新知提問、強調附板書:再通過教師的點評,幫助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回憶、總結即注重了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又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用知識高效課堂展示幾個由淺入深的典型練習,老師講解。認真思考,實現知識的理解運用,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及時解決。以達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佈置作業啓發探究

1、課本P53“問題與練習”。

2、以小組爲單位探究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應用及重心與穩定的關係,每個小組上交一份探究報告。第1題面向全體學生。第2題課外完成。提高應用知識能力和培養合作和探究能力。

附板書設計:

一、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及測量:G=mg、彈簧測量計

(2)方向:豎直向下

(3)作用點——重心(注意重心的理解)

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萬有引力

2、電磁相互作用

3、強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四、教學反思

1、本課的亮點:

①以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的視頻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吸引了學生注意力,還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②對學生探究實驗裝置進行了設計創新,更有力於學生完成探究目標,而中國版圖的引入也起到了新奇的效果;

③作業的新穎設置,突出了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繫,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教學反思:在本課中,雖然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其主動參與是關健。而且學生討論和探究的內容多,時間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實驗,合理處理好本課重點難點以及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