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通用11篇)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通用11篇)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爲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啓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爲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爲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爲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爲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爲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爲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爲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爲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爲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爲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二)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本場的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菌”。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爲什麼這麼教爲思路。具體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七個方面加以闡釋我的說課。

教材分析

上好一堂課對於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對教材做一個簡單的瞭解。本課節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的第二節內容。本課主要介紹了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學習完本節課之後同學們還將繼續學習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此本節課的內容爲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之前,對於學情的分析也是至關重要的。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但是思維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維爲主,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都較陌生,這就需要我加以適當的引導。

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

2、通過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3、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爲: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將本節課的難點確立爲: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本節課我將採用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等教法,同時將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合理的教學過程對於上好一堂課起着最關鍵的作用。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置爲以下四個環節,分別爲導入新課、探究學習、應用提升、小結作業。首先在上課伊始,我會以多媒體的方式導入今天的新課。比如,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在無情的殘害中國人。大家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本人是用什麼武器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的呢?好,視頻播放完了,哪位同學可以給我們說一下,這排最後一位同學嘴一個舉手,你來說。艾,這位同學說日本人用細菌作爲生化武器,用抓來的中國人做細菌試驗,從而讓無數人遭遇了不幸。那現在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細菌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通過這個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在探究學習環節,我會讓學生首先閱讀書本第71頁,並播放巴斯德的實驗視頻,視頻播放結束後,通過提問學生說出細菌是被列文虎克所發現的,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接着讓同學們觀察72頁的三幅圖,通過細菌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菌的三種類型,分別爲球菌、桿菌和螺旋菌。隨即我會把細菌的結構示意圖畫在黑板上,同時讓學生回憶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並把他們前後四人分爲一個小組,5分鐘的時間討論一下細菌和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有什麼異同?通過討論以及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學生會發現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質及細胞膜等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然後我會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段模擬細菌分裂的視頻。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直觀的發現細菌是通過分裂進行生殖的,並且分裂速度非常快。爲了讓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應用提升的環節,我會讓他們自己畫出細菌結構示意圖,此時我會下講臺巡視,學生們可能對鞭毛和莢膜的結構不是很清楚,我會對其進行鍼對性的指導。

在課堂的最後,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並讓他們計算一道題:假設你手上現在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或其他影響細菌生活繁殖的情況下,4小時以後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細菌的分裂速度。同時佈置這樣一個作業,通過查閱資料瞭解細菌有哪些分類方式?

板書設計

爲了更好的呈現課堂,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我會將黑板分爲兩個部分,在上課伊始,我會將本節課的題目—細菌,寫在黑板中間部分的正上方。在主板書部分寫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在副板書的部分畫細菌結構示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易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細菌》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本節主要介紹了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學生之前的學習已經瞭解了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對細菌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瞭解細菌也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爲後續學習真菌也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初中生物學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二、說學情

對於細菌,初二年級的學生其實並不陌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心理髮育上還不是十分成熟,對枯燥的和深奧的描述更是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同時結合了生物模型和板畫進行直觀教學。想盡量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加深對於細菌的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能夠區分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

2.在對肉湯變質原因的分析的過程中,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3.瞭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認同細菌繁殖速度快,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於教材、學情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我將本節重點內容設爲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同時這也是學生的難點所在。

五、說教法學法

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講述法。充分利用圖片和視頻展示細菌形態結構和生殖的.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的方法進行導入。首先借助多媒體依次呈現一枚圖釘經過逐級放大的圖片,並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後,隨即拋出一連串的問題:“如此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具有什麼其他形態特點?”“細菌的結構是什麼?”以此順利引出本節標題。

創設情境的導入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利於順利的展開後續的學習。

2.新課展開

在新課教學環節主要進行三個知識點的講解: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和結構以及細菌的生殖。

(1)細菌的發現

對於部分的教學。我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瞭解顯微鏡的發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進程,進而認識科學技術對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其中對於巴斯德實驗,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巴斯德設計了怎樣的實驗驗證細菌的產生?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並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看法。閱讀,學生自己就能找出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培養並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對於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的教學,由於此部分知識爲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會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首先出示學生常見的一粒大米粒,並運用類比的方式,說出大約十億個細菌堆疊在一起纔有一粒米粒一樣大,類比的方式使學生更加立體的感知到細菌形態十分微小的特點。接着我會在大屏幕上出示三種細菌的形態圖,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以小組形式自主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分類和生活方式。對於細菌的結構部分的教學,我會將本班學生以生物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並提前給每個小組分發細菌的模型教具,組織學生結合教材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說出細菌具有哪些結構,並推測每部分的功能。在學生討論的同時,我會以板畫的形式將細菌的結構模式圖繪製到黑板上,並提問學生到黑板快速填寫出細菌的結構名稱。接着我會組織學生對比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思考細菌與它們的異同點。最終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細胞核,屬於原核生物,再與植物細胞的對比,說出細菌沒有葉綠體,從而理解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順勢我會講授的方式,說出細菌異養的營養方式。

像這樣組織學生以分組的形式結合教具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充分的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人,並學會如何學習。

對於細菌生殖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會組織學生帶着:細菌是什麼方式進行增殖的?這一問題,觀看多媒體所播放的細菌生殖的視頻。從而共同總結出細菌是分裂進行生殖的這一知識點。將微觀抽象的細菌的生殖方式,藉助多媒體展示,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認知,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最後爲了將本節所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我會組織學生完成課本上的技能訓練,計算細菌繁殖數目,數據使學生感受到細菌的生殖速度之快。並自發的認同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得到提升。

3.小結作業

提問學生細菌爲什麼能無處不在,隨後共同歸納總結出由於細菌具有個體微小,易擴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還會補充有些細菌還會形成芽孢,具有抵抗力強等特點。以這樣的小結來深化本課知識體系,然後組織學生課下思考討論如何正確洗手。這樣開放性的作業,面向全體同學,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佈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爲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瞭解身邊的生活環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四)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二、說教法

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爲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後組織各小組彙報交流方案。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提前一個課時佈置探究實驗,讓學生設計《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並進行小組分工。設計實驗計劃,並按計劃實施實驗。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小結,得出初步結論。

(二)、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相結合。

(三)、教學步驟:

導言觀察講述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綜合總結練習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我參評的課件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我們都知道,細菌的個體非常微小,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尤其是細菌的生殖過程更是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在本節課選擇課件形式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比較容易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四章《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佈開始的,然後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在製作課件時都着重體現了這些方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徵

2.能力目標

嘗試通過與動植物細胞作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四)教法與學法

初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知識儲備欠缺,生活體驗不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興趣低,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動畫演示巴斯德實驗、細菌生殖過程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加形象、直觀。

二、教學過程(課件演示過程)

本節通過讓學生體驗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周圍細菌直接引入新授內容細菌的發現,在製作課件時對文字的出現用自定義動畫作效果體現了課件的審美性。在這張幻燈片裏我突出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列文虎克製作顯微鏡發現細菌、一個是巴斯德通過曲頸瓶實驗證實細菌不是自然產生,在介紹時我分別用了兩個超鏈接一個是圖片一個動畫演示實驗,不僅體現課件的科學性,也幫助同學們瞭解認識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第二張幻燈片介紹的是第二部分內容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也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在這裏設計裏三種不同電鏡下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並分別就不同形態舉出了實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接下來我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問號處我做了鏈接,鏈接到細菌結構模式圖,並在模式圖中對鞭毛和莢膜這兩部分結構分別鏈接了錄象,是學生建立更直觀、立體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我鏈接了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我把他們放在一張幻燈片中容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別填寫比較表格,通過比較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突破本節難點。

第三部分是細菌的生殖這部分我除了在幻燈片中呈現書中給出的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加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錄象,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結合前面所學,就使學生們對細菌的哪些特點讓它們分佈如此廣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在新授部分完成後就要對學生課堂所學及時鞏固、練習、評價,在這裏我設計了小競賽讓同學們自己出題互相提問,又出了三道習題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完成鞏固練習。體現了課件的實效性。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件的全部內容。我深知課件不是簡單的書本內容的照搬,它重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的知識點的提煉與體現,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用最簡潔的文字與最直觀的表達方式給學生呈現出本節的內容,把課件製作與錄象片相結合,充分運用好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也是我在製作課件時所遵循的原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瞭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係。

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啓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啓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着問題認真觀察、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繫,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

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瞭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麼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並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於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

1、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於實踐,就能發現自然界的奧祕。

從生物學的角度,細菌有什麼樣的形態結構呢?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觀察:展示細菌的形態圖,瞭解細菌的三種形態。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觀察: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總結細菌的結構的特點。

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引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細菌的生殖

我們熟悉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種子和孢子),那細菌又是怎樣繁殖的呢?觀察:課件展示細菌的生殖過程,學生說出生殖的特點:二分裂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學生談啓示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你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1、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敗,但放在冰箱裏的食物爲什麼就可以保持較長的時間呢?

2、爲什麼曬乾的香菇、木耳比新鮮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國秦朝修建長城時,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裏用鹽醃製的蔬菜,你能說出醃製蔬菜,爲什麼能保存較長時間的道理嗎?

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細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有機物和適宜的溫度)

這兩天,我們已感受到天氣的寒冷,那細菌是怎樣度過這寒冷的環境的呢?引出芽孢結構

觀察:展示芽孢的形成過程和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強調芽孢是細菌的一種休眠體。從生殖特點和芽孢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細菌與它的分佈廣泛相適應的特點。

細菌和人類的關係

通過你的細菌的瞭解,你認爲細菌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弊呢?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1、學生交流

2、視頻播放:視覺強化,讓學生對細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細菌對人類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於弊。

學以致用:

某商家最近推出了一種能強力殺菌的品牌香皂,想請你對該香皂的殺菌效果做實驗鑑定。你打算如何來設計這個探究實驗?提示:

1、你的假設

2、實驗材料

3、你的探究方案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7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首先,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節。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該章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描述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同時倡導學生學會培養細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學方法。用培養基培養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認識細菌很真菌是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這對於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涉及的“菌落”“培養基”和“接種”等重要的生物術語會起到鋪墊的作用。這一節也對下面學習細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本節的實驗探究中,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細菌和真菌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從而更深的認識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根據課程標準我的授課思路也基本按此展開。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出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特點

2、能力目標:探究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的樂趣。

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條件。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培養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操作過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細菌和真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教學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難點的依據: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現學生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初二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發生的現象,發展思辨能力,關注學生心理狀況。教師在活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小組討論法: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說學法

學習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理論依據: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各項活動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複習上節學習的內容,並簡單提問。(5分鐘左右)

導入新課:(2~3分鐘)通過直觀觀察的方法進行導入。事先準備一個長毛的的饅頭,拋出問題,饅頭上長的是什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最終揭示饅頭上長的是青黴的菌落,那麼什麼是菌落?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講授新課(30分鐘):

(1)通過導入引入課本66頁菌落的概念,讓學生仔細閱讀67頁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區分PPT上哪些是細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導學生仔細閱讀67頁科學方法中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五個步驟。

(3)在理解五個步驟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完成68-69頁探究實驗,並分別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實驗的過程,並請同學進行互評,最終通過教師進行總結探究實驗流程。

(4)通過探究實驗引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條件,並讓學生在70頁勾畫出相應的重點。

(4)教師進行課堂總結,把本節的重點,再次強化。

(5)在課堂小結的基礎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檢測和課後練習。

(6)對自我檢測和課後聯繫所表現出來的的問題進行解惑。

(7)最後理論聯繫實際應用,請同學自行列舉出怎樣的環境含有細菌和真菌多,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做纔可以防止細菌和真菌的侵染,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板書設計: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觀察菌落

2、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4、佈置作業:針對初二年級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佈置的作業是:完成課時練第五節的基礎滿分練和提能測試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是根據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識規律,採用直觀教學方法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完成了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要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爲學生之後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爲: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實例,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穫,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爲: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觀點;

2.(並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爲“細菌的主要特徵”,考慮到學生之後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爲“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鑑於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爲“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爲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於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爲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爲主旋律,啓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徵,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並藉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爲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爲學習發展的主體。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爲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後葉以前,人們對於事物的瞭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並提出問題:“17世紀後葉以後,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說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祕吧!”,從而導入新課。並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並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處於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拋出新的問題:“那麼細菌是從哪裏來的呢?”並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爲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髮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後,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說”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後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蹟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鑑於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數據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後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爲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麼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爲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於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置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迴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後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髮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着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瞭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後,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並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爲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麼細菌是如何孕育後代的呢?”我將以此爲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後我再播放視頻“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瞭解後,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麼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後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頻,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佈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並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從而突破重難點。

爲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實例,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爲研索,自求解決”,作爲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說,我將以此爲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9

一、教材及學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是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節,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極爲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爲它爲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爲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爲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爲初二年級學生,初二年級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尚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慾念,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過對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對於人和動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處。但是,對於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價值,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同學們瞭解的還不是很多,還存在一定認知缺陷,本節重點從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進行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這方面的瞭解,旨在體現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表明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感性認識以及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

(3)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係及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項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關注基因技術在醫藥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是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食品的原理是這節課的學習難點。初二學生還沒有接觸化學課程,缺乏對於微觀物質的感性認識,所以對於抽象的原理是難以理解的。

二、教學策略

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較強,容易使課堂教學變成知識點的堆砌,從而顯得枯燥乏味。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師生參與、積極互動”的原則,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

設計意圖: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我認爲生物教學,應該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主動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學生的大腦,釋放學生的四肢五官,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從而自覺地探究,提升認知水平。既可以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創設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達成共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在活動中應用技能,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提升認知。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分。課內介紹人類在食品製作與保存、疾病防治與藥品生產以及環保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利用。本節從日常生活中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係講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們與食品製作的關係,然後又分析了細菌和真菌與食品保存的密切關係。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人類的“吃”有關的,俗話說,“民以食爲天”,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同學們會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然後,教材又由淺入深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疾病防治的關係和細菌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高度,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觀念: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關係,課外安排學生實踐活動“製作發酵食品”,收集資料(抗生素今昔和藥品說明書),調查本地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從而產生對細菌和真菌的研究慾念,求知慾念。

三、教學程序:

基於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3、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4、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在第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展開的:“在我國的漫長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句都與酒有關的。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現在衆所周知的國宴用酒“茅臺”更是享譽五湖四海。同學們課前在家長的幫助下都嘗試製作了甜酒,現在就請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學生相互品嚐,氣氛活躍,接着交流製作甜酒心得,引出課題。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通過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說,能說,想說,激發求知的慾念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處於活躍狀態。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對於這個環節,我採用“問題——討論——認知”的教學模式。

首先,提出問題:“美酒的製作主要依靠發酵原理,許多食品的製作都離不開細菌和真菌。發酵是怎樣產生的呢?”接着演示發酵實驗,然後設問“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學生通過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發酵原理的應用過程,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應用。

接下來,繼續設問:“超市內的食品種類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區別,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這樣做的原理是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殺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礎上的。

(三)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首先引入:“真菌和細菌既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類。抗生素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但是,人們是否就可以隨意使用呢?”學生思考並交流課前收集的藥品說明書,從而明確合理用藥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佈置課前資料收集,能提高學生收集和辯析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會學習”。學生結合已知的生物知識,指導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識”。

(四)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就目前所瞭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原理”和課前調查,談談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用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談談對本地建設和發展有何設想和建議。進而呼籲人們應該保護環境,確立“人與生物圈”應和諧相處意識。

在最後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有着鮮亮的個性和智慧,獨特性是個性本質的特徵,把學生作爲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就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鍛鍊獨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由設想觸發情感認知,引導學生自身在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識提升。

我設計這節課,力圖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體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情境,具有探究性,激發學生探究慾念。

2、學生應成爲知識的發現者,課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感悟真菌和細菌的獨特之處,激發探索生物奧妙的興趣。

3、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展示交流,能使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和資源無處不在,要做“有心人”,學會關注和善於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培養正確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10

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五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1.教材分析:

首先來進行來分析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章,縱觀全書,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板塊:植物及植物生理、人體解剖生理及免疫、微生物學、簡單生物分類學的相關知識。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學習引進微小生物,讓學生能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知道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進而讓學生懂得發酵、免疫的一般知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並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2.2能力目標: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嘗試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3.1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使學生能清楚地瞭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2教學難點

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4.教學方法

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結合板書,讓同學們瞭解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5.教學過程

5.1導入新課

懸疑導入:根據掌握的細菌和真菌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是什麼狀況?引發學生思考興趣,投入本節的學習。

5.2課程講授: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但對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是如何促進物質循環進行的,還不清楚。因此提出“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起什麼作用?”

“細菌和真菌主要營養方式是什麼?”“誰來試着舉例說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等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瞭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於“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從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面認識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係。利用當地常見的動植物患病的標本。通過分析弄清楚細菌或真菌常常引起動植物及人類患病,然後根據細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條件,討論怎樣防止動植物或人類患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與動植物共生”“以菌治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還有有利的一面。通過“以菌治蟲”等知識的學習,理解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的價值。

5.3鞏固總結:

講述法總結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5.4思維拓展:

作業的佈置:練習第一、二題可以作爲這部分學習的反饋。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 11

一、說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中,教材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例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三、重難點:

能說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體驗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1、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沒有它自然界將會是什麼狀況?

由學生分析回答。

2、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板書)作爲分解者參加物質循環

3、由學生課後培養的腐爛的水果和長毛髮黴的麪包,具體分析細菌和真菌是怎樣分解麪包、梨等物質的。最終的產物是什麼,意義何在?

4、從學生身上或學生身邊所發生的細菌和真菌使人或動植物致病的例子說起,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指導學生積極預防。

(板書)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5、通過一些實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共生的現象和概念及共生對動植物、人和環境的好處。

6、指導學生閱讀課後材料“以菌治蟲”,並結合共生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板書)與動植物共生

7、引導學生討論和評價三個實驗方案,選出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並說明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