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

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7K 次

素質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大家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歷來都高度重視教育、特別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

  【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1】

素質教育,作爲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從提出到成爲一個全民性的話題,坎坎坷坷,已經走到第二十個年頭。人們看到的是,雖然20年來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進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與其他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它的前進步伐顯得那麼艱難和緩慢。

在這期間,全國各地探索出情境教育、愉快教育、賞識教育等富有創建性的素質教育模式,涌現出湖南汨羅、山東濰坊、安徽銅陵等一大批素質教育典型,不能說沒有成功的實踐;在這期間,教育理論界開展的素質教育大討論和教育綜合大改革,已經進行了幾個回合,不能說在理論上缺乏積累。一年前,全國範圍的素質教育系統調研和各大媒體上開展的素質教育大討論,再次使素質教育成爲一個高頻詞彙。

可是,這樣一個與國家和個人休慼相關的教育實踐,這樣一個經社會反覆討論在思想上形成共識的教育理念,爲什麼推行起來這麼難?究竟是什麼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爲什麼今天的孩子不快樂

◇“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 ◇“課業負擔在減輕的過程中不斷增加”

◇“片面追求升學率”升級爲“全面追求升學率”

1988年,一篇《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的文章見諸《上海教育》雜誌,素質教育這一新概念引發了教育界曠日持久的教育思想大討論。素質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糾偏”,糾應試教育之偏,是針對當時大學教育的過分專業化、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爲目的的教育。

回過頭來看,素質教育引起人們廣泛討論,絕不是出於偶然,它以豐富的時代內涵順應了世界教育的發展浪潮,或者說,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洪流匯成中國素質教育的橫向座標。

總體上看,20年來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後,各級黨委和政府採取積極措施推進素質教育,教育工作者努力轉變觀念,付出了不懈努力。比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招生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也在探索中逐步推進。尤其是中考改革試點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等級制代替百分制,增加綜合素質評價等做法,爲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較爲寬鬆的條件。

但是,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一些深層次體制性障礙仍然沒有消除,一些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

一些地方“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

一些學校對待素質教育態度“積極”,行動遲緩,認爲“可以說說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課中做。”

一些家長競爭目標不斷提高,競爭重心不斷下移,不僅想讓孩子上大學,而且想上好大學,從幼兒園階段就讓孩子上各種校外輔導班。

一些學生思想品德狀況令人憂慮,身心素質發展不容樂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受到壓抑。

不少讀者來信來電反映:片面追求升學率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已升級爲“全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小學階段推進素質教育還比較順利,初三、高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難度依然很大;“減負”喊了很多年,不僅沒減,而且“負擔在減輕的過程中不斷增加”。

學校和家長達成“默契”,使得音樂課減了,體育課免了,睡眠時間縮短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泯了,正如本報一年前在素質教育大討論中知心姐姐說的——“今天的孩子不快樂”!

  【2017教師素質教育大討論心得體會2】

素質教育不僅是一次系統的改革,也是一種必要的拯救,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

唯分數論是教育界和全社會詬病已久的問題,但這個包袱要卸下來不容易。上海在低年級做了幾年嘗試後,決定從今年9月起在小學階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評價,淡化具體分數,以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學業水平。無獨有偶,北京一些小學也開始實行低年級“樂考”。這一改革,無疑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但其前景有待觀察。

學生評價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頭”,也是教育改革的難點。儘管全社會已經接受“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這一理念,但“怎麼轉軌”還是焦點。擁抱素質教育不僅意味着理念的轉變,還涉及學生的利益。上海之前,一些地方也試行過“等第制”,但很快就在家長的壓力下逐漸被“異化”。教育部門和學校說得天花亂墜也沒用,家長就擔心一件事:現在不抓分數,以後中考、高考咋辦?於是乎,“等第制”就變成了形式。比如,在A這一等級又衍生出A++、A+、A等區別,老師還會暗地裏告訴家長A++相當於多少分。在變相的分數競爭下,家長只好給孩子報社會輔導班,甚至乾脆轉學。

讓素質教育佔據上風,不能迴避升學的壓力,必須觸及現行的考評制度。近日,教育部公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探索建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段招生錄取模式,而不再僅僅把高中招生考試成績作爲錄取依據,讓人看到了解開這個結的希望。

換一個指揮棒,讓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不只關注“冷冰冰的分”,還注重探索“成長的奧祕”,無疑抓住了關鍵。但是,高中招生的考評,要真正變“獨木橋”爲“多元化”,還需要全社會的協同努力,尤其是建設專業、完備的平臺建設和監督機制。只有全面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孩子,才能捍衛他們的自由發展空間。無數經驗告訴我們,許多改革與創新,不是毀於自身的不夠成熟,而是在實際操作中被營私舞弊、形式主義所扭曲,最終失去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考評制度的改革,還必須把配套制度做實、做細。比如,不能以加蓋公章走過場,代替真正的社會實踐;避免因掛上了“升學”功能而在興趣、特長等記錄上人爲造假等。否則,一着不慎,都可能前功盡棄。

當前的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各個環節互相牽制,單兵突進容易後繼乏力。更何況,應試教育還具有巨大的慣性,高考指揮棒讓分數的作用依然凸顯,因此,從低年級開始的素質教育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有逢山開路的勇氣,更要有步步爲營的耐心,從考評制度的改革打開缺口,逐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格局,進而引導全社會育人觀念的蛻變,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素質教育不僅是一次系統的改革,也是一種必要的拯救。有句話說得好,“希望上天給笨孩子一個矮樹枝。”對這場改革而言,吐槽和指責無法解決問題,只有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枝可依,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我們纔算盡到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