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1

從教近二十年,爲人父母也十二年,看過的教育書籍也有十幾本,有時候覺得專家說得句句有理,可我實踐時卻覺的自己什麼都沒有記住。我曾經不止一次懷疑自己的變通能力,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適合當教師。教育在花樣百出的狀況下,自己傷肝動怒,束手無策,吃力不討好。爲什麼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老師交出的孩子會千差萬別?讀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後,我明白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孩子們,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也異常重要。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是尹建莉,她是一位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她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尹老師把在教育女兒以及她在研究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家庭教育的典型小事例,結合自己的體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給出了很多解決方法。不但具有可讀性、指導性更具有很強地可操作性,爲我們在解決教育子女的難題時提供了學習的範例。

具有雙層身份的我,也認識到:每個孩子都願意自己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願意讓父母滿意,願意受到大人的誇獎。因爲人還有一個天性,就是上進心。爲什麼還有一大批困難孩子?那一定說明他的教育環境有某種不良的東西在影響着他。所以正如書上所說,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試想家裏人都在看書讀報紙,週六週日逛書店,孩子無形就受到好的影響。“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很重要。

在孩子的基因無法重組的情況下,外界環境對他們產生怎樣的影響,就會造就孩子怎樣的人生。有人主張順其自然,但我覺得這是懶人的表現。順其自然,作爲老師和家長都是省心省力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老師或家長扶一把,拉一把,就能改變他們的態度,說得大點就是可以改變他的人生。

當我讀到“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我感到很困惑,學習本來是一件很累的腦力勞動,怎麼能輕鬆學習呢?她說,在小學和中學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讀到此時,我更急切得到答案。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一向認爲,小學成績好,中學纔有可能優秀,中學基礎打好後高中才能學會,真沒想到成績還可以逆轉。逆轉的神奇力量竟然是:課外讀物。

讀完這一章節後,回想自己的閱讀教學和指導,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就逼着孩子去讀,他們對閱讀怎能不心生畏懼?現在的我就有意地提高學生和自家孩子的閱讀興趣。我會根據課標要求的必讀書目,我大致瀏覽後,找到有趣的環節,利用午讀時間讀給孩子們聽。孩子感興趣後就推薦給他們讀並開讀書交流會。現在我們班兩週一本書,保質保量完成。我也會在睡前讀給兒子聽,我的兒子經常廢寢忘食地讀書。

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孩子是爸爸媽媽的縮小版,所以作爲父母的我們必須成爲孩子們最好的榜樣。因此,努力進修,努力做事業,就會對孩子們產生最深刻影響。作爲家長的我們,不要拿要求職員拿樣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必定還小,他們需要大人的引導鼓勵。

教育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選擇最佳解決方法,儘可能以人爲本,做到尊重孩子,包容孩子。讓孩子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生活學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2

因爲喜歡暢遊書海,所以不管走到哪兒,我都會先找到當地的圖書館,辦一張圖書證,一逢週末便扎進圖書館,早出晚歸。

年少時,酷愛讀小說,有道兒女情長的言情小說,像《我爲歌狂》《誰偷走了我的奶酪》;也有訴說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說,如古龍的《武林外史》;還有發人深省的世界名著,似《飄》。隨着年齡的增長,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心理、教育類書籍便成了案頭常見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便是其中一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共包括七章,作者尹建莉女士既是一位媽媽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書中內容大部分取材於她和女兒的日常交流。在這部著作中,她經常從一個母親的角色進入問題,卻始終以專業工作者的學識和態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閱讀此書讓我受益良多!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是第一章,它讓我知道:對孩子要承受的痛苦應如實相告,儘量不誇大也不過分縮小,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快樂爲前提。“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書中所說的事情都是我已經親身經歷的事情,然而對比之下,相形見絀。比如,我會在孩子打針時,騙他“一點也不疼”;“逗”孩子時,可能開懷了自己,卻給孩子帶來了羞辱、擔憂和失落;因爲自己的“脾氣不好”,不僅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自卑怯懦,也讓孩子身心俱傷,而在犯錯後屢教不改,一錯再錯。作爲母親,我不懂我的兒子,而作爲老師,我又不懂我的學生。

看完“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這一章的內容,我突然瞭然:孩子原本不需要爲學習而苦惱。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常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是:課外閱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上小學時,我屬於那種不需要花費什麼工夫在功課上也能考得好成績的學生,可年級越高越會力不從心,而這跟我那少得可憐的課外閱讀量不無關係。對於這一點,尹建莉老師在書中也提到過。

關於閱讀,尹建莉老師強調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當然,閱讀有好壞之分,但這裏的好壞絕不是以“有沒有用”爲區分標準,而是以“孩子的的興趣”爲核心要素。在書中,她談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壞閱讀的幾個特點,其中說到“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時,她提到:書中的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她打了一個既形象又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三個月前閱讀的書正如三個月前的一頓美餐,儘管我們可能根本不記得當時自己到底吃了什麼,味道如何,可當時可口食物裏的營養的確被我們吸收了。

此外,關於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她認爲: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讀書亦然!而我亦深以爲然。……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評價《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能讓家長、老師以及那些關心教育的人從中得到教益。我想,的確如此。這正如我堅信閱讀不僅對孩子重要,還對作爲家長和老師的我同樣重要一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教育學者、教育碩士尹建莉16年的教女手記,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本書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軌跡,內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強,有獨到的教育觀念,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含有諸多教育智慧,裏面教了一些教育方法,告訴媽媽需要注意的問題,遇到孩子的各種問題怎麼處理等等。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你越講什麼,他越不聽什麼,這時候不應該指責他、批評他,而是想辦法和他成爲“朋友”,瞭解他的真實想法,再擇機出手。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爲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爲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爲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4

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厭學是因爲個體 “對自己的無能爲力和怠惰產生沮喪,產生對 自己的失望和厭惡”每到九月開學季,很多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在這裏,勵志少年軍校的老師與您一起分享改變初中生厭學的對策。

  一、厭學心理根源

厭學的學生一般沒有目標,更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對千年歷史文化的敬仰,沒有繼承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感,也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更沒有對個人知識能力 提升的自我要求。當挫折來臨時,便不會產生抵禦能力。加之初中學生自制能力差、情緒不 穩定,便會因爲一個小小的理由導致學習放一邊。有時某位老師的一個眼神、“男女朋友” 吵架都可能造成逃學。漸漸地,“對自己的無 能爲力和怠惰產生沮喪,產生對自己的失望和 厭惡”,成爲厭學者。

  二、外部因素

(一)社會因素

“ 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有些家長認爲現在讀大學不包分配,讀書沒有“利用價值”。 有些學生認爲讀的書對以後工作沒有用處,別人賣手機的每天也有100元底薪。當他們看到這種情況時,如果自我因素不強大的,便很難熱愛學習。低俗文化因素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不是你教孩子什麼,而是你是怎麼做的,孩子就會怎麼做。家長從不拿書報,孩子是不會愛閱讀的。家長的不良榜樣與教育方式不當,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影響。還有,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較大的期望值也會影響孩子。認爲只要孩子在學校不鬧事就可以了。就算有事,也是老師你的事,不是我家長的事,所以老師不要找家長我。家長對老師的不尊重, 對知識的不重視,很難讓孩子熱愛學習。

(三)學校因素

一些學校過於注重分數,而不是對孩子全 面素質的培養,也會造成在學習考試上沒天分 的孩子的心理負擔。教師的道德水平不高 ,片面追求應試教學的“業績”,個人人格魅力欠缺,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厭學的矯正對策

依據以上對厭學心理根源的分析,勵志少年軍校把厭學的矯正對策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要對家長進行必要的教育

1. 學校要給家長進行讀書有用論的教育,給家長普及各學科的學習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 來的重大意義。

2. 教育家長對孩子學習結杲進行正確陽因,不要盲目攀比而挖苦孩子笨。家長要學會運用賞識教育,必要時進行合理的懲罰。

3. 幫助孩子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人生目標。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些歷史故事、偉人事蹟等。

4. 父母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增加家庭的文化氣息,多讀書報,做孩子的好榜樣。

(二)教師需要做的改變

1. 教師應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備課過程中,要想盡辦法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知識以生 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孩子,讓他們有跳一跳能 夠得着的成就感。課堂上,尤其要注重對中 下生的培養。

2. 善於運用賞識教育。“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教師要在課堂 上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表現自我的機 會。教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在孩子一次次的 小成功中給予鼓勵,給孩子成功的美好體驗。在孩子受到鼓舞后,要乘勝追擊,爭取學習成 效,讓孩子更有信心。

3. 善於運用競爭機制。初中生的孩子爭強好勝,樂於表現,爭取表揚。可以採取分組競賽,表彰進步學生等等。

(三)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

1.認識各科學習的意義,培養對各科學習的興趣。

2.學會對考試成功與失敗進行正確歸因。

3.養成努力學習的習慣,習慣成自然。

4.多知道些歷史,瞭解偉人的故事。

這些方法都是從實踐中得到的,但每一個環節的實施也並非易事,外界的限制太多,有的對策也需要改進,如果您的孩子有厭學的情況,歡迎您與我們聯繫,針對您的孩子,與您一起探討,幫您解決問題。勵志少年軍校做最好的教育,與您共繪孩子美好的藍圖。